旅游学概论之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旅游学概论 第二章

旅游者停留天数
人均停留天数(length of stay)这一指 标通常指来访旅游者在某一旅游目的地 访问期间的平均停留天数。在国外的一 些有关旅游研究中这一指标有时亦采用 人均过夜次数表示。
对 “ 艾 斯 特” 定 义 的 进 一 步 说 明
“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旅游活动的异 地性 “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反映 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不会导致定居”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 活动的暂时性 “不牵涉任何挣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 上是指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世 界 旅 游 组 织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
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
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
动
本 书 的 定 义
旅游活动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
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 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访问活动。
类 型
旅 游 活 动 的 基 本 特 征
旅行和逗留的合成性 异地性 暂时性 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
经济作用
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 区间的重新分配,并不 直接带来国家财富总量 的增加
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 富转移,国际旅游者到 访期间的消费直接构成 一种外来的经济“注入”规 律
从需求方面来看,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 之一便是,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地域范围通 常都是由近及远地渐进发展。因此国内旅游 活动的发展总是先于国际旅游活动的发展。
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旅游收入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旅 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 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笼统地 讲,旅游收入在数额上等于同期内国内外游客在该 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总额。
旅游学概论名词解释

1. 旅游活动内容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体系构成要素:旅游主体,客体,中介体2.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1、普及型2、综合性3、地理集中性4、季节性3. 奖励旅游出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4. 社会旅游: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国家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雇主、工作单位。
工会等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办法,是他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度假的愿望。
也叫做社会补贴性旅游5. 旅游活动的性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6.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现象的综合体现7. 按外出旅游的目的进行划分:消遣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公务旅游;按旅游活动组织:团体旅游、散客旅游、自行旅游8. 旅游活动基本测量标准: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旅游者停留天数9. 入境旅游的口径:入境游客,入境旅游者,入境一日游游客。
入境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居民,至少停留一夜10.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11. 客观条件: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主观条件: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12. 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和距离。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
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13.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
异地性。
暂时性。
非移民或非就业性14.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1、国际旅游:所谓国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活动。
2、国内旅游:所谓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他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3、二者差别:(1从便利程度上看,后者不存在语言、文化等障嗳,而后者则不然,而且还需要办理入出境手续。
(2从直接的经济影响方面看,后者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前者则会造成国家间的财富转换。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旅游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旅游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旅游管理B. 旅游经济C. 旅游活动D. 旅游文化2.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哪些?A. 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B. 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C. 旅游者、旅游产品、旅游市场D. 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3. 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考虑的因素有哪些?A. 价格、距离、兴趣B. 安全、文化、环境C. 价格、文化、兴趣D. 安全、距离、环境4. 旅游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旅游收入B.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C. 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D. 增加旅游就业机会5. 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是什么?A. 旅游者的收入水平B. 旅游者的消费习惯C. 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D. 旅游者的年龄和性别6. 旅游产品开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市场需求、资源条件、文化特色B. 价格定位、服务水平、宣传推广C. 旅游者偏好、竞争对手、政策环境D. 旅游季节、旅游时间、旅游成本7. 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A. 服务标准化B. 服务个性化C. 服务效率化D. 服务人性化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貌B. 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C. 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管理D. 旅游者评价、媒体宣传、口碑传播9.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什么?A. 经济利益最大化B. 社会文化保护C. 环境资源保护D. 旅游者数量增加10. 旅游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预防和减少危机发生B. 快速响应和处理危机C. 恢复和重建旅游市场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1-5 CADCA,6-10 ABBC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旅游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旅游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管理、旅游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旅游服务的质量管理、旅游经济的影响与评估、旅游政策与法规的研究、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与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旅游危机管理等。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
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
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
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1、旅游的定义:非居住地的居民到另一地方去旅行或逗留所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旅游学体系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旅游者、地理区域、旅游业。
3、19世纪以前旅行活动的发展特点: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商务旅行;统治阶级。
4、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带来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第二章1、旅游活动:人们出于休闲、商务以及其他目的,短期(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环境,前往他方的旅行活动以及停留在该地期间的访问活动。
2、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3、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4、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行为的流动性、空间的异地性、时间的暂时性、影响的综合性、目的地的非移民和非就业性。
5、旅游活动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现象。
6、旅游活动的本质:审美、社会、心理本质。
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7、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大众、奖励、社会旅游)、地理集中性、季节性(天气状况、假日时间、传统习俗)第三章1、旅游者:任何一个人到他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行,时间停留在24小时以上、一年以内,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从事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惯常环境的两个维度:发生频率、空间距离2、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客的区别:国内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不足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客:目的地超过惯常居住环境10km远,且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的国内游客。
3、入境旅游者和入境一日游客的区别:入境旅游者: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国际游客。
入境一日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国际游客。
4、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因素:主观条件:人格、年龄、性别、文化水平、支付能力客观条件:金钱(支付能力)、时间、身体或家庭状况5、影响旅游动机的类型:身体、文化、人际、地位和声望。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想一想,做一做青海省旅游六要素的“六色”目标“吃有绿色、住有暖色、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是青海省旅游工作的“六色”目标。
思考:旅游活动中涉及哪些最基本的要素?一、旅游“三要素”说三要素论: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介——旅游业(一)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实践者,在旅游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旅游者处于主体的地位。
旅游者的存在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
旅游者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等都会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内部构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1978-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万人次)(二)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作为主体的旅游者的实践对象。
没有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旅游者便不会前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也无法展开。
旅游资源按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的规模、类型、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
(三)旅游活动的媒体——旅游业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业是旅游活动的媒体。
旅游业把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和客体——旅游资源联系在一起,使旅游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但在其诞生后,又反过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旅游“六要素”说(一)食食,即餐饮,是旅游供给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
对于旅游者来说,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是为了追求心理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满足。
美味可口的饭菜、安全、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具有当地特色,体现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饮食则更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餐饮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来访。
旅游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旅游概述 《旅游学概论》-文档资料

② 休闲属性
➢ 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由时间 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 旅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 验异域风情。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 的有效措施。
28
③ 社会属性
➢ 旅游活动扩展了人的社会交往范围 ➢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有鲜明的时
①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审美和愉悦 ②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③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
性和消费性 ④ 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18
思考问题:
(1)去外地上大学是不是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是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表现为以娱乐、 享受,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去外地上大学、 去异地工作都不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1
一段关于旅游的对话
什么是旅游? 往往人们会想起旅游不就是游山逛水吗? ➢ 对话一 甲:暑假期间你干什么了? ➢ 乙:我跟几个同学去杭州旅游了。 ➢ 对话二 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 乙:我是搞旅游的。 ➢ 对话三 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 乙:我是学旅游的。
种是旅游者极力追捧当地那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并竭
力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这种情况都是旅游者本能的
占有意识在旅游文化上的体现。
35
旅游行为特征—物质摄取
旅游者身处异地,除了调动自己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触觉去感受异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外, 还忍不住有手拿的倾向。
有的人见奇花异草便忍不住采摘;有的人看中一千古 奇石,便不惜重金千里迢迢搬运回家,搬不动拿不走 的,则用刀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表示自己“到此一游”,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旅游者固有的占有欲。所以, “自然生态保护主义者”对此种行为表示抗议,提出 了“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 带走”的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40、4.2时020间上的不可储存性5、所有权不可转移性
8
三、旅游吸引物及其与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关系
❖ 简单地说,旅游吸引物是最宽泛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一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物 质和非物质因素,它包括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这是核心的成分)以及其他各种 支持条件。
❖ 四、旅游产品价值量的确定
❖ 1、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动投入
03.04.2020
3
3、按游客的旅游特征分类
这种比较复杂,包括旅游的组织方式、旅游时间长短、旅游线路选择、交通方式、住 宿类型等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1、评述旅游资源定义的发展 2、界定旅游资源定义的前提 (1)旅游资源应具有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愉悦的凭借 (2)旅游资源主要存在于一种潜在的待开发的状态,也包括未得到完全开发的资源
❖ (a) 青年期
❖ (b)成年期
❖ (c)老年期
❖ 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
❖ (a)旅游动机的强弱
❖
(b)旅游感受的深浅
03.04.2020
12
3、旅游动机的形成
需要 紧张 动机
目标 导向
目标 行动
03.04.2020
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13
4、旅游动机的分类
国外学者的分类
美国学者奥德曼的分类
分类
目的
❖ 2、资源依脱型旅游产品 不仅包括生产其所投入的经济资源,还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
五、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 1、概念:指产品经开发进入市场后,直到被市场淘汰从而再无生产的 可能和必要为止的全部持续时间
❖ 2、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 (1)Butler生命周期模型
早期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退
❖ 1、概念:是人类通过向旅游资源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使之成为可以被 旅游者利用或享用的对象的技术经济过程。
❖ 2、原则
❖ (1)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 (2)社会营销导向原则
❖ (3)总体规划原则
❖ (4)突出特色
03.04.2020
7
第三节 旅游产品
❖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与构成
❖ 1、概念: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 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 2、旅游产品的分类
❖ (1)按照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分
❖ A、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
❖ B、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 (2)按照产品内含的价值成份划分 ❖ A、核心旅游产品 ❖ B、组合旅游产品 ❖ 3、旅游产品的利益构成
❖ (1)核心利益
❖ (2)追加利益和展现利益
❖ 二、旅游产品的特征
❖ 1、功能上的愉悦性2、空间的不可转移性3、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11
二、旅游动机
❖ 1 、概念:由旅游需求所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所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 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
❖ 2、旅游动机产生的原因
❖ (1)一般心理原因
❖ A、求新
❖ B、求知
❖ C、寻求尊重和自我实现
❖ (2)具体因素
❖ A、社会条件
❖ B、个性特征
❖ C、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
❖ 年龄:
1、健康动机 2、好奇动机 3、体育动机 4、探亲访友 5、公务动机 6、寻求乐趣 7、精神寄托或宗教信仰 8、自我尊重
❖ 第四章 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
❖ 一、旅游需要
❖ 1、概念: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旅游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 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
❖ 2、旅游需要产生的条件 ❖ (1)经济发展 ❖ (2)社会发展 ❖ (3)信息与知识有发展
0❖3.034.2、02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 旅游资源完时期 成为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而存在 3、教材对旅游资源的定义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前往的 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性现象。
03.04.2020
4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 (2)一般形式
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03.04.2020
9
3、影响旅游生命周期的因素
❖ (1)需求因素 ❖ (2)效应因素 ❖ (3)环境因素
❖ 第四节 旅游业
❖ 一、旅游业的概念与特点 ❖ 1、概念:生产旅游产品的企业构成的集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2、特点 ❖ (1)综合性 ❖ (2)劳动密集型的就业结构 ❖ (3)季节性 ❖ (4)敏感性
❖ (2)分类
❖ (3)常见的自然旅游资源
❖ A、名山
03.04.2020
5
中国主要名山
03.04.2020
6
❖ D、湖泊
❖ C、海滩海岛
❖ D、江河瀑布
❖ E、温泉
❖ F、岩溶地貌
❖ G、动植物资源
❖ 2、人文旅游资源
❖ (1)概念
❖ (2)分类:五大类(参见P109)
四、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原则
❖ 1、按照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划分类型 ❖ 2、根据游客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类型 ❖ (1)气质及类型 ❖ A、多血质 ❖ B、胆汁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03.04.2020
1
(2)普劳格的个性心理模式
A、游客心理类型
近保守型 保守型
中间型
近开放型 开放型
03.04.2020
2
B、游客心理特点
2、旅游者与旅行者的分类
❖ (1)按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 ❖ A、过夜旅游者(过夜旅行者) ❖ B、不过夜旅游者(不过夜旅行者) ❖ (2)按是否跨越国境 ❖ A、国内旅游者(国内旅行者) ❖ B、国际旅游者(国际旅行者)
❖ 3、旅游者、旅行者、迁徙者之间的关系(参见P93图解)
❖ 四、旅游者特征的描述
❖ 1、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
❖ (1)可观赏性
❖ (2)自在性
❖ (3)潜在性
❖ (4)不可转移性
❖ 2、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
❖ (1)种类齐全,丰富多彩
❖ (2)巧夺天工,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
❖ (3)历史悠久,从未中断 (4)辉煌灿烂,多民族文化
❖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 1、自然旅游资源
❖ (1)概念
❖ 二、旅游业的决定因素
❖ 1、资源禀赋(1)人力资源(2)物力资源(3)财力资源
❖ 2、比较成本(1)产品质量价格比(2)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
❖03.04.202(0 3)成本项目(4)汇率
10
3、旅游需求 ❖ 三、广义旅游业的行业构成 ❖ 1、旅游观赏娱乐业 ❖ 2、餐饮住宿业 ❖ 3、旅行社业 ❖ 4、交通通讯业 ❖ 5、旅游购物品经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