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名人故事:哲学家罗素的故事

合集下载

伯特兰 阿瑟 威廉 罗素

伯特兰 阿瑟 威廉 罗素
伯特兰 阿瑟 威廉 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
01 人物经历
03 获奖记录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贡献 04 个人生活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 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婚恋
罗素一生先后七次陷入情,并先后同其中的四位结婚。
人物评价
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诺贝尔文学奖)的初衷,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近似的, 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理想,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共同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 化。(瑞典文学院评)
罗素在历史上的地位应该说是由于他的哲学著作,特别是他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早期所完成的著作而赢 得的。(英国哲学家艾耶尔评)
《西方哲学史》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 生嗜之不倦。他写过几十篇历史论文和散布历史专著,这三部是:《自由和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政策》 和《西方哲学史》。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学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 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 作者的历史眼光不亚于作者的哲学见解。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读书界的畅销书,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 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是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学道路。

人性的欲望: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人性的欲望: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人性的欲望: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罗素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人性的欲望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他在被颁奖时的演讲:蟒蛇吃饱了之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下一次进食才再醒来。

而人类,绝大部分并不如此。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来演讲是因为当前关于政治和政治理论的讨论往往缺少对心理学的关注。

在朝鲜战争开始之际,要说清南朝鲜有多少人、北朝鲜有多少人没有任何困难。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朝鲜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各自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不满,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恐惧;你就是把这些书翻遍,也是徒劳。

这些问题往往被那些大人物忽视了,从而错失民心。

如果要让政治变得科学化,我们就必须深入到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所有人的行为都被欲望驱动着。

然而有些热心的道德家却以为靠责任和道德原则,就可以对抗欲望。

我之所以说这是异想天开,不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表现得很有责任,而是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渴望表现得有责任心,则责任一词对他毫无意义。

在政治上影响力巨大的欲望可以划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来自于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住所、衣服。

当这些东西变得稀缺时,为了生存下来,人们会不遗余力地获取它们。

研究早期人类历史的学者表明,在四次不同时期的干旱年代,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口大量外流,给周围地区的政治、文化、宗教带来深远影响。

这四次中的最后一次迁徙事件,造就了伊斯兰教的兴起。

但是人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于其他欲望。

蟒蛇吃饱了之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下一次进食才再醒来。

而人类,绝大部分并不如此。

这些欲望让他们保持积极,尤其包括占有,虚荣以及对权力的热爱。

占有欲——我想它的动机是出于恐惧心理和对必需品渴望心理的交杂。

阿拉伯的酋长在他们柔软光滑的拜占庭会议室,还是不能忘记沙漠,依然储存着实际上不可能花完的财富。

心满意足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虚荣心是威力巨大的动机,任何有过很多和孩子相处经历的人都知道,他们有多么坚持不懈的傻傻的表演,以及说着“看我的”。

罗素的故事

罗素的故事
罗素的故事
(名人小故事)
Hale Waihona Puke 罗素*简介 伯特兰.罗素 国 别: 英 国 出生地: 蒙茅斯郡 出卒年月: 1872年-1970年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 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 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四岁前已父母双亡。他是 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的。后入剑 桥三一学院并取得数学奖学金,1890年他在 三年级是转学哲学,并于1894年取得学位。 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
幸福自知★简化版 (罗素的故事)



罗素在191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 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竹轿上峨眉山。此情此景 使他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奇观,而是思考起几 位轿夫的心情来。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拿出 烟斗,有说有笑,讲着很开心的事情,丝毫没有 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 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 后来,罗素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 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或苦痛是错误 的。
幸福自知 (罗素的故事)
川。 当时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 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 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此情此景使他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奇观,而是思 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样热 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 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正思考着的时候,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 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 们。 但是,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拿出烟斗,有说有笑,讲着很开心的事 情,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 乡的笑话,还给这位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你能用11画,写出两个中 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承认不能。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王一、王二。” 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 幸福? 后来,罗素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 人的幸福或苦痛是错误的。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14年来到中国的四

天才哲学家罗素

天才哲学家罗素

伟大且行云流水般的著作——《西方哲学史》
• 内容: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 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 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脉络。
• 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古代哲 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 个时期
• 论述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 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 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罗素的哥哥反叛,罗素则压抑自己。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在他的 自传里他说:他那时考虑过自杀,是他对数学对知识的强烈热爱支 撑他走了下来。
婚姻情况
65岁与帕特
丽夏结婚生
79岁同伊迪
有一男
丝结婚 22岁与比他年
长五岁的美国
姑娘阿鲁丝结

50岁与多拉·布 莱克结婚生有
一男一女
47岁爱上 柯列蒂·奥尼尔
31岁爱上奥 托琳·摩勒尔
夫人
42岁爱上 一位美国姑

44岁爱上康 斯坦斯·马
勒逊夫人
人生经历
11岁开始学欧几 21岁获得数学学 47岁因撰写一篇 79岁获诺贝尔文 90岁再次入狱。
里德数学 位,之后获得伦 反战文章而被判 学奖和英国嘉行 93岁建立“罗素
18岁考入剑桥大 理科学学位
刑入狱
勋章
和平基金会”
罗素其思
罗素认为“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 的学问”
罗素说:“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 是独特看法”、“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正 是这种批判特性,使得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辨识功用,从而可以对科学上和日常 生活中所使用的原则加以批判的研究,最后找到某种确切性的结果。
著作贡献
1915年,出版《战争恐惧之源》,颇有影响的反战小册子。 1916年,出版《社会重建原则》,该书对婚姻、教育、教会等重大 问题提出了与流行看法相左的观点 1921年,出版《心的分析》 1926年,出版《论教育,尤其是幼儿的教育》 1927年,出版《物的分析》 1940年,出版《意义和真理的探究》对堕胎、离婚和同性恋看法 1945年,出版《西方哲学史》 1948年,出版《人类的知识》

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罗素

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罗素

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罗素我最喜欢的哲学家——罗素“幻觉不是你的错,在幻觉中做决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人生而无知,但还不愚蠢。

教育才把他们变蠢”。

这些都是罗素的话,充满个性、有道理并且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伯特兰·罗素,是一位伟大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在现代数理逻辑的建立和按照逻辑主义的方案研究数学的基础问题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罗素不仅在逻辑、数学以及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专业领域中,而且在哲学史、政治、伦理、教育、文学、宗教诸领域内均有建树。

他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是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我们应该去仰望的智者。

罗素的表达能力极强,文字通顺明快。

1946年,74岁的罗素发表了著名的巨著《西方哲学史》,他深厚的功底与敏捷的思维在书中淋漓尽现,他以哲学大家的手笔,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历史。

在分析哲学家中,罗素认为:“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

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

蔑视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祟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

罗素认为“批判”是哲学任务的根本特征:“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罗素说:“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正是这种批判特性,使得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辨识功用,从而可以对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原则加以批判的研究,最后找到某种确切性的结果。

但是,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批判是一种内在的批判,决“不属于破坏性的一类”。

也就是说,对于哲学的批判性特点,不能做简单化理解,它是有条件、有“界限”的。

名人的成功心得_罗素的故事

名人的成功心得_罗素的故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

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英格兰蒙茅斯郡特里莱赫,1901年他发现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引发了20世纪初对数学基础的危机。

他与怀特海合作,于1913年完成了名著《数学原理》。

提出并成为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

罗素还是一位蜚声国际的哲学家、政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文字清新流畅,受到各阶层的广泛欢迎,并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悖论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

”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

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

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

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明明说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

由此可见,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

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罗素悖论”。

这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著名悖论用故事的形式通俗地表述出来。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

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

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

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

幽深的智慧之泉然而,罗素并不仅仅是一个思维严谨的数学家,他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中少有的。

而且,他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里都颇有建树。

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

罗素的坦诚_名人故事

罗素的坦诚_名人故事

罗素的坦诚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回忆录里讲到他很早就抛弃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甚至于他认为在数学哲理的探讨上,康德简直是愚蠢和无知。

那么他的早期思想受益于谁呢?就是他的学生,后来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关系很有意思,当时做学生的维特根斯坦跑来问罗素:“你能不能告诉我,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大白痴?”罗素告诉他:
“亲爱的同学,我真的不知道。

你干吗要问我?”维特根斯坦回答说:“因为如果我真的是个大白痴,就该当一名飞机驾驶员;但如果不是,就应该当一名哲学家。

”罗素让他回去写一篇论文,才能告诉他是不是个大白痴。

论文写完了,罗素看后说:
“你绝不能成为一名飞机驾驶员。

”维特根斯坦从此走上了哲学之路。

但是罗素的苦恼也随即而来,因为维特根斯坦总是深更半夜找罗素探讨哲学问题,使罗素不得休息。

就是这样一个人,罗素坦诚地说:
“我自己也深受他早期的思想所影响。

”一个大哲学家能这样坦诚地讲出自己是受学生思想的影响,这在中国是不可想像的。

除了维特根斯坦,罗素还从低他两级的剑桥校友穆尔那里受益良多,罗素认为穆尔是他心目中天才的完美典型。

《罗素回忆录》里写道:
“而我则主要是因为与他对话后,导致我舍弃黑格尔与康德。

虽然他小我两岁,但对我的哲学观点却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罗素,极真诚地和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来源,这是真正学者的谦诚和率真。

哲学家罗素的简介

哲学家罗素的简介

哲学家罗素的简介罗素在二十世纪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罗素的一生,为社会和人类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罗素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罗素的简介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

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罗素的哲学思想罗素最早对数学产生兴趣,然后才逐渐转向哲学方面,因此他在数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树。

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

罗素在1900年便认识到,数学是逻辑学的一部分。

1910年,他和他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一起发表了三卷本的《数学原理》,在其中对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统整理。

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

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实在论,并很快成为“新实在论”的倡导者。

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

罗素的分析哲学由此诞生: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

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

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家名人故事:哲学家罗素的故事
一、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

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

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

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二、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

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幺?”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望。

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