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月亮意象举隅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1. 月亮啊,那可是思念的寄托!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月亮,心里满满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呀!这月亮多神奇,能让人跨越千里万里去想家。
2. 嘿,月亮也是孤独的象征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那孤独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守望着什么。
3. 月亮还能代表团圆呀!想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大家相隔甚远,但看到同一轮月亮,不就感觉心在一起了吗?这月亮就是连接大家的纽带啊!
4. 哎呀呀,月亮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月亮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呀!
5. 月亮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惆怅呢!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愁绪寄托给月亮,多无奈呀!就好像我们遇到烦心事,也希望有个地方能倾诉。
6. 嘿,月亮可是浪漫的代表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画面多美,多浪漫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7. 月亮也是高洁的象征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洁白无瑕的样子,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份纯净吗?
8. 哇,月亮能带来宁静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陪伴着,多安静呀,让人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9. 月亮有时又是神秘的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朦胧的感觉,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10. 月亮啊,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情感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些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呀!
我觉得古诗词里的月亮意象真是太丰富太奇妙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各种情感和心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弯弯月儿总含情--古诗词中"月亮"意象例析

二、 思 恋 之 情
人们 常用 “ 花容月貌” “ 闭月羞花 ” 来形 容女性 的 美貌 , 所 以月亮常成为美人 的代名词 。如 : 《 上之 回》 中: “ 阁道 步行 月 , 美人愁烟空” 写 宫 中 一 女 子 于 夜深 人静之时 , 在“ 楼 台与天通” 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 , 其忧愁 的是对 君王临幸得愿望一次 次化为泡 影 , 表 现出一位 缥缈似神仙 的愁美人形象。 《 长相思》 “ 孤灯 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 蕴含其中的思恋 之情
不 言 自明 。
“ 花前月下”是男女青 年倾诉爱情 的最佳场所 , “ 月下老人”是人们对美满 爱情 的企 盼, “ 花好月 圆” 更是人间美好 的代称 ,月亮作为爱情的象 征物 表明 纯美爱情会如 明月一般纯洁 , 永恒 。
三、 悲苦 之 情
王维《 竹 里馆 》 “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深林 人不知 , 明月来相 照。 ” 此诗 的意境 , 不仅 如施朴华评 价, 给人 以“ 清 幽绝俗 ” 的感受 , 而 且使 人感到 , 这一 月 夜 幽 林 之 景 是 如 此 空 明 澄净 ,在 其 问 弹琴 长 啸 之 人是如此安 闲 自得 , 外景与 内情融为一体 。 诗人在描 写周 围景色 , 选择 了竹林和 明月 ,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 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 明月来 相照” 在诗 中与 “ 人不知” 有对照之妙 , 也起 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 增添一种宁静之美。王维《 山居秋暝》 “ 明月松 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这首诗 中明月 , 松树 , 清泉 , 石头在这 些 景 物 的映 衬 下 一 轮 明 月 高悬 空 际 给人 以无 比清 幽 之感 。 “ 月亮”在 中国古典诗词 中的魅力是 不朽 的 , 它 已成为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 ,在月亮 中我 们体会人 间的离合悲欢。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七哀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
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
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
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
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
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
“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
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意象是文人借以抒情的载体,亦是观赏者触摸诗情的有效媒介。
“月亮”悬挂在古典诗坛的上空,流转千年却永远熠熠生辉,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被摄取、咏叹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也是早自远古神话时便出现的最神秘、蕴含意蕴最多的一个意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一份文化意蕴和文学魅力。
月亮是一个寄托诗人感情的美好事物。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都钟情于吟咏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相思之情;“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的玄虚美妙境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的劫后荒凉之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豪迈之感。
这些诗句无不凝结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显示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特殊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它在诗人的笔下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物象,而已成为一个含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
可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月色,观照月光的世界,感悟心灵的律动。
一、月是乡愁怀人最无言的见证在古典诗词的长廊中,月亮以其独有的姿态,无一处不撩拨着离人的情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静夜思》中思乡之情是由“明月”引起的,月亮成为游子与故乡之间的中介,可以逾越空间的距离,寄予游子最深切的人生体验。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游子,黯然独守于残月之下。
虚幻的月色之中传递出抑郁伤感的基调。
在外的游子,宦游的士人,贬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都可能从此种生活情境之中,观照到自己的情感触点,都可从“月亮”这一意象引发思乡怀人的共鸣效应。
我们常用“闭月羞花”“花容月貌”来形容女性的美貌,月亮常成为美人的代名词。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因此,作为象征,月亮有时就反映着古代墨客骚人各种各样的感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了作者躬耕田园怡然自得之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相思的情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抒发了忘情山水之情;还有借月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并不是月光有冷暖之分,而是用月光反映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心象。
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回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白有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正是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才牵系着诗人蹉时伤悲的情怀。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借以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意象。
历代诗人喜欢选择月亮这个意象来融寄感情。
王维《竹里馆》中把明月当成知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清幽澄静的快乐中。
《鸟鸣涧》以月出惊山鸟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春夜的山涧里,人闲、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是那么的静、幽、淡、雅,散发出一种清气,似乎诗人的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又好像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变得那么和谐、宁静,叫人分不清哪是物,哪是人,哪是自然,哪是诗人。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第一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班级:姓名:学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
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
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
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团圆与思念。
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
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
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
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
”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
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
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
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月亮意象举隅
作者:曾华伦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2年第05期
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们似乎对月亮特别的关注和偏爱,而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
诗人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画出了月亮那自然而纯美的万种风情。
这种复杂的情感滥觞为绚丽灿烂的月亮文化,那些经典而优美的“月”句,被世人传唱不绝。
一、思乡之月
远隔千里他乡的游子,怎不忆起自己的家乡?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此时的月亮成了游子沟通故乡的桥梁,对她倾注无限情思,孩童们琅琅上口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怕是一种让人动容的思乡之美吧;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种刻骨的思乡之情让人倍受感动;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羁人旅客的缕缕愁思展露无遗;钱起“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诗人似乎听到充满思乡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沈受宏的“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温庭蕴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以其深情、委婉的笔调,抒发了幽远的乡思。
二、思人之月
望月而思人,似乎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月照高楼”的孤寂,“月上柳梢”的缠绵,还是“晓风残月”的凄凉,诗人对友人、亲人、情人等一切的思念之情自然地和月亮联系起来。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阔大的意境和对远方友人的怀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在望长安之月,想到妻子在凄凉的月光下,深夜不寐,望夫以归,心情不禁更加沉重;李商隐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对妻子的长久相思,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对女子的相思之苦,都让人感怀;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对兄长弟妹们的手足之情,使人潸然泪下;赵嘏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王维的“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对远征丈夫的相思之苦,白居易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对情爱之人的想往、凄婉之态,不禁使人为之落泪。
月,是两地人共望时的情结,是无数望眼欲穿的人表情达意之物,包含了人世间的种种情思,记载着几千年无数情绪,感受当时的情景,令人动容。
三、哲理之月
以诗寄情,以月明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诗人或感慨仕途的坎坷,或咏叹命运的多舛,或参悟人生的真谛,对这千古永恒的明月,凝聚了无限超然的时空意蕴。
自命“五百年一遇之圣人”的韩愈,竟然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里吟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
他”,慨叹宦海仕途的艰难险恶和人生起落的变化无端;有“一诗盖盛唐”之誉的张若虚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维超越即景现世,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绪,在水月无尽的永恒面前,作者流露出无限怅惘,而在这当中,又夹杂着憧憬、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轻微叹息,展开了对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表达的是对历史的追思;李白“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感慨;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展现的则是对人生的咏叹……这些诗作无不对这亘古之月寄托情思,阐发哲理,展示其深邃的内在本质。
上面的咏月诗歌,只是浩瀚如烟的古典文学中的几滴水罢了,是构成月亮文化的其中一面墙。
月亮,无论是情感的还是实质的,人们仰望千古依存的月亮,因着自己的情绪,把唯一的月亮铺画的五彩缤纷。
诗人们展开奇特而大胆的想象,赋予月亮丰富多彩的意象,让我们在共鸣的同时,有了美不胜收的享受。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