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同位素检查-原理及结果解读
第5章同位素分析技术

抗体
免疫制备途径:
抗源或人工抗原 免疫 动物多抗 单克 隆化单抗
1)人工抗原的制备 具有重要生物意义的小分子半抗原 生物活性物质 药物(农药)
半抗原+蛋白质载体(HSA,BSA) 蛋白—
偶联剂
激活羧基(半抗原上)使之与氨基(蛋白上)缩合 生成—(CO—NH)—
抗原
选择性 培养
单抗纯化
致敏淋 巴细胞
骨髓瘤 细胞
融合
抗体分泌 细胞筛选
克隆化
单抗制取
单抗鉴定
致敏淋 巴细胞
骨髓瘤 细胞 50%PEG
1ml
培养液 10ml
离心
37。C摇动、 离心
1000rpm 由慢渐快1min、 1000rpm
10min 静止1.5min 7min
加入HAT培养 液悬浮细胞, 置于培养孔内
2)平行稀释法 该法与上法类似,但当标记物的加入量不能
忽加量略入标时不记,同物分量,析的此时标时,准其可待量取测可两物忽份略w1等,和量因w样此2,品:然w后x,再分加别等
s1(wx w1) s2 (wx w2 )
若采用亚化学计量法分离,使 m1 m2 , 有
s2 A2
B K[Q] K[q [PQ]) (3) F B [PQ] F p [PQ]
( B ) p ( B )[PQ] [PQ] FF
p( B )
[
PQ]
1
F ( B
)
(4)
F
(4)代入(3), 整理:
( B )2 ( B )(1 Kp Kq) Kq 0 FF
非竞争 免疫放射分析 类型 结合蛋白--激素 竞争性结合蛋分析
肾动态显像

肾动态显像肾动态显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用于评估肾脏的结构、功能和血液供应情况。
它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对肾脏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肾动态显像是通过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泄功能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在检查前,患者需要注射一种示踪剂,通常是放射性同位素,该示踪剂会被肾脏吸收。
然后,使用放射性仪器对患者进行扫描,观察示踪剂在肾脏中的血液分布和排泄情况。
肾动态显像可以提供关于肾脏的许多重要信息。
首先,它可以评估肾脏的血液供应情况。
肾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有着丰富的血液供应。
通过观察示踪剂的分布情况,医生可以了解到肾脏的血液流动是否正常以及有无供血不足的情况。
其次,肾动态显像还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功能。
肾脏是体内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的重要调节器官,排泄废物和维持体内恒定状态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示踪剂的排泄情况,医生可以了解到肾脏的排泄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有无排泄障碍的情况。
此外,肾动态显像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肾脏的结构。
肾脏的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例如肾囊肿、肾结石等。
通过观察肾脏的示踪剂分布情况,医生可以判断肾脏的形态是否正常以及有无结构异常的情况。
肾动态显像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影像检查技术。
它可以快速获取肾脏的信息,并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肾动态显像广泛应用于排除或确认肾脏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肾动态显像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患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存在示踪剂排泄延迟或异常的情况,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肾动态显像无法提供有关肾脏病变的细节解剖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边缘等。
因此,在必要时,还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或MRI等,以获取更全面的肾脏信息。
综上所述,肾动态显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肾脏影像检查技术,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通过观察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泄功能,提供了关于肾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同位素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同位素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一、同位素分析法的原理同位素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同位素比例测定物质中同位素含量的方法。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化学性质但质量不同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结构相同,但核内的中子数不同。
同位素丰度是指某一同位素在自然界或者某个特定环境中的相对丰度。
同位素分析法利用同位素的特殊性质,通过测量同位素的丰度和同位素间的相对比例来揭示物质的来源、演化、运移等信息。
同位素分析法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谱分析原理:同位素分析法常常利用质谱仪来测定同位素丰度。
质谱仪通过将样品分子离子化后,利用磁场将离子按照质荷比进行分离,最后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和分析。
2.原子吸收光谱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可以用于测定同位素的丰度。
原子吸收光谱是通过物质中某种特定同位素的吸收光谱特征来测定同位素的含量。
3.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原理: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可以用来测定同位素的丰度。
通过测量样品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速率,可以推算出不同同位素的丰度。
同位素分析法的原理基于同位素的稳定性和特殊性质,通过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来测定同位素的含量和比例。
二、同位素分析法的应用同位素分析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一些同位素分析法的应用:1.环境科学:通过分析不同环境中的同位素含量,可以研究大气、水体、土壤中的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利用氢氧同位素分析法可以确定降水来源和水文循环过程。
2.地球科学:同位素分析法在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同位素分析可以追踪地球内部物质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如地质年代、矿床成因、地球化学循环等。
3.生物医学:同位素分析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用于研究生物体代谢和疾病诊断。
例如,利用碳同位素分析法可以追踪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药物的排泄机制。
4.材料科学:同位素分析法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合成、成分分析和质量控制。
例如,利用同位素分析法可以确定材料中不同同位素的比例,从而研究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同位素 靶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同位素靶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重要部分,用于介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本篇长文中,我们将要探讨的是同位素靶向,这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利用特定同位素的放射性属性来靶向治疗某些疾病。
同位素靶向治疗是一种精准的治疗方式,利用同位素的放射性特性可以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疾病组织或细胞上,避免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这种治疗方法有望成为未来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为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本文将深入探讨同位素靶向治疗的概念、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通过对这一新兴治疗方法的全面介绍和讨论,我们将可以更好地了解同位素靶向的优势和潜力,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愿本文对读者有所裨益,为同位素靶向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将介绍同位素靶向治疗的概念,文章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 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同位素的概念,靶向治疗的原理以及同位素靶向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同位素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并给出结束语。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同位素靶向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潜力。
通过分析同位素的概念、靶向治疗的原理以及同位素靶向治疗的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的机制和优势。
同时,我们也希望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以便他们了解同位素靶向在治疗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探讨,促进同位素靶向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2. 正文2.1 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元素符号中的那个数字)但具有不同中子数的原子。
换句话说,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中具有相同的电子数,但核内的中子数却有所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通常用化学元素符号后面带有一个或多个数值来表示,例如氢同位素中,普通的氢原子称为氢-1(或称氢-质子),氘(重氢)称为氢-2(或称氢-氘),氚(放射性氢)称为氢-3(或称氢-氚)。
第九章 同位素示踪技术.

第九章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第一节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简介同位素示踪是除能量平衡、物质平衡(C 、N )试验及相关的化学分析技术之外的另一类动物营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同位素示踪主要应用于营养物质动态代谢过程的观察,这方面的研究用常规技术无法实现。
诸如食糜流通量、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的研究,常规研究手段也可以实现,但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减少对动物的外科手术处理、重复利用相同的动物或得到更多的信息。
另外,同位素研究还是矿物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
虽然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受到对仪器设备条件要求较高的限制,但其独特的优越性已使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的用途广泛。
如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食糜的流通量测定、菌体蛋白合成、体组织的合成与分解、器官代谢、矿物质代谢乃至能量代谢和体成分估测等均可应用不同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实现。
这些同位素示踪技术均利用了同位素原子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的特点,通过示踪原子位置、数量的变化观察物质的代谢。
在方法原理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这些原理的组合运用形成了各种技术方法。
⒈ 同位素稀释:如测定某种代谢物在代谢池中的总量,在无法测定代谢池总容量的情况下,向代谢池中注入一定数量的同位素标记代谢物,取得代表性样品后测定同位素富集度(比活度),可以计算出池中代谢物总量。
假设使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代谢物进行示踪。
注入代谢物的该同位素富集度(某同位素量/代谢物中该元素总量)为Ei ,代谢物注入量为I ;代谢池中代谢物中该同位素的富集度为Ec ,代谢物总量为M ;注入示踪物后代谢池的同位素富集度为Eci 。
其中Ei 、I 为已知量,Ec 、Eci 为可测量,求M 。
()()Eci Ei I Ec M /I M =⨯+⨯+ 则:()()M Ei Eci I /Eci Ec =-⨯-⎡⎤⎣⎦同时测定池中代谢物的浓度C,可以求出代谢池的容积V。
肾同位素检查肾功能标准

肾同位素检查肾功能标准
肾同位素检查是一种用来评估肾脏功能的检查方法。
在检查中,医师会向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的放射性物质,然后通过特殊的仪器观察这些物质在肾脏中的分布情况。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是否存在肾脏损伤或功能异常。
常见的指标包括放射性排泄率(FER)、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浆清除率(PCR)等。
具体标准如下:
1. FER正常值应在30%以上,表示放射性物质在注射后30分钟内从肾脏中排出的比例。
2. GFR正常值应在90-120 mL/min/1.73m2,表示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
3. PCR正常值应在70-120 mL/min,表示单位时间内肾脏清除血液中的某一物质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医院和实验室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标准值范围,因此具体结果需要以医生的解读为准。
同时,在进行肾同位素检查之前,患者需要详细告知医生有关的疾病史和用药史,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检查结果。
同位素分析法

α粒子
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氦原子核),带正电 荷。
α粒子(射线)的特性:
电离和激发能力强; 穿透能力较差。
(2) β-衰变
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而变成另 一核素的过程称作β-衰变。 如: 由32P到32S的衰变 32P → 32S +β- + v + Q β- 粒子(射线) 是高速运动的负电子流 β- 粒子的特性: 穿透力弱 电离和激发作用较强
二 γ计数法
(一)探测原理 其与物质作用的机制是:光电效应,康谱顿效 应和生成电子对后产生次级电子—引起物质电离 和激发.
γ射线 → 碘化钠(光电效应,康谱顿效应和生成电子 对)→ 次级电子 → 光子(荧光) → 光
电倍增管
三
液体闪烁计数法
1 探测原理
闪烁体溶液:由溶剂和溶质(又称闪烁体)组成。 溶剂——吸收辐射能量和溶解样品的作用 溶质(闪烁体)——从受激溶剂分子得到能量,然 后发出闪光(荧光)
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物质性质差异的可测性四同位素分析法的分类稳定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六同位素分析的主要应用领域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放射和稳定核素示踪制剂体内运行规律研究靶向定位释放生物样品中微量物质的分析药物作用机理和药效评价的研究物质代放谢的研究物质转化的研究药物开发研究中的应用重要性
1kBq=103Bq 1MBq=106Bq 1GBq=109Bq
2
比放射性强度(比活度)
表示单位重量药物中含有的放射性强度(活度)。 以此表示物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
C = A/m C: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是Bq/g, MBq/g, MBq/mol
A: 核素的放射性强度,单位是Bq
m: 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
肾脏ect解读

肾脏ECT解读-北大医院核医学科第一节肾动态显像和非显像检查法一、肾动态显像(一)原理与方法1.原理肾动态显像(Renal dynamic imaging)包括反映肾血流的肾动脉灌注显像(renal artery perfusion imaging)和反映肾功能、上尿路引流的肾动态显像(renal dynamic imaging)。
静脉注射能为肾实质摄取且迅速随尿流排出的显像剂(imaging agent),用γ照相机快速动态采集(dynamic acquisition)双肾的放射性影像,可以依次观察到肾动脉灌注影像(renal artery perfusion image)和肾实质影像,之后显像剂随尿液流经肾盏、肾盂和输尿管而到达膀胱,这些部位依序显影。
2.方法(1)受试者饮食如常,显像前30 min饮水300 ml,排尿后取坐位,背靠γ照相机探头采集肾后位影像,视野包括双肾和部分膀胱(图8-1)。
“弹丸”式注射显像剂后立即以每帧1~2 s的速度动态采集30~60 s,得到肾动脉灌注显像;紧接着以每帧 1 min的速度采集20~30 min,得到肾动态显像。
图8-1 肾动态显像患者检查体位(2)常用的显像剂分为两类:①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内,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然后很快随尿排出。
常用的是99Tc m-DTPA(99Tc m-二乙三胺五乙酸),用量111~296 MBq(3~8 mCi),体积小于 1 ml。
②肾小管分泌型:显像剂随血流经肾脏时,大部分被肾小管近端上皮细胞吸收,然后分泌到管腔,小部分由肾小球滤过,两者在小管腔内汇集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常用的有131I-OIH(131I-邻碘马尿酸盐),用量7.4~11.1 MBq(200~300 μCi),体积小于 1 ml;99Tc m–EC (99Tc m-双半胱氨酸)或99Tc m–MAG3(99Tc m-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用量111~296 MBq(3~8 mCi),体积小于 1 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
主要利用肾脏对静脉注射131碘—马尿酸钠后能迅速积聚、分泌,然后廓清排泄的作用,用同位素探没仪及记录仪进行动态记录左、右肾放射强弱曲线图,即同位素肾图来观察两侧肾功能情况。
结果解读
肾图的分析与判断:正常肾图由a、b、c段组成。
a段:放射性高度60%左右来自肾外血管床,10%来自肾内,30%来自肾实质。
a段受影响因素多,又不稳定,没有肯定的临床价值故称之为“放射性出现段”。
b段: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有效血浆流量,即能够把示踪剂带到肾小管来的能力。
尿泌量过大或回吸收不良时,可把示踪剂很快冲刷出肾脏,以致b段不能积累到一定高度。
尿路梗阻时又不能从肾内顺利排出峰时:峰时也放射性在膀胱中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代表示踪剂的肾穿通时间,主要与尿量有关。
当尿流量很大或肾盂输尿管麻痹性驰张时,峰时很早出现,甚至无明显的高峰出现。
c段:c段下降快慢主要反映示踪剂随尿排出肾脏的速度,与尿泌量、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序有密切关系。
c段下降一半的时间(C 1/2)随有效肾血浆流量的减少而延长。
因此尿流通畅,C 1/2也是一个能反映肾功能的指标。
小儿与成人的肾图无明显差别。
40岁以上b 段上升和c段下降都较缓慢,肾衰指数值有降低趋势。
异常肾图分:①无功能型:a:段较健侧低30%以上,不见b段上升,只见放射性逐渐下降,且一直比健侧同期放射性低,示肾无功能、功能极差或无肾。
②排出不良型:整个图形呈不对称的抛物线状,b段上升正常或缓慢,c段下降明显延迟,C 1/2大于8分钟,甚
至15分钟。
此型肾图可能是上尿路梗阻、急性肾炎、脱水或肾缺血,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③肾功能受损型:a段有不同程度的减低,b段不同程度的上升缓慢,峰时一般大于4-5分钟,c段下降延缓,C 1/2大于8分钟,15分钟残留率大于50%。
受损严重时不见明显的b、c段,而呈低水平线。
RI值在30~45%者属轻度受损,20%~30%属中度受损,20%以下为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