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策略

散文阅读策略

散文阅读策略散文阅读注重考查与文本知识的衍接,其考查内容都能在文本中寻出影子,考生解答此类型题目时,应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文章主旨,进行归纳概括,并运用一些技巧进行表达。

1.策略之一:整体阅读文章,把握主旨考试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事例阅读。

解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示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知晓每一段、每一句在整个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举目之“纲”,其主题思想往往是散文的灵魂所在,抓住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感受到了文章的沉思深意。

这样考生在答题时不致于偏离原本的文意,不使答案散形离神了。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散神聚”,抓住了散文的主旨大意就是抓住了散文的“神”。

2.策略之二:依据题目信息,抓散文的筋骨散文鉴赏是一种整体训练,所以文后的题目不是孤立命制而是相互联系的。

考生读题时一定要整体研读,把各题干之间的暗示信息利用起来,而不应看一道题做一道。

现在的命题趋势是主观性表达简答题增多,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题目的设制层层相扣,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往往逐层加深,这就需要考生在留意试卷题目时予以特别注意。

考生在看到题目时不要急着去做题,在接触题目之前,先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同学们应当一字一句重点研读。

另外散文创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它的筋骨,所以鉴赏分析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妨用笔画一画以方便回头寻找。

这样有重点的圈画,便于再读时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更可节省时间去认真细致地答题。

3.策略之三:依据提供题目,潜心领悟精彩语句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和理解上。

九年级语文怎样提炼咏物抒怀散文中物的“寓意”

九年级语文怎样提炼咏物抒怀散文中物的“寓意”

怎样提炼咏物抒怀散文中物的“寓意”【考点概述】咏物抒怀,也称“托物言志”,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采用叙述、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命题方式】提炼咏物抒怀散文中物的“寓意”,通常有以下几种考查题型:1.概括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

如教材中《海燕》后的“探究练习一”,“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三次描写海燕的叫喊。

你觉得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分析所咏之物的象征意义。

如教材中《马说》后的“探究练习一”,“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文章主题谈读后感悟。

如“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4.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

如“请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范例讲析】窗前的树张抗抗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

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

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

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

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

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以及答题思路与方法

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以及答题思路与方法

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以及答题思路与方法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着去做题,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

通过阅读,初步把握作品的大致内容,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然后,再带着问题仔细地读文章。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助于很快地找到答案。

第一遍阅读很重要,第一印象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读,把握全文。

阅读时,要注意关键性的词句,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要了解段意和层次,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和倾向。

然后,再一题一题地解答,注意不要任意打乱试题顺序,因为命题者在安排题目顺序时往往有整体构思,上下题往往有关联。

一般说来,考题的形式不外乎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做题时,应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解答。

对于选择题的选项要进行比较,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明确差异,去伪存真。

要抓住文章的主旨与立意的核心,注意排除干扰,选出正确的选项。

对于简答题,除了采用上面介绍过的答题方法来答题之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整体观念,应把全文看做一个大的语言场,注意前后文的联系,不要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2.要充分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它们往往有最明确的提示性与暗示性,有些文句就是答题的基本语言材料。

3.要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去鉴赏表达技巧;依据表达技巧,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以联想与想象去体味、完善作品的形象,用自己对语言的感悟去体味作品语言的精妙。

4.抓住文体特点,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的文体知识,巧妙答题。

5.注意突破思维定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一)命题特点1.词语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

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

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咏物散文的阅读

咏物散文的阅读

咏物散文的阅读[规律探讨]1、整体阅读后,确定所咏之物。

2、分析判断作者围绕所咏之物选取了哪些材料,找出各部分选材作者的意图所在,从而把握各部分材料与咏之物的关系,即哪些材料交待环境,哪些材料描绘所咏之物特征。

3、归纳、概括所咏之物所处环境及特征(表层与人格化特征)。

4、根据所咏之物的特征,结合作者议论(点睛之笔)找出物与人的精神或品格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主题。

[例文]《访兰》[材料一]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材料二]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材料三]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一一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经典!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

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经典)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常考重点: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经典例题:【例1】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基本知识点: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修辞方法类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常考重点: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排比与反复。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散文阅读意蕴类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技巧一、句、段内涵题首先是题干复位,不管是句子还是段落,都必须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其次是抓住句、段中的关键字词,由浅入深,反复揣摩关键字词的内涵。

接着深入挖掘出句与段中隐含的主旨义,这个主旨义主要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

最后要适当考虑句、段的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

以2013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何容何许人也》为例,最后一道题目便是探究段落内涵题。

根据以上探究句、段内涵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道题可做如下思考:首先要将这个句段放到全文中考虑,文章共六段,前五段主要照应和解释了题目,何容究竟是何许人也,何容是一位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他的交往、生活、心理等方面。

最后一段是在前五段内容基础上的升华和总结,进一步指出了何容的为人。

其次要抓住此句段中的关键字词,“最大的原因”、“说得来朋友”。

“最大的原因”说明何容对社会的失望,他留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朋友;“说得来”说明何容和朋友之间的默契、投合,何容理解朋友,朋友也是何容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接着在理解此句段时,还得适当地结合文本的主旨义,因为此句段在文章的最后,而文章的结尾往往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达对何容的赞许之情,何容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是何容的不幸,但那样的时代有何容这样的人,又是那个时代的幸运。

最后,在结构技巧和表达特色等方面,如果有涉及则有必要考虑,如果没有则不必生搬硬套。

综合以上解题思路与技巧,再加上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考生的答案距离高考参考答案也就近在咫尺了。

二、全文深刻意蕴题首先梳理、概括全文内容;其次抓住不同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在探究的时候要注意探究的广度;最后深入挖掘全文的主旨。

通过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对考点的解读,发现很多作品的深刻意蕴都涉及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所以在探究的时候还要注意探究的深度。

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

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

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很多同学搞不懂散文阅读的得分点在哪里,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其实散文阅读是有技巧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熟悉常用语(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2)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3)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4)表现手法: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6)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

咏物抒怀散文阅读指导

咏物抒怀散文阅读指导

咏物抒怀散文阅读指导一、咏物抒怀也称“托物言志”,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联想或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采用叙述、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二、如何解读“咏物抒怀”类散文一是透过“物”准确把握作者的“怀”。

1、确定所咏之物一般出现在题目中,以作者所赞颂的事物为主。

2、理清写物顺序3、明确写物之特征4、进行适当联想作者如何描写“物”的形态、特点,弄清作者由物引发的联想,进而理解作者写物的目的,即“抒”什么样的“怀”。

石缝间的生命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一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

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

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它们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生物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的本质就是拼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类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李旭宏的工作室咏物散文阅读命题角度解题技巧咏物类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与解题技巧——以散文《紫藤萝瀑布》与《岳桦》为例学习目标:1.熟读《紫藤萝瀑布》,学会赏析写景写物类散文,把握文体特点。

2.结合《岳桦》练习,了解写景写物类散文的命题角度。

3.完成《听雨》练习,掌握写景写物类散文的答题技巧。

一、经典例文赏析:《紫藤萝瀑布》散文名篇边读边思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0)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1)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注:本文写于1982年5月,其时,在文革期间身受迫害的作者一家人刚刚摆脱政治的厄运,又遇上作者小弟身患绝症,焦虑和悲痛一直难以排遣。

(1)开头有何特点?有何作用?开篇简洁,单独成段,吸引读者注意;为下文描写紫藤萝打下基础;与结尾呼应。

(2)第②-⑥段从哪些角度具体描写紫藤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绘色绘形、整体局部、形神兼备。

比喻、拟人。

(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赏析画框语句的妙处。

这句话用比喻修辞手法。

把藤萝花比作帆和笑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萝花的生命活力,活现了花儿的灵气与神韵,洋溢着作者对紫藤萝的赞美与喜爱。

(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说明效果)(4)“我只是……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过渡,由对紫藤萝的描写转为抒情。

(5)文章描述的紫藤萝有哪些特点?茂盛繁密,充满生命活力(6)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

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深化了主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7)联系时代背景与作者际遇,谈谈“紫藤萝瀑布”带给作者哪些感受和联想。

①紫藤萝鲜活的生命使人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带走了心中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②紫藤萝的命运沉浮正是十几年来作者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③个人、家庭、国家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阻挡不住生命长河的前进。

④遭遇不幸时,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振奋精神,乐观面对新生活。

⑤只有每朵花尽情开放,才能汇成花的瀑布;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才能创造民族灿烂辉煌的明天。

写景写物类抒情散文特点总结与高考考点分析1.结构思路方面高考选取的文章大多结构清晰、浑然一体,能让考生迅速把握文意。

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连接性词语和标志性词语,这样就能迅速把握文意;考试时,可能让你分析开头结尾的妙处、过渡段落的作用等等。

练习:勾画出《紫藤萝瀑布》中体现思路的句子,分析其妙处。

2.内容主旨方面这类类散文或绘景,或写物,题材广阔,常常因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能从寻常景观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

阅读时,要了解作者“描绘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描写了什么物,表达了怎样的情志?”以本文为例,作者托物言志,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写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认识。

紫藤萝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虽也遇到过不幸,但终于燃起生命之火。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经历过文革的“我”也加快前行的脚步,使生命之花再次盛开。

考试时,可能要求你探究主旨(如“边读边思”中的第7题),要注意文章题目和抒情议论的段落(常在文末),有时候,文末小注也要注意。

还可能问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要结合文章回答,表明态度,举例说明。

3.表达技巧方面这类散文语言生动形象,深刻含蓄,作者善于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考试时,对生动形象的语句,会让你品味其所用技巧与表达效果,这就要你熟悉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会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作用。

对深刻含蓄的语句,可能会让你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内涵或情感,这就要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中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主旨来理解把握。

有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来领悟句子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练习:试从本文中找几个句子表达形象、寓意深刻的句子加以赏析。

二、经典考题分析:《岳桦》(2009年全国II卷)《岳桦》①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②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③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④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⑤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⑥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⑦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⑧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

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

⑨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环境的残酷。

(10)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

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

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暴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11)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有删节)写景写物类抒情散文命题角度与答题技巧分析命题角度一:分析结构,把握思路1.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2)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3)将自己对岳桦与其他景物的感觉作对比,突出对岳桦的深刻印象。

变式提问:文章标题是《岳桦》,第二段却写了对长白山其它景物的印象,这似乎与主题不符,是否可以删除?【答案】不可以(1分)。

第二段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1分),通过对比突出对岳桦的深刻印象,为文章主旨服务(1分)。

2.文章主要描写岳桦,为什么7、8两段却写到了白桦?【答案】这是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比较白桦和岳桦生长位置、外表形态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了岳桦倔强壮烈的品性。

【解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为“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说明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