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挖掘生活哲理,理解象征意义——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挖掘生活哲理,理解象征意义——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神话 、 传说 、 典故的类比、 象征 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 寓于形象中的哲理 , ( . 如 ( 白杨礼 赞 中的白杨
树 的形象 , ( ( 月迹 中月亮的形象, 都是蕴含 着丰富 哲理 的形象。 ( ( 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 民团结 奋斗、 不屈不挠的品质;《 ( 月迹》中的月亮象征 光明、 美好 的事物 , 追月就是追求光明、 美好的事物 , 告诉人们 , 对于
情和托 物言志是 这类散文 最常用的手法 。而直抒 胸
@ ⑦ @
臆的方法, 在文章 中可以 出现, 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
不 多 见。


个好记者终身是一个怀疑主义 者。
— —
杰 克 ・史 密斯


番 咖
文, 将感情寓于景物之 中, 赋景物 以生 命 , 明写景 , 写 暗 情 , 到情 景交融 , 做 情景相生 。如朱 自清的 春 》、 老舍
急切地等待消 息是 一场煎熬。
— —
弥 尔顿




【 实践演练】
郭沫若
你是 真应 该称 为中国的国树 的呀 , 我是喜欢 你 , 我特别的喜欢
你。
但也 并不是 因为你是 中国的
特产 , 我才特别的喜欢 , 是因为你
美, 你真 , 你善。
当你 解脱 了一 切 ,你那 槎 丫 的 枝干 挺撑 在太 空 中的时 候 , 你
物 散
固 生活哲理, 团 象征意义
— —
抒情散文 阅读指 导
江苏
周俊根
【 文体解说】 主要 用 以抒 发作 者 主观 情感 的 散文 叫抒 情 散 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 , 与其他散文 但 相 比, 抒情 散文情 感更强 、 想象更丰富、 言更具 有 语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方法解说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方法解说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方法解说写景抒情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细腻的描绘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写景抒情散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写景抒情散文通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因此读者需要仔细观察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景象。

在阅读时,要关注作者所使用的形容词和比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呈现这些景色和景观。

2.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是描绘景色,更是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时,要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尝试与作者产生共鸣。

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气、语调和用词等语言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分析文本结构:写景抒情散文通常具有一定的文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等部分。

在阅读时,要分析这些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意图。

例如,开头部分通常会引出主题,发展部分会深入描绘和阐述,结尾部分则通常会总结主题并给出作者的见解和感悟。

4.注重细节和修辞:写景抒情散文通常注重细节和修辞,因此读者需要关注这些细节和修辞的使用。

通过分析这些细节和修辞,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并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5.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写景抒情散文需要耐心、细心和深入思考。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分析文本结构、注重细节和修辞以及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等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学形式,并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抒情散文(精选20篇)

抒情散文(精选20篇)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散文的鉴赏技法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一大特色是语言美。

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

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

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

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5、领会作品的内涵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之整体把握写景抒情文章的结构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之整体把握写景抒情文章的结构

《春风过处》
梳理感情变化,整体把握文章:文章开篇抒情点题, 引出下文,描写了春风到来时的自然之景和乡村之景, 突出春天的生机和村庄的安详,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抓住景物特点,整体把握文章:文章描写了五种落日 《家园落日》 的特点,重在描写家乡田野间落日的景、物、人温暖
亲切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家乡的强烈热爱。
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 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 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 一.寸. 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 衣,然后一. 点. 一. 点. 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返回目录
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 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 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 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 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返回目录
2.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梳理感情变化。 (1)关注描写人物感情、态度的语句,做上标记,看看有没有可以 利用的原词原句。 (2)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 (3)概括文章感情变化的语句要有连接词,要能表现出“梯度感”, 体现出“变化”,如在梳理文章的感情变化时,可以用上 “先”“然后”“最后”等连接词。
⑪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 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 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 看 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
⑫春风过处,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落叶也精彩》 (2013年济宁中考)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不同树种的落叶,特点 纷呈。请你把每种树落叶的特点加以概括,整 理出来。(5分)
3.文章依次写了不同树种各自落叶的精彩美 丽,请赏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分)
4.请品味下面一段话的语言特色。(3分) 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
有抽缩之想。许多人都说喜欢冬天,那是因为,冬 日的树木不因叶落而颓败,而是蓄势待发,准备来 年更加蓬勃。落叶,奉献了八九个月的绿色,也就 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再以金黄谢幕,也算是一 种圆满。你看 它们,来时欣欣向荣,走时充满希望。
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正是它 最乐于表达的真情。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 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是为他人而活,春天以 嫩绿励人朝气,夏天以浓荫给人荫凉,秋天或以颜 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潇洒来去, 可谓活得自豪而有价值。
③为数最多的槐树,显示了树多势众 的气派,院里的几乎所有的大道小路,都 是它的领地,地上都有它的叶片。它们的 落叶,不像银杏那样同步,而是先后有序, 次第而落。它不断提醒人们,及时注意增 添衣服。如同花开的时间,它们同科同属 不同种,好几种槐树,总是你刚谢罢我又 开,整个夏秋两季,没有间断过,仿佛时 刻要人们关注它美丽的存在。它的叶子也 是如此,虽不如槐花那样美丽,但那浅浅 的黄色,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彩。
②我住的大院里,有二三十种乔木,落 叶时间都各有其序。大道两边的柿树,个性 最为特别,它的叶子本属红叶类,但从不大 红大紫,只是奉献些微红的颜色,更多的是 黄绿相间的斑驳,把红黄让给自己的果实。 那柿子也是抢尽风头,总是以自己的丰满和 金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叶子纷纷飘落, 它仍独留风姿在枝头,奉献着多彩多姿的美 丽。你看那一嘟噜一嘟噜的柿子,展示着与 众不同的风韵,让所有的行人都不能不顾盼 乃至流连。

抒情性散文阅读指导一PPT课件

抒情性散文阅读指导一PPT课件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叙事类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经典再现紫藤萝瀑布十多年前紫藤萝稀疏伶仃家庭遭遇迫害如今小弟身患绝症作者感到焦虑悲痛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第1页/共19页
第2页/共19页
第3页/共19页
第4页/共19页
5.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 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 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运用拟人手法(1分,多答比喻也可,只答比喻不行), 生动形象地(1分)表现了黄山绝壁松顽强的生命力(1 分)。
采用 对比 手法,用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
的胆怯突出海燕的勇敢乐观,歌颂了勇猛坚强、乐观自 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
第14页/共19页
巩固练习
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写到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3分)
将陕北柳与它们进行对比(1分),烘托出 陕北柳的普通平常(1分);更突出陕北柳 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特点(1分)。
(3)修辞:运用排比的修辞,渲染了我“一天坏于 一天”的心情。
例4. 白下区一模阅读《一元钱,两份暖》第14题) ①句中的加点词“狡黠”好在哪里?(2分) 女孩狡黠地笑:“叔叔,您的煎包早就涨钱了,我知道 的。”
“狡黠”原为贬义词,此处是贬义词褒用 ,表现了
女孩聪慧可爱(善解人意第)11页的/共特19页点 。
【答题指导】 • 1.从词语锤炼角度赏析。 ①解释词义。②描述画面。(如果构成特殊语法现象,也要写进去)③点明作用:烘托意境,
表达感情,突出主旨,表现形象。 •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①指出修辞手法。②描述画面。③点明作用:塑造形象,表现情感,体现主旨。 • 3.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 通常考查的是人物描写中的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中的景物描写。

中考抒情哲理性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抒情哲理性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整体理解
【答题方法】 通读全文、全面理解,不要漏项、笼统。
先找中心句、主旨句,这些句子常常是 文章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反 复出现的关键句、议论和抒情句。
还可以在找到关键词句的基础上,用自 己的话概括。
二、局部探究
【考查内容】 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内容的局部理解和词句的语境 义。 【例如】 《谈生命》中“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 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打 击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 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这句话中“暴风雨”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暴风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现象,这里指的是 春水遇到了挫折打击,与命运的暴风雨展开了搏
5. 对生命要珍爱,对生活要热爱;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不留遗憾; 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 人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完成各题答案。 2.完成《美生灵》的阅读练习。
2. 感悟:这种为人民幸福而牺牲 个人幸福的无私奉献,是更深沉的 幸福。
六、主旨感悟
【答题方法】
先抓取句中的关键词,解释句子 含义,紧扣文章主旨,组织语言; 再写出自己的感悟。
阅读考点
一、整体理解 二、局部探究 三、赏析语言 四、句段作用 五、表现手法 六、主旨感悟
当堂阅读练习
我的四季
课堂小结
3.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 演员,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 形态, 表现了黄蜂面临死亡的坦然、 平静。
4.这两句话前后照应, 写的是黄蜂在临死前发出的心声, 它们生命短暂,只能与世告别。 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表达了对黄蜂离去的不舍, 以及对有限生命的无限珍惜之情, 深化了主旨。

略谈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略谈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抒情散文阅读技巧抒情散文阅读1、理解散文的内容A、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事物,因此感知散文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根据全文内容或某一关键语段,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的主旨就迎刃而解了。

B、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C、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哲理散文或一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往往也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中,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

D、可以快速的浏览全文,将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2、把握散文的情感A、抓住散文的“文眼”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

B、把握抒情散文的基调一篇散文,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

所以,把握散文的情感不能忽视文章的开头。

C、还可以从议论、抒情句中分析揣摩散文的情感。

D、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情感也是一种把握散文情感的方法3、品味散文的语言A、分析散文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阅读散文时首先要判断其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次根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的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其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并从全文的感情基础出发,结合所运用的修辞方法B、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的表情达意。

C、悉心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散文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常常造成一种意境,在总体上给人以美感,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情感交融的画面。

D、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散文语言4、揣摩散文的写法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具体到每篇文章都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去分析写法。

我们可以从语言结构上去分析,从语言中抓出作者的风格,从结构上把握文章的中心。

5、展开想象,发表感想一是结合文章的主旨谈二是结合文章的重要片段谈三是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谈6、抒情散文的线索A、时空连“线”在许多些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关于抒情散文阅读指导阜阳市第十九中学课题组抒情散文阅读指导一、散文特点: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

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

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

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三、散文阅读考点: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3)概括文段内容;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6)品味语言;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1)对比;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加强语气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六、结构上的作用:1)点题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3)设悬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5)铺垫6)过渡(承上启下)7)对比我们在赏析文本,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的时候,一般都从以下四点去赏析:写的什么?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具体指导学生阅读与分析的步骤与方法:第一步:写的什么?——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心中有文本,能养成勾画重点的习惯。

阅读借景抒情散文,首先要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时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勾画出此类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写的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一步,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分析所写景物的特点。

在阅读中要勾画出作者的评价词或评价语,或根据作者所写,自己概括,做好批注。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或感悟?之所以这样写景,是因为作者的融情入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学生要筛选出文中由景及情的句子,尤其是那些抒情句或议论句。

为深入探讨文中情,我们也可以巧妙的引入背景介绍,结合作者心境,做到知人论世。

引导学生总结人和自然的关系,感悟景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要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作者是如何写的,包括写景的技巧: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的技巧: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在赏析中让学生体会如何更好的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那异彩纷呈的景物,更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如何运用各种写法,让自己的文章更美。

二、信息链接-----------中考信息关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类。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抒情散文不易读懂。

抒情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

5、分析写法特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

6、表达自我感悟和阅读启示。

注意:抒情散文的考点与叙事散文的考点在大的板块上基本一致,但具体的题型上,解答方法却不完全相同,这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

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1)从整体理解文章阅读抒情散文,要辨其类型,分辨文章表层是写景还是状物,深层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

(2)抓线索理思路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读懂抒情散文,首要的就是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从表面看来散乱的材料中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找到内容的共同点,把握文章的表层含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①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抒情散文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往往就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这集中在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结尾的抒情议论句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也有一些文章用意思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须要细细品味。

②从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

作者抒情所借之“景”,所托之“物”,作者在描写时往往倾注了感情,如果描写的是美丽的景象,那一般就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

体会作者情感是读懂抒情散文的难点,我们总结了抒情散文的一些模式,便于学生去体会掌握。

A.参游式套路模式:参游起因→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代表篇目2006年绍兴中考题《月光下的探访》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往往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的交代明确,描写的虚实,角度;三要注意开头交代缘由的句子,结尾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的句子。

B.象征式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代表篇目是高尔基的《海燕》。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C.感情线索式(并列式)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

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作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

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D.怀念式套路模式:睹眼前景(物)→思从前景(物)→抒怀念情。

代表篇目2006济宁中考题《家园落日》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

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的另一景。

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亲友之情的较多。

E.咏史式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代表篇目2006年乐山中考题《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4)品味语言,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相比,语言更凝练、更含蓄、更优美,结构更巧妙。

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表达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等。

因为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与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所共同融合成的独特的美感。

也就是说语言既有内容上表层深层的含义,还有形式上及作者风格上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写作技巧,主要在于表达技巧及如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等方面,在表达上如何表现中心,选材组材方面如何为中心服务等。

应考策略:1、理清思路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线索,抒情散文的线索,可能是以“物”为线索(游记类一般以游踪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

其实,抒情散文都有一条感情线索,只不过它是内在的,深蕴在文章之中的,这个考点往往考查以“事”或以“物”为线索。

2、概括内容,把握情感这是抒情散文考查的核心,也是中学阶段的难点。

阅读时要敏锐地抓住联想内容,因为表面的“景”或“物”不是作者介绍的目的,抒发作者情感才是作者的目的,所以,联想内容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目的,《地下森林断想》课后第三题体现了这个考点。

这个考点的题型有“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也常以“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当感到材料较散,一时读不懂时,去寻找“松散”(表面)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内在联系),我们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抒情散文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凝练含蓄优美。

语言对情感思想的反映往往是间接的。

对语言内容上的把握,既要把握其表层含义,即写出了景或物的特点,也要理解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再从形式上去理解(如修辞)表达效果。

技巧赏析要注意赏析的是全文还是局部,是结构还是手法,如,全文往往是表现手法为主,局部往往是修辞手法为重,弄清了方向,再根据对应的方式方法答题,自然会事半功倍。

中考题示例: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2)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3)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平沙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D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E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4.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6.请用“生命像……”开头,写几句话(30—50字),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

(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1)“大海”作为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黑暗”表示生命的终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