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

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安慰剂效应:假药也会让人有心理安慰功能又称假药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启示:心理学家给南都记者举了例子,几个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
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
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
这说明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搀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
2、韦奇定理10个人跟你意见相反,就会动摇?即使你已有了主见,已经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身边有10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启示: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地做出各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听取他人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只听取他人意见却没有主见的人,不能根据众人的意见做出真正有效的判断。
要想克服韦奇定理的消极作用,就得有自己的主见,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准确把握客观情况,用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选择什么是自己想要做的,什么是自己认为做好的办法,才能做到“自信而不自大,听从而不盲从”。
3、破窗效应落井下石是天性,你要怎么绕开?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总是抱着推崇和观赏的态度,希望它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完美,从而下意识地去保护它的完美;而对于破损的东西,人们往往存有一种“反正都这样了,再破点也无所谓”的态度,自觉不自觉地对它进行更大的破坏。
启示:在工作中,我们要谨防破窗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28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28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1.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和他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
你的毛病他们永远比你更清楚。
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他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
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他们分享。
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这就是着名的墨菲定理。
3.心里不开心,动笔写下来这是个漂亮的疏通方法。
因为“写”这个动作,本身具有觉察及整理思绪的功用。
“写”,能将情绪能量从虚无的“下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次,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启动情绪疗愈。
4.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好问问为什么。
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5.女人爱叨叨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
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6.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人悲伤时掉出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
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健康不利。
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哭吧哭吧,不是罪!7.回复短信的速度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和他回你短信消息的速度,一般成正比。
如果你的另一半回你消息越来越慢,恭喜你你基本已经被取代了,准确率超高!8.你怕麻烦别人吗?其实这并不好!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心理学趣味小常识

会使脑中产生好的情绪记忆,让情绪中枢保持稳定状态,能减低心
血管疾病或中风的风险,而这项研究也透露出男性喜欢观赏美女的
原因
.
5.“出点丑”心情更开朗 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发明了一种“打击羞耻”的练习方法:让人在 公交车上大声地报站名,
或是跟陌生人借一块钱等等。做完这些“蠢事”后,人们觉得很多 担心的事“不过如此”,从而心情大好。
研究人员发现,人在饥饿时会分泌一种“饥饿激素”,这种激素会 提高我们对食物的注意力,同时会对大脑施加影响,让我们对货架 上的食物垂涎欲滴。
参与研究的神经病学家达格赫说:“这种激素会对整个大脑产生影 响,人们会认为食物更有诱惑力,同时在购买其他商品时也变得更 加大方。”
.
8.独身者早死率比已婚者高一半 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等人通过在美国、俄 罗斯、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无论在哪 里,爱情都不可战胜。
她说:“在我研究的一切文化中,人们张健康保险单。
一项为期8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从未结婚者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比 已婚者高58%。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与单身和离异或者鳏寡人士相 比,已婚人士在吸烟和喝酒方面更为节制,生活方式更健康,有助 于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 道疾病的风险。
昆士兰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请来140名学生。询问他们对安乐 死及堕胎的看法。
其后,他们获安排喝橙汁或咖啡,再看一些跟他们意见相反的游说 文章。 结果显示,喝咖啡的学生较容易改变立场。
.
7.人在饿的时候爱乱花钱
在你感到饥饿时,最好不要轻易上街购物,因为饥饿会让你更爱花 钱!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发现,饥饿时人的购物欲望 会大大增加,不仅觉得食物更加诱人,对其他商品也更容易动心。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现象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指人类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它们常常令人惊奇、有趣且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下面我将介绍其中几个。
1. 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原则,它认为“若有多个解释,应选择最简单的那个”。
这个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直观的解释。
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追求简单化和经济化,以节省认知资源和提高效率。
2. 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是指人们的期望和信念可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行为。
例如,当我们对某个人或物有预设的好感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倾向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忽视他们的缺点;相反,当我们对某个人或物有预设的偏见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关注他们的缺点,忽视他们的优点。
这说明了人们的期望和信念对我们的感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群体压力和集体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有趣的心理现象。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新的群体时,他们往往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同时,当一个人身处于一个大规模的群体中时,他们往往会失去个体意识,从而产生一种跟随他人行为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4. 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指记忆中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消失的规律。
根据赫尔曼·艾宾浩斯的研究,我们在学习一段新知识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遗忘大部分的内容。
然而,通过重复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延缓遗忘的速度,提高记忆的效果。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及时的复习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
5. 即时满足效应即时满足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快乐,而忽视长期的收益和利益。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我们经常会选择立即享受的食物和娱乐活动,而忽视了健康和长远的目标。
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

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
1. *闪电婚姻*
- 闪电婚姻是指结婚前认识时间非常短暂的婚姻。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闪电婚姻并不一定会导致婚姻失败。
实际上,与其他方式相识的夫妻相比,闪电婚姻的配偶更有可能在婚姻中感到幸福。
2. *幻觉的力量*
- 您有没有发现自己无法拒绝一个虚构的狗正在向您要球?研究发现,当我们大脑被播放一段连续的场景时,即使我们知道它只是一段幻觉,我们的大脑仍然会自动产生适应该场景的反应。
3. *心理暗示*
- 心理暗示是指按照某种方式暗示一个人,以影响其行为或观念。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在同学之间播放相同的音乐,并向他们提供不同的歌词。
结果显示,他们对歌曲的喜欢程度取决于他们听到的歌词,而不是真正的音乐。
4. *选择困难*
- 当面临太多选择时,我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困惑。
这被称为"选择困难症"。
研究表明,当我们能够做出决策时,我们更倾向于对所做选择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即使我们最初选择的选项可能并不是最好的。
5. *心理上的逃避*
-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不愉快的情况时,我们常常会寻求逃避。
这可能是通过做与问题无关的事情、逃避现实或沉溺于社交媒体等方式。
然而,研究发现,心理上的逃避只是暂时缓解了痛苦,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这些是一些有趣的心理学小知识,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如果您对心理学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和研究。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探照灯效应实验心理实验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一名学生穿上一件T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头像,坐在另5名新来的学生中间。
然后,研究人员问这位穿T恤的学生,觉得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令人难堪的T恤?同时询问另外6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名学生穿着什么样的T恤?结果显示,穿着T恤的学生自己认为,有50%的人注意到了他的T恤。
而对另外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0%的人看清了他的T恤。
心理规律这个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的“探照灯效应”,即人们容易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有人甚至认为,别人注意到了他今天的发型不好看,他说话有些不适当等,从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和不自然。
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注意到他们的表现和变化。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想法:“我在公共场合很不自然,行为举止很紧张,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自己自然做出的。
因为我总担心有人在看自己,怕自己出丑。
特别是在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差劲的印象。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受到了“探照灯效应”的影响。
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度,会使我们感到紧张、难以放松,还导致我们为了确保“一丝不苟”躲在化妆间迟迟不肯出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容易夸大自己被注意到的程度呢?探照灯效应与我们害怕被群体拒绝的恐惧感有关。
但是,那盏“社会探照灯”照到我们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没人会整天关注你,纠缠你的一点点瑕疵。
那么别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如心理学家所说,他们跟你一样,也在担心自己,他们没有多少多余的心思来挑你的毛病。
而且即使我们真的犯了一些尴尬的小错误,别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做出严厉的评价。
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常常可以理解你的尴尬感受,宽容你的小过失。
可见,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外表和表现提心吊胆,过于担忧。
趣味心理学实验

趣味心理学实验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而趣味心理学实验则是结合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方式来探索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趣味心理学实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的心理世界吧!二、杯子实验杯子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通过观察人们对杯子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倾向和偏见。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观察两个杯子,一个杯子上有一个笑脸,另一个杯子上没有。
然后,被试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他们对笑脸杯子的认知和评价。
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会将笑脸杯子视为更友好、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趣。
三、颜色实验颜色实验是另一种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探讨了颜色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观察不同颜色的图片,并记录他们对每种颜色的情绪和感觉。
研究表明,红色通常会使人感到兴奋和紧张,蓝色则是平静和放松的象征,黄色则能够带来快乐和活力。
四、选择实验选择实验是一种旨在了解决策行为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面对一系列选择,并基于各种信息和情境,做出决策。
这些选择可能涉及到食物、休闲活动或购物等方面。
通过分析被试的选择模式和决策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倾向和偏见。
五、幽默实验幽默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旨在研究人类对幽默和笑声的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阅读一系列幽默的笑话或观看滑稽的视频,并记录他们的笑声和情绪反应。
研究发现,幽默和笑声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和促进人际关系。
六、趣味心理学实验是一种有趣而又科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杯子实验、颜色实验、选择实验和幽默实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娱乐,同时也促使大家更加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现象★毁掉一首好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铃。
★女性做决定的速度比男性快。
★约有2/3或4/5的酗酒者是男性,十个丈夫中,只有一个会与酗酒的妻子生活;但十个妻子中,却有九个会继续与酗酒的丈夫生活在。
★犯罪的单身男性比已婚男性多,而犯罪的单身女性则比已婚的女性少。
★女人到家门口才掏出开门的钥匙,而男人早就掏了出来。
女人划火柴时,总是把火柴划出去,而男人总是划入,也许是女人怕烧到自己。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一般和他回你短信的速度成正比。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睡前玩手机,频繁发送电子邮件,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
★把你所有的不幸总结成一句话,然后问问自己:“3年后,这对你还重要吗?”相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喜欢一个人是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
★照镜子的时间长了,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
★88.8%的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
70%的人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段。
★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西班牙Granadadd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教育和死亡概念的研究中发现:人的学历越高,越不怕死,同时这种特征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
★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
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质量越高,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
研究表明,等待只对22岁以下的人有意义,因为早于22岁结,婚姻成功率会急剧下降,但22岁以后就无需再等,等到30岁以后,婚姻的失败率也在上升。
★睡眠不足,会容易发胖。
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探照灯效应实验心理实验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一名学生穿上一件T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头像,坐在另5名新来的学生中间。
然后,研究人员问这位穿T恤的学生,觉得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令人难堪的T恤同时询问另外6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名学生穿着什么样的T恤结果显示,穿着T恤的学生自己认为,有50%的人注意到了他的T恤。
而对另外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0%的人看清了他的T恤。
心理规律这个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的“探照灯效应”,即人们容易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有人甚至认为,别人注意到了他今天的发型不好看,他说话有些不适当等,从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和不自然。
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注意到他们的表现和变化。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想法:“我在公共场合很不自然,行为举止很紧张,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自己自然做出的。
因为我总担心有人在看自己,怕自己出丑。
特别是在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差劲的印象。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受到了“探照灯效应”的影响。
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度,会使我们感到紧张、难以放松,还导致我们为了确保“一丝不苟”躲在化妆间迟迟不肯出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容易夸大自己被注意到的程度呢探照灯效应与我们害怕被群体拒绝的恐惧感有关。
但是,那盏“社会探照灯”照到我们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没人会整天关注你,纠缠你的一点点瑕疵。
那么别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如心理学家所说,他们跟你一样,也在担心自己,他们没有多少多余的心思来挑你的毛病。
而且即使我们真的犯了一些尴尬的小错误,别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做出严厉的评价。
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常常可以理解你的尴尬感受,宽容你的小过失。
#可见,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外表和表现提心吊胆,过于担忧。
手边有刀,就更容易杀人——武器效应实验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扣动扳机,扳机也带动了手指。
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才交作业——最后通牒实验心理实验.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第一次不规定时间,全班学生用了8分钟才完成。
第二次规定5分钟必须读完,结果全班同学用不到5分钟就都读完了。
心理规律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
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拖拉的倾向,即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不允许继续准备或已到了规定的时间,基本上也能完成。
这叫做“最后通牒效应”。
生活启示优秀的工作者做事从不拖延。
他们不会把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现在该打的电话拖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想要避免拖延的习惯,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变自己:(1)要学会直面不愉快的工作。
“视而不见”的态度不但不会使糟糕事消失,反而会让问题变得复杂。
:(2)把大工作分成许多小工作。
你会发现一切都在你掌控之中,这会增强你的信心。
(3)列出完成某事的好处。
(4)奖励自己“放长线钓大鱼”的耐心——延迟满足实验心理实验在美国德克斯斯州的一个城镇小学的校园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空房子里。
随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
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例同样的糖果。
”说完,他和老师就离开了。
结果,一些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
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克制自己,等到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得到了奖励。
后来,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20年,发现: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吃糖果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比那些吃掉自糖果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以后,他们很少在困难面前低头,常常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心理规律那些孩子克制自己吃糖果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自己的自制能力。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讲就是“忍耐”,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的欲望并不能马上实现,而是为了实现它,我们必须长久地付出和忍耐。
能否耐心地等待很久以后的结果,决定了我们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
要追求长远的快乐,而忍受一定的不适和痛苦,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它违反了人的天性。
但是,巨大的真正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眼光长远、不懈努力、善于忍耐的人。
“延迟满足”这种“忍耐”,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从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为什么有人会“破罐子破摔”——习得性无助实验心理实验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无助感”形成的过程。
赛里格曼把狗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他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
这个笼子里狗是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
他给狗施加电压,结果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
随后,他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一边有电击,另一半没有电击。
当把前面的狗放进笼子里时,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后,就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
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连试都不试一下。
*当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一边。
心理规律心理学家把这种多次遭遇失败之后,表现出来的怀疑、否定、沮丧的态度和遇到的挫折就退缩、放弃的现象,称为“习得无助”,也就是“学习”来的“无能为力”。
习得无助是指人在最初的某个环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景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觉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生活启示深刻的、常重复的失败经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不但使我们再次遇上类似事情时心理上产生障碍,就算在别的事情上,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
比方说,一个人经过了多次的生意失败,当他有机会去得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可能会对自己说、:“哎,我一生中都与幸运无缘,这份工作也早晚会失去把!”这个人之所以失去了信心,就是因为过去的失败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习得性无助”。
^为了战胜习得性无助,我们必须学会遗忘——对过去失败的遗忘。
战胜习得性无助的另一个方法,是经常回想自己成功的经验。
无论你做什么——学骑自行车、在公共场合发言或者做外壳手术——都有这样的规律。
你过去失败过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的尝试,你应该记住它、留住它、强化它。
北方的郭德纲与南方的周立波——刻板印象实验心理实验*加拿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听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录音带播放的是10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是声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人用的是法语。
但实际上朗读者只有5个人,每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而参加实验的学生不知情。
实验的结果是:当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说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而当他用法语朗读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
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些。
心理规律生活中,一个人看的另一个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他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
这种形成的印象叫做“刻板印象”。
生活启示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着我们中间,它使我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它是思维定式的一种表现,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刻板印象可能使人只看到人的共性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差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逆反心理实验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费尼·贝壳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并加上严厉的口头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
结果发现,“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卫部长”的洗手间被涂抹的情况更加严重。
心理规律所谓逆反效应,是指人们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生活启示人们的逆反心理往往来自对自我价值的保护。
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而且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大。
我们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大纲因为被反对,才会更加强烈和牢固。
现实中,父母干涉子女婚姻不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更深。
因此,我们一般不要对其他人直接发命令。
即使你有权力去命令别人,如果可能,也要尽量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这样不给人以高压的感觉,让人感觉到更加平等,也就更愿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比如,你帮我一下好吗没有人喜欢被强制。
支配别人做事情,要尽量避免生硬的方式。
(“您穿上试试,不买也没关系”——登门槛效应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如果对比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可能不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果先提出一个小要求被接受了,然后再提出大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之所以会发存在登门槛效应,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以及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而且,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难以拒绝了。
不能贸然对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应该从小要求开始,逐渐提升。
煽情,还是不煽情——情感与理性宣传实验说服别人的时候,先进行煽情,然后再说理,效果最好。
宁让人惊喜,不让人失望——欲扬先抑实验给别人的印象宁可从差到好,也不要从好到差。
要想让比人对结果满意,就先降低他的期望值人管人不如制度管人——团队公约实验对于希望大家做的事情,最好是规定为制度或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