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 (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2018新人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

《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2.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师: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
其实,生命也正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正如歌词里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杜小康,他面临的就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孤独之旅”(师板书课题、作者)上节课我们梳理出了故事情节,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遍。
一生复述、另一生补充:文章记叙了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
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的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坚强的故事。
师总评直接导入新课:杜小康从开始的辍学——芦荡放鸭——遭遇暴风雨——鸭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这一连串的变化,其实也就是他成长的过程,那么,他究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探讨杜小康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变化。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杜小康的转变表现在他面对变故之初的迷茫、恐慌到跟随父亲外出放鸭时经历的那段漫长的孤独生活,及后来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面前勇于抗争、感悟成长这几个阶段。
(师板书(竖排):面对变故、经历孤独、感悟成长)他的这一变化,文中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生: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
等表现的。
四、细细品读分组讨论师:老师现在分配任务:第一组负责在文中找能体现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变化的语言,并简要分析;第二组找找转变中的心理活动,并品味其韵味;第三组找其中的环境描写,并体会其作用,第四组补充前三组同学的发言。
生热烈讨论。
师巡回指导。
按顺序分组展示交流讨论成果第一组:语言描写生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可以看出杜小康此时是拒绝接受现实、茫然、郁闷及对家的依恋全表现出来了。
师:你揣摩的很仔细哦!生2:“还是分头去找吧。
”和之前的“我不去放鸭了。
”对比,这时的杜小康,遭遇暴风雨但他并没有停止搏斗,他不再退缩、不再逃避,而是接受、是承担,肩上多了一份担当。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速读课文,按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梳理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2、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3、精读课文,感知“倔强”二、教学重点、难点1、梳理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
2、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草房子》中的片段。
2、大屏出示小说的背景。
3、板书课题4、展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曹文轩(一分钟速记作品及《草房子》主要内容)2、提问背诵作品。
3学生上黑板板演字词,师生补充拓展。
(三)速读课文要求:按小说的三要素来概括课文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人物:少年杜小康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开端:交代背景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随父亲去芦苇荡,并在芦苇荡中安了家。
高潮:暴风雨夜晚,杜小康独自寻鸭。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四)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1、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找出句子分析。
2、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行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孤独,用红线标记描写“孤独”的句子。
3、理解《孤独之旅》题目的含义。
探究1: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跳读课文,在文中标注勾画。
小组内交流,汇报,师生共同纠错。
总结:不成熟——成熟成长之旅探究2:要求: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孤独”的词句、学生在书中勾画,朗读汇报。
师生总结。
探究问题3 《孤独之旅》题目的含义。
提问学生回答。
表层含义:不仅指杜小康随父亲放鸭的孤独寂寞之感,还指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孤独寂寞到坚强自信的人生之旅。
(五)分析人物形象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跳读,勾画,批注。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总结:杜小康从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坚强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六)精读课文,感知“倔强”环境: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写作手法:衬托(七)悟读课文探究主题关键词;成长成熟坚强孤独磨炼哭泣(八)课堂总结谈收获教师寄语:巴尔扎克: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勇敢面对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1)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
(2)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展示。)
1、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请一位同学都出这四句话。
(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4、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
师:家境富裕时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生齐读。)
师:是啊,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师: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考虑。
生1:杜小康辍学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的故事。
生2:杜小康在孤独中放鸭成长的故事。
师:很好,就像同学们所概括的,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师: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
生5:到达芦荡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夜里。
师:他是在什么心境下说的这句话?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6孤独之旅》公开课教学设计_2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被编在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的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广泛。
本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走向坚强,成熟的成长历程。
其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成长的真正含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的作品并不陌生,对三要素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没有形成系统。
感性多,理性少。
所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三、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杜小康内心变化的过程,感悟他的成长历程。
(重点)2、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难点)五、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总结出杜小康前后的变化概括故事内容,梳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评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2、针对目标2,设计1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及圈点批注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采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作品中语言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得知主人公是杜小康。
那你们可知杜小康以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出示PPT内容:他曾是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骄子”,他成绩很好,所以被选为班长。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课堂互动(15分钟)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交 流心得体会。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 作业。
02
课文分析
故事情节梳理
总结词:清晰明了
详细描述:在《孤独之旅》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清晰明了,从杜小康的孤独出发 ,到旅途中的种种遭遇,再到最后的成长,整个过程都让人印象深刻。
人物形象分析
扮演与分享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 和感受。
04
语言点讲解
生词学习
总结词
掌握重要词汇
详细描述
教师通过朗读、讲解和例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 孤独”、“旅行”、“漫游”等,并要求学生进行抄写和记忆。
句型分析
总结词
理解复杂句型
详细描述
教师挑选课文中的复杂句型进行讲解,如“他漫游了许多孤 独的国家”、“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等,帮助学生理解 句子结构和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
2023-12-29
目
CONTENCT
录
• 课堂导入 • 课文分析 • 课堂互动 • 语言点讲解 • 课堂总结
01
课堂导入
背景介绍
01
介绍《孤独之旅》的作者曹文轩 及其作品风格,以及小说所处时 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02
简要概述小说的情节和主题,为 后续深入分析做铺垫。
总结词:生动鲜活
详细描述: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活,他的孤独、坚韧和勇敢都让人深感敬佩。其他配角如旅伴、船夫等也都栩栩 如生,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主题思想探讨
总结词:深刻丰富
详细描述:《孤独之旅》所探讨的主题是深刻而丰富的,它涉及到成长、勇气、孤独、友情等多个方 面。这篇小说通过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以及如何面对和克服 它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课16课《孤独之旅》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4课《安塞腰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3.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正音。
)3.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每一个舞姿都使人站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
)三、理清层次(1)按照课文气势起伏,师生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三段。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7)激昂的腰鼓。
三(18~20)静寂的腰鼓。
(3)迅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并在下面画上波浪线。
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板书: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也串起了此次腰鼓的表演。
想想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四、学习“腰鼓表演前”的文字1.看,精彩的腰鼓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领会到旅行的意义,懂得在困难中成长的重要性。
学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 难点:文中深层次的哲理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简短故事引入旅行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旅行的意义和个人体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句。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与讨论: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意义。
4.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魅力。
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细致分析,写一篇短文。
2. 选做题: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异同。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率。
六、课堂活动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模拟文中的旅行场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 小组竞赛:设计关于课文的知识竞赛。
竞赛内容包括课文细节、作者背景、文学常识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反思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学习成果和课堂表现。
侧重于合作学习和讨论中的贡献。
八、课程资源1. 文本资源:课文原文。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2. 多媒体资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课堂教学实录师:王家玉同学在上一次作文中写的是《聆听孤独》,文中表现出了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但对于孤独的感受还没有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因为我们还缺少这样的体验。
今天第一节课,大家走进了作家曹文轩为杜小康创设的孤独之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感受。
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者说读了此文你对生活有了怎样的感悟?生1:小说给我的启示是:孤独可以使人更加的成熟。
杜小康由开始的恐慌、无所依偎,在经历暴风雨和孤独后长大了。
是孤独的环境磨炼了他的心志。
生2: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孤独,而孤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与磨难。
只有把自己从中提炼出来,才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才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师:是的。
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孤独作斗争。
生3:在人生道路上,当我们孤独无助时,只能靠自己去克服困难,从而使自己成长。
生4: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我们自己的孤独之旅。
我们要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痛苦之后就是幸福的到来!生5: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挫折。
而战胜挫折的唯一办法,便是勇敢地面对它。
生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从文章中,我明白了,人必须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忍受孤寂的锤炼才能从中不断地成长,才能长大成人.(掌声)师:她已经提前学了《孟子》,很好。
生7: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生8:人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样会导致一个人弱不禁风;而做一颗野外的种子,固然会有很多灾难,但却会经过洗礼而成为参天大树。
师:他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形象地论述。
对于苦难、对于孤独,大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观点。
是呀,孤独是成熟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的助推器。
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化蛹成蝶的过程、浴火重生的过程。
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亲放鸭的事情为线索。
师: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线。
小说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生9: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离开故乡时的留恋;离开途中的茫然与恐慌;生10:在芦荡里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后来的平静与适应。
生11:暴风雨来临后的冷静与勇敢,还有找到鸭群后的哭泣。
生12:还有鸭下蛋后的喜悦师:这些都属于什么?生齐:心理活动。
师:对。
这也是一条线索。
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长的轨迹。
同学们,人之所以孤独,通常是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失去了与他人的交往。
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与他的环境相关联的呢?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生13:第70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里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暗示了杜小康他们已经离家很远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内心的胆怯。
他担心、害怕自己也被芦荡围住,逃不出去。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句话也说明了杜小康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勇敢、坚强。
师:暴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劫难后的杜小康更加坚强。
徐莹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相通点,非常敏锐。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无所有,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情。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烘托了杜小康离开家乡的的不舍与依恋,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慌。
“四周只是草地与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衬托了父子内心的孤独。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句话通过描写树烟的朦胧说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衬了杜小康因离家放鸭而失落的心情。
生16:从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种逃不掉的感觉”到24段“不时地用劲嗅着”,写出了杜小康的心里从害怕恐惧到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心里变化过程。
从43段“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可以看出以前因为离家做梦梦到母亲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经成长为没有亲人在身旁也能够镇定的坚强小伙了。
生17:“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永恒的水声”这里衬托出父亲与我的孤独与单调。
师:“单调”用得好。
生18:第74页倒数第三段。
我认为这段话描写出了父子俩的变化。
从“时间一久,就不再恐慌起来”描写了父子俩已经适应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他们已熟悉了周围的一切,已经适应了在这里的孤独。
隐隐约约的,我仿佛看到了杜小康的心智变得比原来成熟了。
“天空的一片浮云”反衬了杜小康的孤独,浩浩荡荡的芦苇,反映了杜小康生活在一个寂静的环境中。
这两点都能衬托出杜小康的心智成长。
师:感受比较细腻。
生19:“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这两段话,用轻快的文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周围空气的清新,花草的清香和很多萤火虫聚集在一起的美丽画面,写出环境的宁静与温馨,从而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平静。
而当中的“使杜小康不时地用劲去嗅”“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等,表现杜小康在这安宁美丽的环境中,之前紧张的思绪已得到缓解。
师:从风格、角度、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很全面。
生20:第75页第36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撅断的喀嚓声”这一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鸭子四处逃散作了铺垫,同时也渲染了一种阴郁、紧张的气氛。
师:这一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后面鸭子逃散、杜小康追赶等情节发生的原因,所以说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同时,它表现了人物所遭受的困境与磨难,是人物蜕变的原因,很好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生21:72页第21段写“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逃不出去的感觉”这句话表现了当时杜小康因为周围环境的单调而恐慌,像是被关在笼子里一样,而且小康必定要接受孤独,因为别无选择了。
师:说的好!因为别无选择,所以必须面对。
同学们对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它与情节、与人物、与主题等方面的关系做了较为准确的分析。
其实,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到的“鸭”也是环境之一。
写“鸭”与写人有什么关系呢?生1:鸭群是杜小康父子俩(师:应该是杜雍和父子俩)陷入孤独的原因,也是让杜小康走出困境的希望。
例如第70页“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句话说明了放鸭与回家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证明了前面说的让二人陷入孤独的原因是鸭群。
第77页“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说明让二人摆脱困境的也是鸭,也暗示杜氏父子看见希望的喜悦。
生20:“鸭们十分乖巧。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这一处描写虽然是写鸭,其实它是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
鸭们对小船和他的依赖,其实是他对父亲的依赖,他很孤独无助。
师:鸭的缺乏安全感,正是人缺乏安全感的写照。
文段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迷茫与恐慌。
有不有从反面衬托的呢?生21:有。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这段话用了反衬手法,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反映出了父子俩的茫然担心。
师:“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而人的故乡只有一个。
写鸭的叫声运用的是以声写静的手法。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
“寂寞”是空旷无边的,而“振奋”只是寂寞单调暂时的排解。
生22:“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鸭子人格化,非常形象生动。
后面一句中“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更是衬托了父子俩的孤寂、单调。
师:对前程的迷茫。
拟人的手法倒不明显。
生23:71页倒数第四段“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重新放回翅膀里”这句话看似在写鸭怕无家可归和恐惧心理,实际上是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小康在夜色下的心理活动。
补充一点:72页第三段,其中写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体现出动感。
后来写芦苇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烘托杜小康的害怕心理。
生24:写鸭的成长其实也暗示了杜小康的成长。
例如74页倒数第二段说到“鸭子们在这里长的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也就暗示着杜小康已经渐渐坚强,渐渐长大了。
师:还有77页的第二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我们也可以说:杜小康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人。
(学生笑)生25:第75页第38自然段:“它们在轰隆隆-----逃窜着”和“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这两句话生动地写出了鸭子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惊慌,而这个段落里的杜小康却十分镇定地追着它们,即使他的皮肤一次又一次的被芦苇割破。
这是从鸭子的慌张衬托出主人公经过漫长的孤独陪伴后经历的蜕变,他变得越来越坚强。
师:“蜕变”一词十分贴切。
生:26:我选的句子是76页45自然段“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这里从鸭子对杜小康的依靠侧面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
他从原来依赖父母和其他一些人,变成了被别人(鸭)依靠的对象,说明他长大了,成熟了。
生21:我补充一下,文章有三次写了“挨着”:第一次是写鸭子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挨着小船,第二次写小康因恐慌而挨着他爸爸,第三次写鸭子因为受惊而挨着小康。
第一次写“挨着”是用暗示的手法写出当时人物心理其实也没有安全感;第二次“挨着”是直接写小康的恐慌;第三次是写小康长大了且成了他物的依靠。
师:读出文章前后的联系与变化,既需要全局观,也需要细心地探寻。
他做到了这一点。
生27:文章第56段“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暗示了与鸭一同成长的杜小康,在经历磨难后,也变得坚强、勇敢、滴水不入了。
师:他也有羽毛,变得“滴水不入”了?(生笑)生28:“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闪闪发光”这一句,通过写公鸭长大后漂亮的外形,写出了杜小康经过磨难长大后那颗坚定的,成熟的,闪着光的内心。
师:这两个同学都关注到了对鸭子外貌---喔,不对—是外形的描写,并由鸭子的外形联想到了杜小康的性格。
实际上,文章虽然没有写杜小康的外貌,但对鸭子外形的描写却可以暗示或者说让我们联想到杜小康的外貌。
比如说,他的被芦苇刮伤的脸、他的坚毅的嘴角、他的清澈的眼神-----生29:7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以鸭蛋衬托了杜小康成长的收获,在经历苦难之后的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生30:第76页第五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这里的“埋”字表现了杜小康与鸭子关系密切,鸭子们并不害怕他。
生31:这个地方后面接着写到“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哭”,我觉得他的“哭”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委屈的哭,因为生活的艰辛使他幼小的心灵倍受负担;二是激动的哭,因为他承受住了那么大的磨难,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值得骄傲。
师: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重压,但是他挺过来了,扛过来了;他与鸭子已经是患难与共、亲密无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