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部优】《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1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认识到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他人的孤独和困境。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
(2)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解读。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孤独之旅》,总结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教材理念《孤独之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草房子》。
文章中的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随父亲去放鸭。
在这趟孤独的旅途中,他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最后他变得坚强了。
因此我在教《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我紧扣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入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这一内蕴。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对小说阅读的常识和基本的阅读方法还是有较好的前备经验。
如果想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那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探寻作品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提高语文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善待成长中的挫折,正确认识孤独与成长的内涵,孤独也是一种美。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这一内蕴。
教学方法视频形象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朗读法等多种手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孤独之题1、图片引入2、学生各抒己见【设计意图】:通过画面切入“孤独”,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更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二、从题目中探寻作品主题学生谈谈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吸引读者的第一道门槛,是文章内容浓缩的精华,学生读懂文题就能围绕文题深入文本,更有助于把握作品主题。
三、从作者的情愫探寻作品的主题1、播放视频2、曹文轩释孤独。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是孤独?你们经历过孤独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人公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主人公在面对孤独时的心理变化。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孤独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讨论如何勇敢面对困境。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孤独之旅》,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2. 选取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孤独主题。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孤独之旅》的理解程度,包括故事情节的把握、主人公内心的分析等。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讨论成果的创意性和深度。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3)学会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描绘,理解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2)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独特经历。
(3)培养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主题思想。
(3)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孤独之旅”意味着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品味语句:(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开展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孤独之旅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面对孤独和困境,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教学对象分析】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三、分组合作交流四、习作练习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教学反思】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探索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思考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中的孤独体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体验。
故事情节紧凑,情感丰富,寓意深刻。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但可能对象征主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较难。
学生应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体验。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孤独之旅”的含义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阅读理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回答问题。
写作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孤独之旅》短篇小说原文。
5.2 辅助材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写作成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主人公的孤独体验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学生分享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成长”主问题巧画鱼骨明“旅途”——《孤独之旅》教学设计课文概述《孤独之旅》是九上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小说或者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者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学习这些小说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孤独之旅》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是第四单元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因此本课选用了“鱼骨图”思维导图来梳理全文脉络,明确主人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并且引导学生体会曹文轩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通过鱼骨图梳理杜小康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理解“成长”的主题。
(2) 细读文本,品味曹文轩的诗意语言,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任务教学:在“主问题”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用鱼骨图的方式完成细读文本。
(2)合作学习:设置文本子任务,引导学生在子任务指导下完成主问题分析,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培养体会学生自我成长的经历和收获。
(2)通过曹文轩诗意化,散文化的小说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和运用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1.认知能力特征、认知结构: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已经学过不少人物分析的课文,对文本解读和人物形象总结有一定的基础,对散文文体知识比较熟悉。
但是由于本次为借班上公开课,所以学生个性特点和语言习惯不能够悉知。
2.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作为思明区优质新兴学校,学生整体的阅读基础较好,经过初一上册有效的细读文本和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利用常规思维导图去分析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预习也能领悟到本文细节。
(学生日常预习作业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围绕“成长”主题,梳理人物内心变化过程(略读)。
通过鱼骨导读和任务驱动法实现“主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品味曹文轩诗化语言以及对人物描写的作用(精读)。
小组合作探究,老师示范,同学交流等方式反复咀嚼,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特色,并且与人物描写相结合。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主问题”设计策略:在教学“主问题”中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能引导学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等问题,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能发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潜力。
2.任务驱动型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任务驱动学习”的指导下,“在做中学”,与他人的充分交流中,形成对文本的不同理解。
3.文本略读与精读策略:梳理人物内心成长过程属于文章内容的大致掌握,选用“略读法”进行梳理时间快、结构清楚。
在品味典型环境描写和诗意化语言的环节,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反复咀嚼。
4.分角色诵读、默读、细读策略:在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处、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运用不同的诵读法,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涵咏品味,形成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主板书(尽量清晰)副板书字词:嬉闹杜雍和掺杂胆怯给jǐ予觅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课前朗读(预备铃开始后),朗读将课堂提前带入状态一、《草房子》情节巧导入(5分钟)老师利用《草房子》中的语言将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向课文,为课文学习提供背景铺垫。
1.制定同学朗读《草房子》扉页片段,引导学生回忆和欣赏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
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的飘落。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的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草房子......2.看文段描述,猜小说人物老师给出《草房子》中的描写人物的片段,引导学生猜测和回忆。
①他用不上学来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
当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答案——秃鹤)②他在油麻地被称为“富二代”,他成绩好,人品也不差。
大约是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
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
家道中落,父亲大病一场,他含泪辍学,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答案——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草房子》文段,把自己的思维带入《草房子》,为课文解读做情感铺垫。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渲染课堂情感氛围的关键,营造氛围。
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内容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二、正字正音和解题(5分钟)1.字词正音(生生互动)导学案当中已经提前布置了字词作业,课堂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订正答案,并且将易错字公布在黑板,再找一位同学带领全班领读字词轩(xuān) xī_____闹杜yōng____和chān______杂胆qiè_____ 给( )予yǔ mì_____食炊烟(chuīyān)驱除歇斯底里hysterical2.文题解读——孤独之旅1.回顾“孤独”的诗句,初步品味“孤独”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关于“孤独”的诗句和情形,引导学生思考和语言积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月下独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2.解题“旅”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
旗,指军旗;人,指士兵。
本义: 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对杜小康而言,“旅”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引导学生从实际地点转移:油麻地→_____________心理成长变化:不成熟→_____________两方面思考“孤独之旅”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导学案,并且记录重点字词,扎实基础,完成字词朗读。
调动诗词记忆,理解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字词正音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字词不仅是语言积累也是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的基础。
阅读小说从破题开始,理解“孤独之旅”有利于建构整体的文章结构的思考方向。
教师活动:三、妙用鱼骨梳文本体会“成长”主问题(20分钟)1.主问题一:梳理人物内心变化之旅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略读文本,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注意标出表现杜小康孤独以及后来态度转变的语句和词语)。
①阅读行程途中(1-20)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心情变化的语句和关键词答案均由学生回答和画鱼骨图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第2段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6段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第9段已经是陌生的填空和陌生的水面第11段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远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总结:杜小康孤独的第一境:对前方的未知和茫然的恐惧②阅读芦荡放鸭(21-35)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阅读芦荡放鸭的三个片段,继续勾画人物心情变化的句子,学生上讲台画出鱼骨图情节的变化。
抵达芦荡(21-27)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21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有一种走不了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一个孩子的胆怯。
26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散杜小康地恐慌。
夜里睡觉,他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放鸭初期28-32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29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30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复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中期32-3533父子俩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34 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总结:杜小康孤独的第二境:对陌生环境的害怕、胆怯和恐慌③雨夜寻鸭阅读36-46 老师预设的句子和答案(学生自己寻找回答,老师补充):40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41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46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
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孤独的第三境:情感世界的孤独,远离人群,缺乏心灵沟通。
④雨后成长47-5247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48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杜小康孤独的第四境解决孤独,在孤独中成长过渡语——三言两语甲:我读了好几遍,总有一种错觉,好像越读越觉得本文不像小说,似乎更像诗歌。
乙:年少即诗人,孤独即诗人。
丑小鸭也许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就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欣赏我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中的孤独和苦难,让自己诗意地成长、诗意地蜕变,直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学生活动:围绕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寻找关键词,梳理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
按照任务驱动,在分析文本同时画出鱼骨图。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按照关键词梳理文本信息,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整个过程任务驱动,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生成。
教师活动:四、主问题2——关于诗化写景(10分钟)任务驱动: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优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且谈一谈它们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提示围绕:鸭群、芦荡、暴风雨、天空1.鸭群——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鸭群的句子(老师预设的句子,以学生寻找和生成为主)15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38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50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思考作者写鸭群的目的,与杜小康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总结: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2.芦荡——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芦荡的句子20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