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研究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三痹汤治疗产后痹62例

三痹汤治疗产后痹62例

三痹汤治疗产后痹62例李松伟【摘要】目的:观察三痹汤治疗产后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产后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60 m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三痹汤(黄芪、党参、杜仲、续断、怀牛膝、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肉桂、细辛、茯苓、秦艽、独活、防风、甘草),水煎,200 mL/次,2次/d,口服.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33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1.9%;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6例,无效23例,有效率为61.7%.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痹汤能明显改善产后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7(030)006【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产后痹/中医药疗法;三痹汤/治疗应用;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问卷;临床疗效【作者】李松伟【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6产后痹是一个中医病名,指发生于妇女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出现的以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病,既往历代中医文献没有统一病名,又称“产后风”“产后关节痛”“产后身痛”“血痹”等,后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统一命名为“产后痹”[1]。

近来有学者认为命名为“产后风湿症”更为妥当[2]。

该病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酸楚麻木,关节僵硬,屈伸不利,伴有畏寒怕冷或怕风,阴雨天加重,乏力多汗,腰膝酸困,烦躁失眠等;实验室炎症指标和自身抗体检测多无异常。

产后痹与西医学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类似,其发生可能与妇女产褥期的缺钙、生理变化、免疫力下降及感染等因素有关[3]。

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病情往往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

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关注女性产后康复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在产后康复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理论认为,产后女性体质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产后康复困难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注重调理脏腑功能、恢复体质平衡,并通过中药治疗、推拿、针灸等手段加速康复进程。

二、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一)中药调理中医药可以根据产妇的体质和症状,配制针对性的药方,以恢复产妇的体力和免疫功能。

比如,当产妇出现乳汁分泌不畅时,中医药可以采用调理肝经、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乳腺的通畅和分泌;当产妇疲乏无力时,中医药可以采用滋补脾胃、益气养阴的药物,增加体力。

(二)中医推拿推拿作为中医药的一种疗法,通过调整经络、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的作用。

在产后康复中,产妇可以通过接受中医推拿治疗,改善气血循环,加速恢复。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来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

在产后康复中,针灸可以改善产妇的气血不足、腹胀便秘、乳房胀痛等不适症状,帮助产妇恢复身体功能。

三、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一)中医药治疗产后忧郁症产后忧郁症是产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产妇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产后忧郁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产妇的气血平衡,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从而改善产后忧郁症的症状。

(二)中医药促进乳汁分泌乳汁分泌不畅是产后常见的问题之一,对母婴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产妇的肝经、脾胃,促进乳汁分泌。

例如,研究发现,柴胡、川芎等中药可以促进乳汁排泄,增加乳汁分泌量。

四、结语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借助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对产后康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为解决产后康复难题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中药熏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中药熏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中药熏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徐哲【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产后身痛的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法,对照组口服中药,比较两组患者的NP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P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产后身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年(卷),期】2018(050)004【总页数】3页(P303-305)【关键词】中药熏蒸;产后身痛;疗效;安全性【作者】徐哲【作者单位】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南郑州45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1.43产后身痛,亦名产后风、产后关节痛、产后痹症,是指女性分娩后,在产褥期间发生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著、畏风恶寒、活动不利等[1]。

主要发病机制是产妇产程过长或失血过多,营血亏虚,四肢百骸经脉失养,风寒湿邪乘虚侵犯机体,气血凝滞,经络气血不通[1]。

现代医学对“产后身痛”认识尚不足,临床中缺乏特效疗法,以消炎止痛或激素对症治疗为主,出现消化道不适或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较多。

中药熏蒸是用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来治疗的一种外治方法,具有“内病外治、由表及里、舒筋活络、发汗而不伤营卫”的特点。

本院采用中药熏蒸疗法对产后身痛的产妇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产后身痛的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患者均表现为产后周身关节疼痛、肌肉酸楚或肢体肿胀、麻木重著。

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31.55±5.27)岁,病程21天~16月,平均(6.68±5.10)月,风寒湿邪侵袭12例,气血肾虚18例,顺产14例,剖宫产12例,流产4例;对照组22~40岁,平均(32.55±4.92)岁,病程1.5月~14月,平均(6.67±3.78)月,风寒湿邪侵袭17例,气血肾虚13例,顺产15例,剖宫产9例,流产6例。

用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分析

用生化汤加减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分析
肿破裂 , 护士应立 即向医生报告。
四、 床护 理 分析 . 降低妇 科 急腹症 的发 病 率
3在 日常 大力 宣传 卫生保 健 知识 .
在 日常, 护士应积极宣传相关 的卫生保健知识 , 指导患者保
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 如嘱患者注意经期卫生, 勤换内裤 , 保持会阴
因受凉而导致全身酸痛 、 关节活动不利 、 下肢疼痛麻木 、 发硬重 着、 肿胀明显 、 屈伸不利 、 足跟疼痛、 恶露量少 、 色暗夹有血块 、 小
此方主要适合有血虚寒凝 , 瘀血阻滞之证的产后女性使用。将生
化汤化裁制成的 “ 加味生化汤”“ 、加参生化汤”“ 、安神生化汤” 等 方在治疗腹内血块 1久不 消、 3 产后血晕 、 汗多脱晕、 厥症方面也有
急性盆腔炎多是因其官腔内受到感染造成的 , 因此 , 减少手术等 的时间、 目的 , 告诉患者若出现不适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同 宫腔内的操作可大大降低急腹症的发病率 。
2护理 人 员要加 强急救 常识 的 学习和基 本技 能 的训 练 .
妇科急腹症起病急、 病情变化快 , 若救治不及时就会危及 患 者的生命。 因此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急救时护士的救护知识的多少 和救护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救护的效率和质量 。 护理人员应经 常进行急救知识 的学习和急救技能的训练 , 使其在面对患者时能
去, 则新血亦无 由 所生 , 故见腹中疼痛等症, 又不可不以祛瘀为首 左侧小腹偶尔会出现刺痛感 , 并有舌淡红、 苔薄自、 脉沉诸症。此
务也。方中当归养血 , 甘草补中, 川芎理血中之气, 桃仁行血 中之
患者的 B超检查结果为: 有盆腔积液(. 24m) 60 . x c 。导师叶青在详
瘀, 炮姜色黑人营, 助归草以生新 , 佐芎、 桃而化 旧, 生化之妙 , 神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时间:地点:13楼示教室讲课人:胡叶参加者:正文产后身痛,中医病名。

是指产妇在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

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产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一、名词解释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历史沿革1. 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

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 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以疗之。

3. 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

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亦提出以养血为主。

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三、病因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或后虚损未复,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元气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经络阻滞或经络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

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四、病机(1)血虚: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虚损未复,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肢体酸楚、麻木、疼痛。

探索中医药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

探索中医药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

更高要求。
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02
目前缺乏科学、客观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影响了中医药在
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标准不统一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时,存在治疗标准不统一、用药不规
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发展前景
1 2
个性化治疗优势
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和体质特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临床试验和评价标准有待完善
需要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设计和评价标准,以客观评估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模式,提高妇科疾病的治 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个性化治疗,针对性强
中医药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这种治疗方法针对性强,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挑战
05
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面临的挑战
妇科疾病复杂多样
01
妇科疾病种类繁多,且病情复杂,对中医药的精准施治提出了
痛经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中药温经散寒
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中 药多以温经散寒、活血止 痛为主,如桂枝、吴茱萸 、当归等。
针灸止痛
针灸治疗痛经常用穴位有 子宫穴、三阴交、足三里 等,可有效缓解痛经症状 。
热敷法
在腹部放置热水袋或暖宝 宝,可缓解子宫痉挛,减 轻疼痛。
带下病
中药祛湿止带
带下病多与湿邪有关,中 药以祛湿止带为主要治法 ,如苍术、黄柏、车前子 等。

中医药治疗产后痹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产后痹的研究进展
作者 单位 :1 . 河 南 中医学 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8 ;2 . ' 『 口 J 南 风 湿
后 ,痊 愈 2 8例 ,有 效 7例 ,无 效 4例 ,有 效 率 占 8 9 . 7 4 %。唐 业 建 自拟 补 血 通痹 汤 ( 药 物组 成 : 当归 、龙 眼 肉 、白芍 、熟 地黄 、炙 黄芪 、狗 脊 、桂 枝 、天麻 、附子 、甘草 ) 加 减治疗 产 后痹 证 2 8例 , 连服 2 0~ 3 0剂 后 , 临床 治 愈 1 8例 ,显 效 5例 ,
寒 、壮腰 强 肾 、活血止 痛 为治疗 原则 , 自拟 温经 除 痹汤 ( 药 物组 成 :生黄 芪 、炒 白术 、老鹳 草 、桑 寄
王 玉 明 认 为 ,产后 风 湿 症 是妇 女 在 产 后 百 天 内因产后 或术 后不 慎起 居 ,洗涤 过凉 ,衣 被厚 薄 失宜 ,睡 卧吹风 ,居 住潮 湿之 地 ,或室 内空 调 、冷
为 ,本病是以虚损为主 ,又夹 阴、实邪 ( 风寒湿 、
血瘀 )为 主 的病 变 。朱 丽红 认 为 ,产 后 风 湿 病
的机制 为 产后失 血 过多 ,营 亏虚 ,四肢百 骸经 脉 失养 ,风 寒湿邪 入侵 ,气 血凝 滞 。若失 治误 治 ,症 状 延续 至 产褥期 以后 ,当属痹证 。李 志铭 认 为 ,
要】 对产后痹的病凶病 机及 中医药治疗进行 了研究 ,就 十年来 中医药治疗产后痹 的研究进行
【 关键词 】 产后痹 ;巾医药治疗 ;研究 进展 ; 综 述
产 后痹 属 中医学 “ 痹证 ”范畴 ,是妇 人产 后正
气 虚弱 之时 外感 风寒 湿邪所 致 四肢关 节疼 痛 、筋脉
产后 痹 的病 因病机 为气 血亏 虚 、脉络失 养 ,风寒 犯 宫而致 身 痛 ;或者 由于 产后气 血 虚弱 ,外感 风寒 ,

古代医家对产后身痛的认识述要

古代医家对产后身痛的认识述要

参 考文献 :
[ 1 ] 杨云松. 浅 析 中西医学 之差 异及其 产生 根源 [ J ] . 中医 药信 息 ,
2 0 0 8, 2 5 ( 3) : 1 —3 .
究 自然不例外 。通过药化和药理实验研究 , 人们认识 了药物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作用机制 , 结合药物结
构 的作用 对疾 病病 因、 病 理环 节 以及 症状 体 征 的干 预 效果, 进 而确 定药 物治疗 疾病 的范 围 以及 限度 , 在药 物 和 主治之 间通 过一 系 列 因果 关 系 建立 起 了必 然 联 系 。 总 的说来 , 中、 西药 学理论 之所 以在 药物 和主 治之 间建 立 了不 同联 系 , 根 本原


2 0 1 3年第 3 0卷第 4期
Vo 1 . 3 0, N o . 4, 2 01 3
8・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过 司外揣 内研究 方法 所建 立得 药物 和功用 之 间的联 系 是或 然 的 。现代 西 医 的研 究 方 法是 实 验 , 对 药 物 的研
[ 2 ] 弓箭 , 肖锋刚 , 常存库 . 中西医汇通及其中体西用论 的失误 [ J ] . 中
医药学报 , 2 0 1 3 , 4 1 ( 2 ) : 1 2 2—1 2 5 .
[ 3 ] 温 薇. 丹 参 的药 理作 用 及 临床应 用 [ J ] . 中医 药信 息 , 2 0 0 7 , 2 4
坚, 腠理疏 , 则 善病 风 ” 。汉 ・张 仲 景 《 金 匮 要 略 方
论》 : “ 产后风 , 续之数十 日不解 , 头微 痛 , 恶寒时时 有热 , 心下闷, 干呕汗出……” 。《 经效产宝》 为最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78-01
【摘要】:产后身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等症状,病程缠绵,日久难愈。

文章从病因病机,分型论治,以血痹论治,外治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产后身痛;中医药治疗;综述
产后身痛又名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甚至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西医对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或方法,本病的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现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多数医家认为,多虚、多瘀、感受外邪为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

先天肾气不足,肾督亏虚,肝肾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形成该病的病机。

病久则化生痰、瘀、热、毒,致使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缠绵难愈。

产褥期女性因阳气虚损,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袭肢体,形成阳虚血亏,寒凝瘀滞,不通则痛的痹证。

其病机属虚实夹杂,即素体肝肾不足,又值产后气血骤虚致经络失养,外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闭塞不通所致。

宋阿棣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有三,
即:产后多虚以气血虚兼脏腑功能不足是其主要的内在因素;产后多瘀多为气血虚致寒凝瘀血留滞经脉;产后感邪乃因产后气血不足,虚损未复风寒之邪客之成痹[1]。

刘爱英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肝肾不足,又值产后气血骤虚致经络失养,外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痹塞不通所致。

治疗应以补益肝肾为主,酌情祛邪为辅[2]。

2 分型论治
2.1 从气血亏虚论治
中医素有“产后多虚”之说,历代医家都以因产失血多虚为本病的根本。

如李改凤认为治疗产后身痛应侧重于益气养血,调和营卫,通阳引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产后身痛的常用方剂[3]。

2.2 从血虚寒凝论治
曹云云认为产后身痛由产后气血俱虚,营卫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邪独盛,经络,凝滞不通而致,治以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本病患者20例,总有效率95%[4]。

2.3 从肝肾不足论治
边忠德认为产时耗伤肾气而致产后身痛,治以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用大秦艽汤去清热祛风药,加补肝益肾之品,治疗13例患者,有效率92.3%[5]。

2.4 从瘀血内停论治
贾金英等抓住产后血虚的根本,兼顾产后的生理特点,认为产
后身痛属产后血虚不能充养机体,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痛;或产后恶露去少,瘀血内停,不通则痛。

具体用药遵循化瘀不伤血,温燥不伤津、补虚不滞邪的原则,运用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功效的生化汤加味治疗本病患者128例,总有效率94.6%[6]。

3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治疗产后身痛具有体积小,携带及服药方便,药效稳定等优点,为一些医家所采用。

陆双军同时用复方雪莲胶囊,每次2粒,每天2次和河车大造胶囊,每次3粒,每天3次治疗50例产后身痛患者,总有效率98%[7]。

4 外治法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推拿治疗产后身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陈建武等采用先扶正、后祛邪的分阶段针灸疗法治疗产后身痛,方法如下:首先,选用主穴:内关(双)、中脘、足三里(双),随症配穴进行针刺,以健脾胃,调治肠,增气血;其次,待气血明显充盈,体质增强后,选用主穴;曲池(双)、下廉(双)、委中(双),根据性质、部位配穴来进行针刺以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止痛来解痹。

治疗病例千余例,取得了较好疗效[8]。

推拿按摩首先具有通经络、畅气血的功效。

黄克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身痛患者107例,总有效率高达96. 00%。

取穴:期门、日月、天门、天突、膻中、肩俞、大杼、中府、百会、率谷、风池、肩井、尺泽、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指弹、推揉、点按、分推、叩拍、旋转斜扳等多种手法,改善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目的[9]。

5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实践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辨证分型治疗抓住“证”的特点,专病专方研究则从整体高度把握病机的主要矛盾,分型治疗、辨证治疗有机地结合,使其疗效大大提高,突显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巨大优势。

但目前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目前关于产后身痛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及其发病机制缺乏相应研究,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索研究。

另外,因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无统一标准,故对本病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均不够统一,需要进一步规范化;临床试验的设计不够严谨,如未设置对照组、样本量偏小等都会影响试验结果,使其缺乏可信度,我们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充分重视严格的临床科研设计。

参考文献
[1] 宋阿棣.产后身痛治疗浅析[j] .新疆中医药,1999,17 ( 1 ):13
[2] 刘爱英.身病汤治疗产后身病32例[j] .吉林中医药,1999 ( 1 ):26
[3] 李改凤.产后风湿病证治例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 ( 4 ):436.
[4] 曹云云.桂枝附子汤治疗产后身痛20例[j] .四川中医,1999,17 ( 8 ):48
[5] 边忠德.大秦艽汤治疗产后关节痛37例[j] .中外健康文摘,2007,4 ( 7 ):217.
[6] 贾金英,陈少禹.生化汤加味治疗产后痹证128例临床总结[j] .中国正骨,1999 (9):11.
[7] 陆双军.产后关节痛的治疗体会[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 ( 4 ):426-427.
[8] 陈建武,陈峰柏,陈峰鸿.针灸拔罐治疗产后痹证验案[j]内蒙古中医药, 2001, 20(12): 73-74.
[9] 黄克强.产后痹证的手法治疗[j]按摩与导引, 2001, 17(1): 5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