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饭”的故事等

合集下载

幽默段子焦裕禄的故事

幽默段子焦裕禄的故事

幽默段子焦裕禄的故事一提到河南兰考,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那是他生前战斗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地方。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没有干部愿意久留的地方——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那时,“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已经过去,但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十分严重,导致农业产量极低,全县粮食亩产仅有百来斤,兰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百姓愁眉紧锁。

一踏上兰考的土地,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看不到半点绿色;盐碱地白茫茫一大片,寒风中摇曳着毫无生机的枯草。

这里的人告诉他:“今年春天,二十万亩的麦子丰收在望,却被黄沙一夜之间摧毁;好不容易到了秋天,本来盼望能有个好收成,结果,连绵的秋雨,三十万亩的稻田也打了水漂,几乎颗粒无收。

你再看看这盐碱地,就更不用说了……唉!”看到此情此景,焦裕禄默不作声,过了好一会儿,他语气坚定地说:“请大家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说到做到,上任第二天,就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中间调查访问去了。

他心里非常清楚,想除“三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1963年2月,县委成立“三害”调查队,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

当时,焦裕禄已经患有严重的肝病,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基层,等着听汇报就好了。

他执意不肯,背着干粮和大家一起日夜奔波在兰考的土地上。

从此,每当风沙肆虐的时候,总能最先看到焦裕禄的身影,他总是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每当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又带头涉水查看洪水流势。

他不辞辛劳地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他知道,这才是掌握风沙、水涝规律最有利的时机。

有一次,焦裕禄在回县城时遇到了大暴雨。

这场雨已经不停歇地下了七天七夜,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焦裕禄认为这是查看洪水的好时机,就带着县委的三个同志,径直奔向了洪水源头。

焦裕禄拄着木棍边往前探着走,边观察洪水的流向,并不时地与同事交流。

用餐礼仪小故事

用餐礼仪小故事

用餐礼仪小故事中国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下面是关于用餐礼仪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餐桌礼仪小故事1说起餐桌礼仪和教养,我有一个故事。

去年秋天我在茅棚小住的时候,一早来了个和尚说想同住,这人虽然算不上威仪自在,一看就是大庙里住过的,颇懂规矩。

当家在后院烧鼎,不见客。

差碎催回说,不着急,先用午饭。

午饭后当家说,我们这是阴阳丹房,不留佛家清净单,您再往前看看。

和尚走后我们问当家为什么不留单。

当家说,监斋观察此人用饭,尝用余光四下扫看数次,当知不是精勤行人,故不留单。

一次茅棚清斋,席间宾主无言。

只因一个眼神,就被既成圈子摒除在外了。

教养的不足,他人的损失都是连带误伤,真正被损害的是:丧失了融入更高级圈子的绝佳机会,也因此失去了学识更加增进的因缘。

世俗阶级对于礼仪的考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自己察觉不到的失礼细节,足以成为被他人厌恶、团体摒弃的理由。

大学云:定而后能静。

世家对于子弟的教养训练渗透入最为细微的所在。

礼仪习惯养成之后,任何的违逆都会被受训者显著觉知,这时礼仪也称为遴选组合圈子的工具。

所以爆发户这种样式上的贵族永远不能被上层圈子认可。

大学里欠发达地区上来的孩子跟都会子弟玩不到一起,不也是同样道理么?可知教养程度,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追求上进的重要工具。

例如常人欲参加跛人跑步大会,为尊重故,常人可以伪跛。

倘若跛人欲参加常人跑步大会,乃可以装常乎?有教无教亦复如是。

为人父母,切望儿女能成龙凤者,岂不慎哉!餐桌礼仪小故事2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生活美德,世代传唱。

如今博小,从小教育,倡导礼仪。

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

请您先吃(一)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

你有哪些关于在外就餐的有趣故事?

你有哪些关于在外就餐的有趣故事?

你有哪些关于在外就餐的有趣故事?一、美食的盛宴在外就餐,我们总是追求美食的味蕾享受。

然而,有时候却会遇到让人大跌眼镜的美食盛宴。

比如,在某次聚餐中,我点了一道特别的菜品,服务员端来后,我才发现这道菜居然是用鱼翅、鲍鱼、鱼肚等传统名贵海鲜炖制而成的。

刚开始我觉得有些不敢吃,但尝了一口后才发现,原来这种搭配居然是那么的美味。

这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在外就餐时,有时候不妨尝试一些新奇的菜品,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厨艺的突破在外就餐,除了美食的享受外,偶尔还会遇到一些厨师们的创意突破。

一次朋友聚餐中,我点了一道传统的炒饭,结果上桌后发现炒饭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还用心地摆上了一只精致的小蘑菇,点缀了整道菜品的颜值。

原来,厨师为了让这道炒饭更加有趣和精致,特意加入了这个小小的创意,让我对这家餐厅刮目相看。

这样的创意让我体验到了美食与美感的完美结合,不禁感叹厨艺的无限可能。

三、服务的温暖在外就餐的过程中,除了美食,服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有一次我去了一家貌似很小众的餐厅,没想到却遇到了一位特别热情的服务员。

她不仅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每道菜的制作过程,还主动为我们推荐了一些特色菜品。

在开饭的过程中,她不时地过来询问我们是否满意,并提供周到的服务。

这样的细致服务让我感到温暖和愉悦,同时也为我带来了与朋友们一起品味美食的美好回忆。

四、关于交流在外就餐的过程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一些机会与陌生人进行交流。

比如,在一次出差的过程中,我独自一人去了一家当地特色餐厅。

在餐厅里,我结识了一位热情的老板娘。

她对我非常友好,不仅介绍了当地的特色菜品,还主动向我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更多有关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信息。

这样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见闻,还让我感受到了与陌生人交流的乐趣。

总结:在外就餐的有趣故事,无论是美食的盛宴、厨艺的突破、服务的温暖,还是关于交流的点滴,都给我们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震撼和启发。

在平凡的餐厅中,我们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人情世故和人际交往。

过年松针铺地吃饭的民间故事

过年松针铺地吃饭的民间故事

过年松针铺地吃饭的民间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过年松针铺地吃饭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传说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

这个习俗在中国的一些地区非常流行,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

据说,过年铺上松针吃饭的传统起源于很久以前的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远古村庄里,有一个年轻的农民叫做小明。

小明非常勤奋,他每天都在田地里劳作,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收成。

尽管他非常努力,但是他的庄稼总是长得不好,总是被虫子吃掉。

一天,小明去找一个老神仙请教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老神仙告诉他,要想让庄稼长得好,就要在过年的时候铺上松针,然后在上面吃一顿丰盛的饭菜。

小明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他回到家里告诉了父母和村民们这个方法。

于是,在过年的时候,小明和村民们一起去山上采摘了一大堆松针,然后铺在了地上,摆上了美味的饭菜。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还边祈祷庄稼能够长得茁壮健康。

不久之后,村里的庄稼就开始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植物长得更加健壮,产量也高了很多,而且不再受到虫害的侵扰。

村民们都非常感激小明和老神仙的帮助,从此以后,他们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铺上松针吃饭,祈求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

这个习俗就这样在村庄里传承下来,成为了一个美好的年俗。

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会精心准备美味的食物,铺上一层松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这份喜悦和祈祷。

这也成为了大家团聚、团结和祝福的时刻。

过年松针铺地吃饭的民间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要珍惜和传承这些美好的习俗,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光芒。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在过年的时候铺上松针吃饭,祈求幸福和团圆。

愿我们的生活充满喜悦和祝福,与家人朋友共同分享这份美好和温馨。

第二篇示例:在一个古老的山村里,有一位老者,他叫做李山松。

李山松是这个山村里最有名的烹饪大师,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山松大厨”。

每到春节的时候,山村里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一顿饭的故事

一顿饭的故事

一顿饭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决定去一家餐馆吃顿热腾腾的饭菜。

他们一家四口来到了餐馆,坐下后迫不及待地等待着美味佳肴的
到来。

第一道菜端上了桌子,这是一道清热解毒的鸡汤。

热气腾腾的鸡
汤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一口口喝下去,他们的身体感到舒畅又满足。

接着上来的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宫保鸡丁。

鸡丁酥脆,香味四溢,每一块都带着甜咸的味道入口,让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他们的味蕾似
乎被激发了,他们开始谈论起各种美食,分享彼此的故事和快乐。

紧接着上来的是一道糖醋排骨,外焦里嫩,蘸上酸甜的糖醋酱汁,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每一口咬下去都是满满的幸福感,他们不约而同
地笑了起来。

最后一道菜是一盘炒时蔬,鲜绿的蔬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咀嚼时,蔬菜的鲜美在口中释放,他们感受到了健康和活力。

当他们吃完最后一道菜,满足地拍了拍肚子,一家人满心欢喜地
离开了餐馆。

这顿饭不仅填饱了他们的肚子,更让他们的心与心之间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美好而温暖的回忆。

午餐的故事(秦国兰)

午餐的故事(秦国兰)

午餐的故事丁零零,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响起来,我快步走进教室分饭。

班级的午餐管理员已经按时打开录音机播放经典故事。

同学们有秩序的拿好饭菜,坐在位置上一边安静地吃饭,一边听故事。

今天喝的是孩子们喜欢的罗宋汤,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我心情也愉悦起来。

我正为大家打汤。

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安静的教师变得吵吵闹闹。

怎么回事?我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起来走向讲台,只见杨逸同学和两个男生正在激烈地争吵,手上还夺着一个餐盘,讲台上也洒了不少米饭,班长跑上来对我说:“老师,杨逸饭吃得很快,需要添饭。

他端起餐盘就冲上讲台,把备用的一盒米饭大部分都赶在自己的餐盘里,后面几个饭量大的男生也上来添饭,一看饭没了,就和他争抢起来。

”“你怎么这样,把所有的饭都盛光了”。

“就是,也不管别人!”其他的同学纷纷指责他,“可是我没有吃饱呀,谁让他们没有我动作快!”杨逸面红耳赤,不服气地喊起来。

看样子,这孩子还觉得这样自己挺有道理的。

我刚要严厉的批评他,可转念一想,这个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如果当着众人面批评他,不但没有效果,可能还会火上浇油,只能起到反效果。

可是全班同学都看着我,等着我发话呢。

我不但没有发火,而且还微笑着对大家说:怪不得我们班年年拔河都拿第一名,你们看,只拿一盒备用饭都不够吃,现在大家想一想,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我现在就去食堂再要一盒饭。

”“好的”。

“老师,我统计一下有多少同学要加饭,明天让食堂的叔叔说放一盒白饭吧。

”午餐管理员认真地说。

我点点头,这主意不错。

一场风波暂时解决了。

午间休息时,其他同学都在走廊聊天,看书。

我发现杨逸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

我走到他身边坐下,轻轻摸摸他的头,关心地问:“怎么不出去和大家一起玩?中饭吃饱了吗?”“我不想去。

”他低声说。

“你吃饭从不挑食,而且吃得又快又干净,是大家的榜样啊,怪不得在运动会的50米比赛上你得了第一名,这都是吃饭多的功劳!”他低下头,又抬头看了我一眼,碰到我期望又关切的眼神,他脸红了,小声说:“老师,我错了。

派饭经典散文

派饭经典散文

派饭经典散文
派饭经典散文
八十年代末期,我刚调到长桥乡担任党委书记,便遇到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几个村干部来反映,说村民黄绍文不交公粮。

“我们得去看看。

”当时公粮虽然改称为定购,但仍然是国家计划任务。

农民不交公粮,此风不可长。

“谁说我不交公粮?我的公粮任务早就完成了,全部甲级,还超额完成三公斤。

”我们刚刚说明了来意,黄绍文就振振有词地嚷道。

我恼怒地看着几位村干部。

支部书记只好解释说:“粮食他交了,码单没有交。


我问:“是吗?”
黄绍文点了点头,但说:“黄副乡长来,我才交。


支部书记又介绍说:“有一次,黄副乡长来他们生产队开会,答应了在他们家吃饭的'。

队长不知道,安排到另外一家吃饭去了。

不过,以前安排上面的干部去他家吃饭,他总是推三阻四的。


我心中好笑,问:“就这事?”
黄绍文道:“对,就这事。

可是猪尿泡打人,不痛人,胀人!”
我恍然大悟,便笑着说:“老黄啊,今天我们都在你家吃饭,什么也不要说了,码单给我。

回头我再批评黄副乡长,他不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啊。


村干部一头雾水,楞了。

“以前农民怕给他们家安排派饭,那是因为穷。

改革开放后,粮食过了关,农民还需要人格尊严嘛。

老黄,是不是这样?”我说。

黄绍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把码单交给了我。

散文:派饭的记忆

散文:派饭的记忆

散文:派饭的记忆散文:派饭的记忆派饭的记忆派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家喻户晓的词儿,就是下乡工作组的人员被大队干部或生产队长派到社员家里去吃饭。

工作组到谁家吃饭,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说明你家祖宗三代没有历史问题。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下乡工作组派到我家去吃饭。

那个年月的工作组都和村里的乡亲们住在一个炕头上,吃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由队长派到各家各户去吃。

记得当年吃的饭有玉米面饽饽,压饸饹,摊煎饼,小米饭,要是哪家吃上一顿烙白面饼或是包一顿饺子,那可是最高级的饭了,比现在吃一顿山珍海味都珍贵!要知道,我的家乡是一个大山村,山坡丘陵的大部分土地种的是玉米谷子和杂粮,麦田极少,那时候一年到头一口人也分不到十斤麦子,物以稀为贵,白面贵如金。

我家当年生活特别困难,可每次队长把工作组派到我家吃饭,母亲都做好吃的,不是包饺子就是烙盒子,再不就是鸡蛋打卤面。

工作组吃完饭,把粮票和钱放在饭桌上或是压在碗底下,说话非常客气,道声辛苦让您受累的话就走了。

等送走工作组以后,桌子上的剩菜剩饭就成了我们小孩子的美食,父母亲等我们吃饱喝足了才动筷。

年幼无知,吃了这顿好的就盼着下顿再吃。

也就是说再盼着工作组派到我家吃饭。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大街上玩耍,西街坊的锁柱告诉我,听他当队长的父亲念叨,再过两天就该我家管工作组饭。

我当时一听乐的直蹦高高,拍着小手欢叫着,像一只快乐的小小鸟,嘴里唱着欢快的儿歌,心里美美的,甜甜的,一心想着这回又该吃好饭了。

跑着,跳着,乐着,美着,右脚的一只鞋都跑掉了也没顾得捡,三蹦两蹦就冲进了家门。

我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子里,看见母亲正在烧火做饭就高门大嗓的嚷开了:“后天工作组来咱家吃饭!锁柱他爸说的,后天工作组就来咱们家吃饭喽!”一遍不成喊两遍,恐怕母亲听不见。

记得每回我把工作组派饭的消息告诉母亲,他都是笑着刮着我的小鼻子,说我是小馋猫,可是今天这是怎么了?母亲不但没有笑,而且好像没有听见一样,没理我的茬儿,自顾自的在锅上贴她的玉米面饽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派饭”的故事等
作者:周明灿等
来源:《老友》2012年第02期
“派饭”的故事
周明灿
上世纪70年代初。

我在县城一所中学任教。

当时我家住农村,由于交通不便,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有一次我回家,吃完晚饭去家门口祠堂里的茶馆走走。

刚走到祠堂门口,就见门口摆了一桌茶客,大队会计正忙碌着准备招待公社来的干部。

他看到我来了连忙打招呼说:“先生。

你来得正好,喝杯茶……”我说:“谢谢!我刚吃完饭、喝完茶,出来散散步……”会计也不勉强我,稍停了下又说:“先生,那么明天4位公社干部到你家吃1天派饭,好不好?”当时公社干部下到大队、生产队检查、指导工作,大都由大队或生产队干部安排轮流到群众家里吃“派饭”,每人每天交1斤粮票、两毛钱给户主。

但当时粮食相当紧张,许多社员家都是瓜菜代,更不要说能拿出什么好菜来招待客人了,村里的干部常为安排“派饭”发愁。

那天,会计看到我假日回家,大概心里以为我一个月回家一次,家里没有鱼肉吃,鸡蛋、豆腐类的菜肴总有吧。

听完会计的话,碍于面子,我不好辞掉。

只好说:“让我回去同老婆商量一下……”
回到家里,我把“派饭”这件事告诉了爱人。

她反问一句:“你答应了吗?”我说:“没直接答应……”她说:“吃‘派饭’,我们家哪里有米呢?”我说:“没米,就去人家借嘛!”她说:“向哪家借啊?XX家借遍了整个村子,也只借到一升米。

”我反问道:“那怎么办呢?”她说:“去辞掉!……”
我呆呆地站了几分钟之后,还是硬着头皮返回了茶馆。

会计见我返回来了,以为我家愿意承担第二天的“派饭”,还没等我开口,就高兴地说:“先生,原来说4个人,现在又来了一个人……”我只好向他招一招手,意思是请他走过来商量一下。

他离席走到我身边,我轻轻说:“会计同志,我家没米了……”会计脑子灵,没等我把话说完,就说:“算了,算了,我们另想办法……”我终于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可又背起了愧疚的包袱……
当年我掮过枕木
王昭煜
1968年11月,我当时所在单位被宣布撤销。

我的母亲那时是县机关保育院的教师,因为他哥哥的社会关系问题在接受审查。

于是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下放”对象。

在一个阴雨霏霏的下午,我找来一辆拖拉机,载着我的母亲、妻子和仅3个月大的小女儿,携带着坛坛罐罐回到距離县城60华里的“老家”——吉水县尚贤公社桥头生产大队。

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十分艰苦。

我又从小跟随父母在县城长大,对农活不熟悉,不懂犁、耙田,劳动一天只能记7分;妻子虽然来自农村,一天也只记5分。

到年终一算,我和妻子一年赚的工分,还不够支付生产队的口粮款。

老家的人大都懂手艺,不懂手艺的人也能凭着力气“搞副业”,用赚来的钱弥补生产队的口粮欠款。

但是我一不懂手艺、二没搞过副业,怎么能赚到钱呢?思前想后,我凭着自己年轻力壮的身躯,咬咬牙也加入了“搞副业”的行列。

我这次搞副业的地点是距离老家60多里的吉安县油田山区,任务就是将一根根重约200来斤的枕木掮下山去。

我的同伴原来大都掮过枕木,每人都有一块垫肩搁在肩上,减轻枕木对肩膀的压力,并防止枕木锋利的边沿划破皮肤。

我原来没有干过这活,也没有这样的垫肩。

但既然来了。

没有垫肩也得上!一趟,一趟,又一趟,我竭尽全力支撑着。

枕木锋利的边沿早已划破我肩上的衣衫,鲜血和汗水与衣衫碎片粘结在一起,又很快被下一轮掮起的枕木重新划破。

我就这样忍受着疼痛,在陡峭的山路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着……渐渐地,我仿佛什么也看不见了,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粗大的枕木当头压下来。

幸好我一条腿跪着支撑住了身体,才没有被枕木砸下山去。

几分钟后,后面的同伴赶来将我扶起,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1975年7月,因为落实政策,我被分配到螺滩水电工地参加建站工作。

如今几十年过去,许多往事已被淡忘,但下放“老家”7年的经历,尤其那次“搞副业”被枕木砸倒,命悬一线的惊险一幕,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