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怕冷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如果仔细看原文,会发现每条条文的描述症状大多是自下而上递进。

是的,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指征之一就是水气上冲。

伤寒论原文已提示,苓桂术甘汤的主治是心下有痰(停)饮,或心下水饮逆而上冲的情况。

从原文得出,其主要适应症依次是:头晕目眩,气上冲,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心下痞硬,短气。

其中由于气上冲导致了:心下逆满,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胸闷一系列的症状。

临床上或夹有小便不利,目赤,耳鸣。

特异性指征水象面色虚浮,黧黑(水色)。

眼睑微肿,晨起加重。

鼻头色青。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病案李某,男,32岁,头痛难耐,两目视物时有星花缭乱,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证:面黧黑乃水之色,脉沉弦乃水之脉,苔水滑乃水之舌,系阳虚水泛,浊阴上窜之故,清阳被蒙则目眩,阴阳相争则头痛。

方用:附子12g,生姜12g,桂枝10g,茯苓25g,白术10g,炙甘草6g,白芍10g。

服药六剂,头痛减轻,继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病愈,此望斑参症而验一也。

辨证要点头晕起立性头眩,眼有黑花,闭目或伏枕为安,起则为甚,或在耳鸣后,气上冲后出现头眩,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坐立不稳,头沉如戴被状。

水气上冲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凡水气上冲经过的地方,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头面,清窍,或多或少出现胀满,悸动,憋闷,噎塞,咳喘,眩晕胸满多在夜晚发作或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气上顶咽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齿痕舌的良方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齿痕舌的良方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齿痕舌的良方【原文】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方解:病机:心阳亏虚+脾虚水停病症:满(心下逆满:胃脘痞满,呕恶呃逆)冲(气上冲胸:心悸,胸闷)眩(起则头眩:头目眩晕)摇(身为振振摇:站立不稳)短气(表现为胸部很闷,憋气,气短)治法:温心健脾,化饮降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甘草——温心降冲茯苓+白术——健脾化饮“冲”,水心病就有苓桂术甘汤证这样一个特点:心悸、胸闷,而且病人有气往上冲,有时候不但会冲到心脏,还会冲到颈动脉;“逆”,是一个症候群,指胃气上逆,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等,都是“逆”的范畴;“满”,是胀满、痞满。

所以“心下逆满”就是恶心、呕吐、胃脘胀满或者是心下痞,这个意思;“起则头眩”,起就是站立,或者是起床,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起来以后就头眩,躺床上没事,站立时候就眩晕啊,水饮上蒙清阳所导致的,水饮上蒙清窍使清阳不升,出现了起则头眩。

(对比泽泻汤,泽泻汤是躺床上也不行,晕的天旋地转,病重的时候,需要人架着走)“脉沉紧”,沉是主里,紧是主水饮啊,所以这也是个水饮之脉。

“摇”,身为振振摇,站立不稳,也是水饮内动的表现,像梅尼埃综合征,其表现出的眩晕、恶心、站立不稳,就非常符合本证的特征,所以临床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往往有非常好的疗效。

心阳亏虚:水心病;表现为脾虚水停:齿痕舌以方测证:该方证人有怕冷感,怕冷重就加附子、肉桂等舌象:大胖舌、齿痕舌,即舌体胖大而淡有齿痕(若舌红口渴齿痕,那是湿热了则不可用本方)脾虚水停:现代人多食寒冷,久而久之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停,舌体肿大,挤压舌头出现齿痕。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吴金莲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5期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自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美尼尔氏综合征赵某,女,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

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有时吐出痰涎。

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党参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0克。

服五剂后,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

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

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以后未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伍某,男,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

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

舌淡,苔白,脉弦滑。

以苓桂茯苓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党参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第91期 苓桂术甘汤

第91期    苓桂术甘汤

第91期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祛湿的老方。

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个人使用剂量:茯苓30克、白术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8克。

分析:心下有痰饮,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

适应情况:治疗痰饮病。

短气,眩晕,心悸,胃口差,耳鸣,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心脏病中有水肿,心绞痛、咳喘,遗尿,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

二、苓桂术甘汤加减适应哪些情况?(以下克数均为一付的量。

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1、咳嗽遗尿:茯苓15克、桂枝6—9克、白术9克、甘草3克。

2、咳嗽同时有哮喘: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炒白芍15克、炒白扁豆15克、炒山药20克、红枣8枚、生姜15克、炙甘草8克。

(如果小儿用,5岁的建议用二分之一的剂量,白术换成焦白术)3、耳鸣、头晕和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茯苓3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8克。

4、冠心病:症状如“胸口疼痛,心悸气短,上不来气,突然出冷汗,有将窒息的死亡来临的感觉,舌头上水液很多,怕冷,手脚冰凉。

”这是水气凌心,导致心阳不通。

附子10克,三付之后加党参12克、五味子10克,再熬8付即可。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如果后背痛的严重,下肢浮肿,怕冷严重,加枳实9克、全瓜蒌15克、薤白10克、厚朴10克、丹参30克、桑枝30克。

改善后可以配合“后爱暖参茶”和“金匮肾气丸”。

5、慢性胃病(有蓄水症者):特点是“不愿意喝水,喝水有反水的现象,大便粘”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甘草3克,冲服“香砂养胃丸”。

6、高血压:特点是“头晕,走路不稳,咳嗽有白痰,没有胃口,四肢怕冷,气不够用,没有力气。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姜半夏10克、陈皮9克、黄芪15克、制附子6克。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苓桂术甘汤--水湿凌心、心阳不振导致的眩晕心悸背寒专用方

苓桂术甘汤--水湿凌心、心阳不振导致的眩晕心悸背寒专用方

苓桂术甘汤--水湿凌心、心阳不振导致的眩晕心悸背寒专用方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一个经典名方。

我对这个方子有更深刻理解是源于治疗一个朋友的疾病。

有一次这个朋友说她背寒不舒服,晚上睡觉背部发冷,大概在肩胛骨与脊柱中间的部位。

当天我刚好看了一个中医的养生节目里边讲到苓桂术甘汤,有个《金匮要略》里的条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我对这个印象深刻。

所以我朋友问到我,我就马上想起了苓桂术甘汤,开了处方给她。

(茯苓12克,桂枝9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6克)我叫她先吃三付,每天一付,注意保暖。

过了几天我联系她,她说吃了一付就好了,背部没有感觉寒冷了。

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至少要几天才会有效,没想到这么快!毕竟她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经过这个病例,我对伤寒论的经方有更深刻的认识了,也花更多时间去研究经方了。

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的条文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关于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我们可以参考这些条文。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组方去分析。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这个方子整体来说是温性的,茯苓渗湿利水,桂枝温阳化气,振奋心的阳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镇守中焦,整个方子配伍非常严谨科学。

临床上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眩晕,背寒等这些症状也不一定是水湿凌心和心阳不振导致的。

也就是说不一定合适使用苓桂术甘汤。

那怎么判断适不适合呢?其中看舌象是很好的方法。

苓桂术甘汤证的舌象有比较明显得特点胖大舌,有齿痕这是典型的水湿重,气虚的表现。

舌质淡嫩,同时舌头上唾液很多,满是透明的唾液,舌苔水滑,有的舌苔不是很厚,有的厚一些。

还有一个就是面色黧黑,或脸上有黑斑,这也是心阳不振,水湿凌心的表现。

当然再结合脉诊还有其他诊断方式,四诊合参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2日
□范铁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

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

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

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

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

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

10剂,水煎服,日1剂。

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

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他没有不舒服的”。

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

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

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温阳活血祛“留饮”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0月22日
□潘树和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饮为阴邪,阳气不能蒸化而内停,凡饮邪停留之处,阳气被阻遏而不能展布,所以饮留心下,则背部当胃之处,感觉寒冷。

尤在泾:“留饮即痰饮之留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留饮之处,阳气所不入也”。

程云来:“诸气受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心下留饮,则阳气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尽寒也。

”留饮的形成,总的来说,是阳气衰微,水饮潴留所致,盖饮留之处,阳气所不能到达,结积留饮成澼囊。

笔者临证应用温阳祛寒活血法自拟经验方治疗留饮,疗效显著。

该方由炙附子(先下)、干姜、丁香、细辛、葛根、皂角刺、羌活、地鳖虫、鸡血藤、鹿角胶(烊化)、炙甘草等组成。

水煎服,日2次。

方中附子,其性温而烈,主入心肾二经。

补坎离之火,其性走而不守,温以助气化,助阳化饮。

”郑钦安认为“群阴阻塞(附子)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

”《本经疏证》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收坚壁不动之效。

”戴厚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

”故两药为君。

丁香辛温,温肾助阳;葛根解肌舒筋;羌活以疏导血气为用,通行脉络,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

以上三味为臣药。

鸡血藤活血通络,补血疏筋。

地鳖虫逐瘀破积,通络理伤;鹿角胶益阳补肾,强精活血,通督脉,共为佐药。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强筋骨长肌肉,强力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验案举例
赵某某,女,80岁,多年来背部寒凉,而且经常有冒风下雨的感觉,由于寒冷,三伏天还要穿羊毛衫及毛裤,曾多方治疗无效,病人还伴有气短,腰背疼痛,脉沉弱,舌淡紫,苔薄白,呈现脾肾阳气虚馁,气虚血瘀之象,为留饮停滞背部之证,治以温阳益气,祛寒活血之法,投以水煎服炙附子9克(先下),干姜12克,黄芪20克,丁香9克.,葛根15克,羌活9克,白术15克,鸡血藤15克,细辛9克,鹿角胶15克(烊化),炒杜仲15克,炙甘草9克。

3剂,,日1剂,分2次口服。

药后自觉背部冰冷减轻,服9剂后背部温热、寒冷感觉没有了,颈部疼痛乏力基本消失
炙附子9克(先下),干姜12克,黄芪20克,丁香9克.,葛根15克,羌活9克,白术15克,鸡血藤15克,细辛9克,鹿角胶15克(烊化),炒杜仲15克,炙甘草9克。

3剂,,日1剂,分2次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