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

1 6 0 / 9 0 m m Hg 。辨 证 痰 湿 中阻 ,气 阴两 虚 ,治 疗 通 阳泄 浊 ,益 气 且形 体 肥胖 者可从 痰饮 论治 ,采用本 方加 减进 行治 疗 口 】 。 养 阴 ,活 血通 络 ,方选 苓 桂术 甘汤 加 昧 , 茯苓 3 0 g ,炒 自术 1 0 g , 本 案眩 晕 1 月余 , 伴 有 头沉 如裹 、 胸闷、 颜面 浮肿 、 双手肿 胀 、
液 则亦 随气 而 凝 。古 人 云 “ 善 治 痰 者 ,不 治 痰 而 治气 ” 。故 通 阳 血 压 ,肝 血管 瘤 。辨 证 :痰 湿 内停 ,肺 脾气 虚 。 治疗 健 脾 益气 ,
理气 ,使 气 机通 畅 ,津 液周 流是 治疗 痰饮 应 当重 视 的法则 口 】 。 方 中茯苓 、白术通 阳化 气 , 淡 渗 利水 ,桂枝 、甘草 温补 心 阳 , 通 阳降逆 。 枳实 、 火麻 仁 、 柏 子仁 、 厚朴、 制大黄、 芒硝 , 清热 散 结 ,
下 之 证 。吾 师 冯 建 春 老 中 医 结 合 多 年 的临 床 经 验 认 为 ,只 要 抓 柏 6 g ,7 剂 后症 状 减 轻 ,原方 稍 作增 减 ,续 服 3 月 余 巩 固疗效 。
住 中 阳不 运 、湿 浊 凝 聚 、痰 饮 水 气 内 生 之 病 因病 机 ,即 可 异 病 随症 治疗 半年 ,症 状 明显缓 解 。
润 肠通 便 ,三 七 粉 、桃 仁 、红 花 、党参 、麦 冬 、五 味 子 ,益 气 养 柴 胡 1 6 g ,陈皮 1 0 g ,三 七粉 3 g( 冲 ),甜 葶苈 子 1 0 g( 包 ), 阴活 血 ,扶 正祛 邪 。药证 合 拍 ,标本 兼顾 ,胸 痹 得 除。 2 病案 2 李某 ,女 , 4 8岁 ,初 诊 2 0 1 2年 1 2 月 房颤 、 水肿 、 肺脓 肿 , 人 院行 胸 腔抽 液后致 钠 、 钾 、蛋 白失 调 ,经西 医连 续 治疗 ,就 诊 时 高热 、房 颤 、肺 脓肿 等 已好 转 , 但 咳嗽胸 闷等 症状 无 明显缓 解 。刻下 咳 嗽 ,咳 白色黏痰 ,
苓桂术甘汤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苓桂术甘汤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在临床脾胃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
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脾胃病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8例,分别给予其常规西医治疗与苓桂术甘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5%、6.25%,同乙组的95.83%、0%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乙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甲组(P<0.05)。
结论:针对临床脾胃病患者情况,给予其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脾胃病;苓桂术甘汤;生活质量;复发率在临床上,脾胃病为一种多见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慢性胃炎与便秘等,若临床干预不及时,造成病情逐步恶化,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
针对该类患者,临床多采用西医治疗,虽能较好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后期疾病复发率较高,整体预后效果不是很好。
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苓桂术甘汤在该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8例脾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确诊,无药物治疗禁忌证,未合并其它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伴有肾脏或肝脏等功能疾病者;伴有精神或意识障碍者;采取数字随访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8例,甲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均在34-70岁间,平均年龄为(48.9±3.4)岁;乙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均在33-70岁间,平均年龄为(49.3±4.1)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甲组被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每次口服20mg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产出,国药准字字号H20046379),每日1次,口服0.6g枸橼酸铋钾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产产出,国药准字号H10900084),每日2次,口服10mg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出,国药准字号为H10910003),每次3次[1]。
苓桂术甘汤应用概况

苓桂术甘汤应用概况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后世医者对其理论及临床应用都有所发展。
本文主要从其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概述标签:苓桂术甘汤;应用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 味药组成,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后世医者对其理论及临床应用都有所发展,现广泛应用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同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
现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方面1.1心血管系统方面观察了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苓桂术甘汤,结果显示加用苓桂术甘汤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结论认为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有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1]。
研究了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上符合条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分别给以常规西药治疗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方,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T-proBNP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NT-proBNP均降低,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认为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
通过不同的临床观察得出相似结论。
观察了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
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显著。
结论认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等观察了苓桂术甘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的疗效。
结果显示加用苓桂术甘汤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从而结论:苓桂术甘汤能显著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症状、体征。
观察了苓桂术甘汤加用升降散对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效果。
苓桂术甘汤——泻水降气,治疗眩晕,医案6条

苓桂术甘汤——泻水降气,治疗眩晕,医案6条12、眩晕——赵明锐医案郭某,女,48岁。
患头晕一年多,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即发作。
头晕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
脉缓,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所致。
治以苓桂术甘汤二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转。
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四钱,服一月痊愈,以后未复发。
《经方发挥》13、眩晕——聂惠民医案吴某某,女,46岁。
1985年9月初诊。
眩晕二月,阵发加重,甚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泛呕欲吐,倦怠困乏,耳中蝉鸣,纳谷尚可,大便溏薄,形体略胖,颜面虚浮,脉沉滑,舌质略淡,苔薄白而润滑。
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
中医辨证:脾阳虚弱,痰湿内阻,水气上扰而致眩晕。
治法:温健脾阳,化湿止眩。
宗苓桂术甘汤合橘皮竹茹汤化裁。
处方: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泽泻12克,生姜三片,大枣7枚。
水煎温服,进药七剂,诸证皆减,守方化裁.调治月余而愈。
《聂氏伤寒学》14、眩晕呕吐——姜春华医案江某,女,62岁。
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隔一周许则头目眩晕,呕吐清水,吐尽水后眩晕始好。
如此已2年,某医院诊为幽门梗阻,属胃寒积饮的呕吐证。
取温阳化饮法,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4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干姜4.5克嫩苏梗15克 3剂告愈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案胃寒积饮,为苓桂术甘汤证,宜再加干姜温中祛寒。
嫩苏梗,理气畅中,和胃止呕,一举数得。
《经方发挥与应用》论:心下觉寒,是有留饮之义。
《金匮》痰饮四:留饮即痰饮之停留者,上自心下,下至小肠,停留不散,是谓诸饮之宗,如水木之本源也。
自此留于胁下,则为悬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结于胸旁,则为支饮,是诸饮之支,如水木之支派也。
心下觉寒者,在苓桂术甘汤泻水的基础上,可以多加点生姜,温胃降逆。
15眩晕——路志正医案黄某某,男,40岁。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标签:名医经验;王霞芳;小儿咳喘;苓桂术甘汤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颇丰。
笔者有幸随师学习,侍诊于侧,亲聆教诲,受益良多。
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水的作用,适应于脾阳不足、气不化水、聚湿成饮的痰饮病。
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病名,认为该病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下,创制了从脾治饮的苓桂术甘汤,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
本方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痰饮之和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稠者为痰,清者为饮”。
痰饮为患,流动不拘,涉及范围广泛,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均可因痰饮停聚而成病,故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病的基础方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师认为,肺、脾、肾三脏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协调的作用。
肺在上焦,主宣发肃降,肺气充足,则能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脾在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以资肺气旺盛布散;肾在下焦,主水,只有肾气旺盛,人体内水液才能正常地吸收、输布和排泄,才能协助肺、脾保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发生病变,肺、脾、肾三脏则相互影响。
如肺病迁延不愈,日久则必然肺气虚弱,影响脾肾气机调节,导致脾的运化和升降功能失调,气滞湿郁,清阳不升,则清窍不利,故见胸闷、头晕等症。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桂苓疏肝汤验案二则桂苓疏肝汤,《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如心中恶心,起病头晕,脉紧等。
适用于饮酒时中阳郁结、中焦郁结之证。
作者应用桂苓疏肝汤治疗梅核气、呃逆等疾病,疗效满意。
以下是2个案例的经验。
梅核气患者,男,44岁,2016年10月27日就诊。
患者平日胸闷、咳嗽、痰多,感觉咽喉不适,如梗阻,如盐黏、口干、咽干、舌质轻而肥、苔薄而白、水滑、脉沉。
辨证:阳不运,饮使胸咽。
诊断为梅核气,宜治温阳健脾,降浊解酒。
加入桂苓疏肝汤:茯苓30g、肉桂10g、白术10g、甘草6g、半夏10g、厚朴12g、生姜10g。
每日一剂,水煎。
服用上述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年无复发。
按语:的肾是主要的水,味道是咸的。
今阳不运,脾土难控肾水,水饮于胸咽,致病。
因此,桂苓疏肝汤是用来培土造水,温阳化饮的。
加入半夏、厚朴、生姜,减少副作用,调节气机。
各种药物合用,中杨灿可运,肾水可控,痰可解,浊阴可降,故有疗效。
呃逆患者,男,30岁,2016年11月21日就诊。
患者疲劳后,喝了10多天冷水打嗝。
每次吃喝都是吐槽,清口水,清粘液,吃中西药没效果。
体检:诶,声音连续,脸黑,胸满气短,头晕目眩,舌质轻胖带齿痕,皮毛薄白水滑,脉弦紧绷。
辨证:饮酒过量,胃失健。
诊断为呃逆,宜温阳化阴,降低不良反应。
桂苓疏肝汤的配方为: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姜半夏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生姜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3剂后,打嗝得到缓解,人们可以吃饭了。
服用2剂后,呃逆消失,并被告知不要吃冷食。
在这种情况下,按语:的病人患有体内阳虚,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阳气抑制,胃不协调而减少,从而导致疾病。
桂苓疏肝汤温阳化饮,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姜半夏、丁香、柿蒂反降,符合“饮痰者,温药治之”之义,药的病机为速效。
【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李成纲教授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验案3则

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60-03㊃名师高徒㊃李成纲教授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验案3则∗房延兵,谢㊀青,刘震东,田娅婷(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000)摘要㊀李成纲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性学会理事,从医50余载,博览群书,广采众长,竭平生所学,解患者之苦㊂苓桂术甘汤是‘伤寒杂病论“治疗脾虚水停的经方,该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配伍严谨,临床运用广泛㊂收集李教授大量临证医案,围绕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 这一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对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 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为基础方,从临床案例中总结归纳,从西医辨病到中医辨证再到病因病机层面,探讨由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炙甘草4味药组成的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证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从中医学经典理论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 的理论精髓,得到由深到浅㊁由理论到临床认知的升华,从而达到李教授常说的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 的目的㊂通过整理介绍,发现李教授紧扣中阳不运㊁水饮内停之病机,用该方化裁治疗痰饮为患的胃痛㊁胸痹㊁哮喘等病,皆获良效,彰显证同治亦同㊁一方治多病的思想㊂其临床经验具有参考价值㊂关键词:李成纲;中医师;苓桂术甘汤;痰饮;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2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1.20㊀㊀李成纲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性学会理事,从医50余载,博览群书,广采众长,竭平生所学,解患者之苦㊂李教授临证运用温㊁清㊁补㊁消4法治疗内㊁妇㊁儿科常见病㊁多发病及疑难杂症,获得了显著疗效㊂苓桂术甘汤源于‘伤寒杂病论“,由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炙甘草4味药组成,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证㊂‘金匮方论衍义“[1]曰: ‘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肾邪㊂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㊂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㊂白术除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㊂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㊂‘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也㊂ 该方配伍精当,理法严谨,临床运用广泛㊂李成纲教授临证运用苓桂术甘汤化裁治疗痰饮病证,屡见奇效㊂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㊂现择李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化裁治疗胃痛㊁胸痹㊁哮喘验案各1则,介绍如下,以馈同道㊂1㊀慢性糜烂性胃炎例1㊀患者,男,26岁,2015年8月25日初诊㊂主诉:上腹部疼痛㊁腹泻6个月余㊂患者6个月前出现上腹部疼痛㊁腹泻,伴呕吐㊁纳呆㊁大便时干时稀,经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糜烂型)㊂现症:上腹部隐痛,疼痛时发时止,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伴头晕目眩,时觉心悸,触其胃部振水声明显,舌色淡白,舌形胖大㊁边有齿痕,苔薄白㊁稍腻,脉弦滑㊂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脾虚湿停㊁气机阻滞证㊂治宜健脾化饮,理气止痛㊂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10g,白术10g,桂枝10g,延胡索30g,生姜3片,炙甘草10g㊂3剂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㊂2015年8月29日二诊:腹泻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发作有时,舌色淡白,舌形胖㊁边有齿痕,苔薄白,已不腻,脉仍弦滑㊂效不更方,上方连服1个月,未再复发㊂按㊀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中医学 胃痛 范畴㊂本例患者病机为脾胃虚弱㊁运化失职㊁水湿内生㊁气机不畅所致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故上腹疼痛㊂脾虚失于运化,精微输送布散无力,水湿在体内蓄积停滞㊂湿性黏滞,多阻滞人体气机㊂临床因湿邪阻滞机体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水湿滞于下焦,流注于肠中,则出现腹泻;水湿停伏于中焦,则脾胃正常的升清降浊之枢纽功能出现紊乱;清阳不升,浊气不降,逆而向上,则出现呕吐;浊阴若上蒙清窍,则头昏目眩;湿犯上焦,水气凌心,则出现心悸㊂㊃0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1年1月㊀第34卷㊀第1期㊀TCM Res.January2021Vol.34No.1㊀㊀‘订正名医指掌“云: 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㊂ [2]脾虚运化失司则水湿停聚,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脾失健运加重;又脾与胃相表里,脾气虚则胃气难健,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故食少纳呆㊂苔薄白稍腻㊁脉弦滑皆为水湿内生之征㊂因此,中医辨证该病为脾虚湿停㊁气机阻滞证,治宜健脾化饮㊁理气止痛,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㊂李成纲教授临证时若遇因脾气虚弱㊁不能统血而出现吐血㊁黑便㊁四肢不温㊁舌淡脉弱者,加党参㊁黄芪以益气统血活血;因湿浊郁而化热㊁火热内结㊁腑气不通而出现口干渴而不欲饮㊁小便色黄㊁大便不畅者,加蒲公英㊁黄芩以清胃泻热;日久成瘀㊁水瘀互结㊁壅塞胃脘者,加蒲黄㊁五灵脂以达化瘀通络之效㊂2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例2㊀患者,男,42岁,2014年12月9日初诊㊂主诉:胸闷重㊁疼痛10余年,加重半个月㊂现症:胸闷重㊁疼痛,背部亦觉不适,劳则加剧,肩胛区亦痛,伴咳嗽,喘息,胃纳不佳,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有裂纹,脉细滑㊂X线片检查提示心肺未见明显异常㊂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㊂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心脾阳虚㊁痰浊内盛㊂治宜温阳化气,涤痰宁心㊂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0g,薤白10g,半夏10g,生姜3片,炙甘草3g㊂3剂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㊂2014年12月13日二诊:病已减轻,惟感胸痛背困㊂上方加丝瓜络10g㊁芥子6g,续服7剂㊂2014年12月20日三诊:胸痛好转,精神佳,食欲可,口干㊂上方加延胡索10g,再服7剂,痊愈㊂按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归为中医学 胸痹 范畴㊂‘金匮要略“将胸痹的病因病机概括为 阳微阴弦 ,即阳气不足㊁阴寒气盛㊁阴乘阳位,认为该病乃本虚标实之证㊂‘医门法律“云: 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㊂ [3]指出胸痹发作的主要原因㊂本例患者病久且屡屡发作,误治失治,导致实证转虚,心脾阳虚,水滞饮停,有形之水饮最易阻碍人体气机,气机受阻则升降失序,浊阴不降,弥漫于胸胁而阻遏胸阳,气机不畅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水饮之邪较重则水饮凌心,心脉运行受阻,发为胸痛;水饮之邪轻微则气机不畅,妨碍呼吸则喘息;脾运失司而湿邪困脾,水湿聚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上干于肺,肺为痰水壅滞,肺失宣肃则咳嗽;脾虚运化失司而水湿停聚,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脾失健运加重;脾与胃相表里,脾气即虚,胃气难健,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故胃纳不佳;面色苍白㊁舌质淡㊁脉细滑皆为心脾阳虚㊁痰浊内盛之征㊂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祛湿化饮;加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加半夏化痰散结㊂全方共奏温通阳气㊁祛痰散结㊁宁心之效㊂二诊时,患者病情减轻,惟感胸痛背困,故加丝瓜络通经活络化痰;芥子祛痰散结,通络止痛,‘药品化义“载 白芥子 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4] ㊂三诊时,患者觉口干,是由于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干,这种口干是水饮得温化㊁疾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无需治疗㊂延胡索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上方加延胡索以巩固疗效㊂治疗过程中,若遇痰浊郁而化热者,可用黄连㊁郁金清化痰热㊁理气活血;若遇痰热而有郁火者,可加栀子㊁海浮石㊁竹沥化痰火之胶结㊂3㊀支气管哮喘例3㊀患者,女,37岁,2017年11月4日初诊㊂主诉:哮喘10年余,加重1d㊂现症:痰稀白,喉中有哮鸣音,下肢水肿,背部畏寒,手足欠温,舌质淡㊁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㊂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㊂中医诊断:哮病,辨证为寒饮伏肺㊁脾肾两虚证,治宜温化寒饮,补脾益肾㊂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0g,生麻黄10g,制附子20g,细辛6g,炙甘草3g㊂7剂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㊂2017年11月11日二诊:水肿尽消,咳痰及喘促减轻,右脉细弱㊂上方去生麻黄㊁细辛,加补骨脂15g㊁淫羊藿15g,继服7剂㊂2017年11月18日三诊:咳喘已平,精力转旺㊂给予薯蓣丸合金匮肾气丸等制膏方,继服2个月余,诸证悉愈,精力转旺㊂嘱患者来年秋冬之际继服膏方,以防止复发㊂按㊀‘医学正传“曰: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㊂ 本例患者喉中哮鸣有声,属中医学 哮病 范畴㊂哮病的发生为饮伏于肺,因气候㊁劳累㊁情志㊁饮食等诱发,其中以气候变化为主㊂本案患者素体脾肾阳虚,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肾蒸腾气化功能失司,导致津液运化失常,聚而成饮,伏藏于肺㊂秋冬时节之风寒束其肌表,则 伏饮 遇外感引触,饮随气升,气因饮滞,在气道壅塞搏结,导致喉中哮鸣有声;肺失宣肃,停积于体内之痰被引动而出,故咳吐稀白痰液;脾肾阳虚,水液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则发为水肿;患者素体脾肾阳虚,形体肌表失于卫阳的温煦而畏寒,因背为太阳经循行部位,太阳主一身之表㊃1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1年1月㊀第34卷㊀第1期㊀TCM Res.January2021Vol.34No.1㊀㊀而首当其冲,故先受影响而背部畏寒;脾肾阳虚导致机体温煦功能减弱,且四肢禀气于脾,脾阳虚而四肢产热量不足,故手足欠温;舌质淡㊁边有齿痕及脉沉无力皆主脾肾阳虚与湿盛㊂方用苓桂术甘汤温化寒饮;加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补阳;细辛温肺化饮,辛温则外辅麻黄而内助附子,‘长沙药解“谓其 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5] ㊂诸药合用,共同发挥解表散寒㊁温化寒饮㊁补益脾肾之阳的作用㊂二诊时,患者表寒已去㊁喘咳减轻,故去麻黄与细辛;又因肾阳不足而右脉细弱,故加补骨脂与淫羊藿以温其阳㊂‘丹溪心法“提出哮喘的治疗原则,曰: 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㊂ [6]故三诊时给予薯蓣丸合金匮肾气丸等制膏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补肾助阳㊂4㊀小㊀结李成纲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法古义而融会新识,善用经方治疗疾病㊂李教授秉承苓桂术甘汤原方主治病证,除用其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㊁支气管哮喘外,还用其加减治疗其他疾病,如:苓桂术甘汤加丹参㊁葛根㊁泽泻㊁远志治疗脾虚湿停㊁清阳不升之眩晕;加当归㊁黄芪治疗阳虚水停之产后尿潴留;加党参㊁薏苡仁治疗脾虚失运㊁湿聚下注之带下病;等等㊂苓桂术甘汤理法严谨,淡利水,温化气,燥胜湿,甘健脾,为治疗痰饮之祖方,与诸方合用均有良效[7]㊂目前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组成成分大多含有抗炎㊁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的作用㊂现代关于该方的药理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保护心肌细胞㊁调节水液代谢㊁抗神经炎症㊁调控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等,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㊁眩晕㊁梅尼埃病㊁代谢综合征等有重要意义[8]㊂李教授认为:使用此方时应以温阳化饮为主旨,谨守病机,只有在原方基础上灵活有效地加减配伍,异病同治,才能彰显临床疗效㊂参考文献:[1]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101.[2]黄甫中.明医指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20.[3]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27.[4]贾所学.药品化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91.[5]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92.[6]朱丹溪.朱丹溪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48.[7]王翔,施慧,黄金玲.近10年苓桂术甘汤研究热点㊁研究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8): 2008-2010.[8]陈君媚,周春祥.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4):222-227.作者简介房延兵(1969-),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副主任医师,李成纲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基于名医经验传承的复方治疗内科疑难病的研究㊂通信作者:谢青,主治医师,硕士,李成纲学术继承人,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省宝鸡市宝福路43号,721000,327152588@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李成纲名老中医工作室 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2 13号)收稿日期:2019-12-11;修回日期:2020-02-22(编辑㊀颜㊀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62-04㊃名师高徒㊃刘兴山教授运用乌梅丸治验∗徐海龙1,门科丽2,潘林康1(1.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山东潍坊261000;2.潍坊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潍坊261000)摘要㊀乌梅丸源自‘伤寒论“,古之多用来治疗 蛔厥证 ,现基于国内外对乌梅丸的研究,发现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更广㊂主要对乌梅丸的主治及功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㊂首先,阐述乌梅丸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而对乌梅丸的主治范围进行界定,并探析乌梅丸的理论基础㊂其次,系统阐述乌梅丸的作用,并列举分析刘兴山教授运用乌梅丸的3个验案,然后结合刘兴山教授的临床诊治经验,构建乌梅丸的功用㊂最后,在理论框架下结合刘兴山教授的实际经验,得出以下主要理论:乌梅丸不仅可用于治疗 蛔厥证 ,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病机为寒热错杂的慢性疾病㊂㊃2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1年1月㊀第34卷㊀第1期㊀TCM Res.January2021Vol.34No.1㊀㊀。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研究组(苓桂术甘汤加减)与对照组(常规西医)。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慢性支气管炎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苓桂术甘汤加减;中西医结合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慢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较高,大多是由感染、化学、物理等因素造成的。
慢性支气管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都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给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疗效仍不理想,且可能诱发较多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不断深入,并提出较多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慢性支气管炎采用中医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4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中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随机均等原则分组,各37例。
研究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58±5.41)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9.54±1.47)年。
对照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1.50±5.35)岁;病程2-19年,平均病程(9.60±1.45)年。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合并严重肺部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16mg/次必漱平(盐酸溴己新,生产厂家: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475)口服,3次/d;0.1g/次氨茶碱片(生产厂家:石家庄康贺威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0047)口服,3次/d;并按照病情酌情辅以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