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 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配伍特点
苓桂术甘汤
中医方剂名
01 歌诀
03 用量 05 功用
目录
02 组成 04 用法 06 主治Βιβλιοθήκη 07 方义09 运用
目录
08 配伍特点 010 加减化裁
目录
011 禁忌
013 重要文献摘要
012 附注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 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 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 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 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禁忌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注
附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 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 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积液一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方: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即:悸、眩、振、肿)【加减】1、呕吐:加生姜、半夏;2、眩晕;加泽泻;3、痰多:加陈皮、半夏;4、痰咳:加苡仁;5、惊悸:加龙骨、牡蛎;6、脉结代:加五味子。

【临证】1、水心病: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短气(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其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川芎,畏寒怕冷加附子、肉桂,心悸、气短加党参、五味。

2、心衰中期:心悸,气短,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或兼呕恶,舌面水滑,水肿,小便短少,肝脾肿大,脉沉细。

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桃仁,动则气喘,或合并心绞痛加党参、黄芪,伴肺水肿加葶苈子,紫苏子。

3、眼病(水毒):眼中赤脉攀睛,以明朗饮(苓桂术甘汤加黄连、细辛、车前子),或再加党参、菊花、枸杞,或合用柴胡芍药丹皮汤(黄元御方:柴胡、芍药、丹皮、黄芩、甘草)。

4、呃逆:胃脘胀满,不欲食,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

5、精神病人的头晕,也是苓桂术甘汤证。

6、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郭生白
苓桂术甘汤(郭老习惯用量):
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
真正典型苓桂术甘汤症很少,100个人发生100个苓桂术甘汤症,说典型的那个连5个也没有。

我说不是典型的可能占90多个,头眩、心下逆满、或者是有水肿,小便不利,有心下悸,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能治很多病。

咱说苓桂甘术汤去哪样行,就四味药,去哪味也不行,添上一味行?添哪味都不好。

它照样还能治病。

你知道这一部《伤寒杂病论》有多少张方子,知道不知道,学过《伤寒论》的不知道吗?张仲景医圣,他手里有112—113张方子,有多少药,70多味药大概是,称为医圣。

他这112方子治120个病啊,1200个病也不止,我告诉你们,他这个范围很宽,他给你了一个规矩,你拿着规矩去治病去。

咱们学的是规矩,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要学,今天说了一个苓桂术甘汤,你记得这一个病例,就我说的这两三个,那是最常见的,你也几乎每天都能见得到,你不能每天说这个话吧,这病我不会。

本文论及的心包积液、肾积水、脑积水都可通过化裁苓桂术甘汤治疗。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一、引言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症状。

为了保证苓桂术甘汤的质量和疗效,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十分必要。

二、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的确定2.1 成分成分苓桂术甘汤的主要成分包括苓、桂、术、甘草等。

质量标准中应明确各原料药的品种、产地、性状、含量等要求,并规定其最佳采收、储存和加工方法。

2.1.1 苓•品种:应选用优质的茯苓。

•产地:应选用产自湖北、湖南等地的茯苓。

•性状: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有的带有红褐色斑点;质轻而脆,断面呈放射状纹理。

•含量:茯苓酸含量不低于0.3%。

2.1.2 桂•品种:应选用优质的肉桂。

•产地:应选用产自广西、越南等地的肉桂。

•性状:呈圆柱形或短圆锥形,黄棕色,有光泽,质脆,容易破碎,断面呈放射状纹理。

•含量:桂皮醛含量不低于0.5%。

2.1.3 术•品种:应选用优质的白术。

•产地:应选用产自河北、山东等地的白术。

•性状:呈短圆柱形或不规则扁圆形,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纵向细纹;质坚硬,容易折断,断面稍平坦。

•含量:术醇含量不低于0.6%。

2.1.4 甘草•品种:应选用优质的炙甘草。

•产地:应选用产自山西、甘肃等地的炙甘草。

•性状: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或深褐色,有些带有细长纵沟和浅黄色的斑点;质坚硬,难以折断,断面光滑平整。

•含量:甘草酸含量不低于5.0%。

2.2 质量指标为了评估苓桂术甘汤的质量,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标准中应包括以下指标的要求:2.2.1 外观性状确定苓桂术甘汤的外观性状,包括色泽、气味、味道等方面。

质量标准应规定药液的色泽应为橙黄色,气味应具有独特的香味,味道应具有甘醇味。

2.2.2 性状特征质量标准中应明确苓桂术甘汤的性状特征,包括溶解性、透明度、pH值和比重等指标。

•溶解性:应使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检测,苓桂术甘汤应溶解清晰,不得有固体颗粒残留。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18日。

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

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2)失血性贫血。

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

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

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

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初诊:2005年10月14日。

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群方之冠,用治痰饮水气病的基础方、通用方,依此而化裁者多方。

苓桂术甘汤由4味药组成,性属甘温,作用于中焦脾胃,起到甘淡渗利,通阳化饮,温建中焦,平降冲逆的功效,是治疗饮停中焦,痰浊气逆的显效方剂。

临床新用苓桂术甘汤加北五加皮10g,制附子10g,防己8g,丹参15g,治疗风心病,水气凌心之心悸,脘痞而下肢微肿者。

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5g,生姜30g,党参20g,厚朴15g,猪苓30g,治疗胃下垂,胃内潴留蓄饮之呕吐胀满之水逆证。

苓桂术甘汤配制附子12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治疗饮阻清阳之头眩欲呕者。

苓桂术甘汤配薤白18g,枳实15g,半夏12g,川芎15g,治疗饮阻胸阳、痹阻闷塞之冠心病。

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g,葶苈子10g,石韦30g,椒目15g,桑白皮30g,治疗饮邪泛肺之胸闷哮喘,伴下肢浮肿呕吐痰涎者。

新用方义风心病系风湿罹患心肌瓣膜出现硬化狭窄之组织性病理改变带来心律失衡,纤颤紊乱,甚者浮肿尿少,端坐呼吸,倚息难卧,心悸恍惚。

此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致胃中水满,口唇发绀,胁下硬,按之痛,舌淡黯,苔白,脉沉伏细弱或参差不齐。

治宜振心阳,化水气,补心气,安心悸,方取苓桂术甘汤。

此方以温中化饮定悸为治,毫无强心益气之能,有风心病而水肿饮盛者,投之较宜。

若肢端欠温,心衰浮肿较甚,可按上方加人参12g,制附子10g,北五加皮9g,防己6g,丹参18g,效验。

中阳不振,寒饮停蓄胃中,致水气上逆,呕吐饮邪胀满,便干,频转矢气,面萎黄虚浮,下肢微肿疲惫。

投方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g,生姜15g,猪苓15g,党参15g,厚朴12g,榔片10g,草果仁9g(去皮,打碎入煎),振奋脾阳,转输气机,代谢水湿,诸如胃下垂、胃肠潴水之痰饮证皆可。

饮阻清阳,迷蒙空窍,头脑眩晕,恶心欲呕,口淡舌白、其质水滑,脉虚弦且滑。

方投苓桂术甘汤加泽泻15g,白芷10g,半夏12g,生姜10g,温中化饮,和胃利湿,湿祛则清升,湿化则浊降,此等必以寒饮为患。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
文章目录*一、苓桂术甘汤概述*二、苓桂术甘汤功能主治*三、苓桂术甘汤服用方法*四、苓桂术甘汤副作用*五、苓桂术甘汤注意事项*六、苓桂术甘汤药典记载
苓桂术甘汤概述
1、定义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2、别名苓桂术甘汤。

3、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制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即得。

5、性状液体,棕黄色,味甘。

苓桂术甘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


治痰饮病。

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2、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苓桂术甘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苓桂术甘汤副作用无明确副作用。

苓桂术甘汤注意事项苓桂术甘汤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

苓桂术甘汤药典记载1、《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3、《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

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

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

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
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
4、《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