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剂——苓桂术甘汤——阴阳解析
浅析苓桂术甘汤方证

浅析苓桂术甘汤方证发表时间:2016-07-21T16:32:54.0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作者:施亚伟杨红杰[导读] 本文讨论了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苓桂术甘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甘肃省华亭县人民医院 744100摘要:本文讨论了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苓桂术甘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苓桂术甘汤证的变证分析,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对苓桂术甘汤的运用。
得出仲景在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主要是利水、温阳、固护脾胃;其主证为脾阳虚弱、水邪犯逆;其变证印证了它的主证为脾阳虚弱、水邪犯逆;历代医家在治疗多种疾病时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疗效确切。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运用苓桂术甘汤是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张方子,主要用于太阳病变证中脾阳虚弱兼水气上逆的治疗。
笔者在学习中,对苓桂术甘汤方证的立法思想、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变证分析及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对它的运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认为苓桂术甘汤立法严谨、理论深厚、组方精妙、疗效确切,通过加减在临床中运用广泛,对于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有很大价值。
1 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1.1 苓桂术甘汤的方药组成、药物作用及立法思想苓桂术甘汤由四味药组成,是: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其煎煮及服用方法是:取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
归心、脾、肾经,可淡渗利水,健脾。
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的要药。
桂枝味辛、甘,性温。
归心、肺、膀胱经。
能够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并善于温阳降冲。
白术味甘、苦,性温。
归脾、胃经。
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在这四味药中,茯苓四两,为君药;桂枝三两,为臣药;白术、甘草各二两,为佐使药。
从药物组成、药物剂量及功效可以得出,仲景在此方的立法思想主要为“利水”、“温阳”、“固护脾胃”。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18日。
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
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2)失血性贫血。
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
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
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
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初诊:2005年10月14日。
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第六十七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六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七条。
苓桂术甘汤用药四味,组方严密。
方中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
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
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
茯苓、白术相配,增加健脾利水之功。
桂枝、甘草相伍更加发挥温通阳气之功。
苓桂术甘汤具通阳化气去水饮之功、脾升胃降生气血之能、疏肝崇土降冲逆之用、温药和之强机能之效。
仲景原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个方面的病症。
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另一个方面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苦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诊断要点,症见胀满、悸动、憋闷或噎塞、咳喘、眩晕等。
望色时多见面色黧黑,甚者在颧、颊、鼻柱、唇周、下颌等处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时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脉象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现代临床上,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眩晕等。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解读

苓桂术甘汤解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这是一天的量,一次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怎样去除人身体内的湿气?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方解:茯苓、白术甘淡利水,桂枝、甘草甘温和中健胃平冲降逆。
此即桂枝甘草汤加利尿逐饮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有水饮证者。
桂枝甘草汤即桂枝汤去芍、姜、枣,有解表治气上冲和缓急迫的作用。
按: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原则,临床施治必须更进一步辨方证,苓桂术甘汤因属温药和之之法,但必须在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即本条的胸胁支满)、头晕目眩的情况下用之,否则无效也。
16.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解析:短气为胃中有微饮,前已言明,当利其小便则微饮即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按: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者,是说二方利小便治短气有微饮的作用同,但二方的适应证则大相悬殊,应依全面脉证择其一用之,不是说任取二方之一即治之也。
17.病人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解析:脉伏为沉之甚,前言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此言病深水剧也。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者,是说其人欲自下利,下利反觉痛快也。
不过虽利而心下续坚满,此为水饮欲去而还不能自去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医案一:初诊:病人,女40岁,眩晕、头面双足浮肿。
舌诊:舌淡,白腻苔。
脉诊:沉、紧、细数。
辩证:太阳阳虚夹湿。
方剂:苓桂术甘汤茯苓6g 桂枝9g 白术9g 炙甘草6g效果反馈:不想病人服药后出现眩晕加重伴呕吐,由于病人一直很信任我,一直找我看病。
又予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9生姜12茯苓9二剂,病人呕吐痊愈,蹲下起立时略有眩晕,但浮肿无效果。
思索了一个月,才想明白其中的奥妙。
苓桂术甘汤君药为茯苓,故茯苓量应为方剂中最大量,桂枝为臣药温散水饮。
当时因脉细,细主阴虚,故将茯苓的量减少,因茯苓量不足,导致饮无去路,故服药后出现眩晕呕吐。
虽然辩证准确,方剂无误,但因用量不当,反而导致病人服药后出现加重的情况。
一月后,我再次给该病人开出了苓桂术甘汤,茯苓12桂枝9白术6炙甘草6。
疗效待反馈。
后电话告知体位性眩晕(蹲位变站立位时出现眩晕)明显好转,浮肿无变化。
嘱其再服二剂后复诊。
三诊:数月后,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茯苓9 白术9 四剂煎服四诊:电话接诊授方。
双脚浮肿大减,出现头晕。
考虑头晕为湿犯太阳,理同初诊,遂告知在原方中,将茯苓加至15g,二剂煎服,二剂后,告知头晕消失,浮肿进一步减轻。
嘱其当面复诊。
五诊:一周后,浮肿有所反复,但肢体沉重感减轻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此证为病重药轻,如果脉证不变,要大剂多服。
嘱其脉率如不变,无异常感觉,可连服多日后复诊。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取意:桂枝加芍药汤合苓桂术甘汤)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茯苓12 白术9 四剂煎服六诊:服药期间感冒,服药感冒痊愈,活动汗出,微喘、眩晕、乏力。
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分析:前方茯苓与白术比例失当,茯苓当是白术量的2倍,茯苓量不足致太阳湿邪去路不畅。
011苓桂术甘汤

011苓桂术甘汤这篇要说的方子是苓桂术甘汤。
其实这个方子也是我学中医后开的第一个方子。
那年春节我母亲去南方休息几天,不知是吃的海鲜还是什么原因,腹泻了一两次,之后腹泻好了,然后回到北京,北京的天气还在冬天,一下子身体就不舒服了,头晕身重,全身无力。
然后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不动,三付。
一付下去,人就清醒多了。
三付服完,就基本恢复正常。
《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我就是看了这个条文决定用苓桂术甘汤的,腹泻之后,头晕身重,又因为从热的地方回到寒的地方,人比较沉紧(脉也有点沉紧,但我摸脉完全没入门),对症下药,就见效了。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造成的水气上冲。
之前我们介绍的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五味药组成。
可以看出,五苓散少了缓急调和的甘草,多了促水下行的泽泻和针对膀胱的猪苓,所以五苓散利尿通尿的作用比苓桂术甘汤更强一些,同时更针对膀胱蓄水。
苓桂术甘汤更针对水湿上泛导致的头晕、胸闷等。
中医把脾胃称为“中土”,我上次和小孩种圣女果苗,感觉脾胃和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成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土需要浇水、施肥;土是很复杂的一个环境,土里有泥土和沙以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腐化物质、矿物质、微生物,而这个环境是苗成长所需要的,并不是把苗直接扔在一杯清水里加点氮磷钾就好;土不能太湿,不能总浇水;土也不能太干太硬;土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土也不能总施肥,这样会把苗烧死或者让苗长不大。
以上这些,脾胃都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相对于土,脾胃更为复杂,与土壤的更新速度相比,脾胃更为动态,一天三顿饭还有喝水、水果、零食、甚至还有中药西药。
要快速地把有用的物质消化吸收,把无用的东西废弃,脾胃真的很辛苦,也是对人非常关键。
所以脾胃被称为是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脾胃有太多负担,吃饭不要过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析:
阳性药:桂枝、白术
平性药:甘草、茯苓
阴性药:无
君药:桂枝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没有阴性药物,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发越降逆为主,针对实多虚少;太阴病,水饮上冲头目。
方剂中,桂枝,发越降逆;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利水。
诸药合用以发越降逆为主,健脾利水为辅。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冲头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