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合集下载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 对认知加工的研究
2. 认知行为疗法研究
3. 社会心理学研究
4. 情绪调节和自我调节研究
5. 心理认知发展研究
6. 情景记忆研究
7. 情绪认知研究
8. 认知控制研究
9. 个体差异研究
10. 心理认知编程研究
11. 情绪感知研究
12. 决策研究
13. 心理认知结构研究
14. 认知偏见研究
15. 情绪认知研究
16. 个体行为研究
17. 情景分析研究
18. 认知记忆研究
19.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20. 情绪认知控制研究
21. 社会心理学研究
22. 心理认知结构研究
23. 情绪认知发展研究
24. 情绪调节研究
25. 心理疗法研究
26. 个体行为调节研究
27. 社会认知研究
28. 心理认知编程研究
29. 认知发展研究
30. 心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31. 心理抑郁研究
32. 心理焦虑研究
33. 心理应激研究
34. 心理咨询研究
35. 心理测量研究
36. 心理诊断研究
37. 心理健康研究
38. 心理治疗研究
39. 心理变态研究
40. 心理营养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读物,作者通过详细解读40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发现。

读完这本书,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有了深刻的提升,并且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全面。

这本书的第一项研究是关于斯特恩伯格的著名“道德发展理论”的。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了解到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如何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

这对于理解社会行为和道德决策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教育和道德发展方面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是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这项研究揭示了遗传因素对个体特质的影响,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行为遗传学和基因研究。

我们通过这项研究了解到,某些特质和行为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仅仅是环境因素的结果。

这对于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解释。

除了这些经典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米勒关于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揭示了人脑记忆系统的限制性,引发了对于记忆训练和认知能力提升的思考。

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达顿的“心理感应”的研究则表明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自动感知对方的情绪和意图,这对于理解人际关系和情绪智商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些研究,我意识到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层面。

这些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仅提供了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理论解释,还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无论是教育、医学还是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总而言之,读完《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后,我对心理学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这本书通过详细解读40项重要研究,向读者展示了心理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理论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学术界的成果,更是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洞察。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心理学领域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40项可能改变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人工智能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治疗。

2. 社交媒体对自尊和自我认同的影响:探究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3. 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网络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4.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标记物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5. 情绪调节技术的发展:研究新的情绪调节技术如何提高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

6. 认知增强:研究通过认知训练技术提高个体认知功能的可行性。

7. 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探究建立心理安全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8.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综合研究:比较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探究两者的优势和互补性。

9. 高胆固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高胆固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0. 心理创伤后成长的研究:探讨人们在经历心理创伤后如何改变和成长。

11. 心理干预的跨文化研究:探究不同文化中心理干预的有效性和差异。

12. 自恋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自恋特质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13. 睡眠质量和精神健康的关系:探究睡眠质量对个体精神健康的影响。

14.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教育环境和个体学习成果。

15. 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亲子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16. 冥想和冥想练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冥想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效果。

17. 情绪智商的研究:探究情绪智商对个体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18. 心理干预在企业组织中的应用:研究心理干预在企业组织中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的效果。

19. 调节情绪与抑郁症的预防:探究调节情绪技巧对抑郁症的预防作用。

20. 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长期影响。

21. 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人格特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0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 结论:对于相当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 差异是有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 • 注意:基因不是决定命运的必然因素,那 些极富奉献精神的父母仍能从正面影响子 女。环境因素对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04 小心视崖!• 结论:视觉感知能力和解释周围世界是天 生的!
第十章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青年社会 李黎明
第一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0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 结论:每个人的颅骨内有两个不同的脑,每个脑都具有复 杂的能力(大脑的右半球是一个盲区,语言中心位于左半 球),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言语、写作、数学运算、阅 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的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 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 • 结果意义: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中风或受伤的患者。明确 受伤的位置,就可以预测当病人康复后会存在哪些后遗症。 可以制定出恰当的重新学习、重新适应的计划,用来帮助 病人尽可能快速、全面地恢复健康。
从“小悦悦”到“扶不起的老人”
•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换 上了“发达社会冷漠症”,它突出表现为: 社会越发达。人的竞争意识越强,法律的 自我保护意识也越高。由此,人们的关爱 意识大幅降低,导致人情淡漠,好人难做, 帮人成了高危动作,雷锋成了脑残代表!
旁观效应启示
• 分配工作要明确,避免责任分散 • 接受任务时要澄清需要承担的责任 • 主动、明确的寻求帮助
社会心理学
37 言行不一
• 原因:1.头脑中会有许多态度,其中有一个 可能会相互矛盾;2.行为与态度矛盾3.社会 压力或个人为了避免难堪 • 结论:态度在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8 从众的力量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6.不仅有前五条所说的激动,梦还需要整合。 梦是具有纯粹的心理意义的现象; 在做梦的过程中,脑干不会对感觉输入和输出做出反应。 相反,他是自我的内部激活的。 因此,对进入梦中的随机信号的详细阐述可以看成是一种 建构、整合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润饰意识中不可接受的愿 望的过程。 梦的遗忘是一种纯生理学的。当人们处于清醒时,大脑会 产生快速的化学变化,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 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所必须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所 以除非梦特别生动,并且你在做梦的过程中醒来,否则你 是不会记住梦的内容的。

B型 相反

首先,研究者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被试父母的冠心病的既往病史
,被试自己心脏问题的既往病史,每周的工作,睡眠和锻炼的时间以
及吸烟,喝酒和饮食习惯。

其次,要求所有的被试用日记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周时间内的饮食
情况。

再次,对每名被试进行抽血以测量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和血凝时间


最后,通过检查被试眼睛的照度来确定被试的角膜弓(由血液里
研究意义和启示
• 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的过程就会越 快乐、越健康、越平稳。这给我们现在的养老院 、医院等其他一些机构一些启示。应该不断对老 年人给予鼓励,并增加他们的自我选择的机会和 提高他们的个人的力量和控制力。
和心脏赛跑
• Friedman 弗里德曼 和 Rosenman 罗斯曼 • A型人格
• 对A种原因的否认:没有特定证据,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 遗传因素到底是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还是产生某种遗传的行 为模式的一个因素。
五 研究发现的意义
• 意义:1该研究是最早的系统探讨并提出个体的某些特殊
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率的研究之一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1)如果婴儿早期不能同一个稳定的对象建立依附关系,并从其身上实现基本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很难确立对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后也很难成功地同别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

2)交往过少,机体的调整方向是促使人们与人交往。

而交往过多,机体的调整方向则是促使人们逃避别人,增加自己的独处时间。

虽然,不同的人交往需要和独处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但无论是谁,都存在着这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并且必须使二者维持在某种水平的平衡状态。

3)心理研究还证明,过多的社会接触常常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即可导致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和依赖的情感被破坏,使人变得不能容忍别人、不合作直至敌对和冲突。

4)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濒恼、悲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俱、惊奇或气愤。

5)不老练的说谎者撒谎时会低头或躲避别人的视线,老练的说谎者则可以有意识控制这些慌乱行为,说谎时不仅不脸红,低头,还能有意识地以安详的表情迎接别人的目光。

但是,说谎时,声调提高却是不自觉的,可以有效地透露说慌者言不由衷的心态。

6)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

7)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

那些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不易老化。

8)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迷信做过某种事情。

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摇骰子)被偶然地强化了《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

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

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

9)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英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英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英1.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2. Milgram experiment 密尔格拉姆实验3. Pavlov's classical conditioning experiments 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4. Watson and Rayner's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 沃森和雷纳的小阿尔伯特实验5.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阿什从众实验6. Harlow's monkey experiments 哈洛实验(以猴子为对象)7. Loftus and Palmer's car accident study 洛夫勒斯和帕尔默的交通事故研究8.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班杜拉的波波娃娃实验9.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experiment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10. Zimbardo's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齐姆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11. Bystander effect 看客效应12. 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 experiment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13.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4.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科勒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5. Mere exposure effect 重复曝光效应16. 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席哈德-辛格情感理论17. Ekman's facial expressions research 艾克曼的面部表情研究18. Bloom'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布卢姆的道德发展理论19. Seligman's learned helplessness research 塞利格曼的学习无助研究20. Sternberg's theory of love 斯特恩伯格的爱的理论21.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2.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3. 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24. Heider's attribution theory 海德尔的归因理论25. Dunning-Kruger effect 邓宁-克鲁格效应26. Johnson and Tversky's prospect theory 约翰逊和特弗斯基的前景理论27.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埃宾浩斯的遗忘曲线28.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9. Leventhal's theory of perceived injustice 莱文索尔的知觉不公正理论30. Pyschological reactance 心理反作用力31. Rorschach inkblot test 罗夏测试(墨污测试)32. Haidt's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海特的道德基础理论33. Yerkes-Dodson law of arousal 伊尔克斯-多德森的唤醒定律34. Dual-process theory of persuasion 双过程说服理论35. Jane Elliott's blue eyes/brown eyes exercise 埃利奥特的蓝眼睛/棕眼睛练习36. Koss' research on campus sexual assault 科斯对校园性侵犯的研究37.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斯特恩伯格的三角爱情理论38. Gagné's theory of instruction 加涅的指导理论39. Mischel's marshmallow test 密歇尔的棉花糖测试40. Bargh and Chartrand's chameleon effect 巴格和查特兰特的变色龙效应。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总结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总结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总结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些研究甚至改变了我们对心理学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40项改变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心理学家菲利普·希曼斯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

该实验模拟了监狱环境,并研究了人们作为囚犯和狱警时的行为变化。

实验结果揭示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

2. 康奈尔大学食物实验康奈尔大学食物实验通过调节自助餐厅的操作方式,研究了人们对食物摄入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受到食物摆放和供应方式的影响,往往会摄入更多的食物。

3. 就业面试中的非语言沟通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就业面试过程中,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重要。

研究结果显示,表情、姿势和声音的调节对于面试官对求职者的评价具有重要影响。

4. 学习乐器对大脑的影响多项研究发现,学习乐器可以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

这些研究表明,乐器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的神经发育,并提升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5. 妇女权益运动与心理健康妇女权益运动对女性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的证据越来越多。

研究表明,妇女权益的提高可以减少心理压力和抑郁,提升自尊和幸福感。

6. 孤独感与健康研究发现,孤独感与身心健康存在密切联系。

长期的孤独感可以增加患有心理障碍的风险,并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建立社交支持网络对于个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7. 幽默和笑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显示,幽默和笑对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

幽默可以缓解压力,提升情绪,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因此,培养幽默感和保持笑容对于促进健康非常重要。

8. 正念冥想对焦虑和抑郁的缓解正念冥想被证明是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有效方法。

通过关注当下的感受和思维,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负面情绪,增强内心平静和满意。

9. 预测未来幸福感的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交关系、经济状况和积极情绪预测了其未来的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如果婴儿早期不能同一个稳定的对象建立依附关系,并从其身上实现基本需要的满足,则儿童很
难确立对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后也很难成功地同别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

2)交往过少,机体的调整方向是促使人们与人交往。

而交往过多,机体的调整方向则是促使人们逃
避别人,增加自己的独处时间。

虽然,不同的人交往需要和独处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但无论是
谁,都存在着这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并且必须使二者维持在某种水平的平衡状态。

3)心理研究还证明,过多的社会接触常常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即可导致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
和依赖的情感被破坏,使人变得不能容忍别人、不合作直至敌对和冲突。

4)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濒恼、悲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俱、惊奇或气
愤。

5)不老练的说谎者撒谎时会低头或躲避别人的视线,老练的说谎者则可以有意识控制这些慌乱行
为,说谎时不仅不脸红,低头,还能有意识地以安详的表情迎接别人的目光。

但是,说谎时,声
调提高却是不自觉的,可以有效地透露说慌者言不由衷的心态。

6)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
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

7)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
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

那些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不易老化。

8)在某些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迷信做过某种事情。

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相信或推测在迷信行为
和某些被强化的结果之间存在联系,虽然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关。

人们相信这种联系是因为该行为(如用某种方式摇骰子)被偶然地强化了《如掷出一个好点数》一次、两次或几次。

这种强化与特
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你却相信这种因果联系确实存在。

当某种行为只是偶然地被强化一次,它就变得非常难以消除。

9)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
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

10)当人们回忆一件事情时,并小是准确地再现它;相反,回忆是一种对实际发生的事件的一种重构。

罗夫特斯的研究证明,重构式记忆是你用新信息和现存信息去填补你回忆某种经历时所出现的遗
漏的结果。

所以回忆并不代表真相。

11)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或者比它们更强烈。

12)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他的不快,并危害他的身体状
况,那么提高人的控制力量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我们便是更快乐和更
有成就的人。

13)在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某种重大的内在心理调整,以适应某种外部变化时,其患病几率将相
应地上升。

我们将这些外部变化称为生活应激。

所谓的调整是指在现有的稳定状态的基础上的调整,而不是在心理意义、情绪、社会愿望上的改变
14)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有所改变以与行为保持一致。


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

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
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

进而,这种不适
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这么做了,或是因
为环境的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

1 / 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15)越是将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你的认知失调就会越严重。

当个体的认知失调很严重时,
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是最大的。

设想一下,假如某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公开支持某种你
原本反对的观点,而且你也同意这么做。

再假设另外一个人向你提出同样的请求,但只给你一小
笔钱,虽然这看起来完全不值得一做,但不管怎样你还是答应了。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
失调会更大呢?从逻辑上讲,在钱较少的情况下,你将经历更大的认知失调,这是因为你没有充
足的理由为你那违背自己意愿的言行辩护。

16)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反的话,
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17)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

18)研究发现人们对某事或某人的态度并不总预示着他们对此事或此人的行为;究竟在什么时候,态
度测量才能成功地预测行为呢?最近有一项研究试图对导致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进行挖掘。

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下面五类:
a)态度的强度:你对某人或某种情境的感受越强烈,你就越有可能在真正遇到他们时按你的感
受去行动。

另一方面,微弱或矛盾的感受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大或不产生任何影响。

b)态度的稳定性:这个因素解决态度如何随时间而改变的问题。

稳定的态度要比那些随时间而
变化的态度能更好地预测行为。

在选举举行的三周以前测量投票人对候选人的态度,也许不
能说明三周后的投票行为将会如何。

最理想的是,要得到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准确联系,最好
的方法是在同一时间测量态度和行为。

c)行为与态度的相关:如果以某个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来预测一个人多久参加一次体育活动,
其准确性是很差的。

这意味着,如果所测量的态度恰好与某种行为相关,那么态度对行为的
预测效果就比较好。

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一项研究中,主试向一组女大学生询问她们对于计
划生育的态度,又向另一个相似组询问她们在随后两年中是否会使用避孕药。

在接下来的两
年中,主试对第一组进行测量发现,其态度与实际使用避孕药行为之间的相关是0.08(不显
著);但是后一组的这一相关系数则为0.57(非常显著)。

d)态度的显著性: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态度非常明确,那么它便具有显著性、重要性,
容易从记忆中提取。

态度越明确,它就越能预测个体的行为。

假设你对献血行为持一种积极
态度,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或是家庭成员最近动了外科手术,要输许多血,这时你对献血的态
度就会比平时鲜明得多。

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主动献血,即使态
度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

e)情景的压力:有时候,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中外在压力很大,以至于使人们的内心想法对行为
丝毫不产生任何影响。

例如,最近在你家附近的马路拐角处要安装一个红绿灯。

你认为这个
红绿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周围几条街道的车辆很少,而且在任何一个方向都能看清过往的
车辆。

对你来说,这个红绿灯真是多此一举,所以你通常不看红绿灯就直接行驶过去。

然而,这个礼拜,每天都会有警车停在拐角处。

于是,你对红绿灯的内心想法一下子失去了全部的
力量,你的行为在这种情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每次在这儿遇到红灯你都会完全停下来。

19)心理学家谈到从众性时,他们指的是当某一个体成为某个团体的成员时,其行为常追随团体的某
种行为模式。

2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