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合集下载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05
整体感知的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本内容、 把握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性格

评价方法:通 过阅读测试、 课堂提问、作 业批改等方式
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根 据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制 定合理的评价
标准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进行 反馈,并提出
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效果
教学策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学生整体 感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以 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整体感知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以改进教学策略。
教师培训:定 期组织教师参 加培训,提高 整体感知教学
能力
资源建设:建 立丰富的教学 资源库,方便 教师查找和参

教学实践:鼓 励教师在实际 教学中尝试和 运用整体感知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建 立科学的教学 评价体系,激 励教师提高整 体感知教学能

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整体感知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高整体感知教学的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整体感知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实施整体感知教学。
06
整体感知的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整体感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实践经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摘要: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整体感知的概念、意义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策略;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正文:整体感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理解一个整体来理解文本的某个部分,也就是看到整张图画再去分辨其中的细节。

这种阅读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从宏观上理解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让学生先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分析文章的细节;或者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标题等方式来推测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如设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阅读能力的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感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却遇到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问题,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整体感知能力。

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培养整体感知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感知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细心 R [ 重地 想去 J



通 过 初读让 学 生对文章 有个 总 体 印 象

学 生 在通



;
小 猴 看 到 上等 的 麦 种

独 出心 裁地
,

全 种下 了 地
通过 指
,
教师可 以 鼓励学 生 说说 文 中 的 小 英给 人 留下什 么印
,
导 学 生抓住关 键 词 聪 明 能干
最后
,
体会 小 猪 的 憨厚 可 爱
摩 文章 的 关键
1
,

小英 为 什 么有这 些变 化 ? 我们应 当如 何 看 待

( 第 6 自然段 )

具体 如 下
:
掌声
?
( 第 7 自然段 )

找 关键 词
《23

,
.
教师 再 从词 句 人 手
每 逢佳 节倍 思亲 》 这 一 课

,
让 学 生把文章 阅 读更精细化
比如

,
在 阅读

读苏 教版 三 年级 上 册 贯 穿 全 文 的 关 键 词是
有些
勾 践为什 么 要 卧 薪 尝 胆
( 提 醒 自己 时 刻 不 忘 报 仇 雪 恨

提 醒 自 己不

学 生怕 长 文章
,
担 心 要记 的 内容很 多 ; 有 些 老师 怕 长 文章

担 心 出现
潘 继云

忘 兵败会稽 的 耻辱
什 么?
“ “
) 这 一 自然段 也 点 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

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作者:陈小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字、词、句、段的机械训练,忽视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此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阅读的整体性规律,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诵读感知、复述感知、标题感知和思路感知是本篇论文探索有关“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

一、诵读感知策略“诵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而是需要学生与文本作心灵的沟通。

例如《故都的秋》第三段,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揭示“文眼”的基础上,朗读该段,之后是按景物描写层次来分析文章,在此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际上是一堆无关紧要的知识碎片。

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形象,有的只是被敲打成碎片的空洞无物的话语。

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整体感知文本”,学生感知文本最实用的办法是“诵读”,而待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融入的情感。

如《故都的秋》第三段,可让学生自由诵读该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秋院”的整体形象:“秋院”的描写有“一椽破屋”作陪衬,之后加上“浓茶”的意象,叠加上“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的意象,再叠上“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的意象。

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秋院”的整体形象,让学生感觉到:这北国的秋院,是别一心境中的郁达夫所描绘的特有的图景。

二、述课文感知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是使学生阅读达到“整体感知”的有效策略。

如魏书生老师执教的《梁生宝买稻种》,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一遍。

运用此种策略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易于引导学生阅读进入“整体感知”。

三、变换标题感知策略标题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掌握这把“钥匙”,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

组织学生变换文章的标题,就必然会调动学生阅读全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的角度来给文章拟定标题。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五途径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五途径
读这篇文章 ,体会它那恢 弘的气 势 ,跟上它那铿锵 的节奏 , 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 ”通过 朗读 ,学生不仅 初识 了气
“ 题 目”这个 眼睛 ,我们就 能透视文章 的深处 。有 时 ,抓住
“ 题 目”这一 教学 资源 ,要 学生变换 角度重新拟题 ,并 说说 前后 拟题的优 劣 ,能最大 限度地激发 学生的 兴趣 ,调 动学
整体上欣 赏 、领悟到 文章的灵动与鲜 活 。长此 以往 ,学生 对语文 的学习兴趣就会 淡化 .不利于语 文能力 和综合 素养 的提高 。因此 ,要提高语 文课 堂 的教 学效率 ,就应在 注重 文本局部 品味的 同时 ,加 强对文本 的整体感知 。那 么 ,在 阅读教学 中 ,如何引 导学 生快速 、高效 地整体感 知文章 的
古人 云 : “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 ”朱熹也说 : “ 读得
熟 .则 不解说 自晓其义也 。 ”确实 ,朗读很重要 ,通过反 复 地朗读 ,能使 学生领会文 中词 句的含义 与作用 ,理解课 文
的思想 内容 ,理 清作者的 写作思路 。 因此 ,语文教 师要根 据 文章 的特点 .让学 生采用 多种形 式去充 分地 朗读 课文 , 引导学生沉浸 到文本之 中,在 读中感受文 字的精 当 ,语 句
此以往 ,学生对语 文的学习兴趣就会淡化 ,不利于语文能力和综合 素养 的提高。本文结合 一些教 学案例 , 探 究、总结 了快速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 的有效途径 :反复 “ 朗读”为抓手 、 “ 复述 ”课 文巧穿掇 、 “ 换题” 训 练促感悟 、 “ 猜想”验证相 比较和 “ 活动”体验 现情境 ,以期对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内容呢?

修辞 ) ,表现 出什 么 ( 情 感 、效果)等方面进 行考虑。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误用和适用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误用和适用
感 知 至 少可 以敞 开让 学 生 多 说 几 句 。用 一 条横 线 的空 间 来 限 制学 生 感 受 的这 种 做 法 是 否 得 当 。在 学 生 接 触
文本之初, 整体 感 知 模 糊 的状 态下 , 师 的 主 导性 的确 教
应 该 体现 . 用老 师 的 意 见定 一个 答 案 , 学生 的体 验 但 置
20 0 0年 《 中语 文 教 学 大 纲 ( 验修 订版 )之 “ 高 试 》 教 学 内容 和 要求 ” 读条 目第 二 条规 定 “ 体把 握课 文 内 阅 整 容 . 清 思 路 。 括 要 点 。 解 作 者 的 思 想 、 点 和 感 理 概 理 观
情 主 要 是在 语 文 教学 中要 重 视 学 生 思 维培 养和 语 感 ” 养成 的背 景 下 提 出 的 。 整体 感 知 ” 为 肢 解 课 文 的对 “ 作 立面 . 调 学 生 的语 感 培 养 和思 维 创 新 。 强
于 不 顾 . 样做 的理 由只 有 一 个 , 是 让 教 学 的轨 道 顺 这 就 着 自己 的预 设 一 步步 地 走 下 去 。整 体 感 知成 就 的是 一 节 巧妙 设 计 的课 堂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 有许 多现 象 : 教 师 而 言 , 文 的 教 学 目标 .似 乎 只要 有 整 体 感 知就 能 体 现新 课 程 阅读 教 学 的 意 义 和价 值 . 因而 不
管 什 么层 面 的 问题 . 用整 体 感 知 解 决 。 体 感 知 成 了 都 整
《 通 高 中 语 文 新课 程标 准 ( 验 )强 调 “ 读 文 普 实 》 阅 学 作 品 . 引 导学 生 设 身 处地 去 感 受 体 验 , 视 对 作 品 应 重 中形 象和 情 感 的整体 感 知 与 把 握 。 整体 感知 是 在 重 视 ” 语 文 学科 的人 文 性 、注 重 新 课 程 中 文学 作 品 内涵 的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等几个教学策略来把握,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浅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科阅读教学的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要真正学会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必须具备。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着眼整体,从整体感知入手去研读课文。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

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得恰如其分,也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精髓。

否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增强整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

二、要掌握方法,找准突破口
(一)引导学生入境
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读
文本前首先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产生情感的共鸣。

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辨明文体
文体不辨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体裁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

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

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求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要指导学生摸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及宗旨。

例如教学鲁迅的《雪》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发表这篇文章,他将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对比来写目的是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学生就会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即使把课文背得精熟,也不能真正把握全文的脉络,文章深
刻的内涵。

由此可见,探求作者的思路,是弄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结构的一把钥匙,舍此则不能真正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

教师不仅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思路,还要教会学生独立地探求作者的思路,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四)抓关键句
一篇课文中往往有许多关键句,或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写的非常精彩,学生阅读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这些句子。

为了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特点,不妨让学生亲自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讲《背影》一文时就是这样做的。

如,他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几次写到背影,几次写到流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点到的背影,在什么情况下流的泪”。

学生很快找出相应的句子。

七嘴八舌,并不是凑答案,而是互相启发,交流感受,为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脉络铺路搭桥。

同时,也是为“入境”创造一定的氛围。

这样做,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激励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五)重新拟题
每一篇文章标题都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指导学生为课文重新拟一个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

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和主题的角度,重新拟题目。

结果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拟出了《冷酷的兄嫂》《希望的肥皂泡》《都是金钱惹的祸》《拜金者》等,较好的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阅读。

(六)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将部分综合成整体,对事物的概貌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根本,现代文阅读就是着重考查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

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应从整体入手,增强概括能力的训练,从宏观上把握全文。

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最初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必须要有归纳、整理的概括提炼,只有把最初分散的理解作适当的归纳提炼和正确的概括,才能达到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和文章表现形式有个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还如,我们教学阅读《变色龙》这篇小说时,若要能从整体上认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一至二个字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要找到最多个能够概括全文的字眼,就必须认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全文的中心。

事实也得到证明,学生对之很感兴趣,
纷纷发表见解,提出了众多的、互不相同的能统摄全篇的字词,如,断案、变、闹剧等,并详尽地阐述了理由。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把握情节的概括能力,而且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只有认识到一篇完整的课文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意义联系系统,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和应试,如果脱离了完整的意境,看不到作者的思路,尽管在字、词、句、段上狠下功夫,也只能是徒劳无益,发现不了作品的内在美。

以上是本人在阅读教学方面的粗浅认识,目的在于阐明: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效率,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足,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走的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