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课程作业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1)作业方式: 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D,D为基线长度(KM)。
(3)适用范围: 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
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2.快速静态定位(1)作业方法: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可靠性差。
3.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法: 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GPS应用》课程习题试题及答案

《GPS应用》课程习题试题及答案工程测量专业适用1、实现GPS定位至少需要()颗卫星。
[单选题]A 三颗B 四颗(正确答案)C 五颗D 六颗2、SA政策是指()。
[单选题]A 精密定位服务B 标准定位服务C 选择可用性(正确答案)D 反电子欺骗3、SPS是指()。
[单选题]A 精密定位服务B 标准定位服务(正确答案)C 选择可用性D 反电子欺骗4、ε技术干扰()。
[单选题]A 星历数据(正确答案)BC/A 码 C P码D 载波5、UTC表示()。
[单选题]A 协议天球坐标系B 协议地球坐标系C 协调世界时(正确答案)D 国际原子时6、WGS-84坐标系属于()。
[单选题]A 协议天球坐标系B 瞬时天球坐标系C 地心坐标系(正确答案)D 参心坐标系7、GPS共有地面监测台站()个。
[单选题]A 288B 12C 9D 5(正确答案)8、北京54大地坐标系属()。
[单选题]A 协议地球坐标系B 协议天球坐标系C 参心坐标系(正确答案)D 地心坐标系9、GPS卫星星历位于()中。
[单选题]A 载波BC/A码 C P码D 数据码(正确答案)10、GPS外业前制定作业计划时,需要使用的是卫星信号中的()。
[单选题]A 星历B 历书(正确答案)C L1 载波D L2 载波11、L1 信号属于()。
[单选题]A 载波信号(正确答案)B 伪随机噪声码C 随机噪声码D 捕获码12、P码属于()。
[单选题]A 载波信号B 伪随机噪声码(正确答案)C 随机噪声码D 捕获码13、消除电离层影响的措施是()。
[单选题]A 单频测距B 双频测距(正确答案)C L1 测距+测距码测距D 延长观测时间14、δ技术干扰()。
[单选题]A 星历数据B 定位信号C 导航电文D 历书数据(正确答案)15、GPS绝对定位的中误差与精度因子()。
[单选题]A 成正比(正确答案)B 成反比C 无关D 等价16、不同测站同步观测同卫星的观测量单差可消除()影响。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1)作业方式: 采纳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别离安置在一条或数条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的相对可达5mm+1ppm·D,D为(KM)。
(3)适用范围: 成立全世界性或国家级,成立监测网、成立长距离、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定位及周密工程操纵网成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锁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功效。
而且能够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
2.快速静态定位(1)作业方式: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关于基准站的基线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操纵网的成立及其加密、、、大量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在转移时,没必要维持对所测卫星持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优势: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靠得住性差。
3.准动态定位(1)作业方式: 在测区选择一个,安置接收机工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维持对所测卫星持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形下,将流动接收机别离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域的加密、及及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进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不然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刻1~。
4.来回式重复设站(1)作业方式: 成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持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1~;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

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准确测量地球上任意地点地理坐标的系统。
在测绘行业中,GPS定位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测量、绘制和建设等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GPS定位系统进行测绘作业,包括仪器准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一、仪器准备在进行测绘作业前,首先需要准备一台GPS接收机。
现如今市面上有许多类型的GPS接收机可供选择,如单频、双频、高精度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设备进行定位工作。
其次,要确保GPS设备的电量充足,并携带备用电池或充电器,以免在作业中电量不足导致定位失败。
二、数据采集1. 前期准备:在进行测绘作业前,需要事先查看地图、获取目标区域的经纬度范围,并了解周边环境的地形、建筑物等情况。
这可以帮助规划采样点的位置和数量。
2. 设置接收机:将GPS接收机放置在开阔的地方,确保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
打开接收机并进行初始化设置,选择合适的定位模式。
通常有实时差分定位、浮点解算和固定解算等模式可选,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式。
3. 采集数据:开始采集数据前,需要设置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和观测时长。
一般建议设置较短的时间间隔以获取更多的数据点。
接收机将会记录下GPS卫星的观测数据,包括卫星编号、观测时间、信号强度等信息。
4. 采集控制点:在采集数据时,还需要安置一些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通常位于目标区域边界或重要地物上,用于后期数据处理和质量评估。
在选取控制点时,要考虑到其位置分布均匀、易于识别和固定等因素。
5. 数据记录: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采样点的具体经纬度、高程等数据。
同时,还可以记录一些现场条件,如天气、测量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处理时的参考。
三、数据处理1. 数据导出:完成数据采集后,将接收机中的数据导出至电脑或移动设备中,以方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
2. 数据验证:在导入数据后,首先进行数据验证,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GPSrtkcors作业模式实训总结

GPSrtkcors作业模式实训总结在这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孟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维持三周六节课时的rtk实习测量操作。
在这次实习前,没学过这方面的实践课程,我们从完全不懂得rtk测量的操作,对于仪器的分辨也是一窍不通,去器材室领取器材时,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器材的核对。
在实践测量时,很多不懂的地方,老师也给予了耐心的指导,最终完成了这一次测量。
实习测量前,老师专门用一节课,不劳辛苦的带着器材到教室,为我们介绍了rtk测量的仪器,并一步步的演示其安装过程及操作步骤,仔细介绍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介绍手持GPS测量仪时,用摄像头为我们投影显示屏上的具体操作。
在老师细心的介绍下,我们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rtk测量仪器的分辨、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对我们的实习测量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实习测量中,第一周,我们主要对rtk的仪器进行熟悉操作,全组队员一起去器材室领取器材,到开阔的地方架设仪器,老师用了大半的时间为我们现场演示了一遍仪器的安装,并在一些细节处给予提示,在手簿的介绍中,老师叙述的尤为详细。
之后,又让我们集体进行操作一遍,熟悉仪器的安装分辨,在不明白的老师也进行了细心地讲解。
我们也熟悉了rtk仪器的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这是我们学习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以来的第一次实际仪器操作,虽然第一周的实践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们熟悉了rtk仪器的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也更加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在实践合作中大家也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
在后续的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操作问题。
比如,由于手簿的蓝牙版本过低,导致在测量时只能一台手簿对应一台测量仪器,由于事先不知,多次蓝牙连接错误,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仪器的移动中,我们组的一个同学错误的直接抬着三脚架移动,老师看到后,纠正了我们的错误,并让我们用一只手去托住仪器,另一只手抬着三脚架。
在实验中有许多的误差,有仪器方面的也有我们实际操作方面的,其中仪器有时能接收的卫星信号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导致测量误差,周围建筑物对信号的干扰。
gps定位课程设计

gps定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概念,掌握GPS的工作原理。
2. 学生了解GPS在生活、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 学生掌握使用GPS设备进行定位、导航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GPS设备,进行位置信息的采集和处理。
2. 学生能够利用GPS数据,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规划路线、定位目标等。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GPS项目的实践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及GPS技术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2. 学生认识到GPS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GPS定位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学生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对科技类课程有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GPS定位技术,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GPS基本概念与原理- GPS的定义与历史- GPS系统组成:卫星、地面控制站、用户设备- GPS定位原理:三角定位法、时间差定位法2. GPS的应用领域- 导航与定位:日常生活、交通、物流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等- 科学研究:地质勘探、气象观测、地球动力学等3. GPS设备的使用方法- GPS设备的认识与操作- 位置信息采集与处理- 导航与路线规划4.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进行户外GPS定位实践- 利用GPS设备解决实际问题:寻找隐藏的宝藏、规划最佳路线等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GPS基本概念与原理- 第二课时:GPS的应用领域- 第三课时:GPS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教材章节关联:-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三节 全球定位系统(GPS)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GPS定位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6:1.2.1 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练习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1课时一、选择题1.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2.从某一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森林火灾面积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物病虫害程度3.无论在飞机、汽车上,还是在野外考察旅行,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A.自己所处的季节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读“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图”,完成第4~5题。
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4.有关图中地物反射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雪地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红外线波段B.沙漠反射率最强的波段是紫外线波段C.湿地在图示所有波段的反射率都低于5%D.小麦的反射率最高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5.下列地理现象或过程,符合图示原理的有()A.南极成为地球的“寒极”B.撒哈拉沙漠成为全球7月的“热极”C.山区的降水多于平原D.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7.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GIS技术对商业网点的选址具有明显的作用。
下图示意某地不同行政区(Ⅰ、Ⅱ、Ⅲ区)人口数量、功能分区和地价分布。
同一行政区内每一方格之间,若功能相同,人口数量相等;若功能不同,依商业、住宅、工业人口数量按3∶5∶2比例而定。
读图,完成第8~9题。
8.网格13和22的人口数量分别为()A.3千人、5千人B.3千人、2.5千人C.1.5千人、2.5千人D.6.75千人、5.5千人9.某连锁超市计划在Ⅲ区设立一个分店,最佳地点的网格代码为()A.33B.34C.43D.44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现代导航技术大作业(GPS)

GPS导航综述报告学号:1010200219,姓名:赵玲摘要:本文针对GPS导航技术,由GPS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介绍了GPS系统的组成部分,基本工作原理和定位方法。
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GPS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列举了GPS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GPS导航、定位、测距一.引言导航的定义是“使运载体或人员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进行某种形式的导航。
驱车去上班或步行去商店需要我们使用基本的导航技能。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技能需要我们的眼睛、常识和地标。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更精确的知道我们的位置、预期的航向或达到期望目的地所需的时间,此时便需要不同于地标的导航装置。
这些导航装置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时钟,以确定经过已知距离的速度;或者是汽车的里程表,以随时保持行驶的距离。
其他一些导航装置要发射电子信号,因而更复杂一些。
这些导航装置称为无线电导航装置。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简称GPS)是随着现代航天及无线电通讯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定时的多功能系统。
它利用位于距地球2万多公里高的由24颗人造卫星组成的卫星网(即所谓“天网”),向地球不断发射定位及时间信号。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GPS 接收机,只要接收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发出的信号,经过计算处理后,就可报出GPS 接收机(目标)的位置(经度、纬度、高度)、时间和运动状态(速度、航向)。
数据会适时地通过无线通讯网链传送至主控制基地中心,而后面具有强大地理信息处理、查询功能的电子地图上进行运动轨迹的显示,并能对准确位置、速度、运动方向、车辆状态等用户感兴趣的参数进行监控和查询,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方便调度管理,提高远营效率。
该系统适用于公安、银行、部队、机场对车辆的监控和调度管理。
二.发展历程1958年底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就着手建立为美国军用舰艇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即“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NN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发展及气象应用学院:专业:姓名:学号:地基GPS探测水汽的发展及气象应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2)摘要:介绍了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国内外的发展、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预报、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三维水汽场层析分析以及GPS探测水汽在气象领域中应用的现状。
关键词:地基GPS;可降水量;水汽探测;气候监测一、引言水汽是大气中十分重要的参数。
一方面,水汽影响大气辐射和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大气中的能量和水循环;另一方面,水汽辐合的突然增加与对流的发展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灾害性天气的演变。
了解水汽变化和分布情况决定短时预报的成败,湿度场的分析质量会直接影响数值预报中降水预报的准确性,而且大气水汽总量及动态变化是云水资源考察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能够迅速准确地了解大气中水汽分布情况,掌握水汽变化趋势,对天气、气候、人工影响天气等的研究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水汽探测手段存在着许多限制,如无线电探空观测站点稀疏、观测时次少,不能满足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水汽精确的分析研究;星载辐射计和卫星红外辐射计往往受到云和雪盖的限制;水汽辐射仪的设备费用太高;而激光雷达不能全天候观测,难以实现观测业务化等。
GPS定位时大气中的水汽是影响精密大地测量的不易解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人们开始研究水汽对信号传播的影响并从消除测量学噪声转变为提取气象学信号,发展出一门新型学科——GPS气象学(GPS/MET)。
1987年,Askne等提出了GPS遥测大气的设想,推导出大气湿延迟和可降水量之间的关系。
1992年Bevis等利用地基GPS进行了大气水汽的遥感探测,指出GPS可以准确测定对流层延迟,大气静力学延迟可以利用地面气压和大气模型精确模拟,从而估计出大气的湿延迟部分,利用湿延迟和水汽含量的关系计算出大气可降水量,精度可达2mm,与水汽辐射计以及探空技术相当。
并且GPS探测水汽具有常规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强;观测方式不受天气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能自动、连续地进行水汽测量;仪器性能可靠,维护简单等。
利用其高精度的特点可以细致地了解水汽的演变过程,发现一些新的规律,近几年来成为大气遥感水汽的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在气象研究中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尺度天气的短时和超短时预报,对改进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模式模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GPS/ME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利用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简称GPS-PWV)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也已经走过了大致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前期预研,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科学试验,21世纪初开始建立业务试验系统,且有一些地区已进入实时应用阶段,GPS-PWV被广泛应用于天气、气候、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的研究和业务。
二、GPS-PWV用于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预报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对水汽输送、水汽辐合的分析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演变过程中,水汽变化十分迅速,水汽场的分布、垂直输送和相变是制约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所以,高时效、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大气水汽场是准确地分析天气系统的演变、进行监测和预报的关键环节之一。
利用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研究,是将GPS-PWV资料引入天气预报的第一步。
我国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预研和科学试验,从GPS探测水汽的原理、精度评定、误差分析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从1995年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利用地基高精度双频GPS接收机信号反演大气积分水汽含量的专题研究,得到精度为2mm左右的GPS大气可降水量和中层1K的温度反演廓线;经详细验证,确认了利用GPS信号反演大气可降水总水汽含量PWV方法的可行性,即GPS获得的PWV与常规探空得到的PWV 之间相对误差小于10%。
199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上海中心气象台联合开展了我国首次GPS气象学试验[1],试验收集了覆盖全国的23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个国际GPS服务(IGS)基准站为期6天的GPS观测资料,解算得到了精度为1~2mm的可降水量,与探空可降水量的结果基本符合,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地基GPS水汽观测为气象服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在灾害性天气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中,毛节泰等反演了1997年7月31日~8月20日东亚地区台风和强风暴通过时PWV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与探空资料获得的PWV比较,均方偏差5mm。
证明了GPS测量大气可降水量PWV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也指出了提高其精度的途径。
与此同时,上海天文台开展了国内第一个GPS/storm实验[2],考虑到上海地区在台风和气候变化较剧烈的季节因素,选择了1997年8月间的两个观测时段,实验结果表明,地面GPS网有可能获得几乎实时、连续和高精度的可降水量值,它的结果很好地与实时降雨量和降雨过程相对应。
在1998年5~6月的“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东的汕头和阳江设置GPS观测站,进行了小规模的地基GPS长时间持续估测大气水汽总量的外场试验;成功地获取了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与大量探空资料得到的大气水汽总量演变趋势一致,两者偏差的均方差为4.3mm。
并且GPS-PWV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与实际降雨过程存在密切相关同步变化的关系,即一个降雨过程的孕育-降雨-结束,对应着可降雨量的演变过程是上升到高值-保持在高值-递减至低值[3,4]。
以上的试验均证明,用GPS技术可精确测定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和可降水量,可实时连续监测大气层中可降水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因此,,GPS-PWV为提高预报降水精度和灾害性天气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分析GPS-PWV资料时间变化与实际降水过程的时段、强度和范围,局地环流、地形等因子的关系,对地基GPS资料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灾害性天气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大量的GPS-PWV资料用于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雷暴等)的临近预报(nowcasting)的试验分析表明,预报员可以较好地利用GPS-PWV资料对灾害性天气发生概率作出客观评估,从而提升临近预报的能力。
2000年汛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气象局等单位联合在北京地区进行了我国首次利用区域性地基GPS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的试验(简称GPS/VAPOR 试验),对北京地区夏季水汽进行了组网观测。
研究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PWV的分布和时序变化特征,指出在降雨预报中应综合考虑PWV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增幅和峰值大小等三项条件。
在对强降雨的个例分析中,梁丰等[5]通过制作北京地区PWV值水平分布的三小时差值图分析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差异,曹云昌等[6]结合云图资料进行分析,面上显示的PWV的变化和红外云图资料显示的中小尺度系统的变化是一致的,GPS-PWV可作为台站短期降水预报的一个指标使用。
2002年6~7月,北京大学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在安徽进行的GPS外场观测实验中,也发现单站水汽的持续累积和水汽输送可以通过GPS-PWV的时间变化序列结合NCEP资料计算的水汽通量来估算[7]。
应用上海地基GPS综合应用网提供了空间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时间间隔30分钟、估算精度优于2~3mm的大气可降水汽量(PWV)的连续变化探测资料,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天气预报和研究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PWV时间变化对于预报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应用,利用上海浦东站2002年12个月PWV时序图,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降水前PWV都有一个急升过程,当PWV达到一定的阈值后降水开始。
PWV的峰点与降水过程有较好的超前对应关系:75%的PWV峰点的0~2小时后出现降水峰值,48%的PWV峰点的1~2小时后出现降水峰值。
图2-1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站点分布图(横坐标为经度,纵坐标为纬度)此外,上海中心气象台应用上海地区GPS-PWV资料对多次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有意义的个例分析。
姚建群等人利用2002年9月10~20日的一次大到暴雨过程中的GPS 可降水量资料与实况降水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对实际降水预报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当可降水量第一次达到及最后一次出现50mm的时间与实际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可降水量≥50mm 的持续时间越长,实际降水量也就越大;可降水量的3小时及24小时变化对预报未来降水区域和雨量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并且可降水量在降水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趋势变化反映了流场和水汽通量场的变化,这为实际降水预报中水汽的来源及输送提供了更有利的依据[8]。
丁金才等对2002年台风Rama-sun(威马逊)影响华东沿海期间的可降水量变化与台风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了PWV的急升时间长短、升幅、量值大小与台风过程降水总量、每小时降水量大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PWV急升达到峰值后进入高值波动阶段时PWV时间序列的波动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台风降水的短时变化和螺旋雨带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这些成果对于改进热带气旋降水预报都是十分重要的[12]。
上海气象局对2004年8月31日~9月1日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
此次暴雨先后有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两条水汽输送路径,每30分钟一次的GPS-PWV动态分布图能及时、精细、直观地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有效地弥补目前常规探测手段对大气中水汽测量的不足。
专门制作的GPS-PWV的散度分布图清楚地反映了大气中强水汽辐合出现在短时强降水前两小时,有助于短时暴雨的监测和预报。
2002年启动的中意国际合作项目“洪水风险规划、监测和实时预报集成系统”,在广东省的滨江流域建立了GPS水汽监测网,试图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汽数据,为洪水预警预报和防洪决策服务。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应用靠近滨江流域的探空站资料建立Tm局地算式和大气干延迟局地订正模型,可以提高GPS-PWV解算的精度。
他们构建了利用GPS水汽监测网获得的近实时的水汽数据、采用模块开发和系统集成方式、在基于遗传算法的降水预报神经网络模型上进行流域降水预报的系统,为防汛提供科学的气象决策依据。
2004年雨季,香港天文台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基于香港地区12个GPS站的长时间的PWV资料,得出了GPS水汽偏离系数,将站与站之间的系统性差异除掉,凸显大气水汽含量在短时间内与平均值的对比。
透过PWV系数的变化,预报员可以知道水汽的积累和消散,从而估计雨势的增强或减弱;并且透过PWV系数和雨量的关系,得出暴雨临近预报必需条件的客观指标:夏季降水量>30mm/h的暴雨,其GPS-PWV偏离系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