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GPS RTK作业模式的精度分析

GPS RTK作业模式的精度分析作者:黄迎春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实时差分(Real Time Difference) GPS定位原理,GPS RTK技术定位原理,探讨影响GPS RTK技术其定位精度问题。
关键词:GPS RTK,控制测量,精度分析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概述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因其具有全球覆盖连续导航定位,高精度三维定位、测速及授时,自动化程度高,观测速度较快,能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坐标信息等其他任何导航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倍受青睐,特别是受到了测绘人员的重视。
GPS 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又称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技术,能够实时的提供测量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x,y,z),并能达到厘米级精度。
由于RTK技术在野外作业时能够实时提供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精度高等优点,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测量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2实时差分GPS 定位技术实时差分GPS 定位技术是相对定位模式中的一种,是目前能够最为有效地减弱诸如星历误差、卫星钟差、信号传播误差等各种系统误差的影响的定位方法,也是在目前的测量领域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定位精度较高的方法。
实时差分GPS ,即在坐标已精确测定的基准台上设置GPS 接收机,并和移动台上的GPS 接收机同步观测不少于四颗的同一组卫星,并求得该时刻的差分改正数(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等改正数) ,通过无线电数据链把这些改正数实时播发给在附近工作的移动台(用户) ,由移动台(用户) 用所接收到的差分改正数对其GPS 定位数据进行实时修正,进而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实时差解) 。
3 GPS RTK作业模式的精度分析GPS RTK技术采用求差法降低了载波相位测量改正后的残余误差及接收机钟差和卫星改正后的残余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精度达厘米级,系统的标称精度为1cm+2ppm。
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

二、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一)数字测记模式(简称测记式)1.全站仪+电子手簿测图模式2.普通经纬仪+电子手簿测图模式3.平板仪测图+数字化仪测图模式4.RTK-GPS数字测记模式(二)电子平板测绘模式(简称电子平板)1.测站电子平板测图模式2.镜站遥控电子平板测图模式3.掌上电子平板模式(三)地图数字化模式(1)数字测记法模式:将野外采集的地形数据传输给电子手簿,利用电子手簿的数据和野外详细绘制的草图,用全站仪或测距仪配合经纬仪测量,电子手薄记录,同时配有人工草图。
利用全站仪采集数据,电子手簿记录,同时人工绘制标注测点点号的草图,到室内将测量好的数据直接由记录器传输到计算机,再由人工按草图编辑图形文件,并键入计算机自动成图,室内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人机交互编辑、修改,生成图形文件或数字地图,由绘图仪绘制成图。
随着成图软件向实用化发展。
开发了智能化的外业数据采集软件,它不仅作单点点位记录,而且记录成图所需的全部信息,并且有一些记录内容可由软件自动记录,减少了键入数据的工作量。
计算机也初步具备了自动检索编辑图形文件的功能,减免了人工画草图的工作。
计算机成图软件能直接对接收的地形信息数据进行处理。
利用全站仪配合便携式计算机或掌上电脑,以及直接利用全站仪内存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
( 2)电子平板测绘模式:电子平板测图是利用电子平板测绘成图系统,把便携计算机与全站仪连接,与传统的平板视距法成图类似,在野外利用电子全站仪测量,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用便携计算机替代大平板,实时进行数据采集,测量工作者在野外实时地在屏幕上进行人机对话,对数据、图形进行处理、编辑,最后生成图形文件或数字地图,电子平板测绘系统是在传统数字化成图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而成,其数据采集与图形处理在同一环境下完成,实时处理所测数据,具有现场直接生成地形图“即测即显,所见所得”等优点,但对阴雨天、暴晒或灰尘等条件难以适应。
另外,把实地图形显示在屏幕上,操作员可根据实地信息直接成图,也可先把点展在图上,一站结束后再成图。
工程测量中应用GPS RTK技术的作业流程及案例研究

2. 求定 测 区转 换 参数 ( 般采 用此 种 方法 ) 2 一 工程 测 量是 在 地 方独 立 坐标 系上 进 行 的 , 就 存在 WG 一 4 这 S 8 坐 标 和 地 方 独 立 坐标 系 的坐 标 转 换 问 题 。 由于 RTK作 业 要 求 实时 给 出当 地 坐标 , 使 得坐 标 转 换 工 作 非 常 重要 。 这 根据 总 体 规 划 和 工程 需 要 , 定 测 区 转换 参数 可 按 如 下 步 骤 进行 : 先 在 测 区以 G S 求 首 P 静 态 方式 布 设 均 匀分 布 的高 等 级G S 制 点 , 得 各 点的 WG -8 坐 P 控 获 S 4 标 和地 方坐 标 系 下 的坐 标 , 用 同一 点 的 两 种坐 标 求 出转 换 参数 。 利 注 意 , 提 高 转 换 参 数 的 可 靠 性 , 好 选 用 4 以 上 的 点 进 行 为 最 个 观测 和 求 解 , 样 可 通 过 多种 点的 匹配 方 案 , 验 转 换参 数 的 正 确 这 检
1 实时差分 GS P 测量技术
差分G S D P ) P ( G S 是最 近几 年 发展 起来 的一种 新 的测 量 方法 。 实 时动 态( e l i Ki e t 简称RT 测量 技术 , R a T me n ma i c K) 也称 载 波相 位 差 分 技术 , 以 载波 相 位 观 测量 为根 据 的 实 时 差 分 GP 是 S测 量技 术 , 它是 G S ] 技 术发 展 中 的一 个新 突 破 。 时 动 态测 量 的 基 本 思 P  ̄量 实 想是 , 基准 站 上 安 置一 台GP 接收 机 , 所 有 可 见G S 星进 行 在 S 对 P 卫 连续 地 观 测 , 将 其 观 测 数 据 , 并 通过 无 线 电 传输 设备 , 时 地 发 送 实 给用 户观 测站 。 流 动 站上 , P 接 收 机 在 接 收GP 卫 星信 号 的 同 在 G S S 时 , 过 无 线 电 接 收 设 备 , 收 基 准站 传输 的 观 测数 据 , 后 根 据 通 接 然 相对 定位 的原 理 , 实时 地 计 算并 显示 流 动 站 的 三 维坐 标 及 其精 度 。 实 时动 态 ( RTK) 位 测 量 系统 的构 成 实 时 动 态 定 位测 量 系统 定 主要 由 以 下 三 部 分 构 成 。 ( ) 星 信号 接 收 系统 ,2 数据 传输 系统 ( 1卫 () 数据 链 ) ( ) 件 解 算 ;3软
GPSrtkcors作业模式实训总结

GPSrtkcors作业模式实训总结在这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孟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维持三周六节课时的rtk实习测量操作。
在这次实习前,没学过这方面的实践课程,我们从完全不懂得rtk测量的操作,对于仪器的分辨也是一窍不通,去器材室领取器材时,才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对器材的核对。
在实践测量时,很多不懂的地方,老师也给予了耐心的指导,最终完成了这一次测量。
实习测量前,老师专门用一节课,不劳辛苦的带着器材到教室,为我们介绍了rtk测量的仪器,并一步步的演示其安装过程及操作步骤,仔细介绍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介绍手持GPS测量仪时,用摄像头为我们投影显示屏上的具体操作。
在老师细心的介绍下,我们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rtk测量仪器的分辨、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对我们的实习测量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实习测量中,第一周,我们主要对rtk的仪器进行熟悉操作,全组队员一起去器材室领取器材,到开阔的地方架设仪器,老师用了大半的时间为我们现场演示了一遍仪器的安装,并在一些细节处给予提示,在手簿的介绍中,老师叙述的尤为详细。
之后,又让我们集体进行操作一遍,熟悉仪器的安装分辨,在不明白的老师也进行了细心地讲解。
我们也熟悉了rtk仪器的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这是我们学习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以来的第一次实际仪器操作,虽然第一周的实践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们熟悉了rtk仪器的安装操作及手持GPS的操作,也更加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在实践合作中大家也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
在后续的实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操作问题。
比如,由于手簿的蓝牙版本过低,导致在测量时只能一台手簿对应一台测量仪器,由于事先不知,多次蓝牙连接错误,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仪器的移动中,我们组的一个同学错误的直接抬着三脚架移动,老师看到后,纠正了我们的错误,并让我们用一只手去托住仪器,另一只手抬着三脚架。
在实验中有许多的误差,有仪器方面的也有我们实际操作方面的,其中仪器有时能接收的卫星信号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导致测量误差,周围建筑物对信号的干扰。
GPS的基本知识-文档资料

e) 全天候作业:GPS接收机可以在任何地点(卫星信号不被遮 挡的情况下),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也不受天气状况 的影响。
2021/4/21
测站间同步观测量的单差示意图
T1
T2
测站间同步观测量的双差示意图
三差法是在双差法基础上,不同测站同步观测的 同一组卫星所得双差观测量作差分。
2021/4/21
T1
T2
测站间同步观测量的三差示意图
• 差分法载波相位测量虽然可以消去一系列 多余参数项(即指不含有测站坐标的项),但 是在组成差分观测方程的同时,减少了观测 方程的个数,另外也增加了观测量之间的相 关性,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最后解的精度。 • 一般是采用双差法求解最终结果。 • 三差法则只是用于整周跳变的探测和估计 或求得测站坐标的近似解。
2021/4/21
4 GPS测量的实施
• GPS测量:与常规测量一样,可分为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 • GPS测量实施阶段:网的优化设计;选点与建立标志;外 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
一、GPS网的优化设计
• GPS网的优化设计,是实施GPS测量工作的第一步,是一项 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在网的精确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 实现用户要求的重要环节。
2021/4/21
(4)GPS接收机记录的数据有: • GPS卫星星历和卫星钟差参数; • 观测历元的时刻和伪距观测值及载波相位观测值; • GPS绝对定位结果; • 测站信息。
3、观测数据下载及数据预处理 • 外业观测数据在测区要及时严格检查,对外业预处理成果,按 规范要求严格检查、分析,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重测和补测。 确保外业成果无误后方可离开测区。
华测GPS电台作业模式简易操作 201406

电台作业模式的操作1基准站架设1.1架设要求基站脚架和天线脚架之间应该保持至少3m的距离,避免电台干扰GPS信号。
基准站应架设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避免高压线、周围环境比较空旷的地方、变压器等强磁场,以利于UHF无线信号的传送和卫星信号的接收。
若移动站距离较远,还需要增设电台天线加长杆。
1.2架设图示鞭状天线电台天线连接座加长杆3m电台数传线DL5-C电台蓄电池图1-1基准站架设图示2基准站设置2.1手簿与蓝牙连接将基准站开机,对手簿进行如下设置打开测地通,点击【配置】→【手簿端口配置】,连接类型选择‘蓝牙’,点击【配置】、右下角【菜单】→【蓝牙设置】,点击屏幕中间的【添加新设备】,搜索要绑定的设备S/N 号,几秒钟(附近蓝牙设备多的话时间会长一点)会出现搜索结果。
将仪器添加到蓝牙列表之后开始配置蓝牙端口,点击屏幕当中的【COM端口】选项,在该界面可以进行端口配置。
点屏幕中间的【新建发送端口】,会出来刚才添加到列表当中的蓝牙设备,选中要添加的设备名称,点右下角【下一步】,选择端口(一般COM8或COM9),将安全连接勾掉,点右下角【完成】即可。
点击右上角的【ok】→【完成】,返回【手簿端口配置】界面,选择手簿端口。
然后点击【确定】。
如果状态栏中显示“单点”则表示蓝牙连接成功。
2.2基准站工作模式设置打开HCGpsSet,选中‘用蓝牙’,打开端口,自启动基准站的设置方法如下图:图2-1基准站工作模式设置连上后设置为:“正常模式”、“自启动基准站”、“Port2+GPRS/CDMA”,常用的“自启动发送格式”为CMR、RTCM3、SCMR(三星格式),然后点【应用】即可,其他默认。
设置完后,打开测地通,【配置】→【手簿端口配置】→【配置蓝牙】,将基准站的绑定取消,后将接收机重新开关机,基准站搜完星后将自动发射差分信号。
注意:1、一定要把蓝牙绑定取消,否则当基站重启后,手簿打开测地通还会默认绑定基站,这样将导致基站不发送差分信号。
试述rtk测量的作业方法。

RTK(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它可以提供高精度、实时的测量结果。
以下是RTK测量的一般作业方法:1. 基站设置:首先,在测量区域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设置基站。
基站应位于稳定的地面上,远离遮挡物,并具备良好的视野范围。
基站的安装高度应该尽可能地高以获得更好的信号接收。
2. 基站测量:在基站位置安放一个具备高精度的GPS接收器。
连接GPS接收器到稳定的电源,并确保正常工作。
进行基站测量,该过程需要收集一段时间的数据来计算基站的坐标。
3. 移动站设置:在测量区域的其他位置选择一个或多个移动站(测量站点)。
移动站使用一个GPS接收器与基站通信,接收来自基站的差分数据来提供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4. 测量站点设置:在每个测量站点上,设置移动站,并确保它与基站建立通信链接。
在设备准备就绪之后,进行RTK测量。
5. 数据采集:进行测量时,移动站会接收基站的差分数据,并实时处理这些数据来提供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测量员将移动站放置在需要测量的点上,并等待接收数据以获取该点的高精度坐标。
6.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测量数据在移动站和基站之间进行实时通信处理。
基站计算得到的高精度坐标数据会通过无线信号发送给移动站,移动站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最终得到测量点的坐标。
7. 结果评估: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校验,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可以进行重复测量、对比检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验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RTK测量方法通过利用差分数据实现高精度的实时测量,并广泛应用于土地测量、建筑测量、工程测量等领域。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天气条件和进行必要的校正,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
静态GPS-介绍及静态作业、数据处理流程

h
1
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3新员工培训
h
24
HD8200X数据下载:
4 静态GPS操作流程
串口数据线 USB数据线
h
25
5 静态GPS操作流程
HGO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流程
1.新建项目,并设置坐标系统; 2.导入数据,并编辑文件天线高信息; 3.基线解算,并根据残差信息进行调整,直到基线质量 合格; 4.网平差,输入控制点信息后,完成自由网平差->84约 束平差->当地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 5.导出各种解算报告。
h
12
4 静态GPS操作流程
1.选点和埋石、制定观测计划
• 选点: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在GPS测量中并不要求观测站 之间相互通视,网的图形选择也比较灵活,因此选点比经 典控制测量简便得多。
• 埋石:在GPS测量中,网点一般应设置具有中心标志的标 石,以精确标志点位。具体标石类型及其适用级别可参照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h
18
选点注意事项
4 静态GPS操作流程
4.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使用,测站应选在交通 便利、上点方便且易于保存的地方。
条件不好如何测量? 对于控制网中的一些特殊点,如已知点、某些
待测点根本无法满足1~3条的选点要求而又必须测 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的延长观测时间及事先 通过星历预报软件预测当地条件下的卫星运行情况 ,选择无遮挡方向卫星多的时候进行静态观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1.经典静态定位模式
(1)作业方式: 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小时或更多。
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 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5mm+1ppm·D,D为基线长度(KM)。
(3)适用范围: 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 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
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2.快速静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 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 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 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
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
8-11),可靠性差。
3.准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钟。
(2)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 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4)注意事项: 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4.往返式重复设站
(1)作业方法: 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1~2min;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2min。
设站布置如图8-13所示。
(2)精度: 相对于基准点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控制测量及控制网加密、取代导线测量及三角测量、工程测量机地籍测量。
(4)注意事项: 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基准点上空开阔,能正常跟踪3颗及以上卫星。
5.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 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静态观测数分钟;然后流动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连续运动;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
作业布置如图8-14所示
(2)精度: 相对于基准点的瞬时点位精度1~2cm。
(3)应用范围: 精密测定运动目标的轨迹、测定道路的中心线、剖面测量、航道测量等。
(4)注意事项: 需同步观测5颗卫星,其中至少4颗卫星要连续跟踪;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
6.实时动态测量的作业模式与应用
(1)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B)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测量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
实时动态测量的基本思想是:在基线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测量,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
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2)RTK作业模式与应用
根据用户的要求,目前实时动态测量采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
①快速静态测量
采用这种测量模式,要求GPS接收机在每一用户站上,静止地进行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连同接收到的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整周末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
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适时的结束观测。
采用这种模式作业时,用户站的接收机在流动过程中,可以不必保持对GPS卫星的连续跟踪,其定位精度可达1~2cm。
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等。
②准动态测量
同一般的准动测量一样,这种测量模式,通常要求流动的接收机在观测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进行观测,以便采用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的方法实时地进行初始化工作。
初始化后,流动的接收杨在每一观测站,只需静止观测数历元,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该方法要求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所测卫星的连续跟踪。
一旦发生失锁,便需重新进行初始化的工作。
准动态实时测量模式,通常主要应用于地籍测量、碎部测量、路线测量和工程放样等。
③动态测量
动态测量模式,一般需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进行初始化工作。
之后,运动的接收机按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自动地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的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
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这种测量模式,仍要求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观测卫星的连续跟踪。
一旦发生失锁,则需重新进行初始化的工作。
这时,对陆上的运动目标来说,可以在卫星失锁的观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重新初始化,或者利用动态初始化(AROF)技术,重新初始化,而对海上和空中的运动目标来说,则只有应用AROP技术,重新完成初始化的工作。
实时动态测量模式,主要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和航空物探中采样点的实时定位,航空测量,道路中线测量,以及运动目标的精度导航等。
向左转|向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