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之反应
鬼谷子读后感

鬼谷子读后感鬼谷子读后感篇一:此书没读过,但是反复研读过鬼谷子原文。
只想说一点,鬼谷子并非只讲权谋。
本经阴符开篇就讲,要以德养五气,心乃得一。
//神为之长,德为之大。
散势篇讲,内精五气,外视虚实转圆篇讲无穷计者,必有圣人之心。
所以无德之人何以能用透鬼谷子精髓?五气少一气,其从入门一刻起就开始走偏。
内修炼不够,外修行必然气散威失。
奸邪诈谋倚之惑之,并非鬼谷之才。
内不实,外不得。
以德由内而外修之并非以外养外行之鬼谷子读后感篇二:一直对中华古代经典感兴趣,有幸读完《鬼谷子》。
思考二三。
想澄清和说明的是,鬼谷子并不是一本关于“阴谋论”的书。
像序言中所写的那样,阴谋只是一种计谋罢了,计谋分为阴谋、阳谋,只是前者是内化于心,后者是外化于心。
切不可将《鬼谷子》直接简单地等同于厚黑学。
《鬼谷子》的中心思想是唯物辩证法。
捭阖第一,反应第二,内揵第三。
捭为开,属阳,是外向于周边的,将自己的所知全盘托出;阖为闭,属阴,是内向于自身,将自己包裹得一丝不漏。
反应,反复回应,通过捭阖的方法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
“欲稗之贵周,欲阖之贵密”。
看完《鬼谷子》,才发觉我们平日的交际技巧和“潜规则”,其实鬼谷老先生早已说明清楚。
人是有欲望的,而欲望往往是保藏不住,容易溢于言表。
诚然,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那么我们要“利用”这种人性的缺点,为我所用。
欲察人需言寡。
你言多,对方就话少。
通过对他人对外的言语,我们可以推测关于这个人的为人,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说话。
鬼谷子读后感篇三:摘录部分,下次必须重阅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
《鬼谷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鬼谷子》读后感《鬼谷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鬼谷子》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鬼谷子》读后感1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很神秘的人,孙膑、庞涓、张衡、苏秦等豆出自其门下。
历史上也流传了很多鬼谷子的传奇故事。
这部《鬼谷子》是讲述谈判、游说技巧的专著,同时还涉及许多军事谋略,所以我们可把它看做是一部兵书。
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集中于权术谋略的研究,认为一切合理的手段都可以运用,体现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思想。
它的终极目标是“治人”,通过言谈辩论,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此为“纵横之术”。
“纵横之术”是我国先秦诸子学说之中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战国时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比如苏秦借此联合六国,形成合纵抗秦之势;而后张仪又借此将六国合纵之势瓦解等。
这种学说所倡导的的思想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道德相违背,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历史上对于《鬼谷子》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司马迁、刘勰等人对《鬼谷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与此相对立的是以柳宗元、宋濂等为首的反对派,他们大多认为“纵横之术”是“歪门邪说”,不值一提,学之有害而无益。
相对于这两种极端的评价,清代的纪昀和阮元的看法则相对平和、中肯,也是我认为最合情理的评论。
纪昀认为,若将《鬼谷子》列于诸子学说之上则过,而将其视为“歪门邪说”便是不得其要。
阮元则明确了《鬼谷子》在学术上的价值,说它是“纵横家独存之子书”,从而肯定了它在先秦诸子学说中的位置。
这样的评价显得尤为恰当,也是我们今人研读《鬼谷子》一书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读《鬼谷子》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取其精华,这也是读书的方法。
《鬼谷子》读后感2相信大家对鬼谷子都不陌生,但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对他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一个伟大的古人、著名的道家人物代表,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而本月我要读的是正是《鬼谷子》一书,此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
《鬼谷子》反应第二

以无形求有声。
(以:拿,用。无形:没有形状,人不能用感官知觉的。有声:人说出的话语。这个无形就是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自己的思维在听到的话语中判断真假。听人谈话的原则。)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网驱之。
(钓语,鬼谷子一文的关键词。用流行的语言叫一套有组织的问话。怎么引诱别人说出自己想听的,或者别人不愿意说的那些私密的事情。钓语,就必须有钓饵和钓的对象。怎么做到呢?鬼谷子有打猎做比喻。好比张开兽网和下套子捕捉野兽,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多铺设狩猎的工具,然后紧紧的守护着,野兽就能被抓住了。如果你说的符合他的内心,那么你不再说,别人也会自己说出来。这个就是怎么钓人的总纲啊。要经常拿着网在野兽出没的地方驱赶,那么野兽自然就会钻进你的网了。意思是经常有目的的和你游说的对象接触,用一套有组织的话去套他的话,你就能发现了解别人的内心的秘密。你说到别人心里去了,那么他自然就无话不说。钓人的幼诱饵就是“道合其事”。你提供的技巧办法符合别人正在做的那些事,那么别人就能够对你无话不谈。)
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鬼谷子白话文

鬼谷子》十三篇白话译文注:道藏本原文未失传者,这里均略去,只有白话文。
《鬼谷子》捭阖第一译文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
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
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
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
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
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
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
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
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
鬼谷子与谈判谋略经典案例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 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 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 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 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 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 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 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 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 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2、 对于正处阳气的人,要用崇高的言语来说 服或交流,用高尚来要求崇高的人。 对于正处阴气的人,可用卑小的语言来说 服和交流。用低下来要求卑小的人。
五、自如运用捭阖
3、用阳的方法: 积极主动热情的人,道德会随之增加; 用阴的方法: 冷静处理局面的人,形势会随之助长。 用阳气来追求阴气,就是用道德来包容它。 用阴气来接纳阳气,就是用外力来约束它。 阴阳互相追求,遵循开启与闭藏的规律变化。
因此,同样是开启,有些信息是开启之后传出 去的;有些信息是开启之后收进来的。
同样是闭藏,有的是通过闭藏之后加以争取; 有的是通过闭藏之后弃置不用。
开启与闭藏,是天地之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他 们使阴阳二气处于变化之中,四季交替发生,世间 万物生死轮回。
天下事务纵横交错,不论是纵横还是反复,都 离不开“开启”与“闭藏”的相互作用。
第一篇 捭 阖
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与阖、阴与阳之间相互转化。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 阳动而出,阴隐而入。 一捭一阖,一阴一阳, 开到极点归于合,合到极点归于开, 阴阳二者,循环始终。
捭阖术
捭阖之意即是开合的意思。鬼谷子认为: 一开一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 握事物的关键。所以,古代纵横家常以开合之 道作为权变的工具,并将其运用到游说当中。
鬼谷子读后感8篇

鬼谷子读后感8篇写读后感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促使我们更积极地进行阅读和思考,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书中的细节和深意,提升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鬼谷子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鬼谷子读后感篇1在这个书籍泛滥的时代,想找本好书读完还能写出一大堆读后感,实在不容易,打开网络,在这个四通八达的虚构世界,没有你找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了。
走在大街上,你也会看到曾经因为半部残篇而付出很多生命的《孙子兵法》、《鬼谷子》等巨著就躺在路边摊上仅售15元。
觉得好奇,就拿起那本有点发黄的《鬼谷子》翻来看看,鬼谷子这个人非常神秘,纵使我爱好文言、爱好历史,我也一点都不了解他,有关他的记载非常少,之所以他能名留青史还都是因为他的徒弟们,战国时期纵横天下的苏秦、张仪传说就是鬼谷子的弟子,还有孙膑、庞涓、毛遂、徐福、乐毅、蔡泽、邹忌、黄石、李斯等等,有了这样全明星阵容的徒弟,鬼谷子想不出名都不行。
传说鬼谷子学问非常高深,并不是人人能学会,但是只要学会一门便可以纵横天下。
这句广告标语实在有感染力,它让我忍不住掏出了15元买下,然后回家细细品味如何纵横天下。
阅读完毕整整花了我一个寒假,书并不厚,可以说有点薄,但是能使我读得这么慢是因为其中隐藏的智慧需要细细品味。
《鬼谷子》是一本政治谋略的书,可以那么说它在教育我怎么使用心机,怎么算计他人。
未见形圆以道之,即见形方见事之,意思是在情况还未明了的时候,就用圆略来迷惑对手,在情况明了之后就用方略战胜对手。
这不就是教我们做人要圆滑,外圆内方,圆方结合,不知不觉中消灭敌人。
难怪《鬼谷子》一向为儒学不耻,也许这是要懂诸侯之谋的人要去掌握的。
不过书就是一个物,一个身外之物,就看我们怎么去运用它。
第一篇的捭阖术,或阴或阳,或刚或柔,作文素材《《鬼谷子》读后感》。
意思是做任何事都要刚柔并济,阴阳相合。
联系我的教育工作,上对领导,中对同事,下对学生,我们都因有进有退。
鬼谷子之反应之术,教你如何以弱胜强?年轻人打拼的必备之术

鬼谷子之反应之术,教你如何以弱胜强?年轻人打拼的必备之术《鬼谷子详解》鬼谷子著,张平廖鹏编著。
《反应》是鬼谷子的第二篇。
反是反复试探,应是回应,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然后再做出决策之术。
“听其言,观其行”是反应之术的基本技巧。
通过反复的试探,从而掌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以致更好的掌控局势,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人处世人生在世,很少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不同的坎坷,关键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你是否还能保持最初的信心和勇气。
只要信心不失,才能为将来东山再起,留下希望的种子。
对于一个性情暴躁,自尊心有极强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激将法”,“树怕剥皮,人怕激气”,自尊心强的人,受到羞辱,更能奋发图强,发挥出全部的潜力。
想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先“以情动人”再“晓之以理”,必能事半功倍。
俗话说对付无赖,你要更加无赖,对付卑鄙的人,你要更加卑鄙。
所以面对竞争者时,你需要全面了解他的一举一动,了解他的特性和习性,按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法,才能胜之。
遇到强大的对手时,如果不能一招取胜,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先假装屈服,暗中积蓄力量,然后乘其不备,一举击破。
“退一步是计策,进一步才是目的”,处理问题时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这样才能抓住最适宜的时机。
有时候,还要投饵诱人,方能成事。
生性贪婪的人,以财货为诱饵;放荡好淫的人,以美色为诱饵,贪功图名的人,以权力为诱饵。
投其所好,巧下诱饵,就能诱其上钩,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投饵”也是一门学问。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饵中带“钩”,让对方浑然不觉,贪饵中钩,方能制住对方。
所以下饵前,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知道他的喜好,摸清他的习惯和性情,一旦掌握了对方的口味,必能招招必中,钩钩有“鱼”。
人生中无端的陷害无处不在,没有人能够永远顺利,在陷害面前,如无法解脱,就应该以退为进,保住自己的根本,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鬼谷子读后感

鬼谷子读后感鬼谷子读后感(通用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鬼谷子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鬼谷子读后感篇1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很神秘的人,孙膑、庞涓、张衡、苏秦等豆出自其门下。
历史上也流传了很多鬼谷子的传奇故事。
这部《鬼谷子》是讲述谈判、游说技巧的专著,同时还涉及许多军事谋略,所以我们可把它看做是一部兵书。
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集中于权术谋略的研究,认为一切合理的手段都可以运用,体现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思想。
它的终极目标是“治人”,通过言谈辩论,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此为“纵横之术”。
“纵横之术”是我国先秦诸子学说之中的一个分支,在我国战国时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比如苏秦借此联合六国,形成合纵抗秦之势;而后张仪又借此将六国合纵之势瓦解等。
这种学说所倡导的的思想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道德相违背,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历史上对于《鬼谷子》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司马迁、刘勰等人对《鬼谷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与此相对立的是以柳宗元、宋濂等为首的反对派,他们大多认为“纵横之术”是“歪门邪说”,不值一提,学之有害而无益。
相对于这两种极端的评价,清代的纪昀和阮元的看法则相对平和、中肯,也是我认为最合情理的评论。
纪昀认为,若将《鬼谷子》列于诸子学说之上则过,而将其视为“歪门邪说”便是不得其要。
阮元则明确了《鬼谷子》在学术上的价值,说它是“纵横家独存之子书”,从而肯定了它在先秦诸子学说中的位置。
这样的评价显得尤为恰当,也是我们今人研读《鬼谷子》一书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读《鬼谷子》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取其精华,这也是读书的方法。
鬼谷子读后感篇2相信大家对鬼谷子都不陌生,但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对他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一个伟大的古人、著名的道家人物代表,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而本月我要读的是正是《鬼谷子》一书,此书一直为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必备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大化,何为大化?化,意为化育、教化,大,形容词,意指程度非凡。
大化者,如天地,如阴阳,如远古圣人,恩泽天地而不觉,福及四海而不知,故大化者如同无形,故言与无形俱生。
动静虚实之理。
动是行动,静是静默,是指处置事情;虚是虚假,实是真实,指现象的真假。
行动、静默是处置事情的两种方式,理解为要去行动处置事情;真假虚实是指事情的两种状态,然需要研判而后才能定论,故“虚实”不仅指事情虚实这一结论,还包含研判事情虚实的过程。
动静虚实之理,就是研判处置事情的道理。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物现象的实际发展变化,跟预测研判的不一致时,就要反求于古代,研究古代发生的事例,从中分析找出规律,进而能正确研判处置当下的事情。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反身研究曾发生的事情,分析发现事情变易的规律,依据发现的规律,能正确处置当下以及未来的事情,这是圣人的意愿,不可以不去觉察。
这段话说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智慧。
社会发展、自然变迁都会有一些规律在作用,这些规律从古代一直到现在,乃至于到未来,都在不停的作用着,所以当遇到不能处理,或者解决不了的事情,看看曾经的事例,学学古人的智慧,或许能获得启发而有所领悟。
研究古代的事例,学习古人的智慧,进而掌握观往可通达、验来而不失、知古能察今、知此以知彼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明了显现的,总是隐藏在繁杂事情的背后,无形无色无声,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就如同阴阳之大道,藏于纷繁物象之后,以变换四季、荣枯万物。
现在再来说“大化”,大化后缀一“者”字,可以理解为具备大智慧而教化众生的圣人,这种圣人虽然教化众生,但是众生不觉受其教化,正如最高明的医生,治病于未发生时,故病者不觉受其医而病愈,所以众生感觉不到这种圣人,故说其于无形俱生。
也可理解为大智、大道本身。
大智无智,大道无形,然而能教化众生、化育万物,故为“大化”。
“观往”可以理解为“观察以往”,“验来”也可以理解为“预验未来”,但是这样理解不全面,“观往”还包含着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就是你能“观往”,“观察以往”的事情,你能理解、明了、清楚以往的事情,就是说,你“观往”起码也要观的明白。
验来,验是验证,有验证必有预测,未来的事情能验证预测,那就需要你的预测、计划是正确的,而预言准确和计划无误都是需要大智慧,所以“验来”,必须首先你能“验来”,具备“验来”的智慧。
同样“知古”“知今”也是这样,不是你知道古代的一两件事情就是“知古”,不是你知道现在事情的过程就是“知今”。
“知古”不仅要知道古代的事情,更要知道事情背后的规律,“知今”不仅要知道事情发展的过程,更要知道事情发展的趋势以及变化的方向。
“知此”、“知彼”类同,不仅指你要做做这个事情,还要指你具备做这个事情的智慧。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身能够明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回过身来又能够预测检验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反以知古,复以知来”,反身能知道清楚古代的事情,回过神来又能知道清楚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反身能够知道了解彼方,回过身来又能知道了解此方。
古代拥有大智慧教化众生的圣人,存在的时候如同无形。
这样的圣人,反身能够明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回过身来又能够预测检验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反身能知道清楚古代的事情,回过神来又能知道清楚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反身能够知道了解彼方,回过身来又能知道了解此方。
研判虚实处置事情的道理,不吻合当下发生的情况,就要反身从古人智慧中寻求,反身观往而触类旁通,回身处置当下而无误,这是圣人的意愿,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
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是言语,即说话的内容,辞是辞色,即说话的语气语调。
“因其言,听其辞”,意思是顺着他说话的意思,认真听他说话时的语调语气。
“言有不合者”有两种意思,第一是对方言语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对方的言语跟自己的预测有不一致的地方,“反而求之”,也可做两种解释,第一是反诘诱导对方,或者是反复诱使求证,第二是反身观察他之前的作为,或者是回身跳出他的言语,察看他所处的环境或者事情,都可作为“反而求之”的解释。
“其应必出”,这里关键是“应”字的解释。
应,是应对、应答、回应,反诘诱导、反复求证、反身观察都是因为其言语与事实或者预测不相符,所以才去有这些行为,而“应”就是这些行为的目标,就是为什么“言有不合”,“其应必出”就是必定能够得到回应,得出“言有不合”的的原因、事实。
别人说话,是动,自己静默,属静,顺着他的语言,听他讲话。
言语中有矛盾的,反复以求证,必有回应。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其犹张罝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
常持其纲驱之。
“象”,说话时,言语中都会有要表达的意思或者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语气语调或者用词,意思、内容、语气、语调、用词就是言语的“象”。
“比”,对于事情的论述因人而异,即使对同一件事情,因为阅历和侧重点不同,表述也会有不同,或者指言说的事情,跟自己的预想有出入,又或者跟事实不一致。
“比”是言说的事情之间的比较,或者言说的事情,与预想和事实之间的比较。
是言语就会有“象”,是事情就可以有“比”,听察其言语的“象”,“比”其言说的事,而后观察他下一步的行动,“象”和“比”只是了解事实的手段,得了解事实之后,接着观察其接下来的打算。
“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以没有言语的方式,却能获得真实情况,没有说话,却能获得“说话”的效果,故能以“无形求有声”。
“钓语”,通过设语言之“网”,诱使对方说出吻合“实情”之语,进而得到对方真实的情况。
钓语是言语中设网以钓吻合事情之“语”。
“会”,是会合,“张”,是张开。
了解其言语的“象”,“比”其所表达的事情,己方便会有许多的预测,以及多种应对的方案,每一种预测及应对方案就如等鱼上钩的网,如果“其次”与己方某种预想吻合,就等于“钓鱼”成功,也即是“其次”与己方预测“会合”。
“多张其会而司之”,多张开设置一些“网”,等着“其次”来“会合”。
“网”指在语言交流中自己的各种设想和预测,或者说沟通中所设置的各种陷阱,一旦对方言语中达成自己的设想、预测,或者掉进自己所设的语言陷阱,即使钓语入网。
这整段话的意思是,听其所言之“象”,“比”其所说之事,以了解真实的情况,如果通过“听其言”和“比其事”,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就需言语诱使引导其说出实情,或者说自己言语中暗伏几种假设,如果“假设”一旦与其事吻合,那么真实的情况就会暴露出来。
或者说其表达的目的和意思于自己不合或不利,那么就需要诱使引导其向己方靠近或发展。
言语会有形象,事情能有比较,听其言“象”、察其事“比”以了解真实,而后观察其接下来的行动。
“象”者,像类其事情,“比”者,比较其言辞。
以无形之观察,求有声方能达成的结果,“张网”钓语,如果“语”能合事,就得到真实情况了。
就好比张网捕猎野兽,多设置几张网,等着其来会合进网,如果方法适合其事情,那么“真实”自会暴漏,这就是钓人之网。
常持其网驱之。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常持其网驱之”,持有这样的网,并常常驱使使用它。
“常持其纲驱之”,这句话要表述的就不仅是“张其会而司之”了,而是要通过手段堵截诱使,使事情向自己的目标靠近,或是向自己的预想发展。
“其言无比”,言语无比,因为言语无物,就是虽然一直在说话,却没有透漏出什么有用的内容,始终没有表达出真实的情况,对己方也就无所谓研判和比类了,故而说“其言无比”,既是“其言无象而无所比”。
语言对话的目的在于了解真实和对方意图,但是对方一直回避打太极,词语不涉及关键的东西,那么遇到这么的情况,那就需要改变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故“乃为之变”。
“以象动之”,“象”是言语的语气、语调、用词、脸色共同勾略的,甚至包含言语中所论述的事或意图,当原有言论的“象”不能有作用,就需要另起炉灶,重新设立言语的“象”刺激对方;“以报其心”,让这种新建立的“象”深入到对方心里以使其激动;“见其情”,从而让其显露真实的情感或事情真实的情况,“随而牧之”,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引导和控制。
报,奏报,报告,使对方知道信息。
报其心,就是奏报其心,让心知道新的“象”并产生回应,这种回应或是表情显露在言语脸色上,或者是将真实的情况表达出来。
牧,是统治、主管、管理,其本质就是自己能够控制,在言语中最有效的控制就是能够随自己意愿去引导对方,所以在这里“牧”解释为“引导”更为贴切。
“己反往,彼复来”,是指言语往来过程中的反复较量,“自己反过去,对方复过来”。
“言有象比,因而定基”,听其言“象”、察其事“比”,因而判断对方的真实和意图,并依此确立己方行为措施的根本基础。
“重之、袭之、反之、复之”,重、袭、反、复等是在与对方言语较量时所采取的方法,意为重复、突袭、反诘、复回,如此其言辞必能“象”“比”其事,进而能够获得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任何真实的事情或者意图,都能在反复的言语较量中透出端倪,故而“万事不失其辞”。
常持有其网并且常驱使应用。
其言语无象而无所比,就改变策略方法。
以“象”刺激它,通达感动其心,以见其真实情况,随着自己意愿而引导控制。
自己反过去,对方复过来,言语中必有“象”“比”,依此确定根基。
在言语谈论中采取“重复、突袭、反诘、复回”等方法,万事都能从言辞中获得真实或迹象。
圣人以此诱导愚者、智者,所获得的“事”皆不用怀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反,与正、与顺相对,在这里指以与自己意图相反的思路去处置事情,如自己欲取得,反而先给予,自己欲获高贵而居,反而先卑下以侍,是谓以“反道”处事,听其言而反观其行,听其事而反观其境,是谓以“反道”听言。
“反听”之中的“听”,不是单纯的听而不讲,而是先听而后讲。
不知道对方的情况、意图、计划,当以倾听与观察为主,使对方多说多讲,如果对方寡言少讲,也要用尽办法刺激对方多言多讲,以期从对方讲谈中刺探出对方的情况、意图、计划。
未知或者欲知对方情况,当以观察倾听为主,在观察倾听时,能灵活运用“反道”以得真情实情,能灵活运用“反道”诱使引导,是谓善反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