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马原第二章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
事物作用于人的感 官而引起的一种最 简单的反映形式。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
硬!
红!
甜!
感觉
(2)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
物表面现象和外部 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知觉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概念、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感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形式
(1)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 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
判断是对
两 小 儿 辩 日
事物之间联系
的判定与断明
的思维形式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马原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马原》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 价值观 有先进落后、正确错误、积极消极之分
4.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对 价值尺度:有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改造世界
价值原则 按照人类自己需求认识改造世界
区别 真理原则侧重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 真理原则看能否干成,价值原则看达到什么预期 真理原则检验标准唯一,价值原则评价标准不唯一,底线是符合全人类 利益
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只重理性不重感性,导致教条主义 只重感性不重理性,导致经验主义
2.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 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重要) Think: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归到实践之中? 1,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 世界 2,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到实践中,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发展
4. 人们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二者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是对立的,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可将谬误转化为真 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正确地反映了认识对象) 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2. 逻辑证明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课件

2.第二次飞跃: 从1)理理性性认认识与识实到践的实关践系 a
2)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的意义 •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33页/共51页
2.第二次飞跃: 从• 理转性化的认条识件:到 实 践b
1.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3. 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 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
第36页/共51页
1.真理的唯物论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亦即客观真理。 ➢ 内容是客观的, ➢ 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第37页/共51页
2.真理的辩证法: 绝绝 对对真 性理 :和真 相理 的对绝性对 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38页/共51页
• 真理的绝对性: 1.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
第7页/共51页
1.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第8页/共51页
• 爱迪生 • Thomas Edison said, •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第17页/共51页
2.认识客体 ① 含义:人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 ② 基本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③ 基本特性: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平静的湖面只有呆板的倒映,奔腾的激流才有美丽的浪花!幸福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1、真理和谬误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2、真理的属性要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常以简答题出现。
作为正确认识的真理具有多种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