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1)教案与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第1篇《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预学-谈话导入,引出课题课的开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试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的成绩来做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
学生在没有平均数的概念下,会说求两个小组的共分数,我故意找的两个小组人数不是一样多,所以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绩,因此引发出课题--平均数。
后面我又以即将到来的世界卫生日作为背景,学校环保小队为了打扫卫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为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与数学相关,并且蕴含了德育的思想,教学反思《《平均数》教学反思》。
但是这一环节,可能进入主题太快,让学生还没有概念,就突然进入了课题,或者让学生复习二年级的平均分知识后再进行教学。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我在课件中自学提示中出示环保小组收集废旧塑料瓶,让学生找出平均数,学生会移动多的塑料瓶补给收集少的学生这种方法和二年级所学的平均分的方法来做,因为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时我就引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讲多的移给少的人?他们就得出结论:因为这样他们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样多。
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
后自学提示中这些平均数是实际数量吗,让学生区分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但是学生仍然还不知道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字的什么水平之中,这时我就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平均数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处于中间的一个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⒈平均数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唯一的规律性统计特征量,在这个统计量的教学中,计算公式与移多补少都侧重平均数的算法,都没有点破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数的实质:用一个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
因此,平均数的教学不能满足于掌握公式与理解移多补少,还有必要捅破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窗户纸”。
⒉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对平均数的理解在于:(1)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整体水平或者说一般水平的代表数。
(2)平均数是每个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商,所以:其一,平均数对数据的反应灵敏,每个数据都会影响到它,越是极端的数据影响越大;其二,平均数可能不等于任何一个相加的数;其三,平均数可能是一个缺乏实际意义的小数或分数;其四,平均数在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之间;其五,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为0。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理解平均数。
⒊对于平均数的应用,不能停留在带有典型应用题烙印的变式题目、一味在“总数”与“总份数”的“相对应”上动脑筋,而应该更多关注平均数推断、比较功能的练习,反映平均数降低测量误差作用的练习等。
磨课要点:⒈起点。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且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客观上说,统计学就是通过公式给平均数下定义的。
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公式本身并没有揭示为什么要这样算(目的性),计算结果意味着什么(解释性)。
因此,不便于小学生理解。
与其相反,“移多补少”作为平均数的一种几何意义,显得非常直观,它既能展现求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方法与过程,又能一眼看懂结果的含义并确认其合理性。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具备学习新知的条件。
⒉终点。
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地位,是其他集中量数所不及的。
小学数学_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二、探究新知1. 学习例1,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他们收集瓶子的个数,你能移动小棒使他们每个人的收集的数量相等吗?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小明给小亮2个瓶子,小红给小兰1个瓶子后,他们四个人的数量相等。
课件演示:师小结: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21教育网提问:还可以怎样计算?生:(14+12+11+15)÷4=52÷4=13(个)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师生归纳总结:13就是14、12、11和15这4个数的平均数,求4个人的平均数,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
(14+12+11+15)÷4 = 13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知平均数1、视频引入:这个视频熟悉吗?(学生体育课上套圈游戏的视频)师:李老师采访一下,你套中几个?你呢师:在你们玩的时候,李老师悄悄记录了两组数据,请看,这是男生的数据,这是女生的数据,请问,哪一组成绩好?你是怎么比的?(男生:6 10 9 7 ;女生:9 5 8 7 6 )2、小组合作请一个同学读合作要求:(1)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再在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用展台展示。
师追问:你第一步求什么?总数,第二步呢?平均数,也就是先合并再平分,板书:合并平分师:刚才你们求出的这个8 (边讲边画虚线)就是男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这个7(边讲边画虚线)表示什么呢?生:是女生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二、分析对比,深入认识平均数1、了解求平均数的办法师:你们刚才都是通过计算得到平均数的吗?有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出这组数据平均数?生回答。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就会出现每个人的圈数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师:这个过程就是移多补少,板书)师:女生组也可以移多补少吗?怎么移?生回答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合并平分都是把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个时候就有了平均数师:假如李老师把我们全班45个人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你会用哪种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回答移多补少只适合数据比较少的情况,当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会更合适。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追问:刚才通过比平均数得到了男生的成绩更好,你们都是这样比的吗?为什么这里不比总数呢?生:因为他们的人数不同,什么情况下可以比总数师:那么可以比最大的数吗?生:不行,因为它只能代表两个人,师:那比最小的数呢?师:所以我们要比平均数,因为它能反映一组数的平均水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1)》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P90例1,完成P92“做一做”,P93“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3.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分别装水400g和600g的一模一样的杯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提出问题。
师:(出示两杯水)大家看,这里有两杯水,这一个杯子里的水是400g,另一个杯子里的水是600g,你能想办法在水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两个杯子里的水变得同样多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1)]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一)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90的主题图。
师:为了保护环境,环保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学生汇报。
3.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4.师:你能想办法让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师:下面请4人小组合作,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2.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
(三)小组汇报,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1课时平均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教师:李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
看,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
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第一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教学目标、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240÷60=420÷7=50÷30=54÷9=960÷6=88÷8=76÷4=85÷5=810÷9=(30+50+80)÷4(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号笔筒有()支铅笔2号笔筒有()支铅笔3号笔筒有()支铅笔4号笔筒有()支铅笔5号笔筒有()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课上尝试小研究研究一: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第一组姓名投中个数张华8个王云7个李英6个赵明7个第二组姓名投中个数刘杰9个杨立8个孙梅5个王丽3个丁鹏5个.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研究二: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数量(个).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算一算亮亮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提示: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最终的小组意见,最后小组长确定好发言顺序。
《平均数》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磁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谈话激趣。
话说唐生师徒四人这天来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又饥又饿。
孙悟空摘了些桃子给大家解渴。
猪八戒说:“我每天扛着耙子走来走去,非常辛苦,我要吃10颗桃子,沙师弟每天挑着担子也辛苦,你吃8颗桃,猴哥吃得少,给你4颗桃,师傅骑在马上不辛苦吃2颗桃。
”孙悟空叫道:“呆子,你真是个吃货,这不公平。
”同学们你能帮帮猪八戒解决这个困难,重新分配吗?(指名用磁扣展示。
)2 .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个人都有6颗桃子,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板书:平均数)【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知识应用1 .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图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 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 1.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比平均水深高,他下河游泳不会有危险。
()2 .求平均成绩。
姓名语文数学英语平均成绩李丽98 100 99张华100 40 88马敏85 84 78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平均数容易受较大数和较小数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第1课时平均数(1)……………………………………………………………1课时第2课时平均数(2)……………………………………………………………1课时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信息)(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生:怎样计算平均数?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什么是平均?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2.方法总结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生:(14+12+11+15)÷4=52÷4=13(个)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
(教师板书“总数量”)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
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
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平均数(1)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14+12+11+15)÷4 =52÷4=13(个)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体验运用平均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