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批判简介《鲁迅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思想家鲁迅所编写。
这部文集以其深邃的思想启迪和对当时社会的尖锐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鲁迅文集》中涉及的主要思想和对社会现象进行的批判。
思想启蒙1. 民众意识觉醒与自我认知在《鲁迅文集》中,鲁迅通过描绘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和残酷现实,唤起了读者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他大胆揭示了封建旧制度下民众被束缚和压迫的真相,呼吁人们要有自我认知、自我解放的勇气。
2. 科学精神与现代意识形态鲁迅倡导科学精神,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他强调科学方法在理性思维和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摒弃迷信和愚昧。
3. 个体尊重与民主思想《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也包括对个体尊重和民主思想的提倡。
鲁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并且有权享受自由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他批判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并提出了民主政治和社会公正的观点。
社会批判1. 封建社会与旧文化的批判鲁迅通过在作品中描述封建社会现象,揭示了旧文化对社会进步造成的阻碍。
他痛斥绅士阶级腐朽无能、仇视知识,坚持以新文化来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2. 帝国主义侵略与国家危机《鲁迅文集》中也涉及到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家危机的批评。
他揭露列强对中国进行压迫剥削,深刻指出了这些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3. 社会问题的剖析与道德批判鲁迅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道德批判。
他关注贫富差距、妇女地位、教育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并以其独特的文笔表达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总结通过《鲁迅文集》中的思想启蒙和社会批判,鲁迅打破封建束缚,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以深邃思想和犀利笔触展现出对旧制度和不公正现象的坚定反抗,也为中国近代文化进步与社会变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

鲁迅的启蒙与启蒙思想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中,鲁迅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的存在,是每一个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人,都不能越过的。
鲁迅的思想,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历史沧桑的变化中,被每一代人赋予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论有多么的不同,对于鲁迅一生所从事的对国人的启蒙,是不会有太大异议的。
鲁迅,其一生中被人所称道的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这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人的启蒙,然而对于鲁迅的思想并不能仅仅以简单的国民性批判来解释。
在鲁迅的早期作品《摩罗诗力说》中对欧洲八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评说,正显示了浪漫主义思想,以及尼采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
之后,又有进化论思想等不断被鲁迅融化为自己思想的基石,并逐步发展出了自己启蒙的思想。
到此,我们先打住,因为要讨论启蒙,我们必须对启蒙本身有所认识才可以。
启蒙,什么是启蒙? 启蒙之谓,乃是光对黑暗的穿透和驱逐,是事实的揭蔽和显示;在英文中,“启蒙”即“enlightenment”,是直接从“light”(光)这一词派生出来。
启蒙就是人类对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的摆脱。
这个不成熟状态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人们在没有别人的指点时,无力使用自己的知性。
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己招致的,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性,而在于,当没有别人的指点时,他缺乏使用理性的决心和勇气。
要勇于认识!“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性!”——这就是启蒙的口号.在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中,以很大的篇幅讲解了作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立人”。
鲁迅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尼采认为,欧洲传统文明的弊病表现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便是理性主义的统治,压制了非理性的生命本能;表现在宗教和伦理方面,便是虚无主义的统治。
为了改善人类,他提倡权力意志说,提倡生命本能的发扬光大。
钱理群先生认为,在接受尼采思想的同时,鲁迅还受到中国传统这哲学的影响,即强调人的内敛精神。
并且“这对他‘精神机的战士’的自我定位与选择,是奠定了基础的,是他的人生一个重要起点性的东西,原点性的东西。
鲁迅《呐喊》的启蒙主义的创作特色

鲁迅在《 呐喊》 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心态、 中, 自身弱点以 及思想蒙昧进行深刻剖析。 药》 《 中的华老栓、孔乙己》 《 中的
孔乙己、明天》 《 中的单四嫂子、阿 《 Q正传》 中的阿Q等诸篇
中都不乏传神的笔墨。 孔乙己》 孔乙己的命运遭际甚 在《 里,
罐 夫放货 2 0 年 号 旬 料0 6 2” 上 刊
义说 : “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 他明确认识到这天下是“ 我
1933年, 鲁迅在《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见南腔北调集) ( }
这篇 自 述里 ,回顾 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讲到了自己从事小说 创作的指导思想。 他说: “ 做起小说来, 总不免 自己有些主见
的。 例如说到‘ 为什么’做小说罢, ,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 启 蒙主义’以为必须是‘ , 为人生’ ” 。 正是出于为启蒙主义服务
的需要 , 他在作品的取材方面, 就有特殊的考虑 :那就是“ 多 采自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在揭出病苦 , 引起疗救 的注意。 也就是说, ” 他在表现被压迫民众的不幸同时, 更着 重揭示他们精神上的“ 病苦” 。 《 呐喊》 的确是以反封建的启蒙主义为视角的, 这是由 于他痛感辛亥革命漠视思想启蒙,未能唤醒民众摆脱封建 传统束缚的历史教训的缘故; 而当民众的思想精神还处于 蒙昧状态的时候 ,根深蒂固的旧的统治秩序是不可能动摇 的, 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 、换汤不换药” “ 的事实便是明证。 在鲁迅看来, 要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首先要清 除封建主义及其思想统治、 封建蒙昧, 它们是我国实现民主 主义革命的严重障碍。 他在《 随感录五十九 “ 圣武”非常明 》 确地告诉人们, 只有在对民众的思想启蒙奏效之后, 中国才
陈 萍
(高州农校, 广东 高州 525200)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1、《狂人日记》——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
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
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一、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1. 小说创作: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
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散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其深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其中的《背影》、《五猖会》等作品,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3. 杂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杂文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著称。
他在《语丝》、《论语》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杂文,如《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的续篇》等,对中国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无情揭露,激发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地位1. 文化批判:鲁迅先生深刻地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残余,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新文化理念。
他的《狂人日记》等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道德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2. 社会批判:鲁迅先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官僚腐败、人性扭曲等问题,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
3. 启蒙思想:鲁迅先生提倡启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想启蒙,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三、鲁迅先生的革命地位1. 文学革命:鲁迅先生是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他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文学要为民众服务,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观。
2. 政治革命:鲁迅先生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他早期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反抗。
后来,他又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
3. 文化革命:鲁迅先生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革命地位。
他主张“文艺为大众”,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思想观念和革命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与思想启蒙现代文学的领路人

鲁迅与思想启蒙现代文学的领路人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
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笔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
本文将以鲁迅的代表作品、思想与影响力为线索,探讨他是如何启蒙了中国现代文学的。
一、代表作品展示鲁迅的思想在介绍鲁迅对思想启蒙的贡献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他的代表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
其中,《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传递了对封建道德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通过狂人的思维和行为,鲁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与黑暗,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阿Q正传》以小说形式展现了中国下层民众的苦难与挣扎,并讽刺了中国社会中的强权与动荡。
主人公阿Q的形象鲜活且典型,他的人物形象代表了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无助与挫折。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更引起了人们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通过这两部代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个体挣扎与苦难的关注。
这些思想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并对后来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启蒙现代文学的贡献鲁迅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学才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言论,以及对学术界和文学界的辛勤努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鲁迅的文学风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文人的力量能够不负天地”这一观点,主张文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怀民生,而不仅仅停留在文人墨客的自我陶醉中。
他的白话文风格庄重、犀利,打破了传统文人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技巧,强调语言的直接表达和真诚性。
这一风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鲁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变革。
他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与残酷,呼吁人们摒弃陈旧的传统观念,以开放的思维面对现实与未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鲁迅的小说及散文知识点总结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故事新编》(1936)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续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2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呐喊》具有充沛的反专制反传统的热情,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深刻揭露了宗法制度和专制文化传统的弊害,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彷徨》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深刻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孤独、颓唐的精神状况,也寄托了个人在绝望中的情绪,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自鲁迅开始,又以鲁迅的创作标示着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成熟。
《故事新编》(以古代神话、历史与传说为题材的小说)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作时间几乎贯穿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始终。
《野草》收散文诗23篇,发表于《语丝》。
1927年在广州结集出版。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它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专制的罪恶,礼教的杀人,国民的麻木,革命者的孤寂,历史因袭的重担,现实的重重罗网,父母问题,青年问题,儿童问题等都以高度凝炼集中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反应出来。
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围的环境,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发现史书上“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仁义道德”,实质是“吃人”。
将历史和现实中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这一更深的层次)其次,鲁迅不仅看到了统治者要吃掉被压迫者的事实,还看到了被压迫者之间也在相互地“吃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授课教师:黄乐琴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
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
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
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
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
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但是革命总是失败,是一个循环复辟的过程,所以他此时对革命有一种失望。
其次,是思想启蒙的失败。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受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改变社会的面貌,更重要的是要使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其中以“幻灯片事件”对他的影响最大。
他认为改造国民的精神,首先要文艺救国,试验了《新生》杂志和翻译《域外小说集》,但都遭到了失败。
再次,是婚姻失败和兄弟失和给他造成的人生的创伤。
他与发妻朱安十几年行同陌路的生活,以及与弟弟周作人的不和给他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使他更深地感受到人生的寂寞和无聊。
他在《呐喊·自序》中自述无人呼应的寂寞“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他在北京度过了整整十多年抄古碑,校古籍的寂寞生活后,终于开始了文学创作。
《新青年》的发起人之一钱玄同劝说鲁迅和他们一道用文艺唤起民众,引发了著名的“铁屋子之争”,他被钱“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所感染”。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叫出了“吃人”的声音,震撼了文坛。
而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使人们从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再次震撼了文坛。
第一节鲁迅小说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一创作背景(一)首先来自于西方科学,主要是人的两次发现。
1 牛顿力学的发现,带来了人的第一次发现。
牛顿力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他发现了人类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世界的哲学观也从“上帝中心论”转移到“人类中心论”,这是人的第一次发现。
2 人的第二次发现与量子物理学、非理性哲学产生有关。
16世纪末,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出现和非理性哲学的发现,人们对人类的理性万能、人类中心论产生了怀疑,导致了非理性哲学的盛行以及人的第二次发现。
具体说来,首先是量子物理学的产生导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人类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希望破灭了,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和万物的中心。
第二点是非理性哲学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的出现,强调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人的生活意志难以满足,人生充满了痛苦,所以人不再是完美无缺天使,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第三跟这个联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打开了人内心的神秘之门。
本我是本能;自我节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已经具有理性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超我是最高级的,代表了理想、良知、秩序,是社会理性的象征。
(二)西方的民主、科学产生的同时,中国的专制还在继续。
1 历史的辉煌唐代的政治、法律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方面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最有名的壮举就是“郑和下西洋”。
2 元明清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了历史的衰败。
(1)经济文化的阻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对发展的阻碍,对商业的打击都是显而易见的,堵死了经济发展的创新制度。
(2)专制主义对人的摧残,是对人在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蹂躏。
以理学为核心的思想,要求女性“存天理,灭人欲”,从意识上渗透了封建伦理道德。
二有识之士所进行的革命和启蒙活动(一)反专制活动1 思想主要是把西方人的两次发现同步引进,新文化的先驱为了挽救衰败的民族首先进行了一种反专制活动,在思想上抨击了中国传统的“克己复礼”的仁学观念,提倡还人的自由、人的尊严。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他们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思考,一方面反对等级观念对人的抑制,但同时要反思人自身的精神的弱点,也就是民族的劣根性。
2 从事革命实践活动当时主要跟反清讨袁活动有关,以暗杀活动为主要手段。
不过这种手段仍是偏颇的,鲁迅对这种从根本上不能推翻现存制度的暗杀活动也是不以为然的。
(二)推进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教育活动晚清以后,很多有志之士出国留学,兴办教育,兴办报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迅思考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的走向,创作出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呼应了以上的背景,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节鲁迅小说的革命性一中国传统小说(一)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是一个越来越丰富的过程1神话传说,歌颂神和英雄,可以用“初呈梗概”概括其特征。
2汉人小说,多为民间的街谈巷议,文思更为丰富了3六朝志怪志人小说,以巫风发展有关,开始以人物为中心,叙事比较感染人。
人物开始有性格。
4 魏晋笔记,形式比较短小,有一定结构5 唐传奇,开始“有意为小说”,特别以才子佳人小说为多。
人物性格复杂化,人物心理比较曲折,文辞非常漂亮。
6 宋话本,长篇小说也就是章回形式小说出现7 明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出现,产生了人对自由人性的追求。
8 清分为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谴责小说四大类。
(二)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1 小说的基本元素故事情节细节人物2 小说艺术模式a时间中国传统小说按照先后时间顺序讲一个连贯的故事b视角全知视角c人称第三人称3 小说创作的主体是一个从民间创作向文人创作发展的过程。
a民间创作具有世俗性、消遣性、共通性三大特征,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往往偏重于外部世界描述,对人物心灵开掘不够;语言平实,流畅生动,同时造成难以产生一种陌生化效果,难以给人意外模式;站在平民立场的揭露、批判或歌颂,难以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反省的高度。
b文人创作由于文人创作从民间创作中吸取营养,故具有民间创作的前三点特征。
但文人创作毕竟具有创作主体的独特性,在思想内容上表达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独特的理解、体验以及独特的感情、思想,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跳出了民间创作模式化特点,有独特丰富的艺术形式。
二西方小说(一)传统小说1 长篇小说西方传统小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恰恰有着不一样的历程,最早是从长篇开始(novel——意为新奇的事情,以长篇巨制来叙述新奇的故事),他们的小说有史诗的传统,决定了表现英雄的长篇传奇的发达。
2 短篇小说19世纪中叶短篇的发展与西方商业、工业的勃兴有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出现。
阅读的主体也从绅士、淑女转变到知识分子和小职员,通过阅读来放松身心。
另外也与报纸和期刊的出现有关,适合短篇机制。
短篇小说即short-story,描写很少的人物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的行为。
西方传统小说的模式基本与中国传统小说相同。
(二)现代小说的开始现代小说的特点与传统瞎说有很大不同,这以二战后弗洛伊德学说等等的出现有关。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社会的世态人情只是一个表象,人内含的心理要复杂得多,人的语言、行为不是单纯的人的思维的结果,是潜意识、意识复杂冲突的结果。
在此影响下,作家不仅描写外部的人情世态,而且要揭示人物内心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心理小说、心理分析小说。
三鲁迅小说革命的特征鲁迅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他对中国传统小说非常熟悉,曾写过《中国小说史略》,是第一部的小说史研究著作,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因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广阔性1 时代内容鲁迅小说以短篇为主,但他不单纯是捕捉一个景象、描写生活的片断,而且要透视时代内容,往往会展现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比如展现辛亥革命的时代风云(《阿Q正传》和五四高潮和落潮的时代变迁(《伤逝》。
2 人物命运鲁迅小说有时间的跨越、空间的延伸,不仅展现了时代风云,更突出了活动在其中的人物的命运,大多数是悲剧命运。
3 展示自我心灵鲁迅小说中都有自我心灵的抚摸和灵魂的拷打,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有高密度的生命信息的提示。
《伤逝》透露了他担忧日后与许广平经济问题和精神的沟通以及对兄弟失和的哀悼。
(二)自由性1 基本是反故事的(1)有时候情节很破碎,小说中只有人物的心理片断、行动片断,甚至只有氛围。
典型的有《狂人日记》只有人物的心理片断,《示众》仅写了人群的骚动感。
(2)有的小说有一定情节,但情节只是表层的框架,为人物情绪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维继的空间。
《伤逝》在婚姻失败的表层结构其实主要是服从情绪、表现思想服务。
2 多语意识语言相当丰富,多民族语言统一在他的小说里,包括英文、中文、阿拉伯语等,传统的文言和现代白话文相互映衬对照,叙事和抒情语言交相辉映。
3 多种文体的创作几乎一篇有一篇的体制,如《狂人日记》是采用日记体写人物心理;《社戏》用自传体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感情色彩、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风波》的戏剧体改变了原来小说的直线性的描写,转变为横断面的场面描写;《鸭子的喜剧》用散文体因其故事性不强,突出人物的寂寞心境;还有杂文体、章回体继承并改造了中国传统小说。
4 多种表现方法写实、象征、意识流多种手法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展现。
第三节《狂人日记》一语体和文体的革命(一)语体革命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包括鲁迅认为旧的语言也就是文字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应该要突破他,文学革命必须要从语体变革开始。
此时的白话文有两种,一种是浅显的报章体;另一种是文学的美文,当时很多人做了多种尝试,比如胡适开始尝试白话诗,冰心的白话散文创制,鲁迅的白话小说创作也显示了语体革命的战绩。
《狂人日记》的序用文言体,用“我”——一个正常人的语气,说明当时的语境占统治地位的是文言;日记是白话体,是少数的狂人不正常的人使用的,也从反过来也说明狂人反传统的决心,说明白话文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体变革在进行语体变革的同时,鲁迅的小说在文体上也进行了划时代的变革,他从西方移植了新的形式,《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小说。
分为1 序使用了杂记体的手法,交待了三个问题:首先是交待小说特点的形式,指出这是一部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所以语言“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说明写作的目的是供有志于研究、改革的人来思考;揭示狂人式的战士在现实中是很少了,说明启蒙战士又回归旧路。
2 正文使用的日记体,受到了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写出了鲁迅自己的“狂人”,写了狂人的心理活动。
二狂人的形象特征和他的意义(一)首先确实写出了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个真实的迫害狂——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语言错杂无伦次;多疑敏感;容易产生错觉。
鲁迅运用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精神病患者。
(二)他不仅仅要塑造一个真实的精神病患者,更重要的是他用象征手法塑造了时代的先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