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语言学》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我读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受益匪浅。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关于语言的深刻理解和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方法。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了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有自己的语法和语义规则。

而且语言并非只是一种表达思想或传达信息的手段,它还包含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并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作和作用。

从语言结构方面来看,索绪尔强调了句子的重要性。

他认为句子是语言中最重要的单位,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意义单位。

在教程中,他详细讲解了句子的语法结构,包括中心词、修饰语、补语等等。

此外,他还探讨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包括复合词、词根词缀等等。

这些对于语言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除了语言结构的分析,索绪尔还将注意力放在了语言对于思维和认知的影响上。

他提到了语言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

比如,某些语言的时态作用不同,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顺序的认知。

此外,他还谈到了语言对于人类独特的概念和逻辑系统的建构所发挥的作用。

这些都是语言学家需要深入探究的领域。

《普通语言学教程》虽然是一本较为专业性的书籍,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杂乱或难以理解。

由于作者对于语言学的热情和深刻理解,在书中,他用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和方法,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研究中。

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对于对语言结构和语言学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是必读的书籍之一。

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从而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不同文化,使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作为现代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索绪尔(Emile Benveniste)对于现代语言学及社会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呼吁人们跳出以往的语言学思维定势,以更为广泛的视野和更为明晰的逻辑去探索语言的真正本质和功能。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感其思想深邃而难得的智慧,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与体会。

首先,我在阅读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时,不难发现他关注点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索绪尔深入剖析语言现象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力图把握语言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周边关系。

他指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工具,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组合,更具有符号交换和沟通的功能。

为了揭示语言的功能和本质,索绪尔通过分析人类成语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强调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语言学分析,才能更充分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显得异常重要,索绪尔的理论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指南和途径。

其次,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强调了“普通”的概念。

普通语言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研究普通语的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特征。

在这一点上,索绪尔始终坚持把语言研究置于语言运用的前提下。

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语言是被广泛使用的,并具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变体。

而普通语言学正是从这些变体的语言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并以此为基础,发掘和总结一般规律和规则,去揭示语言背后的共性和普遍性。

此外,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还特别注重语言的历史和演变。

语言本身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现象,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索绪尔认为,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存在,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发展的。

从古希腊史诗到现代英语流行歌曲,语言在不同时期和地域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和风格。

通过语言的演变和变化,索绪尔认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揭示造就语言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真正原因。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1500字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1500字

隔了许久,我总算读完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算是对语言学这门学科在讨论什么问题有了个初步认识,尽管索绪尔的语言学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不够细致了。

这本书阐述了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所包含的不同分支:1.首先将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类型加以研究,不过索绪尔如此定义的时候,还没有成熟的符号学的学科;索绪尔所研究的语言首先是语音的语言,而不是文字的语言。

而且索绪尔的语言学不包括汉语这类象形文字。

2.索绪尔对语言学的不同分支的初步描述,主要涉及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后面几章所谈到的地理语言学等,其实本质上也是涉及到“时间”变迁这一要素的语言学,属于他界定的历时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只不过是研究问题不一样罢了。

3.历时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发生演变的。

至于方言等看起来属于空间问题的差异性,本质上也是因传播的时间因素而产生的。

非常有启发的是共时语言学的部分,即将语言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a.我们比较熟悉的界定是,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即概念与音响形象的对应。

b.语言符号的本质,很重要的两项基本原则:①符号具有任意性,这里的任意性是指不可论证的,比如羊为什么叫做sheep是不可论证的。

不过在这一点上,汉语似乎就有所不同。

②能指的线性特征,即能指(一段音响)表示一个时间跨度;并且这个跨度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进行测量。

因此语言符号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规约”,一种“约定俗成”;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变性,即当我们问起这时候的语言是怎么形成时,我们永远要向前追溯一个时代;同时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会发生改变的(历时语言学)。

c.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是将一个状态下的语言看作一个系统。

任何一个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与之具有差异性的其他要素决定的。

索绪尔谈到了一个比喻:语言系统的状态与价值,就如同一盘围棋一样,过去是如何落子的,是无关紧要的,任何人只要瞥见棋局的现状,就知道每个落子的价值。

语言系统的要素过去是如何演变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对立所形成的价值。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我有幸参加了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学习。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语言学这门学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课程中的收获、不足以及对个人学习的反思。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况。

普通语言学教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使我对语言的结构性、功能性、发展性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理论分析语言现象。

这些理论使我明白,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

此外,通过学习语言的演变、接触不同语言的比较,我对语言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课程还介绍了语言学在人工智能、语言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使我意识到语言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门课程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课程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如果能增加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个人反思方面,我认为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术素养,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论文,拓宽知识面;二是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不拘泥于课本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是注重实践,将所学理论
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分析能力。

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学术体验和启发。

通过这门课程,我对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一、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我读的语言学的书是珍藏本《普通语言学教程》。

这本书是瑞士的著名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编著的,由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合作编印的。

《普通语言学教程》并不是索绪尔本人亲自编写的,而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等收集许多同学的听课笔记和索绪尔本人的一些手稿及材料,据此整理出的。

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于1916年在日内瓦出第一版、1922年在巴黎出第二版,其后还连续出了第三版和第四版,1949年出的第五版,各国语言学家先后把它译成德、西、俄、英、日等国文字,使它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而我国也出版了许多种译本。

而我读的这本珍藏版本的《语言学教程》是高名凯先生在1963年根据原书法文第五版翻译、由岑麒祥、叶蜚声校注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在2009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出版发行的。

二、作者简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生前的笔记编写的,这本书集中体现了索绪尔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内容介绍这本书一共335页。

除去前言和第一、二、三版序的说明还有绪论外,共分为:第一编:一般原则,第二编:共时语言学,第三编:历时语言学,第四编:地理语言学,第五编:回顾语言学的问题结论五个部分。

还有在书最后的索引和校后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其奥秘一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探索。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无疑是语言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语言本质和结构的新视角。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索绪尔首先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稳定的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具体的、多变的行为。

这一区分让我们明白,我们日常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达,都只是言语现象,而背后支撑着这些言语的是整个语言系统。

语言如同一个规则的框架,言语则是在这个框架内的具体填充和表现。

书中对于符号的定义也令人印象深刻。

索绪尔认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

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比如声音或书写的符号;所指则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树”这个词(能指)所对应的是我们头脑中关于树的概念(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这意味着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这种任意性的观点打破了我们对语言符号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本质并非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是一种人类创造和约定的符号系统。

在索绪尔的理论中,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区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共时性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状态和结构,就像给语言拍一张“快照”;历时性研究则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研究视角。

索绪尔强调共时性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对语言共时状态的分析,才能揭示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这让我们明白,在研究语言时,不能仅仅关注其历史演变,更要注重当下语言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索绪尔还指出了语言的线性特征。

语言在表达时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的,一个音素接着一个音素,一个词接着一个词。

这种线性特征使得语言在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意义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顺序。

同时,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也为我们理解语言的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第一篇: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之心得费迪南德•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

作为一门新兴人文学科的开创者,他对语言哲学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深刻。

索绪尔出生于日内瓦,父亲是一位科学家。

他从小受到自然科学的教育,同时也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教育,掌握法语、德语、英语和拉丁语,初通梵文。

15岁时就写了一篇《语言论》。

曾于日内瓦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研习物理、化学和希腊文。

莱比锡大学当时是新语法学家的中心,在那的学习大致确定了索绪尔后来以语言学为业的道路。

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论印欧系语言中原因的原始系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那时他才年仅21岁。

获得博士学位后,索绪尔移居巴黎,在高等研究学院讲授梵文、哥特语、古高地德语以及印欧语文学概况。

1891年,他开始到日内瓦大学任教。

日内瓦与巴黎的学术研究相比相对滞后。

索绪尔穷究一生,不带任何传奇色彩。

他在世时只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但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地位,却是直到他死后才为人们所认可的。

索绪尔生前只发表过很少几篇相当专业的论文。

1907-1911年期间,他在日内瓦大学担任普通语言学课程的教学。

1913年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根据几本听课笔记才汇编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发行。

索绪尔不仅吝于发表,他留下的笔记也很少,因此编辑这本书很不容易。

因为,跟所有的老师一样,他讲课时也是有很多重复,甚至不一致的内容。

难得的是编辑者们没有放弃,合并梳理成一本书,从而造就了一部惊世巨著。

《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著作主要由绪论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索绪尔对于语言系统的看法。

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具有自主性和形式化这两个特点。

他把语言现象划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两部分,并以此作为语言研究的前提。

“内部要素”是指语言系统内符号与符号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的关系;“外部要素”则是指与语言有间接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历史等社会因素。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的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所以,虽然语言学被归类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应用科学,它可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可以虚构。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确实也学习过语言学的一些知识,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成系统,也不够深入。

事实上,对于我来说真正系统的阅读和学习是从本学期才开始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学也是如此。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它标志着语言学研究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转到结构主义语言学。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在当时的背景中,就会发现这一切并非是偶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结构主义”和“普遍主义”在各个学科中兴起,关于语言本体的研究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

这样的状况使得历史比较语言学内部产生了分歧,所产生的新语言学派虽然仍占有统治地位但他们以“个人心理主义”语言观和“原子主义”的方法论研究问题,把个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原因,孤立地研究语言现象,仍无法克服自身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索绪尔提出了“社会心理主义”的语言观,强调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把语言视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条符号系统,认为语言学应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坚持整体观念,不能孤立地看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研究。

虽然《普通语言学教程》名为“普通”,但我通过阅读和学习才发现整本书并不好理解,其中包括很多语言学专业的定义,而且这些定义间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它涵盖的知识也十分庞杂,涉及到了经济学、天文学、法律等,所以我只能在参考一些文献的帮助下,边阅读边去理解它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主要从自己理解和感受最深的四个点来讨论:1、语言和言语我觉得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写文章,第一件事情是得确定对象,你得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写的是谁。

但在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研究中,研究对象却在语言和言语中并不确定。

所以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开篇便探讨了语言学的对象,明确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会心得
近一个月来,大家都在为这次读书会进行忙碌的准备。

下午听完各位同学不同的观点,有受益匪浅的地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不确定的地方,甚至反驳的地方。

值得一提,也就是值得思考的就是,几乎所有同学对这本书的普遍反映就就是——瞧不懂。

有瞧了整本书三遍以上还就是觉得很费解的同学,也有反反复复的瞧很多遍绪言却还就是没懂,卡在绪言部分的同学。

大家都非常用心的读了这本著作,却也被其中谈到的哲学、心理学、地理学、甚至物理学的东西的搞得头晕眼花,我也就是如此。

借用今天读书会上一位同学的话说,“哲学系的同学跟我说想瞧懂这本书就要先学懂哲学,于就是,我就借了一本哲学书瞧,可就是瞧不懂。

心理学的同学跟我说,想要瞧懂这本书就要先学心理学,我又借了一本心理学的书,还就是瞧不懂。

无奈,我又去借了一本微心理学的书,瞧就是瞧懂了,可就是发现跟语言学没什么关系”。

这足以说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涉猎学科之广泛,蕴藏知识之深奥。

再借用另外一名同学在读书会上讲到的一个小笑话为例,她说她曾在朋友圈发表一条状态,她的某位学经济的同学就是这样评论的,“索绪尔说:‘您的结构有问题’。

乔姆斯基说:‘亲爱的,别听她的,结构这玩意儿就就是一坨屎。

’”。

可见,这本书不仅仅就是学语言的人需要读的著作,也吸引着其她很多学科的人了解它,认识它,潜心研究。

先以我个人的观点为例谈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感触。

与其她同学一样,《普通语言学教程》之于我也就是非常难理解的一部著作,其中涉猎的学科之广,有些就是我从未接触与涉及过的领域,以现阶段的学识基础,读起来真的就是非常有难度。

那么,就我现阶段知识结构来说说关于书中第三章“地理差异的原因”——基本原因:时间的浅显认识吧。

索绪尔提出语言有地理差异的原因的基本原因就是时间。

相信很多同学瞧到这里都会有疑问,我也就是如此,一谈到语言的地理差异,第一反应认为基本原因就就是空间差异,因为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受到当地人、事、环境、习俗等等的影响,语言才会出现差异。

抱着这种疑问并且不服气的心态瞧了这章内容,不得不说,我被索绪尔的理论说服了,也被自己曾经历过的实践说服了。

由于大学时读英语专业,自己有着很深切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感受,加之对英美文化背景的了解,让我更容易理解与赞同索绪尔提出的——言地理差
异的基本原因就是时间。

索绪尔说到,“如果认为造成语言这种地理差异的原因就是空间的话,那只就是一种幻觉,空间本身就是无法影响语言的”,“时间要素容易被遗忘就是因为它没有空间那么具体,地理差异性更应该被称为时间差异”,“空间上的不同时语言差异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可能创造差异。

就像容积不光就是通过面积来测量,面积就是一个必要条件,但还需要“深度”的参与才能测出容积。

同样,地理差异只有投影到时间上才算就是完整的”。

这些理论听起来很就是拗口,枯燥,那么举例来说明吧。

以英语不同地域的口音为例,英国与美国都说英语,那么为什么却会有“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的区别呢。

我们都知道,美国起初就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起初迁去美国的英国人就是什么口音呢?毋庸置疑,同当时的英国人一样,就是“英式英语”。

还记得电影《乱世佳人》中,尊重了原著与历史的拍摄中,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奴隶主阶级还就是一口标准的“英式发音”。

而现在随着时间这个基本原因的推移,在空间这个必要条件上,便形成了现在的“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

索绪尔说了,“有人可能会反对说,环境、气候、地形、与地方习俗会影响语言。

因此我们所说的差异就要以地理位条件。

不过这种影响还有待讨论。

即就是它们能被证明,也还要进一步区分:运动的方向,在每种情况下都就是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所支配的,这种力量既不能被证明,也无法进行描述,所以运动的方向归结于环境”。

这正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质疑,很明显索绪尔考虑到了这些疑问,也给与了相应中肯的解答。

接下来,索绪尔又提到了,“在某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环境下,u变成了ü。

为什么它要在那一时间那一地点起变化,而且为什么它变成了ü而不就是o呢?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答”。

对此,我有一点小小的猜测。

语言就是什么,最通俗来讲就就是我们说的话,说话最直接的目的就就是为了交流。

互相交流的过程人们都就是觉得越简单越方便越好,说话快的时候当然就是发音越省力越顺越好。

所以我认为之前提到的索绪尔所说“u”“ü”“o”的问题可不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解释呢。

比如,“不知道”我们读(bù zhī dào),北京话里发音近乎(bù rī lào),再如,water这个单词,er在英式发音中读[ə],平舌音不需卷舌,发音完成后,舌尖更靠近下齿龈。

而在美式发音中读[ər]需要卷舌来完成发音,发音完成后,舌尖更靠硬腭部分,那这时人们对water中的t的发[t]音就有不一样的需求。

本来[t]的舌位就是舌尖抵住齿龈位置舌头下弹,气流突然冲出发出的音。

由于英式英语
中[ə]与美式英语中[ər]发音位置的不同,导致英式英语中[t]的发音舌尖更靠近上齿,而美式英语中[t]的发音舌尖更靠近硬腭。

这就就是我们听起来美国人与英国同样说water,差距却如此大的原因。

也印证了之前说的,说话就就是越简单越方便越好,说话快的时候就是发音越省力越顺越好。

为了说话的省力,省时间,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经历了这种变化。

以上就就是我在这本书中,在这次读书会中所学到的,所总结的。

希望这样交流学习的机会能够越来越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