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教子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教子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颜氏家训教子篇北齐-颜之推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

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

《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

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家训书籍,由颜之推所著,内容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式、处世原则等方面,对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颜氏家训》的原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氏家训》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立身立业,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时耳顺从,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但不越过规矩。

这段家训强调了人生不同阶段应有的心态和行为准则,提倡孝顺、忠诚、诚实、宽容等传统美德,对于家族内部的和睦相处和个
人品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

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

《颜氏家训》(原文 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 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1.序致篇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译文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

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教子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

教子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

颜之推曰:“吾家先祖,积德累仁,子孙继业,勤勉不辍。

吾虽不才,窃慕先人之遗风,故撰此《家训》,以贻子孙。

”译文:颜之推言:“吾之先祖,积德累仁,子孙继承家业,勤奋不懈。

我虽然才能平庸,然而私下里仰慕先人的遗风,因此撰写此《家训》,以传给子孙。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故学者贵能自持,不溺于物欲,不随波逐流。

译文:君子的行为,应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器物。

因此,学习者贵在自我克制,不沉溺于物欲,不随波逐流。

原文:吾观自古圣贤,无不以孝为先。

夫孝者,所以事亲也。

亲者,所以养志也。

故孝子之事亲,不敢有违,不敢有私。

夫养志者,必先养亲,而后养己。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圣贤无不以孝为先。

孝,是用来侍奉父母的。

父母,是用来培养志向的。

因此,孝子侍奉父母,不敢有违逆,不敢有私心。

培养志向的人,必先培养父母,然后才能培养自己。

原文:吾尝谓人,莫不有志。

然志者,非虚谈也。

必有实行,方为真志。

故君子之行,必先立志,而后行事。

译文:我曾对人言,没有人没有志向。

然而志向,不是空谈。

必须有实际行动,才能称为真正的志向。

因此,君子的行为,必先立志,然后行事。

吾家虽贫,必教子以礼。

礼者,所以立身也。

不学礼,无以立。

故教子以礼,使之知廉耻,识尊卑,明是非。

译文:我家虽然贫穷,但一定要教育孩子懂得礼仪。

礼仪,是用来立身处世的。

不学习礼仪,就无法立身。

因此,教育孩子懂得礼仪,使他们知道廉耻,识别尊卑,明白是非。

原文:吾观人世,富贵贫贱,各有所得。

然富贵者,未必能久;贫贱者,未必不达。

故君子之行,不因贫贱而丧志,不因富贵而骄人。

译文:我看人世间,富贵贫贱,各有所得。

然而富贵的人,未必能够长久;贫贱的人,未必不能成功。

因此,君子的行为,不因贫贱而丧失志向,不因富贵而傲慢他人。

颜氏家训文言文原文翻译

颜氏家训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颜氏家训者,晋颜之推所著也。

夫风化之本,在于家训。

故古人有言:“教子先教德,养子先养性。

”是以颜子之家,子孙相继,世世不绝。

盖其教之有法,养之有则,故能久而不衰。

翻译:《颜氏家训》是晋代颜之推所著的一部作品。

风气教化的根本,在于家训。

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他们的品德,养育子女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性格。

”所以颜家的子孙,一代又一代,世世代代没有断绝。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有方法,养育有规矩,所以能够长久而不衰败。

原文:夫教者,所以长善而救其失也。

为人父者,必知其子之性,然后能长其善而救其失。

若不知其子之性,而强以为之教,则适足以长其恶而败其才。

翻译:教育,是用来发扬优点而纠正他们的过失的。

做父亲的,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然后才能发扬他们的优点而纠正他们的过失。

如果不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却强行去教育他们,那么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恶习而毁掉他们的才能。

原文:教子必以孝悌为先,其次乃仁义礼智信。

凡为人父母者,必以孝悌为教,使子敬父兄,敬长友朋。

如此,则家道昌盛,子孙繁衍。

翻译:教育子女必须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放在首位,其次是仁、义、礼、智、信。

凡是做父母的,必须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作为教育的重点,让子女尊敬父母和兄长,尊敬长辈和友朋。

这样,家庭才会繁荣昌盛,子孙才能繁衍不息。

原文:教子之法,先严后慈。

严者,使之知威仪;慈者,使之知恩惠。

威仪者,所以正身;恩惠者,所以感人。

二者兼备,乃为良教。

翻译:教育子女的方法,先严格后慈爱。

严格,是让他们知道威仪;慈爱,是让他们知道恩惠。

威仪,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恩惠,是用来感化他人。

二者兼备,才能算是良好的教育。

原文:教子必以德为先,勿以财为重。

财者,身外之物,得之何益?失之何损?唯有德者,乃能长久。

翻译:教育子女必须把品德放在首位,不要把财富看得太重。

财富,是身外之物,得到它有什么好处?失去它有什么损失?只有品德,才是长久之计。

原文:夫学不可以已,教之不可以废。

颜氏家训的文言文翻译

颜氏家训的文言文翻译

一、《治家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翻译:自有人类以来,才有夫妇,有夫妇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兄弟,一家之亲,不过是这三者而已。

从这三者延伸开来,直至九族,都源于这三亲,因此在人伦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可不重视。

二、《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翻译:自古以来,明君圣帝还需勤奋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此事遍布于经史之中,我也无法一一详述,仅举近世紧要之事,以启迪你们。

三、《教子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教子如种树,欲令其枝叶繁茂,必先固其根茎。

翻译:教育子女如同种植树木,要想让其枝叶繁茂,必须先稳固其根茎。

四、《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翻译:兄弟之间,是同根生、同气连的人。

在他们幼年时,父母左右扶持,前襟后裾,饮食同案,服饰相传,学业相连,游乐共方,即使有悖乱之人,也不会不相爱。

五、《交友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蜜如酒。

《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家训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对《颜氏家训》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原文译文)1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11.序致篇原文序致篇原文夫圣贤之书,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教人诚孝,教人诚孝,慎言检迹,慎言检迹,慎言检迹,立身扬名,立身扬名,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亦已备矣。

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规行矩步,安辞定色,安辞定色,安辞定色,锵锵翼翼,锵锵翼翼,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若朝严君焉。

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赐以优言,赐以优言,问所好尚,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

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与情竞,夜觉晓非,夜觉晓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今悔昨失,今悔昨失,自怜无教,自怜无教,自怜无教,以至於斯。

以至於斯。

以至於斯。

追思平昔之指,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车耳。

译文译文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氏家训教子》原文及译文赏析
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
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
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
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
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2.年逾四十()
3.少不如意()
4.揜藏文饰()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
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参考答案
一,l.品性2.超过3.稍微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
(王僧辨)能成就功业.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结果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参考译文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
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

梁元帝的时候,有
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如果有一句话说得
有道理,他的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如果
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的父亲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等到学士长到结婚和做官的年龄后,他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
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附注释
1、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梁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2、湓城:也称湓口,古城名.
3、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

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

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

4、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
5、揜:同"掩",遮蔽,掩盖
6、婚宦:结婚和做官。

此指成年。

7、衅:涂抹
8、为:表被动
9、非:错误
10、冀:希望
11、少:同“稍”,稍微
12、竟:终究
13、周逖: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