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孙·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词原文赏析及翻译秋词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秋词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1秋词二首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鉴赏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译文鉴赏

李清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译文|鉴赏《双调忆王孙·赏荷》此词记写秋天郊游,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秋日湖上风景图。
而且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达到了物我两忘、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双调忆王孙·赏荷》原文宋代:李清照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
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
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
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双调忆王孙:词牌名。
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
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秋已暮:秋时已尽。
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
汀:水边平地。
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鉴赏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
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
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
《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

《忆王孙》辛弃疾宋词赏析【原文】忆王孙;秋江送别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赏析】集古人句是一种再创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琼集成一首诗词,不但要结构妥贴风格统一内容有新意,还要音节浏亮琅琅上口回肠荡气。
这首《忆王孙》,表现空寞寥廓与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脱的永恒悲哀,非仅别离而已。
五句皆有出处,从《楚辞》到唐宋,可见所归纳是传统的共同悲哀。
所集非随手拈来,因才高不觉锻炼贯串之迹。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首句隐括《秋声赋》全部内容。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与悲哀对应的欢乐。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九日齐山登高诗》,杜牧)第三句强携酸泪一醉酩酊,承二句来。
“江山犹是昔人非。
”(苏轼《陌上花》)“昔人非”扣送别。
末为与初唐四杰接的李峤诗,“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汾阴行》)时空无际。
爬梳五处所引用原诗,可见所集非支离破碎的句意,而是远超出符码信号信息以上的丰厚民族文化传统。
疑问和悲哀如屈原《天问》般触及宇宙时空本体,无法回答,故首句“登山临水”,第三句却说“不用登临怨落晖”,看似矛盾,其实表现了人在时空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句意十分深邃沉重。
词中山水景观,甚至秋雁落晖,都是纯中国式的,打上民族人文传统的烙印。
所以读来颇耐咀嚼,回味绵长。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忆王孙秋词诗句及译文

忆王孙秋词诗句及译文1. “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里有‘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哎呀呀,这意思就是那茂密的芳草总是让人想起在外的王孙呀,柳树外高楼高耸,让人黯然断魂呢!就好比你特别想念一个人,那种思念是不是浓浓的呀!”2.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你瞧,杜鹃鸟不停地叫,真不忍心去听呢,天色快到黄昏了,雨水打在梨花上,只好深深地把门关起来。
这就好像你正心情烦闷的时候,听到一些吵闹声,也会想把自己隔绝起来一样嘛!”3. “冯延巳的《忆王孙·夏词》有‘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哇,风吹蒲草发出猎猎响声的小小池塘呀,一阵雨过后,荷花的香气充满了整个院子。
这就跟大热天忽然闻到一阵冰西瓜的香气一样让人开心呀!”4.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嘿嘿,把瓜和李子浸在冰冷的水中,真是透心凉呀,躺在竹床上,连针线活都懒得做了,只想睡个长长的午觉。
这不就是我们夏天悠闲时的状态嘛!”5. “纳兰性德的《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里说‘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那西风一晚上就把芭蕉给剪了呀,疲倦的眼睛经过秋天能忍受那份寂寥吗?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心累了,面对一些冷清会忍不住问自己能不能承受一样呢。
”6. “‘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强行把心情寄托在浊酒上,读着《离骚》,那愁绪就像湘江的水日夜不停地涨潮呀。
就像有时候我们烦恼时喝酒读书,可愁绪还是像潮水一样涌来呀,真无奈呀!”7. “王哲的《忆王孙》里写‘四宵得得并无寒,深谢孙公青顾看。
’这是说四个晚上都暖暖和和没一点寒冷呀,深深地感谢孙公青照顾看望呢。
这就像是你在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心怀感激嘛!”8. “‘九节藤边翠竹边,碧云庵,。
《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忆王孙春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翻译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归的王孙。
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
杜鹃乌儿一声声啼叫,悲凄的声音令人不忍听闻。
眼看又到了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注释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鉴赏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
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
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
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
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
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
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秋词二首的诗意与解释

秋词二首的诗意与解释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秋词二首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原文:《秋词二首》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诗意: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鉴赏: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忆王孙》诗词鉴赏

《忆王孙》诗词鉴赏《忆王孙》诗词鉴赏《忆王孙》诗词鉴赏1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①萋萋:草茂盛貌。
王孙:旧诗词中对男子的称呼。
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②杜宇:即杜鹃鸟。
赏析:此词抒写春闺相思。
见芳草而念王孙,登楼眺望而不见伊人归来。
眼前雨打犁花,窗外杜宇声声。
春色恼人,动人愁思。
结尾两句,渲染出黄昏时分的凄恻气氛。
伤离意绪,也就浮现纸上。
全词委婉曲折,轻柔细腻。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写闺人春日思念丈夫的词。
芳草是触动情怀的季节;高楼是触动情怀的地方;杜鹃啼唤,是触动情怀的声音;黄昏,指明时候;雨打梨花,指情境。
由于情景逼人,闺人念远的苦思可以想见。
《忆王孙》诗词鉴赏2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鉴赏: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有不少集古人句子而成的诗词。
它们虽是集古人句子而成,但作者给予了新的意境,使人读来熟悉而又陌生,自有一番情趣。
从现有文学史料看,我国最早的集句诗,始于晋代傅咸的《毛诗诗》,它是集《诗经》句子而成。
后继者不乏其人。
著名的如宋代王安石,晚年做了许多集句诗,有达百韵者。
文天祥以集杜诗著称,达二百首。
集句词始于王安石。
而后苏轼有《南乡子。
集句》三首,且标出所集诗句的原作者。
由于词是长短句,诗多五言七言的整齐句式,因此,集句词的数量就远不如集句诗多。
辛弃疾的这首《忆王孙》在辛词中也是仅有的。
从其内容看,大致也创作于他闲居江西上饶之时。
本词首句登山临水送将归,出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辛弃疾用它点出送别之意。
自从宋玉写了《九辩》之后,悲伤的感情与萧瑟的`秋景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抒写悲秋的感情,也成为历代文人的一大传统。
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
秋词其二的译文

秋词其二的译文
《秋词二首·其二》原文为: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咱开始翻译哈。
“山明水净夜来霜”,这就是说啊,山啊看起来特别明亮,水呢也清澈得很,到了夜里啊就下霜了。
就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样,夜里一降温,霜就落下来了,那山山水水在霜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干净清爽了。
“数树深红出浅黄”,就是有那么几棵树,上面的叶子呢,有些是深红的颜色,在那些浅黄的叶子衬托下就特别显眼。
你想啊,秋天到了,树叶开始变色了,有深一点的红,有浅一点的黄,混在一起还挺好看的呢。
“试上高楼清入骨”,你要是试着爬上高楼啊,哎呀,那种清冷的感觉能钻到骨头里去。
可不是嘛,秋天的风一吹,站在高楼上那风飕飕的,凉飕飕的感觉一下就传遍全身了。
“岂如春色嗾人狂”,这哪像春天啊,春天那个劲儿啊,就好像有人在背后撺掇你似的,让你兴奋得发狂。
春天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啥都在生长,人就跟着变得特别兴奋。
可秋天就不一样了,秋天是安安静静的冷,冷得让人冷静。
这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
刘禹锡这人可厉害了,他写的诗都特别有味道。
就像这首秋词,把秋天那种清冷、宁静,和春天的热闹、让人兴奋的感觉分得清清楚楚。
他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把秋天和春天的感觉都讲得特别生动。
咱们按照大白话这么一翻译,就感觉这诗离咱们更近了,就好像刘禹锡在跟咱面对面唠嗑似的,说他看到的秋天和春天的不一样。
你看,这么一翻译,这诗里的画面是不是就在眼前了?就好像咱自己也站在那有霜的山水之间,看着那些深浅不同颜色的树叶,又或者站在高楼上感受那清冷的秋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