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方法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进展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0 9 编辑 : 王冰 )
[ 3 5] G O N UL N,K A D I O G L U E,KO C A B AS N A,e t a 1 .T h e r o l e o f
表 皮 生 长 因子受 体 酪 氨 酸 激 酶 抑 制 剂 联 合 治疗 恶 性 肿 瘤 的进 展
3 7 7 7 .
m i n D a n d c a r d i o v sc a u l a r d i s e a s e [ J ] .P h a r m a c o t h e r a p y ,2 0 0 9,
2 9 ( 6 ) : 6 9 1 —7 0 8 .
P I 3 K / P D K 1 / A k t ( P K B ) 通路 将信 号 转 导 至 细胞 核 内 , 调 控 基
( 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 , T K I ) 便 是 近年 来研 究最 多的一 种
因的 表 达 , 并影响 细胞 的 生长 、 增 殖 和 分 化 。T K I的 作 用 就 是 阻止 了 A T P与酪氨 酸 残基 的结合 , 抑 制其磷 酸化 过程 。 由于 上 述 结 构 特 点, E G F R 又 称 受 体 酶 或 称 膜 结 合 变 构
[ J ] .G e n e , 2 0 1 2 , 5 0 5 ( 1 ) :1 2 1 —1 2 7 .
[ 3 6 ]C H E N C C, L U Y C, C HE N Y W, e t a 1 .He mo p e x i n i s u p—r e g a l ・
[ 3 3 ]l i E K, L I X, Y EX, e t a 1 . Ami t c c h o n d r i a —b a s e dm e t h o df o r t h e d e —
多靶点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009 年 6 月
第 36 卷 第 3 期
161
综
述
多靶点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刘 靖, 王 林 , 杨晓明
100850)
*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 医学研究所 , 北京
摘要: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多种受体或信号通路网络。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 多靶点药物的治疗 效果优于单靶点药物 , 多靶点抑制肿瘤信号转导是肿瘤防治药物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根据化学 结构分类, 对多靶点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其发展前景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 : 肿瘤; 多靶点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肿瘤药 ; 信号转导 中图分类号 : R730 . 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4 0440( 2009) 03 0161 11
2 10 白细胞酪氨酸激酶 ( LTK )家族 LTK 家族包括 LTK 和 ALK。 LTK 类似一种缺 乏细胞外区域的跨膜受体, 能够向细胞内传递增殖 信号 , 可能是前 B 细胞生长和分化因子的受体。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不是跨膜受体, 一般没有细胞 外结构, 它们通常持续或暂时位于胞浆, 或在细胞膜 内侧与跨膜受体结合, 所以又称为胞浆型酪氨酸激 酶。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受体、 T 细胞受体及其他信号通路执行信号转导功能。非受 体酪氨酸激酶主要包括 SRC, ABL, JAK, ACK, CSK, FAK, FES , FRK, TEC 和 SYK 等家族
关。酪氨酸激酶功能的失调, 会导致其下游信号途 径激活, 引起细胞 增殖调节紊乱 , 最终导致 肿瘤基因组中发现了大 约 2 000 个激酶 , 其 中超过 90 个为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酪氨酸激酶 按其结构可分为受体酪氨酸激酶 ( RPTK ) 和非受体 酪氨酸激酶 ( NRPTK ) 。 受体酪氨酸激酶通常具有一个可以与特定配体 相结合的细胞外结构域、 一个跨膜区及一个可以选 择性地与底物结合并将其磷酸化的细胞内激酶域。 将配体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细胞外结构区域结合, 引起其结构改变从而产生酶催化活性。许多受体酪 氨酸激酶都与肿瘤的形成相关, 其原因包括基因突 变、 染色体易位或简单的激酶过表达
西罗莫司治疗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的研究进展

西罗莫司治疗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的研究进展西罗莫司(sorafe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herpesvirus-associated endothelial cell neoplasm,KSHV-AE)是一种与卡波西肉瘤相关的内皮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的弥漫性结节和斑块状病变。
目前西罗莫司在治疗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下:1. 临床试验结果:一些临床试验研究显示,西罗莫司在治疗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一项针对77例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患者的研究发现,应用西罗莫司治疗的患者中有51%的患者出现了肿瘤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情况。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70例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了肿瘤缓解的情况。
2. 作用机制:西罗莫司通过抑制多个靶点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这些靶点包括Raf激酶、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衍生物生长因子受体)和c-KIT等。
在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中,VEGFR和PDGFR的过度激活被认为是肿瘤形成和进展的重要因素,而西罗莫司的抑制作用可以降低这些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 耐药机制:一些研究也显示出西罗莫司治疗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的耐药性。
有研究表明,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中存在一些抗药性相关的遗传变异,如c-KIT和Raf激酶等基因的突变,这些变异可能是导致西罗莫司耐药的原因。
4. 综合治疗:鉴于西罗莫司单药治疗卡波西形血管内皮瘤的治疗效果有限,一些研究建议将其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观察到将西罗莫司与依法韦伯(ifosfamide)和玉龙霉素(paclitaxel)等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缓解一些耐药性的问题。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动学研究进展_张师

( 20100122 ) ;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 ( 2013161 ) ; 河北省 人力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厅 留 学 回 国 人 员 科 技 活 动 择 优 资 助 项 目 ( 20100313 ) [ 作者简介] 张师,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体内药物分析和药动 Email: 398306347@ qq. com。 学。联系电话: 15533961255 , [ 通讯作者] 王明霞, 女,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体内药物分 Email: 析、 药动学 和 药 物 相 互 作 用。 联 系 电 话: ( 0311 ) 86095406 , mxia_wang@ 163. com。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2016,2药动学研究进展
张 师, 王明霞, 冯章英 (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石家庄 050011 ) [ 摘要] 酪氨酸激酶因在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细胞的生长 、 增殖、 转移密切相关, 而被作为肿瘤治疗 的一个重要靶点来进行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以受体酪氨酸激酶为靶点的药物 , 具有选择性高、 疗效 好、 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是这些药物在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等方面具有差异。 因此,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 AZD9219 、 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比较了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 埃克替尼、 拉帕替尼、 阿法替尼、 达克替尼、 阿帕替 , 。 尼以及克唑替尼的药动学并进行综述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癌; 乳腺癌; 胃癌; 药动学; 细胞色素 P450 [ [ [ 中图分类号] R286. 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3734 ( 2016 ) 14 - 1600 - 0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类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EGFR TKI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EGFR TK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从EGFR TKIs的作用机制出发,阐述其如何通过抑制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接着,我们将回顾EGFR TKIs的药物研发历程,介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GFR TKIs药物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EGFR TKI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我们将探讨EGFR TKI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拓展新的适应症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EGFR TKIs在癌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EGFR-TK抑制剂的分类与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抑制剂)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EGFR-TK抑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形成可逆性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这类药物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
不可逆性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 结合位点形成共价键,导致EGFR的永久性失活。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癌细胞中的特定分子靶点,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其瘤细胞死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其中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例如,阿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用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阻断癌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与T细胞的结合,从而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例如,PD-1抑制剂尼伐替尼和CTLA-4抑制剂伊普列姆单抗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三、药物联合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肿瘤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同时攻击肿瘤细胞的不同靶点或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使用顺铂和紫杉醇可以显著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导入外源性基因或腺病毒载体来恢复或增强抗肿瘤反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修复或增强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基因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已经开发出针对一些遗传性肿瘤的基因治疗药物,例如针对乳腺癌BRCA突变的帕尼珠单抗等。
总结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从传统的化疗药物逐渐发展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领域。
这些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希望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肿瘤药物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 EGFR-TK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张鹏应1**陈璐1陈海飞1李群益1, 2施孝金1, 2***(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药剂科上海 201907;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药剂科上海 200040)摘要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在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BTK抑制剂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有3个BTK抑制剂获得美国FDA批准。
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证实,BTK抑制剂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良好。
BTK抑制剂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临床研究亦已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概要介绍BTK的结构、功能及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依鲁替尼 B细胞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R979.19; R73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0)15-0008-05Advances in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and its inhibitors*ZHANG Pengying1**, CHEN Lu1, CHEN Haifei1, LI Qunyi1, 2, SHI Xiaojin1, 2***(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orthern Division of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907, China;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is a key molecule involved in multiple functions of B cells, and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B cell maligna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TK inhibitors targeting BTK, there are currently three BTK inhibitors approved by the FDA for marketing. Several large-scale clinical trials have found that BTK inhibitors have excellent effects o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mantle lymphoma. More progress has been also made in the trials around BTK inhibitor combined with other chemotherapeutic drugs to treat multiple solid tumors.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inhibitors of BTK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ibrutinib; B cell malignancies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对白血病等各种B 细胞恶性肿瘤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10NO.16AUG.2010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方法进展*刘振凯1艾菁2耿美玉1,2△(1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摘要: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 )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侵袭等相关信号通路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肿瘤靶向性治疗的重要靶点。
本文对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药物;小分子抑制剂;抑制剂筛选中图分类号:R730.5,R9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273(2010)16-3134-04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rotein-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as Anticancer Drug*LIU Zhen-kai 1,AI Jing 2,GENG Mei-yu 1,2△(1Marine drug and food Institut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003,China;2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PTKs)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promosing therapeutic target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human diseases and in particular several types of cancer.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on,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of many tumors.An effort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more effective PTK inhibitors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PTKs with a vie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PTKs.Key words:Protein-tyrosine kinases;Antitumordrugs;Small-molecule inhibitors;Inhibitors screening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CLC ):R730.5R915Document code:B Article ID:1673-6273(2010)16-3134-04*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No 30725046)作者简介:刘振凯(1983-),男,硕士。
研究方向:分子药理学。
E-mail :lzkai111@ △通讯作者:耿美玉(1963-),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E-mail :mygeng@ (收稿日期:2010-05-07接受日期:2010-06-01)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是细胞毒类药物,这类药物大多存在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1]。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给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理念带来了巨大转变。
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筛选发现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2]。
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它们能催化ATP 分子上的γ-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
酪氨酸激酶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两种。
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单次跨膜蛋白,目前至少已有近六十种分属20个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被识别。
不同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和配体结合后,受体自身发生二聚化或结构重排,并进一步使受体胞内区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或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3]。
它们在信号由胞外转导至胞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胞浆蛋白,现已经确认的有约30种,分为10大家族。
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失调则引发生物体内一系列疾病。
大量资料表明,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的异常激活或过度表达将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周期紊乱,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4]。
同时,酪氨酸激酶调控异常还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化疗抗性等密切相关。
事实上,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策略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策略主要分为胞外、胞浆和核内三个层面:细胞外策略主要是针对于受体型,配体与受体的生物拮抗剂以及特异性抗体,通过拮抗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5];胞浆内策略主要分为抑制激酶区的激酶活性和拮抗酪氨酸激酶与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6];核内策略主要是利用miRNA 降解或者干扰酪氨酸激酶的mRNA ,抑制激酶的蛋白表达而达到抑制激酶活性的目的[7,8]。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抑制激酶区激酶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而本文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抑制剂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酪氨酸激酶的自磷酸化过程和催化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的过程都涉及到ATP 上磷酸基团的转移,这一反应过程是酪氨酸3134··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10NO.16AUG.2010激酶抑制剂研发的重要切入点,研究者们也是依据ATP竞争性抑制的原理建立了众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水平的筛选方法[9,10]。
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可分为均相法和非均相法两大类,其中均相法包括同位素法、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Assay,FPIA)、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基于微珠技术的分析法(bead-based assay)、基于微流体技术的分析法(Microfluidics Mobility-Shift Assay)等,非均相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解离-增强镧系荧光免疫分析(Dissociation-Enhanced Lan-thanide Fluorescent Immunoassay,DELFIA)等。
2.1同位素法同位素法是一类较早应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筛选的经典方法,包括放射配体标记法、亲和闪烁分析法(Scintillation Proximity Assay,SPA)等。
放射配体标记法(也称为[γ-32P]掺入法)的原理是对反应体系的ATP进行[γ-32P]标记,反应过程中酪氨酸激酶会将ATP 的[γ-32P]转移到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底物发生[32P]同位素标记。
对结果的分析一般包括SDS-PAGE分析和膜结合分析两种方法。
进行SDS-PAGE分析时,对反应混合物进行煮沸处理,然后进行SDS-PAGE分离,放射自显影。
进行膜结合分析时,将反应混合液点在P81磷酸纤维素膜上,分别用磷酸和丙酮洗膜,洗去剩余的[γ-32P]ATP,然后用液体发光计数仪检测样品的放射性水平,放射性水平的高低反映了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强弱[11,12]。
亲和闪烁分析法(SPA)的原理与放射配体标记法类似,对反应体系中的ATP进行[γ-32P]标记,在酶反应进程中ATP的[γ-32P]转移到生物素标记的底物上,生物素化的底物被蛋白链菌素包被的闪烁球捕获,底物上的[γ-32P]使闪烁球发出光子,然后用闪烁发光计数仪检测发出的光子强度,光子强度的高低反映了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强弱[13]。
SPA是一种新的液闪分析法,和放射配体标记法相比,减去了游离配基与结合配基的分离过程,使得同位素法可以以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更大程度上适应于高通量药物筛选。
同位素法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筛选具有灵敏度高、反应体系简单、操作步骤少、适合用于全自动工作站等优点,因此在早期的酪氨酸激酶筛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此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多缺点,如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对实验人员的放射性毒害等。
随着其他筛选方法的成熟和完善,同位素法将逐渐退出大规模筛选的舞台,但其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动力学作用模式评价中的作用短期内仍然难以取代。
2.2荧光偏振免疫测定(FPIA)FPIA是一种利用物质分子在溶液中旋转速度与分子大小呈反比的特点对荧光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荧光物质经单一平面的偏振光蓝光(波长485nm)照射后,可吸收光能跃入激发态;在恢复至基态时,释放能量并发出单一平面的偏振荧光(波长525nm)。
偏振荧光的强度与荧光物质受激发时分子转动的速度成反比。
大分子物质旋转慢,发出的偏振荧光强;小分子物质旋转快,其偏振荧光弱。
用于测定酪氨酸激酶活性时,反应体系中依次加入底物、蛋白激酶和ATP启动反应,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磷酸化底物和磷酸化底物的抗体。
如果抗体与荧光标记的磷酸化底物结合,激发时发生的运动小,发射光偏振程度较高,产生较高的偏振值。
如果抗体与磷酸化底物结合,激发时旋转或翻转速度快,相对于激发光平面将去偏振化,产生较低的偏振值。
由此可以反映蛋白激酶的活性,激酶活性与偏振值成反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