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负责人:王新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化学学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补充部分,也是高校化工、化教、物化、轻工、材料、纺织、冶金等有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其他后续理论与实验课程起着基础性、示范性的作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建设,对于化学化工等专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实际意义。

要学好无机化学理论,必须做好无机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传授无机化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优良的科学素质。通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及实验室等特点的精品课程,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2、课程定位

《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该课程既单独开设,又作为无机化学理论课的实践和补充,与理论学习交叉进行,内容及进度安排即体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作用又兼顾实验自身的教学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

⑴培养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⑵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性能的理解;

⑶培养学生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

⑷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程特色

⑴担任该课程教学的无机化学教研室是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敬业爱岗、勤于奉献。目前正承担多项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

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为明确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减少和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结合设计实验,几个实验教学模块安排合理,实验项目更新率高,实验内容既有深度,也有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⑶教师们能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努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做到了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工作与教学相结合,并注意吸收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⑷以“绿色环保”为概念的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法规,爱护自然环境。一是对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科学的环保处理,使其不产生环境污染;二是部分实验采取微型化,做到了既节约药品,又保护环境。

⑸《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起步早,效果好,涉及面广,结合性强。有关考试改革方法的论文,获院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雄厚的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有着一支业务水平高、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教学梯队。

1、人员组成:承担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有8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5人,占教师比例为62%,3位本科学历的教师也都取得了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教师后续教育率达100%。高级职称6人,占教师比例为75%,中级职称1人。35—55岁教师5人,35岁以下教师3人。教学骨干教师2名。高级职称教师上课率达100%。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2、师资建设:无机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几年来,教师们通过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修和访学等方法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科研水平,形成了教学团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今后的几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实力将进一步增强。一支学历高、师德好、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目前,承担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8位任课教师成员的基本情况列下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历学位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王新芳 女 37 副教授硕士 无机化学

课程建设负责人

主讲无机理论课、实验课实验教研室主任

董岩 女 44 正教授学士 无机化学

主讲无机理论课、实验课

系教学副主任

高朝明 男 45 高级实

验师

学士 无机化学

主讲无机实验

系书记

魏兴国 男38 高级实

验师

学士 无机化学主讲无机实验

孙汉文 男35 副教授博士 无机化学实验指导教师,系副主任

周连文 女40 副教授硕士 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教师主讲环境化学

牛萍 女28 讲师 硕士 无机化学

实验课教学教师主讲生物无机化学

刘雷芳 女26 助教 博士 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教师主讲无机化学

主讲教师情况简介

王新芳:1971年生,副教授。自1994年任教以来,先后又开设过《现代化学原理实验》、《热分析》、《合成化学》《生活中的化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负责无机实验课程的建设全面工作,并且是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成员。

在教学中,能结合科学研究工作,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增强了教材知识的新颖性和深度、广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2年被评为“师德标兵”,2005年获课堂教学三等奖,2006年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新星奖,2007年获课堂教学比赛三等奖,2007年获实验教学课件“转化法制备硝酸钾”三等奖,2006年获德州学院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参编教材一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主持省级教改课题一项。参加国家科研立项一项,参加省建设厅科研立项一项,主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一项,校级科研项目三项。

董岩:教授。一直担任无机化学理论课、实验课、无机化学选论和绿色化学教学。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十余篇, 参编教材2部。1991年,获校级优秀实验技术一等奖一项;2002年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一项;获德州学院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项。 主讲的《无机化学》课程2003年5月被确定为院级优质课程(课程负责人)。2004年评为德州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研究方向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两项,市级科研项目一项;参加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建设厅科研立项一项,校级科研立项三项。

高朝明:高级实验师。从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20多年,有着非常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有多篇实验论文获奖。例如,实验教学论文“电位法测定茶叶中的氟”获德州市科协二等奖,实验教学论文“化学反应速度测定方法的改进”获校级三等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多项。

3、教研活动:我们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每周利用准备实验和辅导实验的时间,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的异样现象和新的实验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并采取互相听课,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并积极交流教书育人的先进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们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丰富教学经验。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整体发展,全面提高,使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实验教学,成为教学能手。

4、教科研成果:课程建设负责人正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科研模式的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参编《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一部,即将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董岩老师参编教材一部,该教材在微型无机实验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高朝明老师一篇论文获市科协科研论文二等奖、一篇论文获校级科研论文三等奖、魏兴国老师的《无机化学实验考试方法改进》论文获院级科研论文一等奖。董岩老师目前在研的萃取技术,开创了从中草药中提取各种有效成分的新方法,受到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好评。无机实验教师们的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参加院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的人数达100%。

近几年来,无机实验教师承担科研课题6项,其中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取得较大数目的科研经费,所有在研项目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开发表科研

论文70多篇,人均发表论文11.6篇。

5、获奖情况:近几年来,无机实验教师获得多种荣誉和称号,董岩老师连续获得院级课堂教学评估二等奖和一等奖,高朝明老师连续三年被评为师德标兵和先进个人,王新芳老师被评为2002年度师德标兵,多次在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课题组其他成员多人次年终教学评议为优秀。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修订了教学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大纲的建设和规范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范围、深度及体系结构,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一般进度,课时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思考题及主要参考书。2006年我们修订了4个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我们注意了解各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配合系教学改革计划几经修定教学大纲,现行的教学大纲贯彻落实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有科学性、体现完整性;对实验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减少了以元素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制备、合成,设计性为主的创新性实验,克服了以往内容陈旧、落后的弊端,避免了重复和繁琐,积极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新成就。

现行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我们目前采用的大纲必修学时数为96学时,具体内容有:1、基本要求。如实验室安全、环保、节约教育。掌握实验学习方法,遵守实验规则。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准确做好实验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合理进行数据处理,写出正确的实验报告。2、基本操作和仪器使用要求。熟练掌握的操作有玻璃工、分离提纯技术、滴定操作、分析天平使用、溶液配制、试管操作、灯的使用、电导仪、分光光度计、恒温槽、ph计等无机实验仪器的使用;了解部分仪器及操作,如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差热分析仪等大件仪器的操作与使用。3、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验证。4、综合科学素质培养。通过综合、设计、制备实验,提高检验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

根据课程新教学大纲的的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几大模块:a基本操作实验、b 基本原理实验、c元素化学实验、d综合制备实验、设计提高实验。并且我们每年的执行教学计划都在不断更新,今三年开设了12个新型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和做实验的兴趣,实验课,学生不仅能在正常实验课时间提前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而且十分踊跃参加开放实验与创新实验,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实验项目(第一学期必修):

实验室安全知识、基本操作录像a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b 3学时

仪器的认领和洗涤a 酸碱中和滴定b 3学时

灯的使用、玻璃管加工、塞子钻孔a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b 3学时

溶液的配制a 过氧化钙的合成d 3学时

CO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b 碱式硫酸铜的制备d 3学时

由粗食盐制备碘盐d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d 3学时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d Fe3+、Al3+离子的分离b 3学时

转化法制备KNO3 d 醋酸银溶度积常数的测定d 3学时

实验项目(第四学期选修)

基本操作多媒体演示实验c 碱金属、碱土金属c 3学时

卤素c 钴(Ⅲ)配合物的制备d 3学时

铜、银c 3学时碱式碳酸铜的制备d

锌、镉、汞c 3学时氧、硫及其化合物c

高锰酸钾的制备d

铬、锰c 3学时

铁、钴、镍c 3学时重铬酸钾的制备d

氮、磷及其化合物c 微波辐射制备磷酸钴纳米粒子d 3学时

B12注射液的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d配位化合物 b 3学时

近三年新增设的部分开放实验项目:

硫酸铜的精制

碘盐的制备

醋酸银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从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制备碳酸钠

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常数和活化能的测定

过氧化钙的合成

微波辐射制备磷酸钴纳米粒子

维生素注射液的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

四氨合铜硫酸盐的制备

废铁屑制备三氯化铁试剂

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狠抓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⑴多媒体教学资料建设:根据新形势的需要任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课程组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应用,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近几年,将多媒体CAI 现代教学方法用于本课程教学中,投影仪、录相机等教学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单一的教学形式,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已建设有:

[1]《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电子课件1套(与北师大教材配套)

[2]《无机化学试题库》光盘1个

[3]《无机化学基本操作》VCD音像资料一套

[4]《无机化学实验操作项目卡》一套

3、无机化学实验历来十分重视教学环节管理。

任课老师时刻牢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增强实际能力为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⑴教师认真备课,参阅大量参考资料,研究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态度端正,治学严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注意难点和重点,把易出问题的地方和各种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好的讲解,对实验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而且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无机实验在系的公开课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受到全体师生的好评。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药品齐全,对重点实验都要提前试做,以便心中有数,更好的为学生解释实验原理和现象。

⑵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在实验预习中要求学生做到:⑴阅读实验教材﹑教科书和各种参考资料中的有关内容;⑵明确本实验的目的;⑶了解实验内容﹑步骤﹑操作和实验时应注意的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和实验现象;⑷在预习的基础上,写好预习报告。经检查,不预习的学生,不准做实验。

⑶在实验教学课堂中,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这样可以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明白的是现象,及时解答﹑交流﹑沟通,真正实现了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即解决了教学问题,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⑷实验报告逐份批改。实验报告的批改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实验效果的重要体现,尽管学生人数多,工作量大,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真正做到逐份批改,并且针对问题作出批改意见,对于出现的科学性错误,给予正确的修改,做到了解惑释疑,并且在下一次课堂教学时就实验报告情况作总结性的讲解。每批改完一次实验报告,都要结合实验情况,填写实验考核成绩表。要求学生认真作好预习,为了使实验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实验预习是关键。

⑸科学﹑合理﹑规范的无机化学实验考试考核办法

无机化学实验实行综合考核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学期成绩由基本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组成。单项成绩不合格,不给总成绩,这样使学生能认真对待

每个学习环节。建立完善的试题库和准确合理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考试时,从试题库中随即抽取试题,实行教考分离。考卷由指定教师确定的方式。

灵活的考察方式。具体做法是:⑴加强基本操作的考查。多年来,我们实行在每个年级的第一学期期中或期末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考试。其方法是: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分成十六个题目,由学生抽签,每人一题,进行单独操作,每个教师观察两个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除观察学生的操作外,还根据操作情况,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每个学生考半个小时,完成后当场评定分数,这种考试方法学生非常重视,操作认真,操作不正确的地方当场得到教师的纠正。通过基本操作的考试,促进学生平时对实验基本操作的学习更为重视,为后期实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①自编实验习题考查。该法主要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无机化合物及元素性质的掌握情况。根据我们多年地教学经验和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自编了三十余个实验习题,事先编号,考试时每个学生发给一种未知物,按照实验习题给出的条件,由学生自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出所给未知物是什么物质。这三十余个实验习题基本上包括了无机化学所涉及的到的所有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这种考查方法,使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感官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验考核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地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详细做出实验记录;准确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习题考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增加了学习兴趣。

②加强平常的考查。为了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的学习,我们平时实验课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记入学期末的总成绩。第一学期总成绩:笔试占40%,基本操作考查占30%,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占30%;第二学期总成绩:实验习题考试和实验报告各占50%。

③规范的实验理论考试,理论考试试卷由无机实验全体老师流水阅卷。

无机化学实验建立完善的试题库和准确合理的评分标准。考试时从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实行教考分离,考卷由系统一确定的方式。

4、深化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只有加强教改,才能促进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我们的教改方向是:⒈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改革,减少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结合设计实验,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0个,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增加结合设计实验数目,扩大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⒉以“绿色环保”为概念的教学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习环保知识,

宣传环保法规,爱护自然环境,对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科学的环保处理,不对环境产生污染。⒊以结合考察为目的的实验考试方法改革。无机化学实验考试方法改革起步早,效果好,涉及面广,结合性强。介绍考试改革方法的论文,获院级科研成果一等奖。4、进行科研型实验的探索与改革。在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严格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深受学生的好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现在正承担“科研模式的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

无机实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在教学科研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在学院组织召开连续几年的学习座谈会上,听课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没有提出任何批评意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给以充分肯定,受到学院领导的表扬。

四、教学条件(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设

1.无机化学实验选用了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先进适用的教材

⑴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每年数以万计的功能化合物不断被化学家合成出来,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许多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也随之修正。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我们选用了国家教委推荐的教材----北京师大主编的《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该教材由国内五家重点院校合编)。该教材是编者结合十几年使用的经验和教改的成果,参考了近几年国内外出版的相关教材和科研论文而编写的。教材内容丰富、新颖、实用,删除了大量与中学化学重复的实验,增加了自由选择的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离子分离与鉴定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教材基本操作实验9个,并增加了对新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知识的介绍内容。使学生实验综合技术有了深入了解;基本化学实验7个,基础元素实验9个,这两部分实验数目有大幅度减少,实验内容也有了修正。修订后更科学、更系统;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11个,综合设计实验7个,这两部分实验数目增加较多,实验内容大部分是近几年来无机实验的新成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总之,该教材选择自由度大,新成果多,科学,系统,规范是一部适合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先进教材。

另外我们上第一堂实验课时,就将有关的重要参考资料推荐给学生。如⑴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实验,⑵浙江工大编无机实验,⑶中山大学编无机实验,⑷化学实验手册,⑸微型无机化学实验,⑹无机合成等,先进、适用、齐全的教参。在院图书馆、系资料室有密切相关的配套齐全的教学参考资料。这对开阔师生视野,启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⑵教材自建情况:虽然我们选用了高质量的实验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执行计划中,我们总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现有的实验条件适时的进行调整,这样在多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在2006年,我们以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自编了《无机化学实验》讲义及相关实验指导材料。2008年暑假,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委托,我们参编了山东省普通高校用《无机化学实验》一书,即将出版。这对于下一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无机化学实验具有良好的教学场所和完备的实验条件

⑴基本条件:无机化学实验室现有二个学生实验室,一个实验准备室,二个实验仪器室,使用面积达到468m 2,可同时容纳80-100人实验,每年承担50个实验,共计150*5学时的教学任务。实验仪器能够达到一人一组。能够完成大纲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无机化学实验开出率达100%。

⑵建设实施:随着每年1000万专项资金的投入,无机化学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用仪器设备得到明显改善。现有电子反应振荡器一台、电热鼓风干燥箱两台、马福炉一台、电位滴定仪一台、性能比较先进的PH计10台、电冰箱一台、离子色谱仪一台、紫外分光光度计一台,热重差热分析仪一台,仪器设备总价值50万元左右。

⑶实验室管理:无机实验室有专职的高级实验师,在他的指导下,其他实验室教师对所有仪器设备能够熟练操作,并加强管理,随时进行调试、维修、养护,保证仪器设备完好的应用于无机实验教学,为无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验教师在实验室管理中,认真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仪器设备、药品管理做到帐、物、卡齐全统一。制订了无机实验室规则、无机实验室安全守则、无机实验室物品管理办法等管理条例,从而保证了无机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在全省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一类基础实验室之一。

五、立项以来取得的教研成果、科学研究成果及推广

教科研成果:1.申请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科研模式的化学

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2、教改论文4篇,其中“对改革化学实验考核提高学生科研素养途径的探索”发表在核心期刊杂志。3、自编实验讲义及实验指导材料一套4、参编《无机化学实验》一部,即将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4、科研校级课题6项,省级4项,发表科研论文29篇,多篇为SCI。

成果应用及推广:1、由王新芳老师完成的“无机化学实验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制作完成了所有实验的教学课件,及电子教案,将多媒体CAI教学方法和仿真实验应用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改革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2、由王新芳老师完成的 “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录像VCD” ,将录像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既改革了实验教学多年来单一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手段多元化,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实验教学在时空上得到延伸。3、由王新芳老师在研的课题“科研模式的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开发了一些新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了新的实验教学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4、由董岩老师参编的“微型化学实验”,一书,将微型实验方法和理念引入化学实验教学,我们应用微型实验法改革部分无机化学实验,并先后在实验教学中应用,推进了实验方法的改革,既能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又大幅度节省试剂用量和时间,减小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效率。5、由高朝明、魏兴国老师完成的“无机化学实验试题库”及操作试题卡片,结合当前化学实验考核现状,从考核内容、设计及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良好评价效果。

六、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早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目前主要的发展规划如下:

1.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同时培养年轻教师,通过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更加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准确定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这门课程建设与系列后续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要先进,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在主要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考核方法和试题库或试卷库、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等)上网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建设,继续丰富网站学习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教材建设: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新型实验教学,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增加自由选择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6.建立一个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无机化学实验室,除了完全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外,还能满足学生科研型教学的需要。争取教学仪器设备费的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7.重视教学成果,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争取国家级的教研立项。

希望这次能够顺利入选优质课程行列,并进入下一步的精品建设之中。

谢谢各位专家的审阅,请多指正!

2008年11月6日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落实《课程方案》工作总结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落实课程方案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以“校本教研”为阵地,全力提升师资水平;以“过程管理”为重点,创新常规工作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求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开足开全三级课程,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力度,每学期初教导处及时出台《落实课程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备课、有作业、有评价,规范有序实施,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提早认识,成立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学校教研室牵头,以科研为平台,主抓校本课程建设开发评估工作,以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以“校本教研”为阵地,全力提升师资水平 1、序列化的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施教水平 一是“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二是“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三是间周一次的师徒研究课活动。特别是师徒研究课,先由青年教师在上一周定课题、写教案,由指导老师上报教导处核实,教导处把下周师徒研究课时间、班级、学科、课题等信息发布到教导处,让全校教师及时了解信息,下周全校教师、领导择机听课。这样,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供了学习帮教平台。 2、系列化的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全体教师“五个一”活动。每学期要求每位老师读教育杂志,做到每

学期10000字的读书笔记;每月上交一篇真实有效的反思;每月至少剖析一个教学案例或片断;每学期交一篇真实的教育故事;每学期交一篇有科学含量的教学论文等。 对年龄不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实施“基本功训练”,先从“钢笔字”“粉笔字”训练入手,要求每周一、三、五训练“粉笔字”,二、四训练“钢笔字”,粉笔字写完后统一展出在办公室,届时教导处抽查,每星期上交一张钢笔字,学校督查记录,成绩纳入教师学期综合考核成绩中。 三、拓宽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我们从英语口语、信息技术操作、阅读水平、汉字书写等素质项目入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科学质量观。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过去单纯的绘画、手抄报、文艺汇演到现在的古诗文诵读、读书小报展示逐渐走出一条由单一到多项、由雏形到规范、由零散到规模的发展之路。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 2016年12月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各位专家: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科技处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作为校级重点学科,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我代表学科组,按照《陇东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将本学科建设情况向专家组进行汇报。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带头引导作用,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学科梯队,形成群体合力,而变个人奋斗为团队协作,变各自为战为集中优势兵力联合攻关,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从而尽快提高我系研究水准,本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拟定位如下: 1.初步建成具有较为鲜明学科特点、较强研究优势、较为完整科研梯队和强深研究潜力的学科方向。近三来,共建成两个研究方向及其相应的研究梯队,共引进硕士研究生5名,有4位在职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位博士研究生已学成归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科梯队基本形成,主要指标基本达到。 2.力争在申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闫庆生教授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马啸博士参与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中央政府与蒙藏民族地区政治互动策略研究”、已于2009年结项,同时主持2007年教育厅项目一项、校级项目2项;白学锋副教授参与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校级项目3项;刘治立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即将鉴定结项,主持参与省教育厅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温金童参与卫生部2009年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主持学校项目1项;黄会奇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1项;段有成、刘月兰、赵法发各主持校级项目1项;侯普慧参与校级项目2项。学科组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建设指标。 3.努力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共在核心期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有8篇发表在《中国边疆边疆史地》、《西藏研究》、《中国医药报》、《探索》、《兰台世界》、《青海民族研究》、《兰州学刊》、《医学与社会》、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篇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XX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XX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XX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 (1)教学内容 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传染学、急救医学。首先先概括以上课程的统一建设: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建设情况总结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2013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总结 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 (一)机构设置 学院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由校党委直接领导,书记张 进平具体负责,主要把握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由思政部主任张晓萨负责学院思政教学 督导工作,监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由思政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覆 盖学院所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还建立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全面组织开展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师资队伍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由思政部下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该教 学团队是一个融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团队建立以 来,始终致力于探索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成 绩显著。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积极选派教 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专职辅导员队伍 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建立了各教学班配备一名辅导员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辅导员的组织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对学生 进行行为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数十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辅导员老师积极 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 治素质。 在行为养成上,由辅导员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对学生行为进行纠偏,引导学 生行为方向,并作为学生行为表现考核的主要依据,合理有效管理学生。既加强了学生管理, 又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方面,为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思想状 况,贯彻院党委的工作指示,从制度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 对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了每学期两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满意度调查机制,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 论课老师进行教学效果监督,及时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修订版

初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 施工作总结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总结 邵原二中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深入,课程模式也日逐多样化、自主化,特色化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实施办学自主权创设了广泛的空间,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更加自由的开放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展台,激发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的极大热情。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将我校建设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我校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必须充分考虑到适应基础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充分发挥的需要;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有利于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校课程类型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层化。从培养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建设和完善学校创造教育课程、艺体健康教育特色课程(合唱队、舞

蹈队、篮球队)、主题节日课程(教师节、国庆节、清明节、端节节)和学校三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教育、养成教育)等。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品行、人格、习惯形成和发展的经历,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逐步构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体系。 (二)、通过课程设置,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优秀二中人。 (三)、通过课程的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修养良好、业务能力精湛、具有“奉献、智慧、求实、创新”精神,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队伍。 三、我校校本课程制定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自主开发的课程。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先让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再由学生自愿报名选择。这样一来,课程开设与学生选课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二)、多样性的原则。校本课程应该是多样性的,适合本校本地区的,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不一定向标准教材看齐,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最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总结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我校在南安市教育工委、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学年来,学校班子团队团结协力,带领全体教职员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实施“四大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努力提升教师队伍职业思想和业务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办好新形势下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班子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行政班子成员首先从自身抓起。在行为上,一向重视自身建设,兢兢业业,勤勉得力,时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处处率先垂范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勤政敬业,和教师“心贴心”,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学校教学骨干,负责部门管理工作同时,多数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工作,每位同志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工作量饱满。除出色完成自身教学工作外,他们能站在课程改革最前沿,

引领全校教师投入教育教学。他们主动听课,组织、参加教研活动。和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规律,把学到的教育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实际中,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管理思路赢得教师的信赖,从而以领导班子的模范形象凝聚人心。行政成员每学期听课均达30节以上,参加教研活动20余次。 (二)加强师德建设,塑造师表风范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我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督促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理论水平,依法执教。相继制定完善了《教师行为十不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计划》、《教师廉洁从教二十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教师签订了“师德承诺书”,责任到人,狠抓践诺。在活动中育人,在活动中陶冶良好的师德情操是我校师德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学年,我们都要定期开展诸如“师德工作研讨会”、征集师德、“爱岗敬业、奉献教育”演讲、“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教育个案分析等师德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和师德实践,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大大提升了我校

科研项目结题报告(修改)

科研项目 《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创造力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创新人才除应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敢于批判、勇于开拓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来源于实践。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有活力且最具有社会价值的那一部分,也是人类共同和普遍具有的潜能。但不当的教育往往会使人长大之后失去创造性。正如马洛斯曾指出的:“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又会失去的”。因此,如何充分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创新欲望,是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竞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培养他们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可以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报名参赛的学校和参赛的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1、项目研究的预期目标 1.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1.2.调整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1.3.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① 基础实验;② 设计性实验;③ 综合设计性实验;④ 设计研究性实验。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总结

《CIS设计》课程自查报告 为了配合学院对2017年精品课程的检查工作,我们从4月起对《CIS设计》课程开展了自查工作,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社会需求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分解、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为特色,软、硬件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共享型机械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合理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进行课程综合性改革。将将单纯的数控实训与职业鉴定、数控大赛及工厂实际加工结合起来,强调以“掌握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构建以技能培养为目的、以技能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2、实现建设目标的规划与措施 (1)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习题等网络资源已经全部上网,运行效果良好。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技术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教书育人、技术精湛,教学和生产结合的教学队伍。 (3)继续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职业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和方法。 3、对已上网的课程资源注意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网站内容更加完善,主要包括: 师资队伍:主讲教师、人员构成、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研究 课程描述: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大赛试题、大赛成绩、建设规划、习题、课程申报资料等,下一步准备增加相关的科研资料和学术论文,及前沿技术等资料。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学历结构、项目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很不是很合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尽可能的派出教师进行培训。今后我们将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尽可能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数控方面的人才。 5、加强科研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我们鼓励课程组的老师们努力撰写课程建设方面和课改方面的学术论文。现已计划这方面最少发表两篇论文,论文正在撰写中。 二、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经费未使用 2、关于本课程的论文未发表。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单位: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负责人和撰写人:赵永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渐趋同,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随着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加快,不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而信息渠道相对开放的框架也趋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认识加强子女教育的价值。人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愈来愈关心了。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行动存在反差,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存在反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存在反差,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矛盾,同时也是许多家长产生极大困惑甚至痛苦的原因。因此,这一代自身难于积累教育子女经验的父母,对分别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回答。因此,理论与实验都在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家长,从而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针对家长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已有一定基础 第一,我校从建校起,就格外重视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始终保持校长、班主任与每一个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新生入学前,我校召开家长会,把班主任的手机向新生家长公布,并承诺早6点以后到晚10点以前全程开通,随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这一措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关注。 第二,我们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前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申报“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家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