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的来历

马头琴的来历2篇马头琴的来历(一)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马头琴是一种弓弦乐器,其形状独特,琴身呈马头状,因此得名。
马头琴在蒙古族民间被广泛使用,既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蒙古族人民情感的重要媒介。
马头琴最早出现在公元15世纪的元代,而在蒙古族民间的历史中,马头琴有着更为悠久的传统。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马头琴是神灵赐予人类的礼物,被视为联系人类和神灵之间的纽带。
因此,马头琴在蒙古族民俗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用于祭祀仪式、婚嫁、狩猎等多种场合。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
首先,制作马头琴的琴身需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如松木、柏木等,然后经过数月的晾晒和雕刻,琴身逐渐形成,并最终以马头的形状呈现。
其次,制作马头琴的琴弦需要使用牛筋或马筋,并经过特殊的处理,以使琴弦具有良好的音质和寿命。
最后,制作马头琴的琴杆需要使用专业的木材制作,并经过多轮打磨和涂漆,使得琴杆光滑细腻,便于演奏。
在演奏方面,马头琴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
演奏者使用琴弓拉动琴弦,同时用手指在琴弦上按弦,产生不同的音调。
演奏时,马头琴能够模仿动物的叫声、风声、雷声等自然音响,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同时,马头琴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声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产生共鸣。
马头琴作为中国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独具特色,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和传承马头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蒙古族的音乐艺术,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马头琴的来历(二)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卓越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然而,马头琴并非只存在于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它还在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并成为了这些族群自豪的标志之一。
马头琴最早出现在中国蒙古族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马头琴教程 (2)

马头琴教程什么是马头琴?马头琴,又称浑都尔、咯嘛、大提琴或呼罗罗,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也是蒙古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马头琴有一个特殊的外形,琴弦安装在蒙古国家宝藏马头上,因而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的历史与起源马头琴起源于古代匈奴的防卫乐器“三弦”,之后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的马头琴。
马头琴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舞蹈等领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头琴的构造马头琴的身体部分主要由琴箱、琴颈和马头组成。
琴箱是马头琴的主体,多为木制,中间腰部稍微膨胀,两端尖细。
琴颈连接琴箱和马头,用于支撑琴弦和变换音高。
马头是马头琴的标志性部分,形状酷似马头。
琴弦固定在马头的两个耳朵上,通过拉弦发出声音。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1.握持方法: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握琴颈,手掌支撑琴箱,同时放置琴弓。
保持手腕和手指的轻松状态,不必过于用力。
2.弓法:马头琴使用特殊的马尾弓进行演奏。
握持弓时,用大拇指放在弓杆之上,其余四指自然曲起。
演奏时应注重弓毛与琴弦的接触,并掌握好弓的力度和速度。
3.弦位与音高:马头琴共有四根弦,由低到高分别为阿、阳、乌、阿。
演奏时可以通过调整琴弦的紧度和放松度来改变音高。
4.播弦技巧:马头琴有多种播弦技巧,例如颤音、滑音、颤弓等。
这些技巧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5.节奏和速度:马头琴音乐中有特殊的节奏和速度要求,要有清晰的节拍感和稳定的演奏速度。
马头琴的乐曲马头琴的乐曲风格独特,充满草原民族特色。
常见的马头琴乐曲有《草原之约》、《马头琴与马》、《伊尔根觉罗王朝旗帜》等。
这些乐曲旋律优美,节奏鲜明,能够带领人们感受大自然和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外形和音乐特点。
掌握马头琴的演奏技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但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相信每个人都能在马头琴上发出动人的音乐。
马头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传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
【民间故事】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民间故事】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蒙古族马头琴是一种独特的弦乐器,它是由马的头骨,毛皮和马尾巴制成的。
据说,这种乐器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蒙古族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叫布特的蒙古族音乐家。
他非常喜爱音乐,常常演奏自己制作的琴弦和弹奏简单的木制琴弦乐器。
一天,布特在草原上散步时,发现一只马的尸体,它的头骨和毛皮已经腐烂。
布特感到非常遗憾,因为他知道头骨制作成的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
布特决定将这个马的头骨和毛皮带回家,他准备用它来制作一把马头琴。
为了能够完整地制作出这把琴,布特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细心地清洗头骨,并且去找了一匹马的毛皮来加工。
最终,他制作出了一把美丽的马头琴。
布特非常激动,他拿起马头琴开始弹奏。
当他弹奏琴弦的时候,他听到了美妙的声音,仿佛是马在为他歌唱。
布特觉得非常感动,他明白这是马的精神在他的琴弦上回响,这是对马的一种敬意和尊重。
从那时起,马头琴就成为了蒙古族音乐家必备的乐器。
每当他们弹奏马头琴的时候,他们都能感受到马的力量和神圣。
马头琴的音色充满了草原的风情和蒙古族人的情感,它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和表达自我的方式。
除了在音乐方面,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些传统的庆典和仪式中,人们会用马头琴来奏乐,表达对神圣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马头琴也经常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象征着友谊和祝福。
如今,蒙古族马头琴不仅在蒙古族地区流传,它的美妙音色已经走向全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演奏马头琴,用它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虽然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有很多版本的故事,但这个温暖而感人的民间故事无疑为这个乐器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诗意。
马头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蒙古族人民对马的崇敬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无论是在蒙古大草原上还是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舞台上,马头琴都在传递着蒙古族人民的音乐文化和精神。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马头琴简介: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乐器概述: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
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历史追溯: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马头琴从传统到现代的工艺演变

2019·4任何一件乐器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到整个音乐历史发展的趋向,艺术各类部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非音乐因素方面的影响。
马头琴自唐宋演变而来,随历史变迁从传统的蒙古民间乐器发展成为蒙古族音乐与文化的象征。
众所周知,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弓弦乐器,在蒙古族形成前期马头琴就已经存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
换句话来说,马头琴伴随蒙古族人民从草原一路走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
马头琴源自唐宋时代的胡琴,经历了弹弦———竹片拉奏———马尾弓弦拉奏这几个阶段。
在马头琴的“近亲”考察中,以科尔沁部落为核心的东部地区产生的“抄儿”与现代马头琴关系具有一定的血缘,这主要是因为抄儿的演奏者与现代马头琴的演奏者之间有很明确的师承关系所致,这奠定了马头琴较为统一的基本形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奏场所及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比如由蒙古包变为演奏厅,由草原变为户外舞台,有了西洋乐器的伴奏,电声乐器也同时被使用,甚至演奏的乐曲也和以前的草原风格大相径庭,诸如此类的变化都促使马头琴在不断改进。
那么,研究分析民族乐器的改进就有了很大的实际意义,是让民族传统乐器可以在新时代依旧焕发生命的必选手段。
■传统马头琴的制作(一)形制结构与选材传统马头琴一般由民间艺人自制自用,所以它的形制没有严格的固定标准,大都一般由琴头、琴杆、琴箱、弓弦等零部件构成,使用皮革蒙面不安置低音梁。
传统马头琴在木料的选择上限制并不多,更多的是就地取材。
民间的马头琴制作艺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在木料的特色、性能及对声音共鸣等方面有了自已独特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运用到实际中。
齐·却云敦对木材的薄厚、湿度有着自己的经验,认为自然干透了的木材适合做琴,做出的琴色好。
通常马头琴选用的木料是色木,俗名五角枫,常用的马头琴木料有四种:南方的普通色木及花色木、北方的普通色木及花色木。
花色木也叫虎皮纹色木,东北的花色木是马头琴的高档材料,用它所做的表面具有立体感,对音质无影响。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制作工艺:手工制作,包括雕刻、打磨、上漆等步骤
材料:选用优质木材,如松木、桦木等,琴弦采用马 尾或尼龙材料
琴头:雕刻成马头形状,象征蒙古族的图腾
琴身:采用弧形设计,便于演奏者弹奏
琴弦:采用马尾或尼龙材料,具有较好的音质和耐用 性
琴弓:采用马尾或尼龙材料,便于演奏者控制音色和 力度
马头琴在音乐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 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
艺术创作:马头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创作出富有蒙古族特色的 音乐作品。
跨界合作:马头琴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作品。
传承与发展:马头琴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 代的变化。
蒙古族文化的传承:马头琴在蒙 古族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马头琴对于蒙古族音乐发展的贡献
乐器起源:马头 琴是蒙古族传统 乐器,历史悠久
音乐风格:马头 琴演奏的音乐具 有独特的蒙古族 风格和韵味
音乐传承:马头 琴在蒙古族音乐 传承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
音乐创新:马头 琴在蒙古族音乐 创新中起到了推 动作用
马头琴与其他蒙古族乐器的配合演奏
马头琴与呼麦的配合: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歌唱方式,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与长调的配合: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歌唱形式,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与四胡的配合:四胡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拉弦乐器,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
乐器之王: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
马头琴的乐器构造原理

马头琴的乐器构造原理马头琴是内蒙古蒙古族传统的弓弦乐器,也是中国十大传统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外形特点是琴身朝前有如骏马头,故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的乐器构造原理是通过弦与琴身的共鸣来发出音响。
马头琴主要由下列三部分组成:琴筒、琴杆、弓。
首先来看琴筒。
马头琴的琴筒是采用木材制作,一般使用枫木、柚木等稳定性较好的材料。
琴筒长约80-90厘米,上下端呈两个圆锥体相连接,上端的直径较下端小。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扩大空气共鸣腔体,提高音质。
而且,琴筒外表面被刻有蒙古族特色的马、鹿、花等图案,非常精美。
其次是琴杆。
琴杆是用木材制作的长杆状部件,与琴筒一体连接。
琴杆上有一定数量的音圈,音圈是用马尾发制成的,它们的数量有8个、9个和10个等多种。
音圈的作用是使琴的音色更加丰富。
另外,在琴杆上还有一根可以调整音准的调弦杆。
调弦杆通过向上或向下调整,使琴弦的张力得以改变,进而调整琴的音调。
最后是弓。
马头琴的弓是由木材和马尾制成的,长约70-80厘米。
弓杆的上端用马尾制成一团,团上已通入一些孔隙,以利于琴弓的弹奏。
弓杆下端通过几根传弦杆固定了象牙制作的横杠,使得马头琴的弓弦固定在横杠上,并可以通过横杠上的螺丝进行微调。
弓杆两侧的马尾发则分别穿过琴筒上的两个音孔,并与琴弦牵连在一起。
演奏时,演奏者将琴杆压弯,以使弓毛与琴弦相碰,通过拉动弓杆,琴弦振动发出音响。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有弹、拨、打和拉等多种,琴的音色柔和悠长,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
演奏时,演奏者用弓拉动琴弦,琴弦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琴筒的共鸣腔体放大,并通过音孔放出。
音圈的存在进一步改变了振动的特性,使琴的音质更为优美。
同时,马头琴的琴筒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不同以及琴筒内部结构的改良来调整音色。
总之,马头琴的乐器构造原理是通过琴筒、琴杆和弓的共同运作来发出声音。
琴筒和琴杆的设计使共鸣腔体得以扩大,增强音质;而弓的运动则使得琴弦振动发出音响。
这样的构造原理使得马头琴在演奏中能够表现出独特而美妙的音色和风情。
【民间故事】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民间故事】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蒙古族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传统乐器之一,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宝藏。
关于马头琴的来历,有一则民间故事流传甚广。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位名叫巴图的年轻牧民。
巴图与妻子一起在草原上放牧,生活虽然艰辛,却幸福而满足。
一天,巴图在牧场上发现了一匹受伤的马,由于受伤过重,这匹马很快就离世了。
巴图感到非常的痛心,他为这匹马编织了一个小马头,并开始用弦将马头与一个木箱连接起来。
一天晚上,巴图在灯下弹奏着这个马头琴,琴声飘荡在大草原上。
这时,他突然发现,小马头似乎变得活了起来,与巴图互动起来。
巴图惊讶不已,他开始更加用心地演奏着,小马头也跟着他的指法发出急促的声音,仿佛在跟他对话。
巴图被这一幕非常感动,他立刻明白这是马的灵魂附在了马头琴上,与他交流。
自此以后,马头琴成为了蒙古族人民与马灵魂沟通的工具。
人们相信,通过演奏马头琴,他们可以与马的灵魂交流,获得马的祝福和保护。
马头琴在蒙古族人民心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蒙古族马头琴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独特,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马头。
制作马头琴的人通常会选择在秋天宰杀生命力最旺盛的马,取其头骨进行加工。
制作过程需要许多细致的工序,其中最需要技巧的就是在马头的鼻孔部位打孔,并插入一根独特的琴杆,也就是琴弦的支撑部分。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小心,以防止损坏马头。
马头琴的琴弦分为两种,一种是低音弦,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另一种是高音弦,发出明亮悦耳的声音。
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弹奏技巧,可以发出不同音调和节奏的音乐。
马头琴不仅被用来表达人们对马的爱和敬意,也成为了展示蒙古族音乐才华和创造力的重要工具。
如今,蒙古族马头琴已经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家和民间艺人的喜爱。
它既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连接蒙古族人民与马的灵魂的桥梁。
无论是在舞台上演奏,还是在家中弹奏,蒙古族人民都能够通过马头琴与马的灵魂沟通,感受到大草原上的自然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文/敖特尔爸爸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不会陌生,蒙古族都能歌善舞(我除外,呵呵),蒙古族
的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调和呼麦,另外就是马头琴。
99年我曾花用了3个
月的时间制作了50把马头琴,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完成,非常的累,关于马头琴的制作过程,我想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下面我把制作过程简单地向
大家介绍一下,以此了解一二: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
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
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琴头上有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
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
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
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由琴杆、琴弓、音箱三部分构成,音箱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琴首多
为龙头上面雕马头,后来多为马头的形象。
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
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
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
由于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而深沉,泛音丰富,为演奏者提供了可以尽情
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欢快曲调往往能使人振奋、
激动,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感伤。
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
左侧。
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
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它
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
琴杆、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
白松,面板里粘音梁、立音柱、二索马尾琴弦改用强度更好的尼龙丝,并根据
地区的不同和传统,雕出风格不同的马头琴首,木弦轴改为机械铜轴,使音准
更为准确,琴弓借鉴提琴弓加以改进,用苏木或红木制作,演奏起来技巧表现
更加灵活,弦总和附件用乌木、红木等贵重木材,整把琴漂亮美观,富丽堂皇。
共鸣箱是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型箱体,是马头琴音质好坏的关键所在。
现在
的马头琴的面板多由白松和泡桐制作,在耐侯性方面白松优于泡桐,在白松传
声速度(5000m/r)方面也优于泡桐的传声速度(4600m/r)。
面板最好是取自成林
的健康白松,取自树干的中间段。
年轮以2MM一根,均匀,顺直,没有缺陷为佳。
锯成材后,至少存放三年以上。
白松的花纹像鱼鳞状,所以又叫鱼鳞松,面板的锯切应做到绝对的径切,使面板的年轮与底平面完全垂直,这对马头琴的
正常发音有重要影响。
面板必须是用同一块径切的木料剖开后,像书本一样地
打开,再经过拼板而制成。
面版的对接粘贴难度最大,两厘米的厚度要对粘在
一起是很有难度的,而且粘出的面版还要有弧度。
这个环节是需要真功夫地!
背板和侧板用的是色木,厚度与面板相仿,把四面的板采粘好之后,要在
面板上用线锯镂空花纹状音孔,放至屋内背阴通风处,等待描画装饰图案。
马头琴的琴杆、背板、侧板一般选用稍硬一点的材料,现在多采用质地较
硬的色木来制作琴杆和琴头,马头琴的琴杆既细又长,长白山花色木(枫木)一
般生长时间为几百年(直径45CM以上,有的达到80CM)这种木材的特点就是硬
度极大,木材的纹理呈虎皮纹理,所以又叫虎皮纹色木。
用它做的马头琴音色
悠远浑厚,外观漂亮,音色纯正。
在制做马头琴的过程中最花体力的就是雕刻琴头和琴杆,这个环节根本用
不了机械,色木这种木材无论是顺着它的长势纹理去推刨子,还是逆着推,都
会崩,所以全部的雕刻过程全部手工制作,坚硬的木材,细致的雕工是对制琴师的真正考验。
最后雕刻完的琴头,色木漂亮的虎皮纹呈现出是像三维立体的图案,极其精美。
琴杆雕刻完毕,要把红木或乌木做的指板粘贴上,这个时候,这一工序告
一段落,把做好的琴头琴杆挂在房间阴凉处,待最后的喷漆组装。
全部制作工序完毕后就是给琴头喷漆,漆的种类为硬质透明漆,俗称钢漆,喷漆的目的一是美化,二是保护木质。
面板一般保留木质原色,只在四角画上
装饰图案。
一切完毕后,组装,校音,到此为止,一把马头琴制作完毕,根据
工艺复杂程度,木材的好坏,一把琴的售价在5000元至20000元不等。
大家记住,马头琴只有是蒙古族制作的才算是正宗的哦!
马头琴音域宽阔,音色干净、饱满、亮丽、悠扬、浑厚,具有极为丰富的
艺术表现力。
它可以独奏,也可以齐奏或伴奏。
它既可表现万马奔腾那宏大的
场面,也可以表现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的辽阔草原的意境,模仿马和一些其它
动物的呜叫、表现雄鹰翱翔蓝天的勇敢英姿,它更是人们歌唱美好生活难得的
乐器,可以说,凡是欣赏到演奏马头琴琴声的人不得不为那独特而优美的音色
而征服,并深深喜爱上蒙古族这一民族乐器。
据说,茫茫沙海的牧区草原,牧民不但放牧牛马羊,还放牧骆驼,刚出生
的骆羔,母驼突然病死后,要马上找一头刚刚死去驼羔的母驼认养它,不然,
孤独的驼羔便会饿死。
但母驼往往见不是亲生驼羔不予认养。
在这种情况下,
牧人便将驼羔领到母驼跟前,用马头琴拉上一曲催人泪下的"劝奶曲",母驼因
此感动而让驼羔吃奶。
所以,牧人说,马头琴不但是一件被人喜爱的乐器,还
是一个有"情感"的朋友。
蒙古族有许多杰出的马头琴演奏家,较著名的有色拉西、巴拉干、桑都仍
和齐·宝力高等。
大家也许没有机会亲自去草原,但可以用音乐去体验一下大
草原的辽阔,蒙古族的豪放,马头琴的悠扬,体会一下那首古诗"敕勒歌"所描
述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