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

合集下载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间接作用是使染色体以外的细胞物质发生 变化,再由这些物质作用于染色体引起突变; 它包括碱基类似物的形成及其突变诱发作用, 和电离辐射引起过氧化氢和游离基的产生以及 它们诱发突变。
(二)化学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5溴脱氧尿苷( UBr )、 5-氟脱氧尿苷、2-氨基嘌呤、8-氮鸟嘌呤、亚硝 酸、羟胺、烷化剂(B丙酸内酯和芥子气等)、 亚硝基胍、丫啶橙染料 (丫啶黄、丫啶橙、原黄 素等)、一系列烷化剂和丫啶类结合的化合物、 溴化乙锭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复杂而各有差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如无荚膜炭疽芽 孢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 上,在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 (GC42 ) 系将强致病菌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 鸡42代选育而成。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 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 菌株或弱毒菌株。但对多基因调控的毒力因子 较难奏效。
利用各种生物学的方法可诱使微生物发生 变异,使细菌发生毒力等性状的改变,获得性 能良好的菌株。
1、增强毒力 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可使病原 菌毒力增强。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 被温和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例如产气 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肉毒梭 菌当被温和噬菌体感染时,方产生毒素。
2、减弱毒力 病原菌毒力自发减弱的现象, 常见于传染病流行末期所分得的病原菌株。人 工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通常使用病原菌通过 非易感动物、鸡胚等方法。如将禽霍乱强毒菌 株通过琢鼠190代后,再经鸡胚传40代,育成 禽霍乱弱毒菌株。无论自然变异弱毒株或人工 培育的变异弱毒株,均由于DNA上核甘酸碱基 顺序的改变的结果。
3.插入DNA相邻的碱基之间,引起移码突变。 在邻近的两个嘌呤碱基之间插入丫啶染料分子, 可引起DNA复制时碱基增添或缺失的错误,造 成密码子的移码,出现基因突变。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

名词解释质粒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2、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R质粒(resistance plasmid):可以通过细菌间的接合方式进行基因传递的接合性耐药质粒,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关系密切。

4、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5、鞭毛(flagellum):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菌毛(pilus):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7、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8、L型细菌(L formed bacteria):细胞壁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细胞壁多数细菌L型可恢复成原细菌型,某些细菌的L型仍有致病能力,在临床上引起慢性感染。

9、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0、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1、抗生素(antibiotic):有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菌的遗传物质

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但却拥有复杂的遗传物质。

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中,这个分子称为染色体。

除了染色体外,细菌还可能携带其他形式的遗传物质,如质粒。

质粒是一种小型的DNA分子,通常携带一些特定的基因,如耐药基因或毒素基因,能够在细菌之间进行传递。

细菌染色体的特点细菌染色体通常呈现为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与真核生物的线性染色体有所不同。

这种结构使得细菌染色体更加紧凑,同时也更容易复制和传递。

细菌染色体上携带了细菌的基因组,在其中包含了细菌生存所必需的基因,如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等。

细菌染色体的复制方式也与真核生物有所不同。

细菌的染色体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新合成的DNA分子与原有的DNA分子分开,形成两个完整的细菌染色体。

这种复制方式使得细菌繁殖速度极快,也有利于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适应和生存。

质粒的功能和传递除了染色体外,细菌还可能携带一些质粒。

质粒是一种小型的DNA分子,通常携带一些特定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为细菌提供一些额外的功能,如耐药基因能够使细菌对抗抗生素的侵袭,毒素基因则可以表达毒素来攻击其他细菌或宿主。

质粒的传递方式包括共轭传递、转化和转导。

共轭传递是最常见的方式,两个细菌通过细胞间连接管道直接传递质粒。

转化则是通过吸收裸露在环境中的DNA片段,从而获取外源质粒。

转导是利用噬菌体等病毒介质来传递质粒。

在细菌世界中,质粒的存在和传递使得细菌能够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强生存能力。

结语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生存和适应的重要基础。

细菌染色体和质粒的存在和传递方式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遗传信息和适应策略,使得它们能够在多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

通过对细菌遗传物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也为探索更多的抗菌策略和抗菌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2.Colony(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3.Prophage(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4.Conjugation(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5.Lyson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转变):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6.Bacteremia(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7.Endotoxemia(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死亡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内毒素或细菌在局部繁殖后,分解释放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如发热,DIC,休克等轻重不同的临床症状.8.Toxoid(类毒素):外毒素可用人工方法处理脱毒,但保留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称为类毒素.9.Tuberculin test(结核菌素试验):用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为试剂做皮肤实验,通过观察注射局部是否出现红肿,硬节等迟发型超敏反应,判断机体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对该菌的免疫力,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10.Inapparent infection(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11.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12.Nucleocapsid(核衣壳):病毒核心与衣壳共称为核衣壳,是病毒所必需的基本结构,病毒核酸构成核心,包围在核心周围的蛋白质构成衣壳.13.Abortive infection(顿挫感染/流产性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称流产性感染.14.Horizontal transmission(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15.Slow viral infection(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16.Viral neutralizing antibody(病毒中和抗体):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抗体可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后阻碍病毒吸附,并能消除或减弱病毒感染性,成为中和抗体.17.Antigenic shift(抗原转换):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两种.18.HBeAg(乙肝病毒e抗原):由HBV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可存在于感染者血液中,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聚合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故HBeAg可作为体内HBV复制及血液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19.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核心为单正链RNA二聚体,含有逆转录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垂直传播三种方式传播.20.Prion(朊病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不含核酸.它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以海绵状脑病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疾病.21.Widal test(肥达氏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22.IMViC test(IMViC试验):吲哚试验(I),甲基红试验(M)、VP试验(V)、柠檬酸试验(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IMViC试验.23.TAT(破伤风抗毒素):能中和破伤风毒素的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4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生命特征,细菌也不例外。

细菌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繁殖,通过DNA的复制,将亲代的各种性状稳定地传给子代,使种属保持原有的性状,这就是细菌的遗传(heredity)。

而变异(variation)是指在细菌繁殖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细菌的遗传物质本身发生改变,导致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发生相应的变化。

变异可使细菌产生新变种,变种的新特性靠遗传得以巩固,并使物种得以发展与进化。

细菌细胞在某一特定时间表现出来的生物学性状称为表型(phenotype),这些性状不仅取决于细菌的基因组(基因型,genotype),还与环境密切相关。

针对环境的变化,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从而使细菌的生物学形状发生了变化,这称为表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

例如鼠疫耶氏菌有毒株含有一个大质粒pYV,是该细菌产生毒力的重要因素,但其表达在环境温度为25℃时被抑制,而37℃低钙条件则诱导其表达。

又如,将有鞭毛的普通变形杆菌点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细菌呈迁徙生长,若将此菌点种在含0.1%石碳酸的培养基上,细菌产生鞭毛的能力被抑制,只能在点种处形成不向外扩展的单个菌落,此变异是可逆的。

这种变异与基因型突变(genotypic mutation)不同:基因型突变是可以遗传的,不受环境条件改变的影响,而表型变异是可逆的,并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表型变异不属于突变的范畴。

第一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基因组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遗传信息由DNA构成的特定基因来传递。

细菌的基因组是指由细菌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所携带基因的总称。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包括质粒、转座子和前噬菌体。

(一)细菌染色体细菌的染色体大都为双链DNA分子组成的封闭的环,缺乏组蛋白,外无核膜包围,长度从250µm到35000µm不等,包含580kb至超过4600kb的DNA。

细菌遗传与变异

细菌遗传与变异

6.细菌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A.转换 B.转化 C.转导 D.溶原性状态 E.接合 7.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 A.核质和质粒 B.核质、质粒和附加体 C. 核质、质粒和前噬菌体 D.核质和前噬菌体 E.核质、附加体和前噬 菌体 8. 细菌H—O变异是指细菌从_____到 _____的突变。 9细菌S—R变异是指细菌从_____到_____ 的突变。
第三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基因型变异、表型变异 第一节 与细菌遗传相关的物质
(一)染色体:双股环状DNA分子。 特点:绝大多数基因单拷贝形式,无内含子,转录后的RNA 分子不必加工剪切。 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细菌种内和种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交换。 耐药性基因和致病岛的获得 细菌致病岛(PAI):病原菌染色体上编码许多毒力相关基因 的分子量较大的外源DNA片段,其两侧往往含有重复序列或 插入序列。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2min处有LEE致病岛,引起AE损伤。
(二)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 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1、F质粒:雄性菌(F+)、雌性菌(F-) 高频重组菌株(Hfr):F质粒可以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 有可能引发宿主染色体发生高频率转移。
2、R质粒:分接合性和非接合性R质粒 接合性R质粒:耐药性传递因子(编码性菌毛、接 合)和耐药性决定因子 非接合性R质粒:耐药性决定因子(转化、转导)
(二)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浆中的DNA,又 称细菌染色体外基因。 分类: 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 •接合性质粒:含有与接合传递有关的基因 (tra),分子量较大(F质粒、R质粒) •非接合性质粒:分子量小 根据质粒的不相容性:相容性和不相容质粒 根据质粒基因编码的生物学性状:F质粒、R质 粒、Col质粒、Vi质粒。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子代与亲代生物学的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基因型(genotype):细菌的遗传物质。

●表型(phenotype):基因表现出的各种性状。

●遗传性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基因型变异。

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非遗传性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

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细菌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

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复制——半保留复制特点——复制中易发生错误—基因突变蛋白合成——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基因与基因的转录结构基因——编码结构蛋白质基因结构非结构基因——编码功能蛋白质基因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染色体(chromosome)①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②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③约含有5000个基因;二、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1、质粒的特征:①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②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③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④质粒的转移性。

⑤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

2、质粒的分类(1)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①接合性质粒②非接合性质粒(2)根据质粒在细菌内拷贝数多少①严紧型质粒②松弛型质粒(3)根据相容性①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②不相容性——不能同时共存*可借此对质粒进行分组、分群。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质粒的分类 质粒的分类
1)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转移 ) 接合性质粒 非接合性质粒 2)质粒在宿主菌内拷贝数的多少 ) 严紧型质粒 松弛型质粒 3)质粒的相容与不相容性 两种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质粒不能稳定共存于一个 两种结构相似、 宿主菌; 结构相差较大、 宿主菌 ; 结构相差较大 、 互不相干的质粒可以共存于 同一个菌体。 同一个菌体。 4)质粒的来源不同 ) 天然质粒 人工构建质粒
第六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主要内容
一、细菌的遗传物质 (一)细菌的染色体 (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二、基因突变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 (二)细菌变异的机制 三、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遗传 细菌的变异 细菌的变异 细菌变异的分类 细菌变异的分类
第一节
一、基因组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氨基酸数目的 增加或减少
AAA C
ATG CAC CTT CTT ATA AAA ACC GAA TAA 甲硫 组 甲硫 组 亮 亮 亮 亮 异亮 赖 赖 组 苏 赖 谷 天冬 精 异亮
移码突变
异常蛋白质
ATG CAC CTC CTT AAA CAT AAA AAC CGA ATA A
3)碱基的互变异构 ) 四种碱基均可发生互变异构,引起互补碱基的改变。 四种碱基均可发生互变异构,引起互补碱基的改变。 T(酮基型)——A 酮基型) 酮基型 T(烯醇型)——G 烯醇型) 烯醇型
一、细菌变异类型
1.形态变异 形态变异 (1)自然形成或诱导产生的细菌 型。 )自然形成或诱导产生的细菌L型 (2)病原菌在特定的动物组织器官中,可发生形态结 )病原菌在特定的动物组织器官中, 构变异 2.结构和抗原性变异。 结构和抗原性变异。 结构和抗原性变异 鞭毛变异。 (1)荚膜变异。(2)芽孢变异。(3)鞭毛变异。 )荚膜变异。 )芽孢变异。 鞭毛变异 H-O变异 : 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丧失鞭毛形成能力的 变异: 变异 变异称 3.培养性状的变异 S-R变异;R-S 变异 变异; 培养性状的变异 变异 4.毒力变异 毒力变异 5.生化性状变异 生化性状变异 (1)营养缺陷型变异(2)诱导酶产生。(3)终末产 )营养缺陷型变异( )诱导酶产生。 ) 物阻遏。6.耐药性变异 物阻遏。 耐药性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菌染色体
细菌作为原核型微生物,虽没有完整的核结构,但却有核区(或核质)。

在电镜下观察,核区有盘旋堆积的DNA纤维。

自大肠杆菌提取的DNA是一条完整的DNA链,分子量为2.4×109daltons,仅为人体胞DNA量的0.1%.细胞的DNA含量决定存在的基因数。

如按每个基因由平均为1000个碱基对估计,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106个碱基对,因此约有4000个基因,可编码几千种多肽。

细菌染色体DNA与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补的双链核苷酸组成。

细菌的染色体与生物细胞染色体不同,前者不含有组蛋白,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

由于细菌核区DNA的功能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称其为细菌染色体。

二、质粒
细菌的DNA除大部分集中于核质(染色体)内,尚有少部分(约1~2%)存在于染色体外,称为质粒。

质粒与染色体的相似处为:质粒亦为双链环形DNA,不过其分子量远比染色体为小,仅为细菌染色体DNA的0.5~3%.质粒亦可携带遗传信息,可决定细菌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然而质粒却有一些与染色体DNA不同的特性。

1.质粒并非细菌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遗传物质。

细菌如失去染色体,则不能生存;然而细菌失去质粒后仍能生存。

这是由于染色体DNA携带的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在细菌新陈代谢中是生存所必须者;而质粒携带的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并非细菌的生存所必须者。

因此质粒可以在细菌间传递与丢失。

2.质粒的传递(转移)是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

有些质粒本身即具有转移装置,如耐药性质粒(R质粒);而有些质粒本身无转移装置,需要通过媒介(如噬菌体)转移或随有转移装置的质粒一起转移。

获得质粒的细菌可随之而获得一些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或产生细菌素的能力等。

3.质粒可自行失去或经人工处理而消失。

在细菌培养传代过程中,有些质粒可自行从宿主细菌中失去。

这种丢失不像染色体突变发生率很低,而是较易发生。

用紫外线、吖啶类染料及其他可以作用于DNA的物理、化学因子处理后,可以使一部分质粒消失,称为消除。

目前学者们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人工处理消除耐药质粒或与致病性有关的质粒。

4.质粒可以独立复制。

质粒为DNA,有复制的能力,质粒的复制可不依赖于染色体,而在细菌胞浆内进行。

这一特性在基因工程中需扩增质粒时很有用处,因可使细菌停止繁殖而质粒仍可继续复制,从而可获得大量的质粒。

5.可有几种质粒同时共存在于一个细菌内。

因质粒可独立复制,又能转移入细菌和自然失去,因此就有机会出现几种质粒的共存。

但是并非任何质粒均可共存,因发现在有些情况下,两种以上的质粒能稳定地共存于一个菌体内,而有些质粒则不能共存。

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
目前已在很多种细菌中发现质粒。

比较重要者有决定性菌毛的F因子,决定耐药性的R因子以及决定产大肠杆菌素的Col因子等。

耐药性质粒的分子量相对较小,而与致性有关的质粒则为大质粒。

革兰氏阴性菌一般都带有质粒。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也有质粒。

三、噬菌体(Bacteriophage)
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的病毒,有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即某种菌的噬菌体仅能在该种菌内复制。

在敏感菌中增殖并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

另有一类称为温和噬菌体。

这类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有两种后果,即或裂解细菌或形成溶原状态(Lysogeny)。

温和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与毒性噬菌体相同,而形成溶原状态则为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细菌的染色体上,并随细菌的繁殖传至子代。

带有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而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则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

有些温和噬菌体携带的基因在细菌染色体上,可相当于遗传物质,也能决定细菌的某些特性。

由噬菌体基因决定细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称为溶原性转移。

例如,以β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无毒的白喉杆菌后,可发生溶原性转换,形成产生外毒素的白喉杆菌。

此外,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的能力,以及沙门氏杆菌有特异性O抗原等,均通过溶原性转换获得。

当各细菌失去相应噬菌体后,则失去产生毒素或表达特异抗原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