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山海经_华文本作者质疑_下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个粗⼈,没有⽂化、粗俗、好事,是⼀个很不幸的⼈。
但她⼜是⼀个热望⼀⽣平安的劳动妇⼥,质朴善良、热⼼帮助孩⼦解决疑难。
鲁迅先⽣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8课《阿长与〈⼭海经〉》课⽂原⽂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个⼀向带领着我的⼥⼯,说得阔⽓⼀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没有姓长的;她⽣得黄胖⽽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材⽣得很⾼⼤,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说⼈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个⼿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或⾃⼰的⿐尖。
我的家⾥⼀有些⼩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不许我⾛动,拔⼀株草,翻⼀块⽯头,就说我顽⽪,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在床中间摆成⼀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久睡在⼀⾓的席⼦上,⼜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得那么胖,⼀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些空席。
她不开⼝。
但到夜⾥,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个“⼤”字,⼀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上。
国学经典《山海经·海内经》原文译文

【导语】《⼭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部奇书,也是⼀部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
下⾯是分享的国学经典《⼭海经·海内经》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海内经》 【原⽂】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其⼈⽔居,偎⼈爱之。
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壑市。
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泛叶。
流沙之西,有鸟⼭者,三⽔出焉。
爰有黄⾦、【王千】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
⼜有淮⼭,好⽔出焉。
流沙之东,⿊⽔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
黄帝妻雷祖,⽣昌意。
昌意降处若⽔,⽣韩流。
韩流擢⾸、谨⽿、⼈⾯、⾗喙、麟⾝、渠股、豚⽌,取淖⼦⽈阿⼥,⽣帝颛顼。
流沙之东,⿊⽔之间,有⼭名⽈有死之⼭。
华⼭青⽔之东,有⼭名⽈肇⼭。
有⼈名⽈柏⾼,柏⾼上下于此,⾄于天。
西南⿊⽔之间,有都⼴之野,后稷葬焉。
爰有膏菽、膏稻、膏⿉、膏稷,百⾕⾃⽣,冬夏播琴。
鸾鸟⾃歌,凤鸟⾃儛,灵寿实华,草⽊所聚。
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外,⿊⽔青⽔之间,有⽊名⽈叵⽊,若⽔出焉。
有禺中之国。
有列襄之国。
有灵⼭,有⾚蛇在⽊上,名⽈【左⾍右上⽽右下⼤】蛇,⽊⾷。
有盐长之国。
有⼈焉鸟⾸,名⽈鸟⽒。
有九丘,以⽔络之:名⽈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之丘、⾚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青叶紫茎,⽞华黄实,百仞⽆枝,有九【⽊属】,下有九枸,其实如⿇,其叶如芒。
⼤【⽩皋】爰过,黄帝所为。
有【上⽳下契】窳,龙⾸,是⾷⼈。
有青兽,⼈⾯,名是⽈猩猩。
西南有巴国。
⼤【⽩皋】⽣咸鸟,咸鸟⽣乘厘,乘厘⽣后照,后照是始为巴⼈。
有国名⽈流黄⾟⽒,其域中⽅三百⾥,其出是尘⼟。
有巴遂⼭,渑⽔出焉。
⼜有朱卷之国。
有⿊蛇,青⾸,⾷象。
南⽅有赣巨⼈,⼈⾯长臂,⿊⾝有⽑,反踵,见⼈笑亦笑,唇蔽其⾯,因即逃也。
⼜有⿊⼈,虎⾸鸟⾜,两⼿持蛇,⽅【馅饣换⼝】之。
有嬴民,鸟⾜,有封⾗。
有⼈⽈苗民。
有神焉,⼈⾸蛇⾝,长如辕,左右有⾸,⾐紫⾐,冠旃冠,名⽈延维,⼈主得⽽飨⾷之,伯天下。
《山海经》华文作者质疑

一 、汉代以来对《山海经 》研究面面观
(一 )上古时代神化式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 》开篇即曰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 首曰招摇之山 ,临于西海之上 ”。郭璞注云 :“在蜀 伏山山南之西头 ,滨西海也 ”[1 ] (1) 。“伏山 ”,即“汶 (蜀 )山 [2 ] (1) ”,“西海 ”,即还未干涸的四川内陆海 。 所以 ,中国近代以前 ,古人较多地把《山海经 》视为 地理著作。1903年西方的“神话 ”概念假道日本传 入中国 ,研究者较为普遍的把《山海经 》看成是上古 的神话著述 ,亦是中华民族唯一的一部神话总集。 《山海经 》的今传本为 18卷 39篇 ,其中《山经 》(又 称《五藏山经 》) 5 卷 ,包括《南山经 》、《西山经 》、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 》共 21000 字 ,占全 书的 2 /3。《海内经 》、《海外经 》8卷 , 4200字 。《大 荒经 》4卷及《海内经 》1卷 , 5300字。在这 30000余 字中记载了约 105 个“国家 ”,约 550 座山 ,约 300 条水道 ,约 100多个历史人物 ,约 400多神怪奇兽 , 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 、历史 、神话、天文、历法 、气 象、动物 、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 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成为上古 时代神化式的百科全书 。1957年 ,孙文青在《山海 经时代的性质初探 》一文里说 :“它是 4000年前的 第一部地理普查资料书 , ……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 原始社会末期的多方面的情况 ”[ 3 ] (107) 。 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 ,《山海经 》作为口头文
本文是攀枝花学院重点社科课题 :《山海经与巴蜀文化 》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 : SH2006 - 01
·12·
第 25卷 唐世贵 唐晓梅 :《山海经 》华文本作者质疑 (上 ) 第 2期
山海经全文

山海经全文山海经·南山经作者:佚名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护-言]。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阿长与山海经

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 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 如雷,其名曰夔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
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
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全书现存 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 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 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 4篇。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 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
通过你们刚刚的讲解,我好
像想起来了一些,感觉似乎以前 做了许多事情令‘哥儿’反感。还谋 害了他喜欢的隐鼠,那是一种可 爱的动物,只有拇指大小、不怕 人,会爬饭桌、捡菜渣、舔碗沿。 那时哥儿特别喜欢他,只是有一 次我不小心踩死了它,怕他怪我, 还骗他说是被猫害死的。
那在哥儿眼里,我是
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不 是很讨厌我?
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 巫医等。
lŭ 掳
hài 骇
Kě mù 渴慕
Jù dàn 惧惮
sǒng 悚
huáng jí 惶急
chuāng bā Jié wèn
疮疤
诘问
Pī lì 霹雳
fán suǒ 烦琐
Shūlǎn 疏懒
gū shuāng 孤孀
保姆(mǔ) 福橘( jú ) 倘使(tǎng) 搁(gē) 粗拙(zhuō)
名词解释: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 词语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 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用法】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 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 了看法,能够抓住别人的眼球。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 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 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吸引大家兴趣。
《阿长与(山海经)》的三个关键词

2013-08百花园地关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教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克难奋进,催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家访让我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催化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在我家访的学生中另有一个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生活情况,而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成绩越来越差。
我深知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教育引导息息相关,教师有教好书、育好人的责任。
为此,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比学、比进步、比成长的教育活动,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让他们多看名人成长史,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转变,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是家访让我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让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认清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催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因此,家访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催化剂,是催化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佳的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省钟祥市长寿二中)《阿长与〈山海经〉》的三个关键词文/荣海玲语文教师要学会把玩教材,要别出心裁地读课文。
教学鲁迅的文章,我觉得尤其要学会别出心裁。
细读《阿长与〈山海经〉》,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为什么我又选择了鲁迅的文章呢?我试着寻找原因。
也许是读鲁迅的文章,你会慢慢发现与其他文章的不同,那就是你一遍不可能读懂,需要你一遍一遍的读,年青的时候读鲁迅是一种滋味;慢慢的有了阅历之后,你又会读出另外一番滋味。
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你感觉怎么挖也挖不完,我想这就是它吸引我的最大魅力吧!读鲁迅,就不能不读到《朝花夕拾》,一共十篇文章,你却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五篇文章写到了阿长,这样你不得不对阿长产生兴趣,带着好奇,我一次次深读课文,终于决定长文短教,用一个明晰的思路把看似杂乱的事件串起来。
最终我由题目入手,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两个落脚点。
(精华)《山海经》读后感

(精华)《山海经》读后感《山海经》读后感1袁珂有言:“《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
”或许你不曾详尽的阅读过《山海经》,但你一定对收录其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内容十分熟悉。
郭璞先生的《山海经传》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山海世界的大门,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激发了我们对它的无限遐想,今天我又从这部《观山海》中欣赏到了一个更为精致的神话世界。
《观山海》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山海经》通俗读本,它由国风美学画师杉泽前后耗时三年构思编绘,译注部分由撰者梁超编写,全书生动新奇又有趣。
据说,《山海经》最初曾有图,后不幸失传,仅留文字,有许多画者尝试着重新绘制,但普遍不能表现的完美,而杉泽却将其中的异兽绘制的极为精美,富有艺术性和想象力。
《观山海》不仅仅是一部画集,图侧的《山海经》原文摘写和精简注解又为我们创造了了解图画的工具,作者似乎将他眼中的神话世界完美融入了《山海经》中。
读《观山海》,那精美的.图画让我眼前一亮,风趣的语言让我多了了解的兴趣,文字下我又知道了一些不曾了解过的知识。
古文中异兽的风貌在图画中能一一领略,感叹画者技艺之余,又为作者天马行空的幻想折服。
古老晦涩的文字,神秘莫测的山川草泽,浮现的灵感被画笔记录,神话的世界在画纸上丰满,东方水墨艺术的突破画法配以精妙的文字,还原一个精彩绝伦的神话世界。
我们知道刑天是一位无首、肚脐为嘴的战神,对他的形象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特征印象,而在杉泽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持盾握斧、输而不屈、威风依旧的无畏英雄,他的永不妥协精神似乎在画中就有所体现。
人面蛇身、人面鸟身的妖物,西王母、九凤等经典的神人异兽,在它们看似纯粹的造型下,包涵着浓厚的传统社会观念,华夏先民浪漫恢弘的想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镌刻成了一幅幅华美的画章。
作者在后记中记道:曾想透过《山海经》去倚望神话世界,却发现它本就是一方无边的天地,还来不及驻足于每道美景之前,旅途便到了我力所能及的尽头,只有案桌上只只旧去的画笔,替我珍藏着这段时光。
山海经简介_百度百科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山海经》是中国先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向、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沙江文化・《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下)唐世贵 唐晓梅(攀枝花学院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0)摘 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山海经>中的上古蜀语新探》已专文发表)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关键词 神话;考古;后裔;质疑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唐世贵(1950———),男,攀枝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唐晓梅(1983———),女,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语言与艺术设计。
三、属地论者对华文本《山海经》作者的种种看法关于《山海经》作者,由于论者的属地不同,某些人从各自的“中心论”出发,因而分歧很大,这样就出现了许多臆猜的、毫无依据的说法。
何观洲主张邹衍为《山海经》的作者[1],刘师培、游国恩、方孝岳、程耀芳等人都持《山海经》是邹衍的作品,苏雪林认为:“所谓《大荒》及《海外》诸经,则系神话地理。
这部地理书恐系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录则非一人,故体裁总杂,文词亦颇鄙俚[2]”。
21世纪仍有些人持此观点。
顾颉刚等主张非一人之所作,作者为秦人,如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可能是秦国人。
”。
“中原河洛人说”,以郑德坤和日本人小川琢治为代表。
袁珂等主张《山海经》作者为楚人或楚地人;吕子方、蒙文通等认为有巴蜀人的手笔(如吕子方《山海经杂记》等)。
另外,卫聚贤主张“战国中年”的“楚以南人所著”,并进而推演为墨子弟子印度人随巢子写定[3](29)。
李行之认为《山海经》作者是楚国南部一位少数民族士人,其籍贯之地望为今湖南省常宁县[3](344)。
还有人主张《山海经》有北方齐国、燕国人的手笔。
归纳起来,《山海经》作者约三种说法:一种是“中原人(包括宋人、秦人、河洛人、齐鲁人、燕赵人)”说;第二种是“楚地人(包括楚南士人)”说;第三种是“巴蜀人”说。
另外还有“不是中国人”说,近世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怀疑《山海经》不是中国人写的书,而是古时外国地理著作的“汉译本”,提出“此经盖我族在中亚细亚时相传之神话,至战国秦汉间始写以华言[4]”。
继持此观点的是前面引用过的苏雪林,他们的观点赞同的人不多,却启示了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的所谓“世界中心论”。
《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何方人士?现在唯一的依据就是《山海经》的文本内容和语言特色,然后,辅之以地下考古文物来综合印证。
《山海经》的作者是“秦人说”、“河洛说”,其根据是《五藏山经》对陕中、晋南、豫西山脉记载的详细最正确,经文里距与实际相关一般不到二倍;离开这个地区越远,就越不正确[5]。
首先,益在向禹口述《山经》时是以自己所在地“薄山”为“中山”的,后世辗转移居蜀地的晋国贵族后裔的《山海经》作者尊崇大禹,便把它保留了下来作为中山“首经”。
其次,陕东南、豫西南部分原本就是巴人的文化圈范围,相距陕中、晋南、豫西之河洛较近,巴人所记当然比较正确,并把其熟悉的山脉列入“中山”范围。
如果《山海经》的作者是秦人,那为什么要把华山列入《西山》中?如果《山海经》的作者是河洛人、燕赵人,为什么要把太行之山、燕山列为《北山》?却要把巴人的玉(巫)山、高梁之山;[基金项目]本文是攀枝花学院重点社会科学课题:《山海经与巴蜀文化・<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之一,编号:SH06-01。
53第25卷第4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8年8月Vol .25.No .4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Aug .2008蜀人的岷山、女几山等列入“中山经”?这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原人排斥异邦的文化背景下,是不可想象的!再看《山海经・大荒西经》唯一一则记载中原周王朝历史的文字:“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有人方耕,名曰叔均。
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
稷之曰台玺,生叔均。
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有赤国妻氏。
有双山[6](497)。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从“有西周之国”的叙事方式看:作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叙写西周历史的,与其他先秦中原文献相比,找不到这样的叙事语言的,显然不是中原人的习惯语气。
第二,作者叙述了西周与蜀国的亲缘关系。
据《史记》记载,大禹的治水助手后稷亦出生于蜀地[7](20),后稷的母亲是姜嫄,姜嫄为帝喾的元妃[7](8)。
《国语・周语上》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8](406—P5)”。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9](445)”。
意即后稷死后葬于成都平原。
后稷是周王朝的先祖,也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虽发端于西北的岐山,蜀地却是它的根源。
主张《山海经》作者是“中原人”的人,原本就找不到什么证据来证明,仅仅从“中原中心论”出发进行臆猜,却不看看《山海经》1/2的内容究竟写的是中原还是巴蜀?是写上古巴蜀的“乐园”,还是河洛之“乐园”?中原文献,从孔子的《春秋》开始,先秦的《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所有文献都未曾直接描写过巴蜀。
西周中原人写的《禹贡》,以中原为中心,只写了1海,4列山。
大禹本出生于蜀地,治水又主要在西部,却从侧面写道:“华阳黑水惟梁州。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10](68—P126—131)”。
作者写《禹贡》时,当时巴国、蜀国为南方之大国,但作者竟用了“梁州”代之。
周王朝编纂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巴蜀民歌,为了不直接提到巴国、蜀国,却用了“周南”“召南”替之。
《尚书》在叙述伐殷商之战时,说到了西南八国,提到蜀,却回避了巴。
从这三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央王朝是怎样排斥、恐惧巴国、蜀国的存在。
从周朝到汉朝,“巴蜀”这个概念,是一种忌讳,相对中原主流意识是文化领域的一个禁区。
巴人的十分强悍,已经成为睡在商、周王朝身边的一只猛虎,早已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凡正统文献挖空心思避免出现“巴蜀”这样的字眼。
司马迁《史记》在叙述大禹出生地采用的是汉初陆贾(先秦文献、铭文都未称大禹出生于“西羌”)一个极不准确的词汇“西羌”来代“西蜀”。
杨雄作为蜀人,他的《方言》凡涉及到巴蜀,皆用的是“梁益”。
他写的《蜀王本纪》,可能不敢公诸于世,所以,后人怀疑是不是他写的?试想: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原人会写巴蜀作为主体并占有1/2内容的《山海经》吗?有人说《山海经》“反映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先秦国家政治力量的趋于强大,以东周王畿所在的河洛为中心的文化趋向蘩荣”。
两句话都加了后缀,演了一出“掩耳盗铃”的把戏后,宣称:“我还认为正如《禹贡》只能出于先秦儒家之手一样,它也是儒家学派的著述之一[11](3)”。
只要读过《山海经》的人,可能在《山海经》中你是找不到孔老二的影子吧!有人认为《海经》的山川疆域只在今山东省中南部以泰山为中心的地域[12]。
简直是闭着眼睛胡诌!为什么《山海经》的作者不把“今山东省中南部以泰山为中心的地域”描绘成齐鲁的“乐园”,《山经》为什么不把泰山列为“中山”?却要把它扔到《东山经》里去?刘向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禹、益,他可能是把禹、益当成中原人看待的,因为《中山经》是以其地“薄山”为首经的。
但此后二千多年来,中原人写的各种史书都没有把《山海经》作为其组成部分。
因为,《山海经》既不是燕赵文化的一部分,也不是齐鲁文化、河洛文化的构成的必要因素,更不属秦文化的范畴,她只能是巴蜀文化的源头和结晶。
某些人原本是一种矛盾心态,要么对《山海经》进行贬抑、排斥,要么,排斥不了,便要把它拉扯到自己身上来,于是,拾起西方、日本、港台人的牙慧,炮制出了“中国中心”、“埃及中心”、“世界中心”、“帕米尔高原中心”,因为直接宣称“河洛中心”,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啼笑皆非。
“中原中心论者”正是在这种文化心态下曲折地运作的。
20世纪30年代,“河洛中心论”者郑德坤在《山海经的研究》中针对“邹衍说”指出:“《山海经》是地理志,假使是邹衍作的,他安肯舍自己的学说而不书乎?[13]”郑文的指摘从内部击碎了“自我中心论者”之银样蜡头枪。
因为《山海经》中根本就没有邹衍的“大九洲”、“神州”、“赤县”等概念。
所以,赵庄愚在《〈山海经〉与上古典籍之互证》一文中说:“综合《大戴礼》、《世本》及《山海经》以深究63第25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4期之,及承认《山海经》是非中夏民族之所记,和《帝系》之出自官书者异其源;及《山海经》之有本于传闻,和诸子之制造寓言小说者又有别[4](344)”。
清代考据风盛行,却没有人把《山海经》与楚人联系起来。
楚人廖元度编《楚风补》一书时,把凡与楚地、楚人有关的诗文(黄帝、颛顼、尧、舜、禹伪托之遗文;《诗经》之《汉广》、《江有汜》、《崧高》、《 民》)几乎全部搜罗于书中,但唯独没有涉猎到《山海经》,在他看来《山海经》原本就不是楚人的作品。
即使当代楚人张正明写的《楚文化史》,一部20余万字的专著,连《山海经》的名称都没有出现过。
所以,《山海经》的作者是楚地楚国人的说法,根本就不能成立。
虽然,有人把黄帝元妃嫘祖拉扯到西陵峡(因嫘祖死于此),然后,以荆山、熊耳山为中心,却不敢正视:上古时代的鄂西不也是巴蜀文化圈吗?主张《山海经》作者是“楚地人”的人,其依据仍然是袁珂先生的观点,未能提出新的证据来。
袁珂先生在受迫害的年代,为了对抗“中原中心论”者之无稽之谈,从语言角度,在《山海经》中找到了两个楚方言,便断定其作者是楚地楚国人。
《尚书》、《夏小征》中有关天文词汇8个与《山海经》相同,这8个词汇全部得到甲骨文印证。
假如《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原人”的话,此证据比袁珂先生的证据可信度高出4倍以上。
然而,《山海经》文本内容,又是任何主张“自我中心说”的人无法逾越的龙门。
主张“楚南人”的人不过是“项庄舞剑”,第一步如果能站住脚,第二步就会直接推演到屈原或宋玉等人身上去,重新操起朱熹、胡应麟的论调。
下面我们来看看《山海经》中关于楚地神话,有《中次十二经》的“洞庭之山”的“帝之二女”;《海内北经》中的冰夷(河伯)等[14](6)。
前一条直接涉及楚地,后一条间接与楚地有关,这是因为移居蜀地的楚国贵族,他们知道楚国的神话传说,而传之后人,所以其后裔在翻译、编写《山海经》时,羼和了进去,并列入《中山》之末。
楚国立国已有数百年了,而《山海经》没有一处直接写到楚国历史文化的,这与屈原的《楚辞》是完全不同的,屈原是楚国人,他虽然深受巴文化的影响,但他爱他的祖国历史文化,在《楚辞》中尽情地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