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论《山海经》的植物信仰

是对植物信仰 的具体化 。 先秦 时期我 国有用草茎实
大嗥 即伏羲 氏。这 里是说有种 叫建木 的神树 , 太嗥攀缘着它登上了天 , 它是黄帝制作的( 天梯 ) 。
上 有 赤 树 , 叶 、 华 ,反映了花草信仰观念 。 也
传 世典籍 《 山海经 》 中的植 物信仰 主要有 神树 信仰和花草信仰两大方面。下面将具体 阐述 。
木 ” 日,枫 木 ” 蚩 尤 桎 梏 等 等 , 许 许 多 多 神 话 载 “ 为 这
《 海外北经》
这种高千里 的神木名叫寻木 , 在拘瘤 国的南面 , 生长在河岸的西北面。这里 的寻木即摇木之类 ,穆 《 天子传》 卷六云 :天子乃钓于河 , “ 以观姑繇之木。” 有木 , 青叶 紫茎 , 玄华黄 实 , 日建 名 木, 百仞 无枝 , 上有 九榍 , 下有九构 , 其实 如麻 , 其叶如 芒。大雌爰过 , 帝所 为。 黄
有不死之 国, 阿姓 , 甘木是食 。
— —
有些植 物还有着特殊的药效或毒 性 , 它们身上有神 奇 的功能 。“ 远古先 民们对这些植物 由畏而敬 , 认为 是 高于人类 的生命存 在 , 是神 灵 , 于是 祭之畏 之 以
求祥福 。” ①
《 荒 南 经》 大
郭 璞 注 :甘 木 即不 死树 , 之 不 老 。” 死树 上 “ 食 不
在 东 方 , 后 西 方 亦 有 之 。” 其 ②
《 山海经》 中神树信仰 的神木主要有树 神即主 木之官和不 死树 、 为天梯 的神树 、 祥木桃树 三 作 吉
种。
1 . 即主木之官和不死树 。 树神 东方句芒 , 乌身人 面 , 两龙 。 乘
— —
《 海外 东经》
汤谷上有扶 桑,十 日所浴,在 黑齿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_兴趣爱好-牛bb文章网(原作者:杜杨)摘要:自《山海经》成书至今,对其植物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天梯神话研究、草神话研究、夸父与蚩尤神话、《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研究等。
其中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学者的创新。
尤其是近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的固有局面,开始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山海经》进行阐释、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植物神话;神木信仰;花草信仰;文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5-02《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中收录神话最多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先民原始神秘思维的记录,它反映了上古之时万物平等的观念,体现了神话原生质朴的特征及原始人的植物崇拜。
《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或多或少与先民有着利害关系。
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的植物大多对人类有益。
{1}潜明兹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对《山海经》中的植物神话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人有益和对人有害两类,认为《山海经》是记载灵异植物较多的神话集。
{2}傅修延在《试论中的“原生态叙事”》中认为,《山海经》中的自然界是以人的需求来做判断的,因此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
{3}韩一鴈的《中的动植物表》一文偏重于对《山海经》中动植物的资料整理,文中附有表解,将《山海经》中所记分为草、木等七类,每类又有名称、性质等条目。
{4}此外,《浅谈》{5}、《与古代植物分类》{6}与《记载的植物地理学》{7}也分别对《五藏山经》中植物的分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肯定。
一、《山海经》的神木研究(一)作为天梯的神木袁珂在《略论的神话》一文中认为建木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工具,即天梯,是《山海经》中唯一具有这种作用的神木。
山海经主要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综述

《山海经》主要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综述一、山海经中的主要神话故事(一)、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0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把黄河、渭河都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死之前把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的起源是黄河流域,在古时的中国,有四水,分别是黄河、长江、淮水、济水,因此古时中国所谓的河是单指黄河,而夸父在追日的线路上,“饮于河、渭”,渭水是黄河的最大分支,亦是在黄河流域中,虽然文学家萧兵先生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0但从夸父追日的线路,以及最后未成功的结果,其故事实际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次失败的迁徙经历,因为“大泽”位于雁门关北,而夸父“未至”,并且夸父追赶的又是太阳落下之处,为西,所以可断定此次迁徙方向是西北,而西北即便是目前的科技也是很难做到适应人类生存,何况古时?所以迁徙的失败在所难免。
(二)、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日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汶。
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yin)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翻译: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而是化为精衢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这是一则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晋代诗人陶潜赞誉精卫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也以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被人们所铭记。
《山海经》植物文化内涵

《山海经》植物文化内涵《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地理著作,其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包括了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山海经》中植物文化的含义。
首先,《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中的神奇植物,如“合欢树”、“桃树”、“蓬草”等等。
这些植物在传说中常常与神人相连,具有神奇的力量和象征意义。
例如,“合欢树”被描述为具有魔力的植物,可以与人类交流,并且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
这种对植物的人格化和象征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其次,《山海经》中的植物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注。
在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名称、特征和用途。
例如,“葛藤”在书中被描述为可以用来编织绳索、作为军队攀爬的工具;“纣木”被描述为可以吸引瘟疫和疾病,帮助治愈病人。
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植物的熟悉和运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植物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植物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如“牡丹”、“桑树”等。
这些故事中的植物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符号和民俗传统相联系,为植物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
例如,“牡丹”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富贵、繁荣和美丽的象征,而《山海经》中的故事则为这一象征赋予了更加鲜活的形象和内涵。
最后,《山海经》中的植物描写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感悟和赞美。
书中对于植物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例如,“桃树”被描绘为“众木之尊,以赏物之名”,展现了植物的崇高地位和美丽之处。
同时,《山海经》中还通过对植物的描写和赞美,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的植物文化内涵体现在其人格化和象征化、多样性的呈现、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编织以及对植物的赞美和感悟等方面。
这些植物文化的内涵不仅丰富了《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智慧。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時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其著作《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就对《山海经》的西王母神话、开辟神话、昆仑神话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且首先注意到西王母在此经中还不是美人形而是半兽形。
山海经神话探源的文献综述

山海经神话探源的文献综述山海经神话探源的文献综述2007-12-04 13:08:57|玩偶师[前言]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
自古称为奇书。
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曾这样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说《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的“渊府”,是为历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所公认的。
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
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
那么产生这最古神话的根源何在呢?我们要如何认识《山海经》中的神话产生根源呢?本文综述中外学者关于神话起源的理论,以资借鉴。
[关键词]宗教祭祀起源神话《山海经》一、关于神话的起源问题,目前国外学者有影响的观点是安德鲁·兰和爱德华·B·泰勒的“神话起源于原始时代全人类的野蛮状态之中”。
安德鲁·兰认为,原始人的心理状态有以下特征,(1)相信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此即万物有灵观念;(2)原始人有强烈的巫术信仰;(3)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灵魂仍存在;(4)鬼神观念,相信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变化为其他事物的形式;(5)不死的妄想,人本可以不死,死是受了敌对者的暗算;(6)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现实的人的生死睡梦等现象要求解释,这些现象就导致了神话的产生。
泰勒也认为万物有灵是神话起源的根本的原因。
弗洛伊德则认为像梦以样,神话也是人类幻想的产物;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奥托则认为是集体无意识产生神话;简·埃伦·.哈里森则认为神话与祭祀活动相关。
二、马克思关于神话起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政治经济学批·导言》中,马克思指出。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 唐启翠胡滔雄 内容提要:《山海经》是

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唐启翠胡滔雄内容提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
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
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
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
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
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
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
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色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
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
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
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①。
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断词②。
《山海经》主要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综述

《山海经》主要神话故事及神话人物综述郝千慧1张砾仁21.四川音乐学院;2.亥午境语工作室摘要:《山海经》作为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传世版本共计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
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山海经》神话所描述的时代不是传统意义的夏、商、周三代,而是众多部落互相争斗与交融的时代,《山海经》的神话是不同部落神话的总汇[1]。
而当代中国电影、电视中所展现的神话故事、人物、动物,大多源于《山海经》,鉴于此,笔者特整理部分《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以做参详之用。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一、山海经中的主要神话故事(一)、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①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把黄河、渭河都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而他死之前把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众所周知,中国文明的起源是黄河流域,在古时的中国,有四水,分别是黄河、长江、淮水、济水,因此古时中国所谓的河是单指黄河,而夸父在追日的线路上,“饮于河、渭”,渭水是黄河的最大分支,亦是在黄河流域中,虽然文学家萧兵先生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②但从夸父追日的线路,以及最后未成功的结果,其故事实际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次失败的迁徙经历,因为“大泽”位于雁门关北,而夸父“未至”,并且夸父追赶的又是太阳落下之处,为西,所以可断定此次迁徙方向是西北,而西北即便是目前的科技也是很难做到适应人类生存,何况古时?所以迁徙的失败在所难免。
(二)、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植物神话研究综述
作者:杜杨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
摘要:自《山海经》成书至今,对其植物神话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天梯神话研究、草神话研究、夸父与蚩尤神话、《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研究等。
其中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也有学者的创新。
尤其是近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只注重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的固有局面,开始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对《山海经》进行阐释、整理,从文化人类学、原始社会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成果做一概述。
关键词:《山海经》;植物神话;神木信仰;花草信仰;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15-02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古籍中收录神话最多的一部专著,其中关于植物神话的记载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先民原始神秘思维的记录,它反映了上古之时万物平等的观念,体现了神话原生质朴的特征及原始人的植物崇拜。
《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或多或少与先民有着利害关系。
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一书中认为,《山海经》中的植物大多对人类有益。
{1}潜明兹在《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对《山海经》中的植物神话进行粗略统计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对人有益和对人有害两类,认为《山海经》是记载灵异植物较多的神话集。
{2}傅修延在《试论中的“原生态叙事”》中认为,《山海经》中的自然界是以人的需求来做判断的,因此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性。
{3}韩一鴈的《中的动植物表》一文偏重于对《山海经》中动植物的资料整理,文中附有表解,将《山海经》中所记分为草、木等七类,每类又有名称、性质等条目。
{4}此外,《浅谈》{5}、《与古代植物分类》{6}与《记载的植物地理学》{7}也分别对《五藏山经》中植物的分类、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肯定。
一、《山海经》的神木研究
(一)作为天梯的神木
袁珂在《略论的神话》一文中认为建木是众帝上下于天的工具,即天梯,是《山海经》中唯一具有这种作用的神木。
{8}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中认为,天梯是巫师从事陟降工作的工具之一,如《山海经》中的扶木和扶桑。
{9}纪晓建在《、灵巫之互证——、神话比较研究之四》中也论述了关于巫凭借神树上下于天地这一问题。
唐世贵、唐晓梅在《华文本作者质疑(上)》中认为青铜树的原型就是用于祭祀的神树,这与《山海经》中的建木、若木
等相近。
{11}胡树的《试论的宗教特性》一文偏重宗教观念,作者从宗教及巫术功能入手,认为《山海经》中的建木、扶木等神木与萨满教的“宇宙树”均为天梯。
{12}
(二)作为崇拜对象的神木
《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不死树的记载。
郭璞认为,不夭就是不死、永生的意思,{13}相关论文还有涂元济、涂石在《论嫦娥奔月神话》,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尚少。
{14}近年来,不少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和原始社会学角度对具有崇拜作用的神木做了解读。
陶阳、牟钟秀在《中国创世神话》中,认为枫木是苗族图腾,从《山海经》相关记录来看,枫木崇拜可能与蚩尤神话有关,因为鲜红的枫叶象征着蚩尤的鲜血。
{15}张永刚在《原始生态观发微》中认为“杖化邓林”,实为夸父化邓林,这是神话思维的一种体现。
{16}陈晶在《浅谈与湖北民间崇拜习俗之关系》中从民间崇拜和信仰民俗角度出发,认为化为邓林的夸父与化为枫木的蚩尤同为炎帝后裔,在与黄帝战争中又同被应龙所杀,因此,邓林成为了夸父族膜拜的对象及其图腾,这也是崇桃习俗实质所在。
{17}此外,后世文学同样受到了邓林的影响。
张佳颖、张步天在《“神话群系”的传承流变》中认为,《西游记》中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仙桃就是出自《山海经》中关于夸父杖化邓林的记载;二人还提出《山海经》中关于帝女之桑的记载是桑蚕神话的最早记录,反映了原始桑蚕崇拜疑,疑似祭山之作。
{18}
沈士军在《谈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中以植物信仰为出发点,认为神木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类,可分为树神,作为神上下天的天梯和桃树、邓林等吉祥木三类。
{19}
二、《山海经》的花草研究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具有巫术效应的奇花异草。
在对这方面的研究中,草是被论述最多的花草之一,其中多认为草是高唐神女的古神话原型。
袁珂在《宋玉的订讹和高唐神女故事的寓意》一文中认为,高唐神女故事并不完全是一段寓言,草这一古代神话是高唐神女故事的根据,所以原先只是吃了可以备受宠爱的草,后演变成为梦中向楚怀王倾诉爱慕的瑶姬。
{20}张步天在《山海经概论》一书中也认为草神话后来演化成为巫山女神神话。
李川在《至上神之推测》一文中认为,草的原身女尸是中国神殿司爱之神。
三、《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
《山海经》中保留了大量神话资料,作为原始社会的最初记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意象方面。
《山海经》中的植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和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的。
相关论文有吴康的《:中国神话的建构》和郑笠的《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与、构象方式差异研究》。
吴康认为,《山海经》中的意象多为形象的组接,原始神主要是由人与自然物构成的,其构想怪异,是一种感受性的、生动、全面的描述,文中虽对植物方面有所论及,但重点是放在人与动物的构成方面。
郑笠的观点,涉及到植物神话方面的可总结
为以下两点:第一,《山海经》中的意象充满了浓厚的象征意味,如动植物可以治病驱邪,夸父、蚩尤等神话则象征着人类战胜自然的力量及愿望;第二,受“万物有灵”论及集体创作的影响,《山海经》中的意象充满了神秘感,如草神话等。
自《山海经》成书至今,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内容本身,如对其中某类植物进行诠释和解读,或从某一角度对植物神话进行分类等方面,而对其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认为应在《山海经》植物神话内容研究的基础上,从开放的角度对《山海经》植物神话的文学价值作深入的剖析。
注释: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傅修延.试论《山海经》中的“原生态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9(8).
{4}韩一鴈.《山海经》中的动植物表[J].民俗,1993(5).
{5}赫维人.浅谈《五藏山经》[J].云南师大学报,1985(1).
{6}丁永辉.《山海经》与古代植物分类[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3).
{7}陈国生、黄荫岐.《五藏山经》记载的植物地理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
{8}袁珂.略论《山海经》的神话[A]. 见:袁珂.神话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0.
{10}纪晓建.《楚辞》、《山海经》灵巫之互证——《楚辞》、《山海经》神话比较研究之四[J].社科纵横,2007(5).
{11}唐世贵、唐晓梅.《山海经》华文本作者质疑(上)[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12}胡树.试论《山海经》的宗教特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涂元济、涂石.论嫦娥奔月神话[A].见:袁珂.中国神话(第一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张永刚.原始生态观发微[J].洛阳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7}陈晶.浅谈《山海经》与湖北民间崇拜习俗之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18}张佳颖、张步天.“《山海经》神话群系”的传承流变[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4).
{19}沈士军.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
{20}袁珂.宋玉《神女赋》的订讹和高唐神女故事的寓意[A].见:袁珂.神话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