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万献初笔记

合集下载

万献初 训诂学概述

万献初  训诂学概述

训诂学概述万献初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一个分支学科。

就学科性质而言,训诂学是探讨文献语义、释读古代训诂材料的一门语言文字学学科。

训诂学属于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是古籍释读之术。

释读古籍须从字词句入手,达到弄懂文本旨意的目的。

训诂学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根据文字的形体、声音来解释文字的意义,也涉及古文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训诂学偏重於研究古代字词的意义,尤其注重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字词的意义。

训诂学重在词义训释,但涵盖面广,不简单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词义学或语义学。

一、训诂与训诂学先秦两汉时期,训诂体式的名称已有很多,一个字的名称有“传、故、诂、说、训、解、记、义、序、微、注”等,两三个字合称的有“章句、训诂、解诂、解故、解说、故训、古训、注训、故训传”等,后代以“训诂”一词最为通用。

单用的“训、诂”兼具动词和名词两义,合用为“训诂”一词,也兼具动词与名词两种功用。

注解古籍称“训诂”,是动词;古籍的注解也称“训诂”,是名词。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训即顺,也就是理顺词义的训释;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叫“诂”,诂即故、古,也就是训释故言或古语。

“训、诂”并用,初见于春秋鲁国人毛亨的《诗》注释,其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为一词,始见于汉代的典籍。

“训诂”,首先是一种注释古籍的工作。

训诂工作,就是对某种古籍进行注释,一般工作程序有:标点、校勘、作序、解字、标音、释词、解句、补释、分析语法、说明文例、串讲、翻译、图示、考辨疑误、阐发要旨、发凡起例、考补史料等,这些工作都是具体操作而富于实践性的。

不一定每部书的注释都要用到全部的训诂工作项,有时只涉及其中一两项,但这些项目都是训诂工作,都可称为“训诂”。

“训诂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的学科。

研究对象是一切现成的训诂资料,包括一般训诂材料与著作,还有训诂工具书等。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探讨训诂理论与方法,总结相应的特点与规律,写出专门论著,指导各类训诂工作。

说文解字笔记2上部

说文解字笔记2上部

(胡雅切。Xia 4)
説文(注1): 底也。指事。 新證(注2): 底也。在底之物。
甲骨文作1、2,以长畫代表中介,以短畫指示其部位。西周金文承襲甲骨字形,春秋晚期則加一竪畫, 這就成為後世“下”字的標準字形。楚系文字則在字形上部加一短橫畫,繁文。
筆記(注3):
旁、溥双聲。膨,俗,本作倗,即旁(溥)。溥、博音義近。《漢書》“方聞”即博聞,方即旁之假 借。“膀脹(膨胀)”当作旁。
我注:
旁字甲骨文“从凡从方”。“凡”为表示范围的符號,“方”为地理標志(旗杆)。旁字的本義即 “旁邊”。《説文》释為“溥”,誤;以“雱”為“旁”的籀文,誤。
请对比旗杆与【方】字
(都計切。Di 4)
説文(注1): 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上,棘(半)聲。
新證(注2): 蒂。一说束柴燎祭上帝,尚無定論。
《说文》以“帝”为“王天下之號”,不可從。顧頡剛曾指出,王天下之號,夏稱后,商稱王,西周 稱王或天子。胡厚宣指出武丁時帝為天神之專稱。至于某些殷王稱,甲骨文中稱之為帝,其實是“嫡” 字的假借,與“庶”義相對,并非王天下之號。 王國維以為“帝”即“蒂”,象花萼全形。叶玉森、朱芳圃以為象束柴燎祭於上帝。 但無論如何,甲骨文“帝”字看來是個獨體字,不可分解為“从上,棘(半)聲”。。”
“一察焉以自好”-《庄子 天下篇》
(時掌切。Shang 4)
説文(注1):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新證(注2): 高也。比其他東西高的位置。
甲骨文“上”字作1、2。以长畫指示上位。西周早期金文承襲此形作3,但因為这個字形和數字“二” 容易混淆,所以東周文字多半加豎筆作“上”形。11加“尚”聲。15用為“上溯”義,加行动符号, 强调它屬於一種動作。
(步光切。Pang 2)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史料新考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史料新考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史料新考董婧宸【摘要】由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了解章太炎早年国学讲学的重要资料.从新近刊布的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及《笔记》相关史料来看,章太炎的两次《说文》课程,分别以大成中学、民报社为主要授课地点,在时间和地点上始终错开,第二次课程约结束于1909年3月.就笔记而言,朱希祖的笔记是三次不同授课的课堂记录,钱玄同的两套笔记则均据第一次讲课,并作了整理、校勘.“钱一”的整理来源,是朱宗莱汇录后的五人笔记,“钱二”则直接据朱希祖第一次笔记整理.还原章太炎国学讲课的史实、梳理笔记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章太炎早年的国学思想.【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章太炎;《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国学讲学;钱玄同;朱希祖【作者】董婧宸【作者单位】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1908年4月起,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为留学生讲授《说文解字》,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2008年,《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整理出版,收录了钱玄同、朱希祖、鲁迅三家七种笔记,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章太炎早年的《说文》授课情况。

主持《笔记》整理的王宁先生,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前言》*王宁:《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前言》,《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中,详实地介绍了《笔记》的整理经过,并结合章门弟子的回忆,从章太炎的生平、革命思想与学术特点,梳理了《笔记》的相关背景和学术价值。

参与整理的万献初曾撰文记述《笔记》的原始面貌*万献初:《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的梳理及学术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增刊。

,此外,汤志钧、周振鹤、侯桂新等学者,也围绕章太炎及章门弟子的交游、讲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关考察*参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摘抄加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摘抄加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摘抄加读书笔记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摘抄加读书笔记1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

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

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

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

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

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摘抄加读书笔记2《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说文解字笔记

说文解字笔记

说文解字笔记第一节导论一、姓氏。

(一)百家姓举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二)姓氏定义。

1、段玉裁注《说文》“氏”下:“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2、《左转·隐公十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

”3、(1)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而赐姓。

’”姓字写法:。

“生——姓”(2)氏,shì,“,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乁声。

杨雄赋:響若氏隤”氏——石。

氏的写法: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

(3)。

陈字写法:(4)(5)(6)二、文和字。

(一)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的写法(二)1、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人生子曰字”。

字:生子出嫁、怀孕、哺育养育治理、教育文字能单独画出来称为文,文文结合称为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整体系统是文和字构成的。

2、《说文·绪》“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3、《说文》540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31部、自然界类37部、器用类180部、数目类34部。

第二节“人”类基础字形讲析一、各类“人”的字形。

1、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此籀文,象臂脛之形”。

人的写法:2、仁,“亲也。

从人从二。

,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仁的写法:3、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

周制一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的写法:4、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立的写法:5、竝,“併也,从二立”。

并的写法:6、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亦的写法:7、夭,“屈也,从大,象形”。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文字学读书笔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诸多介绍中国文字的著作中《中国文字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是作者继《古文字学导论》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文字学的著作,全书共分上下两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确定古文字学的范围并叙述其历史;(2)由最近研究古文字的所得推论汉字的构成和形体的演变,纠正旧时文字学上的错误,并建立新的理论;(3)阐明研究古文字的方法和规律。

全书共三十节,分为五个部分:(1)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过程;(2)“文字的产生”部分,首先推测中国原始语言的概貌,然后剖析了关于中国文字产生的种种传说,追溯了汉字的起源;(3)“文字的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着重提出了“三书说”;(4)“文字的演化”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唐兰先生论述了汉字演化的原因与过程;(5)“文字的变革”部分,这一部分对汉字从古文字、大篆、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正书、甚至简俗字、新文字等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纵观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为中国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名义,明确了中国文字学的研究对象;(2)批判了“中国语言低级、文字原始”的错误观点,确立了中国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使上的地位;(3)解决了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4)进一步批评传统的“六书说”,论述所创立的“三书说”;(5)系统论述了汉字演化、变革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论述是相当完备的,在书中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

万献初:《尚书》概说

万献初:《尚书》概说

万献初:《尚书》概说清·张之洞《书目答问》:“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

《尚书》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需要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入手,才能读懂经文,进而阐发义理。

章太炎《菿汉微言》:“学术无大小,所贵在成条贯。

制割大理,不过二途:一曰求是,再曰致用”。

《尚书》号称“王者之学”,先从小学入经,求是求真;再阐发义理,通经致用。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战国时期总称《书》,孔安国传解释为“上古之书”,故称《尚书》。

汉代《尚书》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书”原是纪录的意思,書,就是手(又)持毛笔写字(聿-書)。

许慎《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書’”。

元吳澄《書纂言》:“ 者,史之所记录也,从聿从者。

聿,古筆字,以筆画成文字,载之简册曰書,者,谐声。

”大约初时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记录案而已,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

一、《尚书》体裁、编排与内容《尚书》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所载内容都与政事有关,是上古的政事史料汇编。

《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即论“王道”的书。

《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作者是史官。

我国“史官文化”很发达,上古就设专门的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

《礼记·玉藻》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即所谓“右史记言,左史记事”。

《说文·史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甲骨文作《尚书》概说粹一0一,象手持文件袋(中)的史官形。

有关《尚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可能在先秦就已有了定本。

传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但这个说法不可靠。

一般认为,流传至今的《尚书》多为伪书,较为可靠的是其中汉代伏生所传的28篇。

《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

《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

《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转载▼《说文解字》研读的笔记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shen 四声)编著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字共9353个,基本字根400多个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归并为14大类。

形声一边形一边声姓的由来陶姓祖先做陶器,刘姓祖先杀猪或杀人,张姓祖先打仗,(开弓谓之张,放了是弛,一张一弛谓之道)李姓祖先种果树。

南郭即祖先最早住在南城墙旁郭:城墙城:从土成声。

成:戈与丁组成丁即是钉子最早是木钉,钉代表扎实,盖棺定论。

成就是打完仗,结果就是成。

池:是护城河。

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城的四周是望楼。

亭:十里长亭五里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路邊的亭高是因為亭是郵驛,是标志,简化后只留下两边的。

只留两边的情况很多,如韋。

城圍起來后需要加動作,加止(腳趾頭,脚板,寫的時候五個指頭簡化則成了止)腳即是士兵在巡邏。

城很大,所以中間口大,範圍大,加個單人旁就是偉,加框就是圍。

造字生活经验形成对文字的理解具象的浓缩到字形里左耳旁就是阜,是把山立起来,高低坎坷。

左耳旁表示高高的,比如艰难险阻右耳旁都是表示封邑比如郑国的郑,右边是封邑,左边是奠,上面是酒,下面是两只手,两只手拿着酒去祭祀。

活人对死者的敬仰哀思为奠说文的构件即字根。

(540个),汉字由字根按一定规则构成。

姓郑的祖宗是住在河南郑封地。

2.文:错画也,象交文。

交错的花纹侧站为人,双人(向左)为从文最早为纹身,战争时作为区别,拓展开来,用绘画方式把想法记录下来,后来成为文字。

文引申文章(字与字组合,组出篇章,形成一段段)文又引申识字、懂道理的意思《说文》中,单独画一个图像,独体为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下。

乳即生孩子抚养孩子宀即房子子就是婴儿。

在房子里有孩子即生养孩子古代姑娘未出嫁就是待字闺中。

出嫁后十年没生孩子即十年不字。

《诗经》: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牛羊用乳汁喂养,最后成为了后稷,周的祖先从母体分化出来即为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