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赏析(优秀4篇)
2023十五从军征赏析

2023十五从军征赏析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野的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沾:渗入【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叙事诗,描绘了⼀个“少⼩离家⽼⼤回”的⽼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定的典型意义。
下⾯是⽆忧考分享的汉乐府民歌:《⼗五从军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五从军征,⼋⼗始得归。
道逢乡⾥⼈,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作:遥望) 兔从狗窦⼊,雉从梁上飞。
中庭⽣旅⾕,井上⽣旅葵。
舂⾕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
【译⽂】 刚满⼗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问:“我家⾥还有那些⼈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长着野⽣的⾕⼦,野⽣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捣掉壳的野⾕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会⼉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出⼤门向着东⽅远望,⽼泪纵横洒落在征⾐上。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个连⼀个的样⼦。
狗窦(gǒudòu):给狗出⼊的墙洞,窦,洞⽳。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
⽣:长。
旅:旅⽣,植物未经播种⽽野⽣。
旅⾕:野⽣的⾕⼦。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或乳钵⾥捣掉⾕⼦的⽪壳或捣碎。
持:⽤。
作:当做。
羹(gēng):就是饭菜的意思。
⼀时:⼀会⼉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
【赏析】 这是⼀⾸叙事诗,描绘了⼀个“少⼩离家⽼⼤回”的⽼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定的典型意义。
《十五从军征》译文及赏析

《十五从军征》译文及赏析《十五从军征》译文及赏析《十五从军征》两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一作:遥望)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gēng):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饴:同“贻”。
送,赠送。
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十五从军征》诗歌鉴赏

《十五从军征》诗歌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从这句话中还可看出:本诗主人公的年龄是80岁。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
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
”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
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
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是⼀⾸叙事诗,描绘了⼀个“少⼩离家⽼⼤回”的⽼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定的典型意义。
下⾯是分享的汉乐府民歌:《⼗五从军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五从军征》 两汉:佚名 ⼗五从军征,⼋⼗始得归。
道逢乡⾥⼈,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作:遥望) 兔从狗窦⼊,雉从梁上飞。
中庭⽣旅⾕,井上⽣旅葵。
舂⾕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
【译⽂】 刚满⼗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问:“我家⾥还有那些⼈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长着野⽣的⾕⼦,野⽣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捣掉壳的野⾕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会⼉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出⼤门向着东⽅远望,⽼泪纵横洒落在征⾐上。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个连⼀个的样⼦。
狗窦(gǒudòu):给狗出⼊的墙洞,窦,洞⽳。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
⽣:长。
旅:旅⽣,植物未经播种⽽野⽣。
旅⾕:野⽣的⾕⼦。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或乳钵⾥捣掉⾕⼦的⽪壳或捣碎。
持:⽤。
作:当做。
羹(gēng):就是饭菜的意思。
⼀时:⼀会⼉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
【赏析】 这是⼀⾸叙事诗,描绘了⼀个“少⼩离家⽼⼤回”的⽼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定的典型意义。
《十五从军征》全文与赏析

《十五从军征》全文与赏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痛苦心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
十五岁就被征去当兵,直到八十岁才得以归来。
六十五年的漫长岁月,这期间的艰辛与思念可想而知。
诗人以简洁而沉重的笔触,揭示了老兵一生的悲惨命运。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了同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得到的回答却是那远远望去的松柏丛中,一座座坟墓。
这几句对话,犹如一把利剑,刺痛了读者的心。
曾经温暖的家,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墓地,这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承受。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是对老兵家中景象的描写。
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里通过对动物的活动和野生植物的生长,展现出房屋的破败和无人居住的凄凉。
曾经的家园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和荒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老兵自己动手舂谷做饭,采摘葵菜做汤。
饭和汤很快就做好了,但是却不知道该送给谁吃。
这一幕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老兵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却没有亲人可以与之分享这片刻的温暖。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最后,老兵走出家门,向东望去,泪水不停地流淌,打湿了他的衣裳。
他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痛苦。
这最后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老兵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痕,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十五从军征》赏析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 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 • 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 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 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 想象的空间。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 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 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 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 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 “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 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 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 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 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 情感。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 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 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 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 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 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 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 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 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 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 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 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 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赏析(优秀4篇)
从军行原文赏析篇一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从军行赏析译文及注释篇二
佚名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1、始:才;归: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4、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树、柏树。
6、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高坟。
累累
(léi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7、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8、雉(zhì):野鸡。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12、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13、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14、一时:一会儿就。
15、贻(yí):送,赠送。
16、看:一说为“望”。
17、沾:渗入。
从军征原文赏析篇三
两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军征赏析篇四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
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
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
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
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