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雄,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1. 《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

2. 杨雄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4. 学生课前准备的纸质或电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书面或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曾经接触过《十五从军征》。

2. 引导学生回忆这首诗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文理解与文化背景(15分钟)1. 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逐句解读诗句的字面意思。

2. 引导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杨雄的生平简介。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爱国主义的含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选择“十五从军征”为诗名?诗歌主题是什么?b. 诗中有哪些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c. 你们在诗中感受到哪些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和无奈?d. 这首诗如何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讨论结果。

四、文学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学生集体欣赏名家朗读《十五从军征》的视频或音频,并思考如何通过声线、语调等方式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

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并在朗读中尽量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3.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简短文章形式。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选择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读稿,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从中挑选并点评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所带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课题:《十五从军征》阅读与感悟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和《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并了解其含义;3.通过阅读文章,认识到中国青年有责任为国家建设付出努力;4.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2.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并产生深刻的感悟。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Step 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并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文学背景、历史背景。

Step 2 学生阅读(20分钟)1.让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强化学生阅读细节的能力。

2.分组讨论,双方交换意见。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意见。

Step 3 讲解文意(20分钟)1.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解释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Step 4 情境教学(25分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个“情境教学”环节。

1.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简短的舞台剧。

2.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各自想扮演哪个角色,并分配角色。

3.演出结果由同学们来评选出最佳表演。

Step 5 总结讲评(10分钟)1.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讨论和总结。

2.评价和表扬好的表演结果,具体点评别的地方。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家庭作业:思考一下自己在平时做些什么,可以为祖国献一份力。

教学反思:1.通过“情境教学”带给学生良好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群体合作、内外交流、相互制约。

2.“情境教学”实战,真正做到了情境生成,情境创设,难度逐渐加重,使学生主动浸入其中,形成了学术、文化互动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育是有穿透力的。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活着回来了!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

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落叶归根。

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

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四、不幸: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ppt)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从——15岁,小兵儿。

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

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活着回来了!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

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落叶归根。

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

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四、不幸: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ppt)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从——15岁,小兵儿。

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

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从军、辞爷娘去时: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白发老母遮门啼,挽断衣袖留不止。

(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2)征:出征: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征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边客如刍狗,战骨生尘埃。

——高适《答候少府》(4)夜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5)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ppt)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悲歌》(6)征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尽管主人公或许也有此责任和担当,但是,心里只想着战争快些结束,回归家园。

2.老人九死一生,经历风餐露宿,一路风尘仆仆,得以回家。

有没有像木兰一样,家人出郭相扶将啊?没有。

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偶遇乡人。

问“有”:切,怯。

急知、盼知、怕知。

不奢望家人都健在,只求能“有”,哪怕几个,哪怕一个。

思亲之切。

3.答“冢累累”:一点之变,阴阳两隔。

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噩耗之速。

4.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兔子怕狗,却随意进出狗洞。

野鸡怕人,却嚣张地在梁上飞来飞去。

(此处可以质疑:为什么不是“雉从梁上‘栖’”?地点为什么选择中庭和井上?)栖,多了一些安静、安稳之感。

飞,增添了家里的荒凉、破败之感,烘托了人物的心乱难平,还能突出地表现出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时,“户主”受了惊吓的情态。

家中无人,它们就是这么任性,自以为所,自以为安,动物自由活动,恣意玩耍,植物恣意生长(随地随意地)生长。

家园之荒。

家已不家!5.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没有哪个亲人磨刀霍霍向猪羊,没有烹羊宰牛,没有接风洗尘的盛宴,没有人帮助老人舂谷采葵,没有正常充饥的粮食,可见羹饭之简!舂: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以臼盛谷,两手持杵捣之。

(此处可以在黑板上以舂字的篆书讲解,便于识记和积累。

)贻:无人可贻,无人可语,无人可依。

(此处可以请同学尝试表演一下老人当时的动作神态等,便于感受老人不幸的处境。

)境遇之惨!孤独之深!人不在,家就不在了!6.东向看,泪沾衣。

往事历历,生离竟成死别!生离时,家人相送。

家人与世决别时,他竟都没有机会送送家人。

看:(木兰出门看到伙伴)老人看到了什么?在“看”中回忆着昔日的美好。

在“看”中慨叹着今日的惨状。

在“看”中想着战场上的情景,漫漫归途的孑孓颠沛。

在“看”中盼着奇迹等。

什么也没看,只是因为不忍再睹荒败的家园,茫然伫足。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不仅是为自己而流。

为战友伙伴,为过去,迷茫的将来,为亲人,为现实的破败。

没了家,就有了流不尽的泪。

五、诗歌中应该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不幸的,还有谁是不幸的?家人。

离别之伤。

念子之痛。

死别之悲。

生存之艰。

从征65年的老兵都能幸运得不可思议地活下来,家人怎么是这样的结局?家与冢。

中原一带的民风民俗,居址不可以和坟冢相连。

为什么这里会这样?(ppt)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无休无止的战争(426年,402次大规模战争,其中西汉124次,东汉278次);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敲骨吸髓式的剥削是的农民破产流亡。

东汉时,土地大量兼并,苛捐杂税极为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豪强地主,膏田满野,达数百千顷,农民沦为佃农,雇佣,成为游民,甚至卖为奴婢。

出现了“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后汉书》)”的局面。

正如老子所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道德经》)于是: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可见,除了战争,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会让百姓水生火热,生灵涂炭。

六、诗歌中还有谁是不幸的?乡人。

存者且偷生。

偷生之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统治者的不明。

七、关于这首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紫骝马歌辞。

学生齐读——(ppt)紫骝马歌辞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

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右六曲,曲四解。

好个“壮女笑杀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勇敢的花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雌雄难辨”),其中有保家卫国的舍生忘死,有保护自己的无奈和不得已。

但就木兰这位女子本身的追求和选择而言,这何尝不是她生命中最不幸的经历!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孩子、老人、女人,最不应该卷入战争,但是不仅仅是他们,难逃战争的劫难。

而这种残酷也不仅仅发生是在这个时期。

(ppt)东山《诗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拟行路难鲍照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

绵忧摧抑起长叹。

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九、虽是不同时期的诗歌,都抒发着因战争引发的生命的无奈,生存的孤苦,生离死别的悲戚。

所以,东晋时期一位一个文人,是一个仁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热肠人虚构了在不幸的生活中幸运的老百姓有家住、有地种、可以幸福生活的家园。

让我们看到了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园意识。

所以,孔子谈仁义,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

让我们看到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国意识。

有了生命意识、家园意识、家国意识,百姓才不至于悲哀地生存,才有可能奢谈幸运、奢望生活。

十、齐声朗诵《十五从军征》,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悲戚和悲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