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精品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大学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

大学语文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思想,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2. 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战争场面的描写。

2. 诗歌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准备:1. 课件或板书。

2. 《十五从军征》诗歌文本。

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有哪些疑问?二、诗歌解读1. 主题思想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即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b.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讨论诗歌中表现出的战争残酷和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

2. 艺术特色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b. 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战争场面的描写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战争场面的描写,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等。

b. 学生讨论战争场面的描写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4. 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如“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等。

b. 学生讨论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三、讨论与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 你如何看待这首诗的主题思想?b. 你认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c. 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a. 阅读与《十五从军征》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b. 撰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1. 诗歌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背诵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边塞诗,想一想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2.引导学生回顾边塞诗的豪放、激昂、悲壮等特点,为学习《十五从军征》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默写《十五从军征》。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出塞》一、复习导入1.复习《十五从军征》,回顾诗人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边塞诗,《出塞》与《十五从军征》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出塞》,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五、巩固练习1.请同学们默写《出塞》。

2.学生之间互相检查,纠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艺术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难点: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简述:“同学们,战争是无情的,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苦难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2. 了解乐府,初步感知介绍乐府诗:简要介绍乐府诗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乐府诗的基本认识。

3.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通过对比和点评,提升朗读水平。

4. 深入探究,提升素养分析诗句: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兵从军之久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讨论其背后的兵役制度。

想象场景:通过“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等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老兵回家后的凄凉景象,体会其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兵为何会“泪落沾我衣”,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揭示主题,升华情感总结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主题,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和平的向往。

情感升华:通过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的镜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

6. 拓展延伸写作练习: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兵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乐府诗,拓宽文学视野。

通过这样的情境性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体会其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珍惜和平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对诗句。

(规则:先有老师出上句,学生对下句。

谁先接对
下句,那么下一句由他出题。


2、师小结:刚刚同学们对的真好。

你看在刚刚对的这些诗句中
有写景的;有写物的,有抒情的,有哲理的等等。

那么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体裁的诗歌——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解题
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它是描写什么内容的故事?(战争)
2、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是战争的呢?
3、“从军征”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选自?
5、谁能介绍乐府诗?
6、师相机补充“乐府诗”出示ppt。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检查预习。

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下列字的
读音“冢、窦、雉、舂、羹、贻”)
2、生点评。

3、录音范读。

4、齐读诗歌,读准字音。

5、在预习中,除了有些字比较难认外,你还有那些字词不大理解
的呢?
6、生交流。

(始、归、君、窦、冢、雉、旅、舂、贻)
7、出示难理解的字的意思。

学生结合注解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
讲了件什么事?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诗的开篇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从军的呢?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从这句中你明白了什么?和我们以前学的那句诗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生:时间长。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到的呢?想象下他此刻回乡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交流。

2、带着感悟读这两句诗。

3、80岁的老兵就这样回到了家乡,路上碰到一位乡邻人,他是如何
问的?乡邻人又是如何告诉他的呢?生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ppt出示。

理解“家中有阿谁”。

4、出示ppt:同桌合作交流探究(二选一)
①、假如你是乡邻人,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心情来告诉老人这一消息呢?
②、假如那你就是那位老人,当你听到乡邻人的话语时,你会有什么反应,有怎样的心情?
5、师小结:是啊!不仅是乡邻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像老人一样,内心充满了沉痛,充满了悲伤。

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兵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进自家小院,可他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仔细聆听。

(师出示ppt,配乐朗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说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
6、生交流。

7、是啊,这就是老兵65年来日思夜盼的家,那昔日温馨的家,昔日朝夕相处的亲人。

而今,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这荒凉之景,怎能不让老人伤悲呢?再次齐读这几句。

8、在这样凄凉的家中,80老兵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指名回答“舂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ppt出示)
9、这样的饭菜吃起来会是什么味呢?请你结合上文理解。

10、生交流
11、师明确:是的,老人在吃饭菜时内心一定是痛苦的。

你能把他的苦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

12、过度: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是(生答: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ppt出示。

是的,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

那么他在泣什么呢?他为何而泣?
13、生交流。

14、师:是啊,家人都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死了算了。

15、齐读最后一句。

五、拓展延伸
1、那么究竟又是什么给他带来的灾难的呢?(战争)
2、补充介绍背景资料: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

成了荒野枯骨。

PPT出示几组有关战争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的图片。

师讲解。

3、PPT出示思考题:写一写: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了那些认识呢?
4、生交流
六、总结
战争是残酷的,他让有家的人变得无家可归,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和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感情朗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从军之久:65年
远望:冢累累 回乡所见 兔 近看: 雉 旅谷 旅葵 回乡所做
回乡心情:喜------悲------泣
兵役






沉重
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