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完整版)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 教案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  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大辛庄乡中心校庙西小学徐英剑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

1、齐读诗题,板书诗题。

2、通过预习,咱们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战争)你怎么知道的?(军,征)有哪位同学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3、同时这首诗也是一篇乐府诗集。

利用课件介绍“乐府”相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1、通过预习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2、出示课件图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齐读易错字)3、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小组合作学习)4、再次自由读诗.要求:整体上能够疏通诗意。

三、赏析诗歌(一)学习第一句.1、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指名请生读。

读中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始”“十五”、“八十”。

2、齐读诗句。

3、板书:十五从军八十归乡4、感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内在情感。

思考:老兵这65年是怎样度过的?(二)学习第二到四句。

1、过渡:此时此刻,老兵最盼望的是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家.2、谈话:65年前,儿时的老兵有一个怎样的家?怎样的生活呢?3、思考:65年后,老兵的家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边读边批注。

画出文中有关老兵家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4、学生汇报。

5、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指导学生想象:除了从诗句当中读到的这些,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6、学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板书: 冢(跟“家”字仅一点之差,感受却……)(三)学习第五、第六句。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背景;2. 掌握《十五从军征》的基本内容;3. 分析《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2. 如何理解并正确表达诗歌的意思。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份《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并将其分成几个段落;2. 准备一些图片,以示意《十五从军征》中的形象;3. 学生准备好课前作业。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十五从军征》的音乐或展示一张和《十五从军征》相关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新知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十五从军征》的背景,让学生对该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逐段解读《十五从军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找出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含义。

2.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展示给其他组,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十五从军征》的主题和形象表达。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总结,并进行评议。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十五从军征》为蓝本,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2. 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要注意注意丰富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互动参与(15分钟)1. 在课堂上安排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联想和发挥。

2. 教师提问学生:在《十五从军征》中,你们能否想象出主人公的心情和场景?请用一段话描述你的想象,与同桌分享。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

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详细版本以下是详细的初中语文《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设计版本:课程名称:《十五从军征》教学课程课时安排:共4课时课程目标:1. 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并分析《十五从军征》中的主题和意义。

3. 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与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具体课程安排:第一课时1. 课程导入(5分钟):-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激发学生与军事、历史背景相关的联想。

2. 导读与分析(15分钟):- 导读《十五从军征》的内容和作者杜甫的背景介绍。

-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3. 课文解读(25分钟):- 分段解读,通过逐句或逐段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等诗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1. 情感体验(10分钟):- 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 引导学生与诗歌中的形象和情感产生共鸣,开展诗歌情感表达活动。

2. 诗歌讨论与辩论(2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十五从军征》中的主题、意义和表达手法。

- 学生进行辩论,就诗歌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辩论,培养思辩能力。

第三课时1. 创作小组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组内选定一个主题,以《十五从军征》为蓝本进行短文创作。

2. 小组展示与讨论(3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或全部成员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 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文学创作能力。

第四课时1. 诗歌赏析(15分钟):- 赏析其他与《十五从军征》相关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拓宽诗歌鉴赏广度。

- 学生就赏析的诗歌进行简单评论和评价。

2. 总结与评价(15分钟):- 回顾本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方法。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教师进行课程评价和点评。

课程延伸:-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其他诗歌和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

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

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

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

(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

(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3. 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

(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2. 全班汇报。

一言
3.抽生交流,指导学生朗读展示。

4.你看,老兵站在那里,满怀期盼地问——,
你听,老兵急切地问——,
可乡里人是怎么回答的呢?
6.老兵问的是家,乡里人回答的是冢。

从乡里人的回答中,老兵知道了什么?(家里人都变成了坟墓)板书:知亲讯
一景
7.学生汇报交流。

生1生2 。

8.诗中写了哪几样事物?(兔子、野鸡、野谷、野葵)在这荒凉破败的院子里,老兵还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生2 ,生3、生4。

仿照诗歌的样子说上两句吗?生1、生2 。

9.对于我们来讲,那可能只是一个破败的庭院,但对于老兵来讲。

那是……(家)
10.那曾经是一个怎样的家?(温馨、幸福)
教师引读:曾经温馨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曾经幸福的家园,如今却成了………
看到此情此景,满怀期盼的老兵,他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呢?(板书:满悲情)
一行(你从哪些字词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1.抽生交流。

12.忙忙碌碌的老兵终于停下来了,他的面前是热气腾腾的饭和汤。

孩子,请你尝一口,这口汤是什么味道的?是呀,老兵的内心比这汤更苦。

创设情境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妈。

可是慈祥的阿妈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爸。

可是严厉的阿爸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姐。

可是温柔的阿姐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羹饭一时熟,我欲贻阿弟。

可是淘气的阿弟来了吗?不,没有。

这里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齐读)
这是家的象形字:房子下面一头生机勃勃的猪,充满了富足与希望;这是冢字,上面的秃宝盖表示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

家上的一点仿佛太阳,给老兵以温暖与希望;当太阳陨落,家,就成了冢。

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

他的心里只剩下……(悲痛、孤独、)教师相机板书:余悲痛
一情:
满怀悲痛的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还记得诗歌的第一句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此刻,我想问问大家,老兵回到他期盼的家了吗?(生2)
14.如你们所言,这个没有家人、没有幸福的小院子,不是老兵的家。

盼归家,盼归家,然而真正回家后,他却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5.孩子,让我们走近老兵,走到他的身边去,和他一起看一看。

当他佝偻的背影立在门口,当心酸的泪水划过他布满皱纹的脸颊。

他会看到什么呢?用你手中的笔告诉我们吧!
17.谁愿意分享你的感受。

读的时候加入情感就更好了。

学生交流汇报。

生1、生2.生3
教师相机归纳板书:这是一滴怎样的泪呢?(心茫然、满辛酸、诉绝望……)
四、总结升华
1.回顾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这是一位征战了多年、渴望归家的老人,生:一翁思归家;
师:与乡里人的谈话让他心生不安,生:一言知亲讯;
师:过去温馨的家园如今却变得荒凉破败,生:一景满悲情;
师:他做好了饭和汤却无人分享,生:一行余悲痛;
师:泪水打湿了他破旧的衣衫,生:一泪心茫然
2.我们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出自于《乐府诗集》。

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不知其作者。

猜猜是谁写的,他为什
么写这首诗呢(老兵、老兵的亲人、乡里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是谁写的诗,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写这首诗的人,对老兵怀着深深地同情。

就好像历经千百年,战争依然存在一样,这种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也与之相伴,生生不息。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

(配乐齐诵)
5.学了这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和什么疑问吗?(生1、生2、生3)
6.带着我们的思考,再读课题。

战争十五从军征
一言知亲讯
一景满悲情
一行余悲痛
一泪心茫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