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油田开采难度逐渐增大。
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抽油机井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效率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将就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1. 井底流体性质井底流体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井泵的效率。
当井底含气过多时,易造成井泵液柱裂,从而导致产量减少或者井泵损坏。
井底液面高度和井底水压也会影响井泵的产量和效率。
2. 油层渗透率油层的渗透率是决定井泵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油层渗透率较低时,井泵需要花费更大的功率才能将地下的原油提取上来,从而影响井泵的效率。
3. 泵的质量和状态泵的质量和状态直接关系到井泵的效率。
当泵的质量不好或者处于磨损状态时,易造成泵的漏泄或者故障,从而降低井泵的效率。
4. 电力供应稳定性抽油机井泵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当电力供应不稳定时会造成井泵的工作不稳定,影响到井泵的效率。
5. 井筒通透性井筒的通透性决定了井泵吸油的速度和效率。
当井筒通透性不好时,会导致井泵效率低下,产量减少。
6. 抽油机井泵配置和调度抽油机井泵的配置和调度也影响着井泵的效率。
当配置不当或者调度不及时时,会造成井泵的浪费和效率降低。
针对井底流体性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提前进行井底的气体除尽处理,保证井底的液面高度和水压稳定,确保井底的液体性质符合井泵的要求。
针对油层的渗透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可通过改善油层的渗透性或者采取提高井泵的抽油效率的手段,以提高井泵的效率。
针对泵的质量和状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定期对泵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确保泵的质量和状态良好。
可以考虑使用质量更好的泵来提高井泵的效率。
针对电力供应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沟通合作,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或者考虑使用备用电源来应对电力供应不稳定的情况。
针对井筒的通透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在井筒不通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酸洗井眼和井下充注等措施来改善井筒的通透性。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为确保抽油机井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泵况情况进行监测并进行调整。
若泵况变差,不仅会影响到井口产量,而且会增加设备维护费用,因此探讨泵况变差的原因,并采取对策防范是非常必要的。
1.设备老化抽油机井的使用时间过长,设备老化是泵况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使用会导致设备零部件磨损、腐蚀加剧并积累沉积物,导致油液质量下降,进而泵况变差。
对于老旧的设备,及时更换部件或设备,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才能延长设备寿命,保持泵况稳定。
2.油品质量油品质量的不稳定也是导致泵况变差的原因之一。
油品的水分和杂质含量较高时,也会导致设备的内部磨损,增加泵况变差的可能性。
因此,合理选择优质的油品,并注意储存方式,防止外界影响,保证油液质量稳定。
3.电源电压变动电源电压的变化,如高低电压过大,也会导致泵况变差。
过高的电压可能会导致设备过载,而过低的电压可能会导致设备运转不稳或停机故障。
因此,要保证电源电压稳定,减小设备的电压浪费,延长设备寿命。
4.环境影响环境对设备的影响也是导致泵况变差的原因之一。
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设备部件老化、腐蚀。
如大气污染、化学腐蚀等。
环境对设备产生的影响需要认真监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
针对泵况变差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防范:及时清理设备积累的沉积物,使用优质材料更换部件,保养设备是防范设备老化的重要措施。
2.环境治理对可能影响设备运转的环境,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净化环境。
如加强大气防治措施,隔离化学品污染源,保护油井设备不受到杂质侵袭。
3.电源监测与维护对电源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及时调整电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定期维护设备,清洁电源、线路等,减少电源故障的可能。
4. 油品稳定性的保持加注高质量的油品,定期检测油品质量,并做好储存管理,保证油品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泵况变差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每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泵况变差,因此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轻。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

解除故障
提 高产量
、
前 言
抽 油机 井测 试工 作是 分 析抽 油机 井井 下 生产 状况 的基 础 ,是 了解 抽 油机 、杆 、泵 地下 工 况的技 术 手段 ,也 是制 定 合理 地面 调整 技术 措
面 上升 是油 井 附近地 层状 况变 化 ,还 是杆 、管 、泵 出现 问题 ,还 要结 合 功 图、憋 泵情 况 、 电流 变化 、含 水 变化 等 因素综 合进 行分 析后 ,再 制定 措施 。 2 . 便携 功图仪 测量原 理及 实测功 图的应 用 2 . 1 便 携型功 图仪测 量原理
中 国 化 工 贸 易
2 0 1 3 年
…
7 月
C h i n a C h e o r i c a l T r a d e
艺强备
抽 油 机 井泵 况 综合 分 析
齐骥飞
( 大 庆市第 六采 油厂第 二油矿 ,黑龙 江大庆 1 6 3 1 1 4)
抽油机 井 示功 图是 描绘 抽 油机井 驴头 悬 点载 荷与 光杆 位移 的 关系 曲线 。实测 示功 图的形成是 泵和 抽油杆 受力复 杂过程 的真实 情况反 映 。 便 携型 功 图仪是 用便 携卡 口载荷 传感 器测 量光 杆 载荷 和位 移 的变 化 。通过卡 口来测 量光杆 直径 的变化 ,进而转 换成相 应载 荷的变化 。 沿 垂直 方 向作 用在 光 杆横 截 面上 的载 荷 F ,会造 成 光杆 的 纵 向形
变 。形变 的大小和光 杆 的直 径 D和横 截面积 s 有关:
A D:里: : !
S・E
深度 。
t 2 t l
说明 :v —— 泊松比 ,E ——杨 氏系数 。 通过光 杆 的形 变来 计算载 荷的变化 ,公式 如下 :
通过综合分析提高抽油机井泵况诊断的正确率

啊
l
通过综合 分析提 高抽油机 井泵况诊 断的正确率
李 楠1 李 静 张俊勇
黑龙 江 大庆 市 13 0 ) 60 0 ( 第一 采油厂 第 四油矿 中十 八采 油队 [ 摘 要 ] 在抽 油机 井生产 管 理 中, 判断 抽油 泵和抽 油杆 工 作状 况 的主要 工具 是示 功 图, 但是 目前 典型 的示 功 图分析 理论 还是 不 能准确判 断 , 需要 通过 结 还 合 蹩泵 、产 量 、沉没 度 等的 变化 , 一步 确 认 。本文 以示功 图、蹩泵 和 措施 前后 的生产 情 况为 依 据, 进 通过 对 生产 实 际 中遇到 的这类 问题 的实例 分析 , 进一 步 挖 掘依 据多 项指 标判 断异 常井 的 分析 应用 潜力 , 出一 些建 议, 提 能为 生产 管理 提供 一 些有 益 的帮 助 。
抽 油机 井在 生产管理 中, 由于多种原 因, 异常 后不一定 能够及 时检泵 , 因此 会 出现 某些井 在长 期异常 后, 检泵 初期 由于 地层压 力偏 高功 图反映抽 带喷 , 产 液相对 偏 高的现 象 。但是 对于 产液较 低 的井 , 析时 往往 会给 判 断带来 一 定 分 困难 。 中33 6 一斜 3 功 图和 生产 数据 1
() ∞
() %
( t
)
备 注
)
2 l 0 O 2 ∞ ll O 8 , 31 8 . 31 7 0 7 O 5 5 3 6 鱼 6 3 8 2 1 8 9 . 5 92 . 9 0 1 3 3 3 . 2 1 2 9 。 & 4 2鹤 7 . 4 27
聊
1 2
8 . 31
? O
5
3
叭 . 西 1 , l 1 9 2 5 7 ∞ 9 . l 22 4日计 量不 出油 美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方法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方法摘要:给出了目前的泵况分析方法。
由于单一的方法在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对趋势发展的预见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需要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方法对泵况进行综合分析。
介绍了抽油机井泵况分析的各种方法,阐述了各种方法针对于不同泵况类型的适用性及综合运用的效果。
关键词:抽油机井;泵况分析方法;组合运用;准确定性1常用的抽油机井泵况分析方法1.1 电流分析法抽油机运行电流能够反映抽油机上下冲程的载荷变化,是分析抽油机井泵况的最简易最直观的技术手段。
抽油机井在生产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有突然性的,也有趋势性的。
(1)杆柱断脱。
是指抽油杆、活塞或扶正器短接发生断脱,电流变化特征为上下电流均大幅度下降,断脱位置越浅电流下降幅度越大。
(2)管柱断脱。
是指油管、泵发生断脱,电流变化特征为上电流明显下降,下电流有所下降或不变(下电流下降幅度与惯性载荷关系密切),断脱位置越浅电流下降幅度越小。
(3)油管漏失。
是指油管发生刺漏或磨漏,漏点越大、漏点越深则上电流下降越明显,下电流下降或不变(下电流下降幅度与惯性载荷关系密切)。
(4)凡尔漏失。
是指凡尔球出现座不严或凡尔座有麻点、刺漏等现象。
游动凡尔漏失:一般是上电流下降,下电流有所下降或不变;固定凡尔漏失:一般是下电流下降,降幅一般不大,上电流通常也会下降。
(5)杆柱下行困难。
是指杆柱下行遇到明显的阻力导致下行速度变慢,一般特征是下电流明显高于上电流。
(6)结蜡影响。
杆管发生结蜡后载荷增大导致上下电流明显上升,产量下降。
1.2 产量分析法每口井在泵况正常的情况下(假设抽汲参数不变)都会有一个稳定的产量范围(个别低产液的间歇出油井除外)。
抽油机井泵况出现异常后,势必要在产量上有所体现。
通过定期进行量油并计算泵效来分析泵况是否正常的方法就是产量分析法。
产量出现超范围波动就应及时核实泵况,目前产量每10d计量一次,因此通过产量的变化发现泵况问题的及时性不如电流法。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抽油机井泵是在油田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油田的产量和效益。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抽油机井泵的泵况会出现变差现象。
本文将针对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油层产能下降油层产能下降是导致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油藏的开发开采,油层产能逐渐下降,导致抽油机井泵不再能满足原有的产量需求,从而使泵况变差。
2. 沉积物堵塞沉积物是指在油井开发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水混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沉积在管道、泵内等设备上的物质。
这些沉积物会堵塞泵的进出口,影响泵的运行状态,导致泵况变差。
3. 泵设备老化抽油机井泵设备的老化也是造成泵况变差的重要因素。
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设备的零部件会逐渐磨损、老化,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泵况变差。
4. 运行参数调整不当抽油机井泵的运行参数是影响泵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
运行参数的调整不当会导致泵的效率下降,泵况变差。
5. 液面变化油井液面的变化也会对抽油机井泵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
当液面变化较大时,泵的进出口液面差会增大,导致泵的抽吸效果变差,从而使泵况变差。
二、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防范对策1. 加强油层管理针对油层产能下降导致的泵况变差问题,需要加强对油层的管理工作,合理开采油田资源,减少油层产能下降对抽油机井泵的影响。
为了避免沉积物堵塞对抽油机井泵的影响,需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清理和维护,保持设备的畅通。
3. 定期检修设备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止设备老化导致的泵况变差问题,需要对抽油机井泵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更换老化的零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为了保证抽油机井泵的高效运行,需要合理调整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在最佳工作状态下运行,避免运行参数调整不当导致的泵况变差问题。
针对液面变化对泵况变差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液面的变化,避免液面变化对抽油机井泵的影响。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油田开采效果和生产效益。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由
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井口泵况往往会变差。
为了提高井口泵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对
影响泵况变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影响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
1. 井筒阻力增大:油井生产过程中,井身容易堵塞,井筒阻力增大,导致泵况变差。
常见的原因有沉积物、垮层、井筒壁破裂等。
堵塞会导致井筒内油液流动受阻,从而使泵
况变差。
2. 井底泵抽力减小:油井采油过程中,井底泵抽力减小也会导致泵况变差。
常见的
原因有地层压力下降、泵为受损、工作介质粘度增加等。
当井底泵抽力减小时,泵的工作
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泵况变差。
4. 泵况监测不及时:泵况变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泵况监测不及时。
没有及时了解
泵况的变化情况,也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泵况的变差。
二、防范对策
1. 井筒阻力增大的防范对策:要加强井筒清洗和养护工作,定期进行井下清洗作业,以保持井筒的畅通。
还可以根据井下情况采取钻井、酸化、水射裂等工艺手段,清除沉积
物和垮层,防止井筒阻力的增大。
2. 井底泵抽力减小的防范对策:要加强井下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井底泵工作正常。
定期对泵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泵的故障,保持井底泵的抽力
稳定。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抽油机井泵是石油钻采的重要设备,它的稳定工作对于石油开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增加维护成本。
为了更好地了解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原因分析1. 井筒内部积砂井筒内部长期运行会积存一定数量的砂粒,造成井筒内径变窄,使得抽油机井泵的泵况变差。
此时,需要进行井筒清洗,将积存的砂粒清理干净,以保证井筒的畅通。
2. 泵体内部结垢由于井水中的盐分和碳酸盐含量较高,长期运行后会在泵体内壁上形成结垢,降低了泵况。
解决方法是定期对泵体进行清洗,或使用一些防垢剂进行预防。
3. 油层渗透性下降当油层渗透性下降时,抽油机井泵受阻,泵况变差。
这通常是由于油层压力的降低或渗透性的变化所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提高抽油机井泵的工作压力或调整抽油机的工作频率来解决。
4. 泵体内泵入口处的异物井下环境混浊,可能会导致泵入口处积存一些异物,阻碍泵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定期清理泵入口处的异物,保持泵体内的清洁。
5. 抽油机井泵漏油如果抽油机井泵出现泄漏现象,将会导致泵况变差。
这通常是由于密封件老化或损坏所致,需要及时更换密封件。
1. 增加井筒清洗频率定期对井筒进行清洗,防止砂粒积存,保持井筒的畅通,减少泵况变差的可能性。
2. 定期对泵体进行清洗定期对泵体进行清洗,防止泵体内部结垢,保持泵况。
3. 加强油层调控定期对油层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油层渗透性下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保持油层的正常工作。
5. 定期更换密封件定期检查抽油机井泵的密封件,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密封件,防止泵况变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分析
摘要:介绍了大庆某主力采油厂推广应用的声波型液面功图仪的原理及优缺点,对测试仪器有全面的了解,进而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通过收集抽油机井液面、功图、憋泵、油井近期生产变化情况等,进行多角度排查综合判断得到可靠结论,判断油井是否出砂、漏失、结蜡等,且采取得当的处理措施。
使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三者有机协调生产。
解除油井故障,保证油井正常生产和提高油井产量。
关键词:原理泵况综合分析解除故障提高产量
一、前言
抽油机井测试工作是分析抽油机井井下生产状况的基础,是了解抽油机、杆、泵地下工况的技术手段,也是制定合理地面调整技术措施的依据。
生产中抽油机井载荷受摩擦力、震动载荷、惯性载荷等多因素的影响,使抽油机井示功图分析泵况难度加大,加之液面打不出等情况交织出现,导致泵况判断可靠性变差。
本文对目前大庆油田某主力采油厂大面积推广的声波液测量仪、功图测井仪原理及现场使用优缺点进行了研究。
二、测试及现场资料录取分析抽油机泵况原理及应用
1.液面分析在判断泵况中的应用
1.1液面测量原理
油井液面的测量是通过测量声波从井口到油气两相分界面这一过程中的传播时间来实现的。
通过传播时间和声波速率来计算液面
深度。
通过对液面资料的纵向对比,建立泵况控制图,为调参、换泵、检泵提供措施依据。
进而可以优化供采协调、和提高油井工况。
但液面上升是油井附近地层状况变化,还是杆、管、泵出现问题,还要结合功图、憋泵情况、电流变化、含水变化等因素综合进行分析后,再制定措施。
2.便携功图仪测量原理及实测功图的应用
2.1便携型功图仪测量原理
抽油机井示功图是描绘抽油机井驴头悬点载荷与光杆位移的关系曲线。
实测示功图的形成是泵和抽油杆受力复杂过程的真实情况反映。
便携型功图仪是用便携卡口载荷传感器测量光杆载荷和位移的变化。
通过卡口来测量光杆直径的变化,进而转换成相应载荷的变化。
2.2便携型功图测试优缺点
优点:用光杆纵向形变转化载荷来绘制功图,抽油杆受到的力直接反应到光杆形变上,测出的图形能清楚反映载荷的变化过程,无须在光杆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大大降低了工作量。
缺点:由于抽油机井井下状况不同,导致泊松比v相差较大,反应出的载荷变化过程能清晰描绘,但实际大小测量不准。
2.3dk500型功图仪实测功图的应用
通过功图的纵向对比,结合液面资料,基本可判断出断脱漏失区
井泵况。
但因为实测示功图不可能都像理论示功图那样完满,油藏区块的物性特点,甚至所处的构造位置,管、杆组合及井下附件的应用,地面抽油机性能都会对示功图产生具有倾向性特征的影响,所以要准确判断抽油机工况,还需结合液面及憋泵情况进行落实。
3.双憋曲线法判断泵况原理及应用
3.1双憋曲线法解释泵况原理
双憋曲线定性解释法诊断有抽油机泵况,就是在有杆泵分别在运行和停机状态下,通过关回压阀门,憋压的方式,各测取一条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基于流体传压理论,根据泵抽时因泵况不同而反映出来的各种压力变化规律,对所测曲线进行定性分析,以反映出泵的各种工作状况。
3.2双憋曲线判断泵况优、缺点
优点:不需要其它仪器,灵活性强,靠压力反映泵况可靠性强。
缺点:间出井不可用憋泵方法判断,只用憋泵方法对漏失严重性,及漏失对生产影响大小判断不准确。
三、抽油机井泵况综合判断
对收集抽油机井液面、功图、憋泵、油井近期生产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当抽油机井发生工况发生变化后,除了液面、功图、憋泵与正常生产时有所不同外,油井电流、含水也会有变化。
x-1 、x-2井经综合判断,确定为漏失。
x-3井功图判断为似固定凡尔漏失,但结合液面、及憋泵等资料判断为结蜡重,经处理后恢复为正常。
所以
在分析抽油机井工况时对油井各项资料有全面的了解、综合分析。
四、结论及认识
1.单项资料纵向分析可以快速的及时的反映出问题,但不准确、可靠性差。
可以利用单项资料特点,及时发现问题井。
多项资料综合判断可以准确的反映问题,可靠性强。
对多项资料进行横向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泵况,避免无效作业。
2.抽油机井测试工作是一项需保质、保量完成的工作,及时、准确、长期的录取资料。
纵向分析才能进行有效对比,横向分析才能不缺少资料。
对下一步加药、热洗、调参等措施实施才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修廷.有杆泵采油原理及应用(2007-2009[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胡广杰.抽油机井实测示功图及理论分析(2008-2009)[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齐骥飞(1987-),工程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