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学反

合集下载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平乡县第五中学田书芳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悯农》学生齐读,老师:土地都种上了,庄稼也丰收了,可是“农夫犹饿死”,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农民是在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改变了这种命运呢?让我们去重温那段历史。

3.学生明确学习目标4.新中国成立了,农民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一封信来了解。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意义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土地改革的意义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教师姓名
梁诗诗
单位名称
福绵区成均镇第一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2020.8.16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八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
难点名称
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实例,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很少接触农民、农业。脱离农村生活,对于土地方面知识抽象,学生没有概念,无法理解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改变。
2、层层推进,从可感画面到文字,不断升华学生家国情怀,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小结
可感的画面转化为理性的文字,最后强调关键词,深化记忆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漫画历史情景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丛史出的思维方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游戏斗地主图片引发这个游戏背景探究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图片直观导入,通过卡通手绘方式,从视觉、听觉的感官上真切对比土地改革前农民的艰难与土地改革后给农民的喜悦,从而得出历史结论,体现历史学“论丛史出”的教学理念。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对农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对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的背景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体制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已经不适应,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发挥农村资源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措施与成效1.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改革将原先的长期承包制调整为“三权分置”,即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分开。

这使得农民个体经营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主决策权,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灵活性和效益。

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为了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改革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

通过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引导农村土地资源向效益、规模、专业化方向流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加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产权。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管理复杂的问题。

改革中,通过确权登记、流转规则、流转价格等方面的创新,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具备了市场交易能力,促进了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反思1. 个体农民参与度不高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个体农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中,部分地区个体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速度较慢,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参与承包权流转。

这一问题表明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加个体农民的参与意识。

2.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流转价格不够透明、合理。

其次,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二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 整理资料形成概念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探索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3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辩证唯物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导入新课新中国建立了,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开展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运动,那就是——土地改革1.课文12页“导入框”图文中: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一、土地改革的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农业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数据引入:1950年,中国人均收入27美元印度人均收入57美元整个亚洲人均收入37美元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解放前,地主富农人口不到10% 占有土地70—80%贫农、雇农、中农90% 占有土地20-30%说明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学生概括解放初土地改革的原因: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补充:3、为了使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经济,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颁布时间:1950年2.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间。
教学目标;
1、掌握土地改革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教学目标 改革法》的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2、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
度的意义。
对于初二的学生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还
学生学习能 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举例说明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废
力分析 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学生基础能力较差学生分析能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 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贴合中国国情的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 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 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 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 教学过程 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 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透过“打土豪分土地”、“减 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 时,新解放区还有 3 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 政权要想巩固下来,个性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 学习的资料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状 况请看书。
教学中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
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得出以下结论:新中国成
立以后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
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三、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 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 生产用心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 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 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原料和 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 年颁布 (2)资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初中历史_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土地改革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思想上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老师:这里有一则简讯,找同学播报一下。

新闻简讯导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2018年国家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第四次改革。

老师:我国是个农业国,土地问题是农民的核心问题,新中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初期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梦想。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暴风骤雨的年代。

一、背景篇——纵观历史风云,解读土地梦想通过图片强调古今领导者重视土地问题的解决。

老师:民心者民心者得天下。

在战争年代,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地问题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老师:请看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制度状况,红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农民,观察图片说说封建土地状况如何?学生:解放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90%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70-80 %的农民仅拥有20-30 % 的土地。

老师:土地是衣食父母,当时的农民阶级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广大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老师:这种土地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展示一则材料。

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

日月换新天——土地改革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日月换新天——土地改革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二、日月换新天——土地改革过程1、讲解:法律依据: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展示图片开始:1950年冬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点:新解放区展示地图,学生直观了解土改的地区实施情况:分批进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2、展示地图,讲解土改的过程: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土地改革首先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区展开;1951年至1952年春,土地改革在华南、西南等地区进行;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土地改革主要在约有3000万农业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

2、展示一个表格及三幅图片资料,简单讲解土地改革的过程:农村土地改革具体做法大致是划分阶级成分、土改工作组丈量土地、农民分配土地、牲畜和农具等、发放土地证。

3、教师讲解此次土地改革与以前的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经济上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这样有利于减少土改的阻力,孤立地主阶级,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从而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日月新天——土地改革完成及意义1、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列表对比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3、出示四则史料,分析总结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

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3、本课的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历
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
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
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
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第 3 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历史
教学课例名
《第 3 课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
3 课的内容,与前面的两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要学习的是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土地改革
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2、本课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三、板书设计
一、背景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经过
1、开始: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2、结束:1952 年底,基本完成
3、意义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
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工作,更好
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其它有关的知识,丰富
历史影像,资料,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
本课知识的认识。
1、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法、独立学习、合作学
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选
2、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 择与设计
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例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学生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因此我们在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篇二: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
《土地改革》时,我
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

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

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
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

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

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

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

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

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三: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学第三课
《土地改革》,内容不多,只讲了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分布;土地改革的意义;说到底这节课只讲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土地改革,书本上从土地改革的原因、政策、内容、结果和意义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我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是引导学生如何理清土地改革的一系全环节。

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地主凭借占有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要对农村各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进行解释。

从原因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

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

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伏笔。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

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

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

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

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