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首先,若要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 1985 年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撰写一段评语,那便是“值得每一位即将或正在管理组织的人深入研读”。
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实践,而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往往是勇于创新的。
他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并不仅限于商业领域,而是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提升至人类组织和社会的高度。
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亦或是大学、军队、国家机构等,皆在彼得·德鲁克的思索范畴内。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为“创新实践”,主要阐述创新的来源,包括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变化、认知变化以及新知识等。
德鲁克对于常人所看重的“聪明的点子”的成功率并不看好,并在书中进行了论述。
在创新的来源中,将意外之事、不协调、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等变化归纳为企业、产业或一个市场内部的因素,而人口变化、认知变化、新知识则属于外部大环境。
德鲁克认为,在“内部”进行创新的成功率要高于“外部”,因为外部创新更多地依赖于大环境的转变机遇,这是企业难以控制而只能顺应的。
在书中,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及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一定相似之处。
然而,仅仅单纯地适应环境变化只能造就平庸的企业,若要成为卓越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对内的掌控。
本书的第二篇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分为企业家企业(成熟的企业)、服务机构中的企业家精神(如政府、学校等组织)以及新企业(新创建的企业)。
第二篇中花费最多篇幅论述的是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起“企业家精神”所需做的事情以及禁忌(这与养育孩子有相似之处),包括如何建立企业内部的机构以及人员和财务的配置等问题。
个人认为,这第二篇对于现有管理者以及有志成为管理者的人而言,是最为有益的启示。
第三篇是“企业家战略”,主要阐述企业面对市场创新应采取的一些战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塑造个人成功的关键。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创新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从创新的定义、特点、类型到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创新不仅仅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创新精神是每个企业家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除了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企业家的定义、特点、成功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善于管理的精神。
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今社会,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创业,他们怀揣着梦想,勇于追求,不断地挑战自己。
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也意识到,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因此,我决心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搭桥。
总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重要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一)硅谷成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涂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似乎创新创业是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有着某种血缘的关系的,是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
而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通过其基于大量的管理咨询实践的多年观察和思考,将蒙在创新和创业之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
创新是有着极其丰富含义的概念,基于高科技的创新其实仅仅是创新的一种变形形式而已。
更大的层面上的创新是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
而对市场以及客户需求的满足这一核心则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
无论是商业模式的构成,还是新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构建,亦或是在这些基础又再衍生出去的子模式、子产品和子服务,都是创新这一汪洋大海中的炫目之处。
从这来看,创新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国家的专属品,创新属于每一个围绕“去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整合”这一理念的任何人。
德鲁克先生提出的基于这一精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遇见也是和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之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之社会,每一个个体都不再是泰勒眼中的无知觉和意识的机器,与之完全相反的是:每一个个体的意识、能动性以及精神都成为了未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
所谓的“未来之创业社会(Entrepreneural Society)”是一个基于每个人充分发展的社会。
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组织这一机体中的充满活力的细胞,很难想象一个大部分细胞都是僵死缺乏活力的机体能够顺利地进行新陈代谢,并茁壮成长。
对于这样一个“Entrepreneural Society”创新是植根于每一个与市场和客户需求紧密联系的个体之中的。
只有以这一视角去观察这个社会,并给每一个细胞适宜的土壤,创新才会应运而生。
舍此而去空谈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
进一步来看,企业家精神也是由此衍生出来,加之不断地进行实践试错,最终才能以企业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的大循环之中。
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言:企业家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离不开持续地学习。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正文第一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
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
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
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
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
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
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
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在众多管理学著作中,德鲁克的作品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选择第一本德鲁克的书以“创新”为主题进行学习时,是基于现实工作中对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及个人对创新机制和本质理解的不足。
而德鲁克作为毕生研究企业管理的大师,其经典之作无疑是对创新实质的深刻洞察与精粹提炼。
令人惊喜的是,大师竟能用平实的语言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阐释得如此清晰明了。
整部书籍分为三篇,其中第一篇“创新实践”篇幅最重,用十一章详细阐述。
开篇便指出创新是有目的的,并非如多数人所认为的仅是“灵光一现”,且创新是经济或社会术语,不一定与技术紧密关联,甚至无需是实物,其最准确的定义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随后,作者以七个章节深入探讨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隐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变化、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以及新知识。
仅仅这七个来源,却已涵盖了所有创新活动。
在论述完七个创新来源后,作者又提纲挈领地探讨了创新的原则,包括应做之事、应避免之事以及需满足的条件,至此,读者至少会认可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创业者入门指南”。
对于第二、三篇的内容在此不做过多赘述,而重点探讨本书对非创业者的普通人的启发意义。
首先,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运用创新思维。
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即便未遇问题,也可能需要创新方法来提升工作效率与单位时间产出,书中提及的原则和方法在此情境下可发挥显著作用。
其次,书中诸多思想在子女教育领域亦能大展拳脚。
因为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父母作为教育主体的管理者,第二篇中有关从企业家角度管理机构的内容极具参考价值,若再结合第三篇中的四大战略,拥有这些强大的理论工具加持,应对子女教育会轻松许多。
最后,对于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打算的人而言,本书价值不可估量。
它既能指导正确创业,又能避开前人所踩之坑。
所以,作为创业者,简单阅读远远不够,需反复研读,并据此制定自身的创业战略和方法。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管理的核心在于解决组织中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新的方法。
企业家精神则包含了系统化管理、明确的目标、创新的思维以及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在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理念的重要性,并对企业管理和创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强调了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策略和方案。
这让我明白,在管理工作中不能仅仅关注局部,而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
同时,要有目的、有创新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所在。
案例分析在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众多公司的案例研究,作者透彻地分析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案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明白了了解每个公司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动机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团队的绩效。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有目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在决策和行动中,我们需要理性地分析问题,运用逻辑思维来制定计划和策略。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感性的因素,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和需求。
只有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赢得员工和客户的支持。
关于创新,书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基于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
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去了解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同时,要注重自我革新,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中。
创新可以体现在产品、服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创造客户群体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而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真正的需求和价值。
定价策略应该基于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评估,而不是仅仅根据成本和利润来确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
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
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
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
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重
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当
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并且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书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赢得市
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
而创新不仅仅是指产品或技术上的创新,
还包括组织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不断地创新,企业
才能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发展的活力。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
企业家精神包括冒
险精神、创业精神、领导才能等。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企业
家精神能够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变化,勇于创新,勇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
只有具备了企业家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
而出,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对于个
人和组织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取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同学来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来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获,但谈不上过瘾。
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来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它的精髓。
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来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源从产出和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但是凭借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他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流程设定标准,基于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大幅度的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这是从供给端来定义的创新;
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来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于是,我在想,创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创新的来源?有了这些来源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地到企业真正增长的业务?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想出来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这一点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件,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来源一半来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件
2、不协调事件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但我认为,真正在落地时仍然困难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鉴别这些变化的,什么样的差异在你看来就是书本里说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还能引起你的重视?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来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协调资源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件、不协调事件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