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

B.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 C.硫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图3-2-1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答案 B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
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知识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 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上,电子离核越近,能量越低;离核越 远,能量越高。 3.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3-2-1
2.关于原子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只能构成分子,不能构成物质 答案 B 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A项错误;原子是由带正 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 个原子不显电性,C项错误;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如银、铜等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项错误。
例3 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n 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m kg,则A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
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据此可求得Ar(A)=
mkg nkg 1
=12m 。
n
12
答案 12m
n
题型一 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1 (2016山东威海中考)图3-2-2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

九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结构图

九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结构图
• Grammar: Focuses on basic graphical structures like simple present tens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past tense, and future tense, as well as basic presence patterns
They possess active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material by allowing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the diagram and test their knowledge
They help students see the big picture and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language components fit together
Group vocabulary based on graphical categories, such as nouns, verbs, objections, advertisements, etc
Functional vocabulary
Identify vocabulary that serves specific functions, such as expressing opinions, making suggestions, giving examples, etc
Tenses and Voices
Tenses
Tenses are used to express time in English There are three main tensions -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Each tense has different forms and uses, such as the present simple, present continuous, past simple, past continuous, future simple, and future continuous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心声



小说
1、主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2、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鲜丽的情节叙述。
伤感的语言表达;
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青春随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综合性学习
1、青春的心愿、青春的座右铭、青春的知识、青春的颂歌;
2、话题作文:青春
2、根据环境、人物、情节等要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出自己的见解;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结合小说的内涵来理解和品味有丰富内涵的语句,真正感受其深厚的思想底蕴。
(二)重点知识
课题
作者
文体
主要内容
写法特点




小说
1、主旨: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一)单元分析
内容
单元概述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都是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
《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2、理解“孤独”的深刻含义。
环境描写;

人教九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人教九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人教九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以及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2、能够从小说的语言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分析、体会、品味小说,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的享受。

4、能运用自主阅读和合作性学习的方法,以少年的视角来关注社会和人生。

单闰土对比手法通过故乡人、物的20年前后巨大反差的
元现实,反映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引人深思。

知杜小康景物衬托挫折能促进人快速成长。

识菲利普夫妇对比手法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祼裸的金钱关系。


构李京京心理描写揭示当前学校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共45张PPT)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课件: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共45张PPT)

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难点)
运用十字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①把元素符号按正价前,负价后进行排列: 如: P O ②在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5 -2 如: P O
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难点) 运用十字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③如能约分,将元素符号上方的化合价按绝对值进行约分化 简。 ④把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下角: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下午8时48分21.11.920:48November 9, 2021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难点)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 化合物。
知识点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地壳中、人体中以及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元素,空气中 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元素是钙元素。
知识点元素与人体健康
如果人体所需的元素从食物中摄取量不足时,可通过食品添加剂 和保健药剂来予以补充。如在食品中添加含钙、锌、硒、锗的 化合物,或制成补钙、补锌等的保健药剂或制成加碘食盐,来增 加对这些元素的摄入量。但要注意,即使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也 要注意适宜的摄入量,摄入量过高和过低对人体健康都有不良的 影响。
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比方说,我 们站在地面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如果我们站在20层楼的顶上, 再往下看时会感到害怕。这是因为物体在越高处具有的势能越 大,物体总有从高处往低处运动的一种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样,我 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体会自动从地面上升到空中,物体要从地面到 空中,必须要有外力的作用。电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 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知识结构]分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物原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构结排布规律成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含义的金属原子奥原子分类非金属原子秘离定义稀有气体原子子分类书写相对定义原子公式质量理解分布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符号意义元素结构周期表规律[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湖南益阳]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甘肃兰州一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 错误;故选D。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知识结构图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知识结构图
一个”的思维方式——寻找第二种答案——创造性思维的论题提出 ——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知识——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 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论证——结尾点明中心论点:“ 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要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 造性的人”。
小说的语言特色
• 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如《故乡》中的几个句子: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
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 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短文两篇
• 《谈读书》:这篇随笔思路清晰、笔法灵活,说理方法多样,语言生 动,不同于一般文章。他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了知识的价值,谈 了求知的目的,谈了学习的态度,谈了读书的方法......但思路很清晰 ,且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小说知识结构图
小说
人情 环 主 结 语 物节 境 题 构 言
小说题目 事件类题目 感受类题目 事件 是小说描述的对象和环境。
感受 是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谈谈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 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长篇
小说分类: 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 鲁迅先生的《故乡》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 分。
•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 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原子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气体>液体>固体二、微观粒子的种类1.种类:分子原子离子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三、化学变化的本质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HgO →Hg + O2氧化汞汞氧气3.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2.构成原子的微粒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氢原子没有中子3.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1)高速运动(2)无规则运动(3)分层运动把电子在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的现象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1 2 3 4 5 6 7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前3层)(1)先里后外(能量最低原则)(2)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3)最外层最多排8个(最外层同时是第一层时最多排2个)3.原子结构示意图三、离子的形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目的是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3.离子的表示方法阳离子:H+Na+K+Mg2+NH4+、阴离子:F—Cl—O2—OH—CO32—4. 离子符号的意义镁离子:Mg 2+ 5个硫酸根离子:5SO 42—5. 离子和原子的关系失电子 得电子阳离子原子 阴离子得电子 失电子6. 相对原子质量(Ar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值为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元素一、元素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性质:(1)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3.分类: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4.含量:(1)地壳中:O Si Al Fe(2)空气中:N O(3)生物体中:O C H N5.决定: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区别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不同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种类改变1.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三、元素符号1. 定义2. 写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N/O/C(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如Ca/Mg3.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 表示氢元素 表示一个氢原子(2)对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还表示一种单质如Fe 表示铁元素 表示一个铁原子 表示铁单质(3)元素符号前面加2以上的数字,只表示几个原子如 2N 只表示2个氮原子四、元素周期表1.结构2.编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分析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性文章,或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或对某个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提出质疑;或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新的道理;或鼓励我们永葆好奇心,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寻根究底。

学习本单元,要领悟作者是如何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要在阅读中体会这类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目标聚焦
一·重点
1、学习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即立论和驳论,并学习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议论文的文章特点,培养驳论的能力。

3、掌握议论文中驳论的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4、深入学习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领会驳论文的语言特色,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二·难点
1、能区别立论和驳论这两种论证方式,并能了解两者的关系。

2、能准确分析出文章所运用的驳论方式。

3、明确和把握驳论据、驳论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驳论点。

4、学习驳论的写法。

课文知识要点
第九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摆敌方论据、论点:信地信物信国联
求神拜佛————失掉自信力
驳敌方论据、论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他信力
(直接反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
树正面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正面立论古,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间接反驳)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
全文通过驳论证从而推翻敌方论点
第十课吴汉何尝杀妻
引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距离很大。

本论:如杀妻则《后汉书》必有记载,而《后汉书》并没有记载,所以吴汉不曾杀妻。

(演绎论证)
结论:历史剧不该胡编乱造。

第十一课大小猫洞
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故事一:大小猫洞(社会管理者应考虑社会个体,尤其是弱者的需要)故事二:大小城门(做事应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以等级为标准)
文庙三门、三桥(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等级制)
北京大学门、桥(民主平等、以人为本)
第十二课世上没有傻问题
提出问题:从孩子入手,记叙不同的表现,为分析做铺垫。

分析问题:分析高年级学生不喜欢提问题的原因。

解决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们提问,并教会他们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