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及运动疗法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及运动疗法

㊀㊀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医联体科研项目(2024)作者单位:200233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通讯作者:马燕红ꎬ主任医师ꎬ硕士生导师ꎬ电子信箱:myhmhy2006@126.com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及运动疗法张玉倩㊀姚叶林㊀陈㊀康㊀马燕红摘㊀要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常见的疾病之一ꎬ它往往伴随肩胛骨动力学异常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ꎬ当前研究认为通过肩胛骨稳定性训练可明显改善SIS患者的临床症状ꎮ本文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关于SIS肩胛骨动力异常及周围肌肉群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ꎬ并阐述了可改善SIS患者肩胛骨稳定性的运动疗法ꎮ关键词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㊀肩胛骨㊀康复㊀运动疗法中图分类号㊀R493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DOI㊀10.11969/j.issn.1673 ̄548X.2018.10.044㊀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impingementsyn ̄dromeꎬSIS)好发于45~65岁人群ꎬ在肩关节疼痛患者中SIS的比例高达50%~70%[1ꎬ2]ꎮSIS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Neer提出ꎬ它指的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肩峰下间隙变小ꎬ引起肩峰下滑囊㊁肩袖肌腱损伤的病理状态ꎮSIS的发病机制虽然较为复杂ꎬ至今未得到全面阐释ꎬ但临床上可根据SIS患者肩胛骨周围肌肉群表面肌电活动的改变制定相应的运动疗法ꎬ改善SIS患者肩胛骨动力异常ꎬ从而减轻其临床症状ꎮ一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与肩峰下间隙的关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又称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ꎬ是指肩关节上举或外展时ꎬ由于肩峰下间隙狭窄ꎬ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ꎬ引起肩峰下滑囊炎症ꎬ或肩袖组织退变㊁损伤㊁撕裂ꎬ导致肩部疼痛㊁活动障碍[3]ꎮ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 第二肩关节 ꎬ位于肩峰下表面与肱骨头上表面之间ꎬ它的上缘由肩峰㊁喙突㊁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构成ꎬ下缘是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头上部ꎬ间隙内包含冈上肌腱㊁冈下肌腱㊁二头肌腱长头㊁喙肱韧带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ꎮ肩峰下间隙的最短距离以肩峰-肱骨头之间的距离表示ꎬ它随肩关节的位置变化而变化ꎮ肩峰下间隙在肩关节中立位时距离最大(10~15mm)ꎬ在肩胛骨平面外展30ʎ~90ʎ时或前屈90ʎ时距离最小[4ꎬ5]ꎮ如果肩峰下间隙过度减少会导致经过其间的组织反复受到撞击ꎬ导致肩峰下软组织炎性反应甚至肩袖撕裂[6]ꎮ引起肩峰下间隙减少的原因包括解剖结构因素和生物力学因素ꎮ解剖结构因素包括肩峰前外侧端形态异常㊁肩峰或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㊁肩锁关节增生肥大等ꎬ生物力学因素包括肩袖力量下降所致的肱骨头上移以及与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相关的肩胛骨动力学异常等[7ꎬ8]ꎮ这两种因素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总结SIS的发病诱因ꎬ但它们最终的致病机制均是通过肩峰下间隙的相对减少ꎬ使得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发生撞击的概率增加ꎬ导致SIS的发生ꎮ二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肩胛骨动力学异常肩胛骨的运动以肩胛胸壁关节的运动为主ꎮ肩胛胸壁关节可分别围绕冠状轴㊁矢状轴㊁垂直轴发生前/后倾㊁上/下旋及内/外旋运动ꎮ此外ꎬ肩胛骨相对于胸壁表面也可发生内/外侧移动及上抬/下降运动ꎮ研究表明在上肢抬高过程中ꎬ肩胛骨会发生适当的后倾㊁上旋㊁外旋运动ꎬ从而能够增大肩峰下间隙ꎬ避免肩峰下组织受到挤压[6ꎬ9]ꎮ肩胛骨在肩关节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ꎬ其在胸廓上的位置及运动对盂肱关节的功能有重要意义ꎮ当前研究认为SIS与肩胛骨动力学异常之间存在密切关系ꎬSIS患者在上肢抬高过程中其肩胛骨后倾㊁上旋㊁外旋的角度相比正常人减少ꎬ这会使肩峰下间隙变小进而导致肩袖肌腱受压[6ꎬ9ꎬ10]ꎮ也有研究发现部分SIS患者在上肢抬高过程中肩胛骨后倾及上旋角度是增加的ꎬ认为这是肩袖肌腱受压后的一种代偿机制ꎮ肩峰下组织的水肿㊁纤维化㊁增厚等会使肩峰下间隙相对减小ꎬ导致肩胛骨运动模式发生适应性改变371以代偿性增加肩峰下间隙ꎬ从而使肩峰下软组织受挤压的程度得到缓解ꎬ减轻肩关节疼痛[11]ꎮ肩痛症状改变试验可用来判断肩胛骨动力学异常是否与肩关节疼痛有关[12]ꎮ这类试验是通过徒手纠正受试者肩胛骨的位置及运动轨迹来观察受试者肩痛症状能否得到缓解ꎬ如果能够缓解ꎬ则说明肩胛骨动力学异常是导致其肩痛的原因之一ꎮ常见的肩痛症状改变试验有肩胛骨协助试验㊁肩胛骨复位试验等ꎮ肩胛骨协助试验是通过徒手固定受试者肩胛骨内上界并向外上方向推其内下界ꎬ在受试者肩关节上抬时协助其肩胛骨上旋ꎮ它的原理是通过增加肩胛骨的上旋角度来增大肩峰下间隙ꎬ阳性反应为支持受试者肩胛骨后ꎬ受试者的肩痛症状能够得到改善[13]ꎮ肩胛骨复位试验是指在受试者做传统的空罐子试验时通过固定受试者肩胛骨内侧缘使肩胛骨处于后倾㊁后撤的位置ꎬ阳性反应为肩痛症状减轻或肩关节上抬时冈上肌肌力增强[14]ꎮ肩痛症状改变试验阳性的患者可通过肩胛骨稳定性训练改善疼痛症状ꎮ三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胛骨周围肌肉群的功能障碍肩胛骨的位置及动态稳定性主要依赖于附着在肩胛骨上的肌肉即肩胛骨周围肌肉群ꎬ包括斜方肌㊁前锯肌㊁胸小肌㊁肩胛提肌及菱形肌ꎮ这些肌肉通过协同或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肩胛骨在胸廓上的理想位置及运动ꎬ使得肱盂关节功能得以实现ꎮ当前对SIS患者肩胛骨周围肌肉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斜方肌和前锯肌ꎬ这是由于它们的位置比较表浅ꎬ其肌肉活动可以通过表面肌电图这种无创检查来测定ꎬ而深层的肩胛骨周围肌肉群(胸小肌㊁菱形肌㊁肩胛提肌)则需要通过有创的针电极肌电图测定ꎮStruyf等[15]在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关于SIS患者肩胛骨周围肌肉活动改变的研究ꎬ认为SIS患者上斜方肌的活动是增高的ꎬ下斜方肌和前锯肌的活动则相对减弱ꎮ下斜方肌㊁前锯肌活动减弱会导致肩胛骨上旋减少ꎬ前倾㊁内旋增加ꎬ而此时上斜方肌的过度激活是一种代偿机制ꎬ它可使肩胛骨上旋增加ꎬ从而代偿性地增大肩峰下空隙ꎬ减轻肩关节疼痛症状[10ꎬ15]ꎮ在上肢抬高过程中深层肩胛骨周围肌肉群的过度激活或缩短会阻碍肩胛骨的正常运动ꎮCastelein等[16]研究发现在肩关节上抬过程中SIS患者的胸小肌与正常人相比更加活跃ꎮ胸小肌的过度活跃或缩短会使肩胛骨后倾㊁外旋㊁上旋角度减小ꎬ造成肩峰下间隙减少ꎬ肩峰下组织受压[16ꎬ17]ꎮ同样ꎬ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的过度激活或缩短也会阻碍肩胛骨的正常上旋ꎬ但目前对于SIS患者肩胛提肌㊁菱形肌的研究较少ꎬ尚无明确研究证据可以证明SIS患者肩胛提肌及菱形肌的活动与正常人相比有何不同ꎮ四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骨周围肌肉群的运动疗法研究表明肩胛骨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减轻SIS患者的临床症状[18ꎬ19]ꎮ通过采取一些特定的运动方式改善肩胛骨周围肌肉群的功能障碍能够使肩胛骨的位置及运动得到纠正ꎬ并能提高肩胛骨动力障碍患者肩胛骨的稳定性ꎮ由于目前对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的研究较少ꎬ故下文将重点阐述针对斜方肌㊁前锯肌及胸小肌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ꎮ1.上斜方肌:首先需要判断SIS患者上斜方肌的活动是增强的还是减弱的ꎬ这是制定肌肉功能训练的前提ꎮ肩胛骨特殊的运动改变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上斜方肌最佳训练方式[12]ꎮ上斜方肌活动减弱的患者通常伴随肩胛骨过度下旋ꎬ这种情况下康复训练要选择性地激活可使肩胛骨上旋的肌肉(斜方肌和前锯肌)ꎬ同时避免影响肩胛骨下旋肌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的激活ꎮ耸肩运动包括标准耸肩(双上肢外展0ʎ时耸肩)以及在其基础上衍变而来的上旋耸肩(双上肢外展30ʎ时耸肩)和过顶耸肩(面对墙壁站立ꎬ双肘伸直㊁双肩上举㊁双手放在墙壁上高于头顶的位置然后进行耸肩动作)等运动ꎬ这些耸肩运动均可以激活上斜方肌ꎮPizzari等[20]比较了上旋耸肩与标准耸肩运动对斜方肌㊁前锯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ꎬ发现上旋耸肩运动时上㊁下斜方肌产生的活动更大ꎮCastelein等[21]通过比较标准耸肩和过顶耸肩时肩胛骨周围肌肉的肌电活动ꎬ发现标准耸肩和过顶耸肩虽然都能很好地激活上斜方肌活动ꎬ但过顶耸肩在激活上斜方肌活动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激活肩胛提肌和菱形肌ꎮ因此ꎬ对于伴有上斜方肌活动减弱的SIS患者来说ꎬ上旋耸肩及过顶耸肩动作是更加有效的训练方式ꎮ对于上斜方肌过度活跃的患者ꎬ需要在康复训练时避免上斜方肌的过度激活ꎮ如果SIS患者在上肢前屈或外展时出现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过度抬高的现象ꎬ即 耸肩征 ꎬ往往提示这类患者的上斜方肌处于过度活跃状态ꎮ墙壁滑行运动(面对墙壁站立ꎬ手持毛巾屈肘90ʎ将毛巾贴在墙上ꎬ随后肘关节逐渐在肩胛骨平面上伸直ꎬ使毛巾在墙壁向上滑动)和外旋上举运动(双上臂紧贴身体两侧ꎬ双肘屈曲90ʎꎬ手持弹力带ꎬ肩关节外旋30ʎꎻ随后在肩胛骨平471面上举肩关节至90ʎ)既可以明显激活下斜方肌及前锯肌ꎬ又可使上斜方肌活动处于低水平状态[12]ꎮ2.中㊁下斜方肌:在伴随肩胛骨动力异常的SIS患者中ꎬ中㊁下斜方肌的肌力往往是减弱的ꎮEkstrom等[22]比较了10种不同运动方式对斜方肌㊁前锯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影响ꎬ发现俯卧位外展(俯卧位ꎬ肩关节外展至上肢与下斜方肌走行一致的角度)和俯卧位外旋外展(俯卧位ꎬ肩关节前屈90ʎꎬ随后肩关节外旋的同时使肩关节外展至水平面)运动均可使中斜方肌产生相对显著的表面肌电活动ꎮ此外ꎬ俯卧位外展运动也能显著激活下斜方肌ꎮ而对于伴随上斜方肌过度活跃的SIS患者ꎬ在锻炼中㊁下斜方肌的同时ꎬ还要尽量避免上斜方肌的激活ꎮCools等[23]研究发现ꎬ侧卧位前屈(侧卧位ꎬ肩关节在水平面上前屈至135ʎ)㊁侧卧位外旋(侧卧位ꎬ上臂靠近身体ꎬ肘关节屈曲90ʎꎬ外旋肩关节)㊁俯卧位伸展(俯卧位ꎬ肩关节前屈90ʎꎬ随后肩关节伸展至中立位)及俯卧位外旋外展4个动作均能使中㊁下斜方肌显著激活的同时避免上斜方肌的激活ꎮDeMey等[24]研究发现ꎬ通过采用上述四种运动方式进行6周的肩胛骨周围肌肉训练可使SIS患者的肩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ꎮ3.前锯肌:前锯肌对于肩胛骨在胸廓上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ꎬ前锯肌活动减弱会导致肩胛骨过度内旋㊁前倾ꎮ很多动作都能锻炼前锯肌ꎬ如俯卧撑运动㊁俯卧撑强化运动(与俯卧撑的不同之处在于肘关节完全伸直后ꎬ在保持肩胛骨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ꎬ使胸廓尽量向后突起使肩胛骨相对胸廓获得更大程度的前伸ꎬ随后使肩胛骨回缩至初始位置)㊁抗阻前伸运动(上肢前屈90ʎꎬ肘伸直ꎬ手握固定在背后墙壁上的弹力带ꎬ肩胛骨先尽量后缩ꎬ随后上肢向前方伸出并带动肩胛骨尽可能前伸)等[25~27]ꎮ当前对影响前锯肌活动研究较多的主要有俯卧撑及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类似动作ꎮPark等[28]分析了俯卧撑运动与俯卧撑强化运动时前锯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情况ꎬ认为俯卧撑强化运动相比俯卧撑运动能更有效地激活前锯肌ꎬ并认为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俯卧撑或俯卧撑强化运动可使前锯肌得到更大程度的激活ꎮTorres等[27]研究亦认为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俯卧撑强化运动可使前锯肌及中㊁下斜方肌获得较大程度的激活ꎮ此外ꎬHwang等[29]研究了俯卧撑强化运动时肱骨与躯干的夹角(humeral-elevationangleꎬHEA)对前锯肌的活动的影响ꎬ发现在HEA为120ʎ时进行俯卧撑强化运动比HEA为60ʎ或90ʎ时ꎬ能更显著地激活前锯肌ꎮ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ꎬ胸小肌的过度活跃或缩短可导致肩胛骨下旋㊁下降㊁前倾增加ꎬ这会导致肩峰下间隙变小ꎬ增大SIS发生的概率ꎬ所以在训练前锯肌及其他薄弱肌肉时应尽量避免胸小肌的激活[17]ꎮCastelein等[25]对比了标准俯卧撑强化运动㊁推墙俯卧撑强化运动㊁抗阻前伸运动时前锯肌及胸小肌的肌电活动变化ꎬ认为抗阻前伸运动既可以明显的激活前锯肌ꎬ又能尽量避免胸小肌的激活ꎬ是锻炼前锯肌比较好的运动方式ꎮ4.胸小肌:在上肢抬高过程中ꎬ胸小肌的过度激活或缩短会增加肩峰下组织与肩喙弓之间撞击的可能性ꎮ牵伸训练能够拉长并放松胸小肌ꎬ促使其与前锯肌及斜方肌之间的力量达到平衡ꎬ从而维持肩胛骨的正常位置[17]ꎮ常用的牵伸胸小肌的方式有墙角单边牵伸(屈肘90ʎꎬ肩关节90ʎ外展并外旋ꎬ被动水平外展)ꎬ坐位手法牵伸(坐位ꎬ一手固定肩胛骨下角ꎬ另一只手向喙突施加向后的力量)和仰卧位手法牵伸(仰卧位ꎬ胸椎与治疗床之间垫一块毛巾ꎬ肩关节外展90ʎ并外旋ꎬ屈肘90ʎꎬ向喙突施加向后的力量)ꎮBorstad等研究表明上述3种牵伸胸小肌的方法中ꎬ墙角单边牵伸能够使胸小肌长度明显增加ꎬ能够改善胸小肌过度激活状态ꎮ综上所述ꎬ肩胛骨稳定性是确保肩关节正常运动的基础ꎮ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会导致肩胛骨位置及运动模式发生不良改变ꎬ从而引起肩峰下间隙减小ꎬ使肩峰下组织受压导致SIS的发生ꎮ研究表明以肩胛骨稳定性为核心的康复治疗策略能够有效减轻SIS患者的临床症状[18ꎬ19]ꎮSIS患者在进行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训练时ꎬ所选择的运动方式不仅要很好的激活那些薄弱的肌肉ꎬ还要尽量避免激活过度活跃的肌肉ꎮ因此ꎬ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SIS患者肩胛骨周围肌肉表面肌电变化情况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ꎮ参考文献1㊀VanDerWindtDAꎬKoesBWꎬDeJongBAꎬetal.Shoulderdisordersingeneralpractice:incidenceꎬpatientcharacteristicsꎬandmanage ̄ment[J].AnnRheumDisꎬ1995ꎬ54(12):959-9642㊀RoquelaureYꎬHaCꎬLeclercAꎬetal.Epidemiologicsurveillanceofupper-extremitymusculoskeletaldisordersintheworkingpopulation[J].ArthritisRheumꎬ2006ꎬ55(5):765-7783㊀ViriyatharakijNꎬChinkulprasertCꎬRakthimNꎬetal.Changeofpecto ̄ralisminorlengthandacromialdistanceduringscapularretractionat60degreesshoulderelevation[J].JBodywMovTherꎬ2017ꎬ21(1):53-574㊀GiphartJEꎬVanDerMeijdenOAꎬMillettPJ.Theeffectsofarmeleva ̄571tiononthe3-dimensionalacromiohumeraldistance:abiplanefluo ̄roscopystudywithnormativedata[J].JShoulderElbowSurgꎬ2012ꎬ21(11):1593-16005㊀LinYSꎬBoningerMLꎬDayKAꎬetal.Ultrasonographicmeasurementoftheacromiohumeraldistanceinspinalcordinjury:Reliabilityandeffectsofshoulderpositioning[J].JSpinalCordMedꎬ2015ꎬ38(6):700-7086㊀UmerMꎬQadirIꎬAzamM.Subacromialimpingementsyndrome[J].OrthopRev:Paviaꎬ2012ꎬ4(2):79-827㊀ChoppJNꎬDickersonCR.Resolvingthecontributionsoffatigue-in ̄ducedmigrationandscapularreorientationonthesubacromialspace:anorthopaedicgeometricsimulationanalysis[J].HumMovSciꎬ2012ꎬ31(2):448-4608㊀NoguchiMꎬChoppJNꎬBorgsSPꎬetal.Scapularorientationfollowingrepetitivepronerowing:implicationsforpotentialsubacromialim ̄pingementmechanisms[J].JElectromyogrKinesiolꎬ2013ꎬ23(6):1356-13619㊀StruyfFꎬNijsJꎬBaeyensJPꎬetal.Scapularpositioningandmovementinunimpairedshouldersꎬ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ꎬandgleno ̄humeralinstability[J].ScandJMedSciSportsꎬ2011ꎬ21(3):352-35810㊀LopesADꎬTimmonsMKꎬGroverMꎬetal.Visualscapulardyskinesis:kinematicsandmuscleactivityalterationsinpatientswithsubacromialimpingementsyndrome[J].ArchPhysMedRehabilꎬ2015ꎬ96(2):298-30611㊀McclurePWꎬMichenerLAꎬKardunaAR.Shoulderfunctionand3-dimensionalscapularkinematicsinpeoplewithandwithout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J].PhysTherꎬ2006ꎬ86(8):1075-109012㊀CasteleinBꎬCagnieBꎬCoolsA.Scapularmuscledysfunctionassociat ̄edwithsubacromialpainsyndrome[J].JHandTherꎬ2017ꎬ30(2):136-14613㊀SeitzALꎬMcclurePWꎬFinucaneSꎬetal.Thescapularassistancetestresultsinchangesinscapularpositionandsubacromialspacebutnotrotatorcuffstrengthinsubacromialimpingement[J].JOrthopSportsPhysTherꎬ2012ꎬ42(5):400-41214㊀陈康ꎬ邓思敏ꎬ何岚娟ꎬ等.肩胛骨动力学评估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ꎬ2015ꎬ30(11):1188-119115㊀StruyfFꎬCagnieBꎬCoolsAꎬetal.Scapulothoracicmuscleactivityandrecruitmenttiminginpatientswithshoulderimpingementsymptomsandglenohumeralinstability[J].JElectromyogrKinesiolꎬ2014ꎬ24(2):277-28416㊀CasteleinBꎬCagnieBꎬParlevlietTꎬetal.Scapulothoracicmuscleac ̄tivityduringelevationexercisesmeasuredwithsurfaceandfinewireEMG:acomparativestudybetweenpatientswithsubacromialimpinge ̄mentsyndromeandhealthycontrols[J].ManTherꎬ2016ꎬ23(6):33-3917㊀MoraisNꎬCruzJ.Thepectoralisminormuscleandshouldermovement-relatedimpairmentsandpain:Rationaleꎬassessmentandmanagement[J].PhysTherSportꎬ2016ꎬ17(2):1-1318㊀MoezyAꎬSepehrifarSꎬSolaymaniDodaranM.Theeffectsofscapularstabilizationbasedexercisetherapyonpainꎬpostureꎬflexibilityandshouldermobilityinpatientswith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acontrolledrandomizedclinicaltrial[J].MedJIslamRepubIranꎬ2014ꎬ28(6):1-1519㊀罗平ꎬ林鸿生.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ꎬ2017ꎬ32(5):543-54720㊀PizzariTꎬWickhamJꎬBalsterSꎬetal.Modifyingashrugexercisecanfacilitatetheupwardrotatormusclesofthescapula[J].ClinBiomech(BristolꎬAvon)ꎬ2014ꎬ29(2):201-20521㊀CasteleinBꎬCoolsAꎬParlevlietTꎬetal.Modifyingtheshoulderjointpositionduringshruggingandretractionexercisesalterstheactivationofthemedialscapularmuscles[J].ManTherꎬ2016ꎬ21(3):250-25522㊀EkstromRAꎬDonatelliRAꎬSoderbergGL.Surfaceelectromyographicanalysisofexercisesforthetrapeziusandserratusanteriormuscles[J].JOrthopSportsPhysTherꎬ2003ꎬ33(5):247-25823㊀CoolsAMꎬDewitteVꎬLanszweertFꎬetal.Rehabilitationofscapularmusclebalance:whichexercisestoprescribe?[J].AmJSportsMedꎬ2007ꎬ35(10):1744-175124㊀DeMeyKꎬDanneelsLꎬCagnieBꎬetal.Scapularmusclerehabilitationexercisesinoverheadathleteswithimpingementsymptoms:effectofa6-weektrainingprogramonmusclerecruitmentandfunctionalout ̄come[J].AmJSportsMedꎬ2012ꎬ40(8):1906-191525㊀CasteleinBꎬCagnieBꎬParlevlietTꎬetal.Serratusanteriororpectora ̄lisminor:Whichmusclehastheupperhandduringprotractionexerci ̄ses?[J].ManTherꎬ2016ꎬ22(4):158-16426㊀LudewigPMꎬHoffMSꎬOsowskiEEꎬetal.Relativebalanceofserratusanterioranduppertrapeziusmuscleactivityduringpush-upexercises[J].AmJSportsMedꎬ2004ꎬ32(2):484-49327㊀TorresRJBꎬPirauaALTꎬNascimentoVYSꎬetal.Shouldermuscleac ̄tivationlevelsduringthepush-up-plusexerciseonstableandun ̄stablesurfaces[J].JSportRehabilꎬ2017ꎬ26(4):281-28628㊀ParkSYꎬYooWG.Differentialactivationofpartsoftheserratusante ̄riormuscleduringpush-upvariationsonstableandunstablebasesofsupport[J].JElectromyogrKinesiolꎬ2011ꎬ21(5):861-86729㊀HwangUJꎬKwonOYꎬJeonICꎬetal.Effectofhumeral-elevationan ̄gleonelectromyographicactivityintheserratusanteriorduringthepush-up-plusexercise[J].JSportRehabilꎬ2017ꎬ26(1):57-64(收稿日期:2017-12-02)(修回日期:2017-12-26)(上接第172页)22㊀王虎清ꎬ李燕玲ꎬ张晓娜.神经系统血管造影后皮质盲患者临床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ꎬ2013ꎬ20(5):297-29923㊀Abalo-LojoJMꎬBaleato-GonzálezSꎬGonzalezF.Corticalblindnesssecondaryto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ꎬrecoveredbysuccessfulbloodpressuremanagement[J].ArqBrasOftalmolꎬ2017ꎬ80(5):324-32624㊀傅传经ꎬ史得志.全脑血管造影后皮质盲的诊治[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ꎬ2015ꎬ21(12):3425㊀朱玉娟ꎬ侯贝贝ꎬ王凤平ꎬ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ꎬ2016ꎬ29(21):3005-300726㊀王春晓ꎬ王岚ꎬ管宁.心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ꎬ2012ꎬ18(1):10727㊀周兵ꎬ程永德.介入诊疗中提倡使用等渗对比剂[J].介入放射学杂志ꎬ2012ꎬ21(2):89-91(收稿日期:2017-11-01)(修回日期:2017-12-12)671。

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

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

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介绍肩峰下撞击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主要发生于运动员以及从事高强度上肢工作的人群中。

本文将探讨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

病因与症状病因肩峰下撞击是由于肩袖肌腱在肩峰下(距离肩锁关节约1-2cm的位置)受到挤压和磨损所致。

常见的病因包括肩袖肌腱病变、肩关节不稳定以及肩袖肌腱与肩胛骨位置关系异常等。

症状肩峰下撞击可导致肩部疼痛、力量下降、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等症状。

患者常感到肩部疼痛加重以及疼痛时的冲击感。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肩部功能,并减轻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肩峰下撞击的运动疗法:1. 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化训练通过强化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可以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肌肉强化训练动作:•俯卧撑:俯卧撑可以锻炼胸肌和三角肌,增加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部外旋:使用弹力带或哑铃进行肩外旋运动,可以增强肩袖肌腱的力量。

•壁推:双手撑在墙上,向前推动身体,可以锻炼背肌和肩胛提肌。

2. 柔韧性训练肩峰下撞击患者常伴有肩部肌肉紧张和活动受限。

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肩部肌肉的柔韧性,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柔韧性训练动作:•手臂后伸:将一只手臂伸直向上,用另一只手臂从后方推向身体中心,可以拉伸背部和肩部肌肉。

•手臂上举:将双手伸直向上,手臂贴近耳朵,可以拉伸肩部肌肉。

•手臂下垂:将一只手臂放在背后,用另一只手轻轻拉住手肘向下,可以拉伸肩部肌肉。

3. 功能训练功能训练旨在恢复肩部正常的功能,提高肩关节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功能训练动作:•肩部平面上抬:将双手举过头顶,然后放下来,重复多次,可以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部侧向抬举:将手臂伸直,向一侧抬起,重复多次,可以增强肩膀的稳定性。

•精细动作训练:通过使用小球或激光指示器进行手部精细动作的训练,可以提高肩关节的协调性。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主要症状是肩关节活动时的疼痛和不适感。

由于疼痛的限制,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症状明显时,应避免进行剧烈活动,尽量减轻对肩关节的压力。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

(3)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止痛药等,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4)康复训练:通过肩部的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力和稳定性,减轻撞击综合征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肩关节镜手术:肩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肩关节镜在肩关节内进行操作。

手术可以清除撞击部位的骨质增生或软骨碎片,修复肩袖损伤等,从而缓解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

(2)开放手术: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或手术精细度要求较高的情况,可以选择开放手术。

开放手术可以更充分地暴露撞击部位,进行病灶清除和修复。

(3)生物医学材料植入:在手术中,可以根据需要植入生物医学材料,如肩袖修复材料、肱骨头置换等,以改善肩关节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解决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但手术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3. 综合治疗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时,综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上述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医治疗、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此外,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总的来说,因肩部疼痛就诊的患者中有44%到75%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无论是日常生活或者或者运动健身爱好者,经常在做过肩动作出现肩膀疼痛很有可能已经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目的短期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体征表现为上肢外展疼痛弧阳性,Neer阳性,Hawkins试验阳性,Jobe冈上肌试验阳性。

二.病因1.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比如游泳,打棒球和网球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都特别容易受伤。

2.外伤所导致的急性损伤撞击冈上肌腱撕裂。

3.肩周炎导致关节间隙变小平时活动容易损伤冈上肌腱4.肩胛带的肌力下降或者不良姿势三.评估1.疼痛弧征阳性肩胛平面外展疼痛,肘关节伸直,肩胛平面在60°到120°之间,表明肩峰下间隙有病理改变。

2.N e e r试验一只手固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抬起并在内部旋转手臂。

这会导致大结节与肩关节顶部的疼痛接触。

2.J o b e冈上肌试验患者双臂外展90°,屈曲45°,内旋。

病人试图将手臂进一步抬高,以抵抗检查者明显的阻力。

3.Hawkins试验Hawkins撞击征是加强版的Neer撞击征。

前屈肩部90°,肘部屈曲90°,并将前臂放在旋转中立位。

抬起肘部,肱骨旋内。

出现疼痛提示肩袖撕裂或肩袖肌腱炎。

四.康复治疗国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在缓解肩膀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等效果上没有太大差异。

推荐以下2个康复小动作,为缓解肩膀疼痛,重塑肩关节功能,建议每日都坚持做。

1.肩胛伸展运动直立上半身,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将肩膀向后下方夹紧,像脊椎上有一支铅笔需要肩胛夹住。

保持10秒,重复5次。

注意:做此运动时肩膀不要晃动。

如果疼痛度较高,可减少用力和保持时间,并在动作之间稍作休息。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引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该病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肩袖肌腱损伤、冻结肩、过度使用肩关节等,可以导致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撞击,造成疼痛和损伤。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1 休息和活动限制在开始治疗后的初期阶段,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进行过度活动,尤其是涉及到肩关节的活动,以免进一步损伤肩袖肌腱。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暂时停止从事某些活动,如举重、推拉等,以确保肩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康复。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包括热敷、电疗、按摩、牵引等,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肩关节疼痛。

•电疗: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神经传导,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按摩:按摩可以放松肩部肌肉,促进淋巴循环和康复过程。

•牵引:牵引可以拉伸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缓解疼痛。

1.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复肩袖肌腱的损伤,减轻撞击症状,并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肩关节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手术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肌肉强化训练:通过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me t o 1 w e s n r e au td e oe h b g n i g f te t n n t h 3 d n fr 2 e k a d we e v l ae b fr t e e i n n o r a me t a d a t e n mo t ,6 h mo t a d nh t nh n 1 t n h f f l w— p 2 h mo t o l o o u e me s rd y Co sa t c r s a d h n v ri a t o s o h u d r f n t r a u e b n t n s o e , n te u ie s y t o t
瑾 刘 晓华
目的: 探讨 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患者功能恢复 的影响 。 方法 : 8 例肩袖损伤 为 1 将 6 度或 2 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 练的物理治疗组 f 度 试验组) 和不包 含运动训练 的物 理治疗组( 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采 用常规的脉 冲超短 波 、 热疗 、 温 冷疗 等物理治疗 , 试验组 同时按 肩峰下撞击综合 征患者运动训 练计 划进行康复治疗 , 两组患者 均进行 1 周治疗 , 2 并于开始 治疗前 以及 3 个月 、 个 6
Ⅱ)w r t a d e hr b h s tea y ic dn ieih ry wt udd t ii rga (i ru ,n ee r t i e y p yi hrp nl i kns tea i a gie r nn porm ta gop = ee t o u g o h a g rl
YUAN u iio Sh ax a ,Yu Jn i,LI Xio u /Chn s o r a f Re a l ain Me ii e 0 1 69 :8 2 8 7 U a h a/ ie e J u n lo h bitto d cn ,2 1 ,2 () 3 — 3 i

急性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家庭应对

急性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家庭应对

急性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家庭应对关键信息项:1、患者症状描述及观察要点疼痛程度活动受限情况肿胀程度2、家庭护理措施休息安排冰敷与热敷的时间和方法辅助器具的使用3、康复训练计划简单的伸展运动肌肉力量训练动作训练频率和时长4、饮食注意事项营养成分的摄入禁忌食物5、定期复查安排复查时间间隔复查项目11 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为急性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应对提供详细的指导和规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症状缓解。

111 患者症状描述及观察要点1111 疼痛程度患者或家属应密切关注疼痛的程度,使用 0-10 分的数字评分法进行记录,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痛。

同时,描述疼痛的性质,如刺痛、胀痛、酸痛等。

1112 活动受限情况观察患者上肢的活动范围,包括前举、外展、后伸等动作的最大角度,并与正常情况进行对比。

1113 肿胀程度检查肩部是否有肿胀,可用手指按压皮肤,观察凹陷恢复的速度和程度。

112 家庭护理措施1121 休息安排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肩部过度活动。

睡觉时应选择合适的体位,避免压迫患侧肩部。

1122 冰敷与热敷的时间和方法在急性发作期(通常为症状出现后的 48 小时内),应进行冰敷,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

48 小时后,可改为热敷,每次 20-30 分钟,每天 2-3 次。

1123 辅助器具的使用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使用肩部吊带、护肩等辅助器具,以减轻肩部的负担。

113 康复训练计划1131 简单的伸展运动例如钟摆运动,身体前倾,患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动作要缓慢、轻柔。

1132 肌肉力量训练动作可进行肩部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三角肌、冈上肌等。

1133 训练频率和时长康复训练应每天进行,每次20-30 分钟,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114 饮食注意事项1141 营养成分的摄入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

1142 禁忌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

肩峰撞击症的治疗方法

肩峰撞击症的治疗方法

肩峰撞击症的治疗方法作者:邓紫国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8期肩峰撞击症是肩痛的一种常见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臂上举后由于肩袖受肩峰压迫,从而出现的一种病症。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四块肌肉的肌腱组成的,这些肌肉通过包绕肱骨头,起到上提或者是旋转肩关节的作用。

肩峰位于肩胛骨的前缘位置,在肱骨头的上方,当向上举臂的时候,肩峰将会擦过或撞擊肩袖的表面,引发肩关节疼痛,导致人们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肩峰出现疼痛主要是由于肩袖本身的肌腱炎或者是滑膜炎,也有可能是肩袖位置撕裂拉伤导致的。

患者患有肩峰撞击症时,最初症状较为轻微,所以这也使早期患者不会求医治疗。

患病初期进行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疼痛。

通常疼痛都是由肩部放射到前臂部位,患者肩部上举或持物时会感受到疼痛感明显增加。

而对于运动员而言,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多数的运动员在投掷或打网球时会出现肩部疼痛的情况。

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剧,疼痛也将不断发展,患者的肩部位置将会出现夜间疼痛的情况,此时上肢的力量或运动幅度将明显减少,患者无法将手放到背后,也不能正常系扣解扣等。

患者病情严重的时候将丧失活动能力,并有可能出现凝冻肩症状。

出现急性滑囊炎时,肩部明显触痛,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都将会受到限制,同时也会出现疼痛。

肩峰撞击症患者,通常会采取一些治疗措施,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恢复。

如今临床上对此病症主要有两种治疗手段,分别是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下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病症的治疗方法,早期恢复。

1.保守治疗。

通常在医生建议下,病人卧床休息减少运动量,并且在治疗期间避免上肢上举运动。

同时,在保守治疗期间,医生可以为患者开具一些口服药物,例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可以使患者病情缓解或恢复。

凝冻肩患者在治疗时可进行拉伸练习,帮助减轻病症或恢复健康。

由于病人的个人体质不同以及对疼痛耐受不同,多数病人可以采用可的松加麻醉剂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肩峰撞击综合征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运动控制/力量训练、牵伸训练、手法治疗和健康宣教。

肩部疼痛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肩峰撞击综合征,1972 年由Neer 首先提出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一、肩峰撞击征病理分期
第1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

此外,本期还包括一次性单纯的肩部损伤史,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

此期虽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物理学检查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及慢性撞击试验阳性等体征。

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缓解。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造影也不能发现肩袖破裂存在。

肩部水肿出血期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
期,多见于中年患者。

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

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疼痛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之久。

在疼痛缓解期仍会感到肩部疲劳和不适,物理学检查比较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撞击试验。

若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现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腱后伸牵拉试验也可出现疼痛。

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3期: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

肩袖出口部撞击征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后,NeerⅡ报道的合并部分性肌腱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合并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

肌腱退变程度和修复能力与年龄因素有关。

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撞击征都会导致肩袖破裂,也不是所有的肩袖损伤皆因撞击征引起。

撞击征造成的肩袖破裂,有外伤史者仅占1/2左右,其中仅少数患者有较明显或较重的外伤史,大部分病例的致伤力量实际上均小于造成肩袖完全断裂所需要的外力,说明肌腱本身退变因素的重要性。

肌腱断裂二、肩峰撞击征治疗方法选择
(1)撞击征1期采取非手术治疗。

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带
制动,在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和利多卡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

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同时可应用物理治疗。

一般在治疗2周左右症状基本缓解之后开始做肩的功能练习,即向前弯腰,使患臂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方向的摆动运动(Codman钟运动)。

3周之后开始练习抬举上臂,初始阶段应选择非疼痛方向的上举运动。

宜在症状完全缓解6~8周后,再从事原劳动或体育运动,过早恢复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易使撞击征复发。

(2)撞击征2期进入慢性冈上肌腱炎和慢性滑囊炎阶段,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以物理治疗与体育疗法为主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并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调整工种,避免肩峰下撞击征复发。

如病变进入第Ⅱ期后期,纤维滑囊增厚已造成肩袖出口狭窄,使撞击反复发生,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达半年以上,则肩峰下纤维滑囊切除(也可在关节镜下做滑囊切除)和喙肩韧带切断术应予考虑。

凡属2期撞击征伴有明确的肩峰下结构解剖异常者,均应去除撞击征病因,如行肩峰成形术、大结节骨疣切除、肩锁关节部分切除术和喙肩韧带切断术等,消除撞击因素。

对动力失衡造成的撞击征,应根据病变性质重建动力平衡和关节稳定装置,如行肌腱修复术或移植术、盂肱关节成形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3)撞击征3期均伴有冈上肌腱断裂和肱二头
肌长头腱断裂等病理变化,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对冈上肌腱断裂一般采用Mclaughlin修补术,对广泛性肩袖撕裂可利用肩胛下肌转位或冈上肌推移修补术,重建肩袖的功能,与此同时应常规做前肩峰成形术,切除肩峰前外侧部分,切断喙肩韧带,使已修复的肌腱避免再受到撞击。

术后患肢宜做零度位牵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3周之后去除固定行康复训练。

肩峰下撞击征凡能得到及时诊断,明确病因和病理变化状况,得到正确治疗,一般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三、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