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肩缝撞击综合征的线诊断
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梁治平;刘斯润;曾旭文;周洁;陈松【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14(030)003【摘要】目的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Ⅲ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撕裂和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敏感度分别为51.06%(24/47)、72.34%(34/47)、80.85%(38/47)和85.11%(40/47),单一肩袖撕裂诊断敏感度与联合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P=0.68),特异度(64.44%,29/45)低于联合征象(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P=0.008).结论 MRI可显示SAIS肩袖损伤、肩峰形态和最短肱肩间隙狭窄,根据以上三种征象联合诊断SAIS的效能较高.【总页数】4页(P449-452)【作者】梁治平;刘斯润;曾旭文;周洁;陈松【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州广东510220;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放射科,广州广东510630;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州广东510220;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州广东510220;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州广东5102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686【相关文献】1.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 [J], 袁丹军;唐志洋;单秀红;张津2.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 [J], 袁丹军; 唐志洋; 单秀红; 张津3.MRI与MSCT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马锋; 卢小佳4.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诊断方法MRI和MSCT的价值对比 [J], 邓冠华;黎智强5.肩峰下撞击综合征MRI诊断 [J], 王勇;管海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肩撞击综合征 (一种比肩周炎更常见的肩部疾病)

类型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活动时肱骨大 结节与肩峰发生撞击,引起肩峰下间隙内的 组织器官损伤而出现肩外侧疼痛、活动障碍、 肩关节无力的一些病变的总称。
肩峰下间隙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1)休息。在急性期可悬吊前臂制动。 (2)药物内服与外用:
①参考“痹症”治疗。酌用活血理气、消 肿止痛、舒筋通络类中草药。参考方:身痛逐 淤汤加骨碎补、牛膝、苍术、续断
②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双氯芬酸钠 ③外用药:比如云南白药膏、狗皮膏、双 氯芬酸气雾剂、布洛芬凝胶等。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5.岗上肌肌腱断裂
临床表现:
(1)肩关节疼痛,以肩峰大结节处为主; (2)肩部肿胀; (3)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外展韵律紊乱,患
者越是用力,患肩就耸得越高。
(4)疼痛弧征不明显。 (5)磁共振检查可见肌腱断裂征象。
肩撞击综合征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肩撞击综合征是以“撞击”的发病机制来 命名的,它不能等同于某个组织器官的具体病 变(比如冈上肌肌腱炎)。
5.肺癌:肺癌侵蚀胸膜可引起肩背痛,肺尖癌 压迫臂丛神经可引起腋下和上肢内侧疼痛, 且进行性加剧。肩部压痛常不明显,一般无 肩关节活动受限。胸部和肩部CT扫描有助鉴 别。
肩撞击综合征的治疗
轻度损伤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目的是 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运用针 灸、推拿、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肌腱断裂应考虑手术治疗;肌腱损伤 和滑囊炎在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治疗。
2. 肱骨大结节处有压痛; 3.肩关节向后移动时疼痛加剧; 4.磁共振检查可发现上盂唇损伤、肩袖损伤或
每周一讲: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上)

每周一讲: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上)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每周一讲捧场!本周,我们开始和诸位一起讨论一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请相信,爱阅读的您,定会有所收获。
音频先奉上给各位一、定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指盂肱关节在外展或上举动作时,肩峰下的空间结构受到肱骨头与肩峰的撞击和反复摩擦,造成了肩峰下滑囊和肩袖肌腱发生炎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力量下降等相关症状。
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到底撞击了什么?肩峰下方和肱骨头上方的空间又称为,冈上肌出口。
此处,肌肉和肌腱穿过了两骨之间,这一空间内,肩袖肌群的部分肌腱覆盖了肱骨头的顶部,其上方就是肩峰这一骨性结构。
当肩关节外展时,冈上肌和其肌腱陷入该裂隙中,而极限运动时,冈下肌和肩胛下肌也会进入此空间。
除肩袖肌腱外,冈上肌出口处还含有肩峰下滑囊,且其内下方有喙肩韧带为屏障,其前方有肱二头肌长头腱存在。
当这些组织结构发炎或肿胀时,在这一空间狭小的区域内将出现撞击综合征。
冈上肌出口处充满了粘液或炎性液体,因此活动时两侧骨将撞击出口内的组织结构。
而撞击又会导致炎症或肿胀进一步加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难看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受累的有冈上肌等肩袖肌群,肩峰下滑囊,喙肩韧带及肱二头肌长头腱。
当肱骨头与肩峰下方这两个骨性结构不恰当的摩擦和撞击反复出现,这些软组织势必深受其害。
三、为什么会出现反复的撞击和摩擦?1、结构性因素连接喙突和肩峰的喙肩韧带与肩峰一起构成了保护肱骨头的一个功能性“屋顶”,在健康的成年人中,肩峰下空间的高度仅为1cm左右。
肱骨头的位移或其间隙内的软组织肿胀都会形成空间的狭窄。
临床中,肱骨头往往呈现向上或向前的移动,这种形态学上的特点也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容易出现的原因之一。
2、静态稳定和动态控制的不足众所周知,盂肱关节是人体最为灵活的关节之一,过度的灵活需要更多的稳定控制力。
肩袖肌群对这一球窝关节中球的控制力量非常关键。
而运动中的动态控制,关节运动属性中,凹凸定律的执行者也依赖于肩袖肌群的力量。
肩峰撞击征

肩部撞击症肩部撞击症又称肩峰下疼痛弧综合征,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是中年以上者的常见病。
该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钙化、肩袖断裂、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二头肌长头断裂(如图)。
其共同临床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一疼痛弧,而被动活动疼痛明显减轻甚至完全不痛。
一、病理生理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肩部活动不仅发生在肩肱关节,也发生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
Kessel称其为第2肩关节或肩峰下关节。
肩峰下有一宽1~1.5cm前窄后宽的间隙,有肩袖和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间隙底部为肱骨头,顶部为喙突、肩峰及连接两者的喙肩韧带构成的喙肩穹(图1),从后、上、前三面保护肩袖和肱骨头免遭直接损伤。
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解剖结构关系,在肩关节外展活动时,使夹在喙肩穹与肱骨头之间的组织容易遭受磨损和撞击症。
在正常情况下,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与喙肩穹之间有一个肩峰下滑囊相隔,起到润滑和缓冲撞击的作用。
但在病理情况下,如过多的肩关节外展活动或长期累积性损伤,使间隙内组织遭受磨损。
而反复磨损必然加剧组织炎症性反应,使间隙内压力增高,加重撞击,最终导致肩部撞击症。
由于肩峰下间隙前窄后宽,而人在正常生活及工作中,大多数上肢功能的完成为手位于肩关节前面,而不是外侧。
当上臂外展时冈上肌通过肩峰前部,而不是外侧(图2)肩部撞击位于肩峰前1/3,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前下部)。
Neer通过解剖学研究及手术观察发现撞击主要发生在肩峰前1/3、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前下部,而不在肩峰外侧。
Lauman将肩峰下间隙分成前、中、后三部(图3)。
前部位于喙突和喙肩韧带前2/3下面,含肱二头肌长头腱关节内部分、喙肱韧带、肩胛下肌和喙突下滑囊。
中部位于肩峰前半,肩锁关节及喙肩韧带后1/3下面,含冈上肌止点及肩峰下滑囊。
后部位于肩峰后半下面,含冈下肌上部和部分肩峰下滑囊。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0 世纪80 年代以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 SIS ) 被称为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 。
1909年,Goldthwait首先使用了”撞击"一词,但此后很长时间,入们认为撞击发生在肩峰外端甚至整个肩峰。
直到1972 年Neer 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研究,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并沿用至今1、病因SAIS与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关节疼痛最常见的2个重要病因。
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它的上界由肩峰,喙突,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构成,下界是肱骨头。
间隙包含冈上肌腱,冈下肌腱,二头肌腱长头,喙肱韧带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
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体积减小、容物体积增大,均可导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Neer 等认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系肩部前屈、外展或旋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以及二头肌腱长头的病变,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
Morrison 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与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为明显。
肩部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的压抑力量下降,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变窄,肱骨头反复与肩峰前缘撞击而致。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盂肱关节不稳会导致肩峰下撞击,他们认为,关节过度松弛会导致肱骨头上移,与肩峰发生撞击。
尤其常见于从事肩部训练的运动员,如游泳,棒垒球的投手等。
2、分型广义的肩部撞击综合征包括?以下三型:①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于肩峰下间隙,即由喙肩弓和肱骨头上部、肱骨大结节形成的间隙, 以冈上肌腱损伤为主;②喙突下撞击综合征,发生于喙突下间隙(由喙突和肱骨小结节形成),可损伤肩胛下肌腱、喙肱韧带和胧二头肌长头腱等结构;③撞击综合征,发生于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和关节盂(唇)后上方之间。
狭义的肩部撞击综合征指的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根据肩袖组织的损伤情况,Neer 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分为三期,I 期为肩袖水肿出血期;I 【期肩袖肌腱炎;III 期肩袖出现撕裂。
肩峰撞击综合征小科普

肩峰撞击综合征小科普一旦发生肩痛,人们往往就会和"肩周炎"挂上钩,会乐观的认为问题不大,多锻炼爬爬墙就行了。
其实与肩痛相关的常见疾病中,肩周炎导致的肩痛只占10%左右,大多数肩痛是由肩峰撞击综合症和肩袖损伤导致的,其中又以肩峰撞击综合症最为多见,对肩关节来讲,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最高发的症状了,没有之一。
既然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那么关于肩峰撞击综合征你知道多少呢?一、什么是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峰撞击综合征,是肩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
二、肩峰撞击综合征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呢?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肩痛,以肩峰周围疼痛为主,夜间加重,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出现疼痛弧征,即在主动上举患臂约60度至120度时,会感到肩部明显疼痛,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疼痛不明显甚至完全不痛。
另外还可表现为肩部无力、活动受限以及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可扪及杂音(捻发音)。
大多数患者有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病史,在中年人与年轻运动员中比较常见,而篮球、排球、游泳、棒球等运动员是高发人群,病程绵长,容易影响病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三、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分型。
1、原发性撞击征:往往由外因、内因、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其中内部原因主要为:肩袖退变(常见于老年群体,因肌腱反复磨损而丧失肩袖功能)、钙化性肌腱炎(容易引起剧烈疼痛)、肩峰下滑囊增等;外部原因主要为:肩锁关节改变、肩峰下及大结节骨赘等;2、继发性撞击征:常由盂肱关节不稳, 肱骨头发生位移,肩袖与喙肩弓发生碰撞等引起,对于长期进行游泳、投掷等运动的病人,则容易加速病情进展。
四、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分期。
I期:为肩袖组织及滑膜的出血水肿改变期。
II期:为纤维变性、肌腱炎及滑膜炎等病理改变期。
III期:为肩袖撕裂、肱二头肌腱断裂和骨性改变期。
五、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常用查体方法。
1、肩部撞击试验(Neer试验)。
肩峰撞击综合征解剖结构基础

肩峰撞击综合征解剖结构基础一、肩峰撞击综合征概述肩峰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 of the Shoulder)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由肩关节内的软组织结构受损引起。
其特点是肱骨上臂外侧头(肩峰)与肩胛骨冠状突之间的空间狭窄,导致这些结构在运动时相互摩擦、挤压,从而造成疼痛和功能障碍。
二、解剖结构基础1. 肱骨上臂外侧头(肩峰)肱骨上臂外侧头是位于上臂骨干与上臂远端之间的部分,它与其他部位相比较小。
它具有球形表面,并且连接到肱骨干通过一个脖颈。
这个球形表面与肩胛骨冠状突的凹陷表面共同形成了肩关节。
2. 肩胛骨冠状突肩胛骨冠状突是位于肩胛骨上部的一个突起,形状类似于冠状。
它是肩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肱骨上臂外侧头形成了肩关节的关节面。
3. 肩袖肌群肩袖肌群是由四个肌腱组成的,包括冈下肌、冈上肌、小圆肌和次棘间肌。
这些肌腱覆盖在肱骨上臂外侧头周围,并通过形成一个袖状结构来增强对关节的稳定性。
4. 肩峰撞击综合征发生机制当手臂向外旋或抬高时,上述解剖结构会相互接触和挤压,导致摩擦和损伤。
长期重复这种动作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姿势不当、过度使用等),会增加撞击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三、诊断与治疗1. 临床表现患者常常会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肩痛,尤其是在活动时更为明显。
疼痛可能会向颈部、上臂和手臂放射。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力量减退和肩胛骨稳定性下降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确诊可以通过X射线、MRI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进行。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肩关节结构的损伤程度,并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3.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的肩峰撞击综合征,保守治疗通常是首选。
这包括休息、物理治疗、使用抗炎药物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措施。
4. 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损伤需要修复时,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可以通过清除撞击部位周围的骨刺、修复或重建肱袖肌群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情况。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 又称疼痛弧综合征(painful aresyndrome) 肩部外侧的最上方是由肩峰、喙肩韧带、喙突组成的喙
肩弓,喙肩弓与肱骨头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称为“ 肩峰下间隙”。肩峰下间隙内的结构: 肩峰下滑囊、冈 上肌及肌腱、 肱二头肌长头腱。 •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通道狭窄、肩肱间隙减小,当肩 部上举或外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肩袖、滑囊、韧带 等软组织结构在病理状态下受到反复挤压、摩擦而引起的 炎症、损伤等病理改变,常以慢性肩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 为主要临床症状。
肩峰下缘骨赘
肌腱钙化
滑囊炎
冈上肌变性
冈上肌部分撕裂
冈上肌完全撕裂
冈上肌全层撕裂伴肩撞(骨赘形成)
T2WI F/S
T2WI F/S
• 冈上肌或三角肌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 (小于正常的50%),T2WI序列肌肉内出现 多条平行走形的线样高信号(脂肪变)。
病因征象
• 肩峰前下缘形态:平直型、弧形型、钩型(Bigialj分型) 钩型被认为与肩袖损伤有着最密切关系。
• 肩峰下缘骨赘:(因为反复撞击而导致骨增生硬化的结果) 有无肩峰前下缘骨赘形成是诊断撞击综合征的重要依据。 是平片上唯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也是MR诊断的唯一具 有特征性的表现。
• 斜冠状位:能够清晰显示肌腱撕裂、周围脂 肪级滑囊信号改变等征象。
• 斜矢状位:显示肩峰形态, • Patten指出斜冠状位联合斜矢状位成像能提
高肌腱撕裂的检出率。
直接征象——冈上肌腱信号及形态异常
• Seeger将SIS分为三期: • Ⅰ期:冈上肌腱无变化,主要是滑囊改变。 • Ⅱa期:冈上肌信号正常,冈上肌腱在T1WI序列信号增高, • Ⅱb期:冈上肌腱在T1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但无冈上肌挛缩,表明肩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