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总结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Empty Can Test冈上肌 试验:上肢 内 收 3 0 ° , 前屈90°,内旋,抵抗 向 下 旳 力 , 疼痛或力弱 为阳性, 提醒肩袖(冈 上肌肉)撕裂,撞击
坠臂试验:患者完全上 举上肢,然后在一样旳 运动弧上缓慢地反方向 运动,假如上肢忽然无 力坠落或感到剧痛则为 阳性,无力及坠落提醒 肩袖撕裂
五、功能评估
(一)疼痛旳评估 (二)关节活动度旳评估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旳评估
(四)徒手肌力评估
(五)其他评估量表
1、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 ,ASES)
2、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系统被定为欧洲肩关节协会旳评分系统
Ⅳ.肌力:MMT 0级0分;Ⅰ级5分;Ⅱ级10分;Ⅲ级15分;Ⅳ级20分;Ⅴ级25分。
六、康复方案
1.康复治疗应分阶段进行; 2.针对活动范围受限旳康复方案; 3.针对不正常旳力学特征旳康复方案; 4.改善活动范围旳康复方案;
七、康复治疗措施
(一)物理治疗 1.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 2.超生药物透入治疗 3.中频脉冲电疗法 4.磁振热 5.光疗法
Speed试验:肘关节完 全伸直,上肢前屈90° ,手心向上,检验者施 加向下旳力量,患者上 举时感到疼痛为阳性 提醒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病变
Yergason测试:屈肘 90°,前臂旋前,患者抗 阻旋后同步外旋肩关节, 如结节间沟处疼痛,
则Yergason‘s test(+)。 提醒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 变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Ⅰ疼痛(最高分15分) 无疼痛15分;轻度痛10分;中度痛 5分;严重痛0分;
肩峰撞击综合征1972年由Neer

肩峰撞击综合征1972年由Neer肩峰撞击综合征1972年由Neer(尼尔)首次提出,是指肩关节前去、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所谓肩峰是指肩关节前外上方肩胛骨的扁平部分,它与锁骨外侧端构成肩锁关节,其下方为肱骨头,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为肩峰下间隙,其内有肩峰下滑囊和肩袖。
通过体格检查判断是否是肩峰撞击综合征,最常用的是Neer撞击征(前屈上举征):检查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固定肩胛骨,另一手保持肩关节内旋位,使患肢拇指尖向下,然后使患肩前屈过顶,如果诱发疼痛,即为阳性。
机理是内旋是肱骨大结节(肩袖肌腱)与肩峰前下缘发生撞击。
另一个检查试验也很常用,Hawkins(霍金斯haokeisi)撞击试验(前屈内旋征):检查者立于患者后方,使患肩关节内收位前屈90度,前臂保持水平,检查者用力使患侧前臂向下致肩关节内旋,出现疼痛为阳性。
机理是内旋时肱骨大结节和冈上肌肌腱从后外方向前内撞击喙肩弓。
冈上肌出口位(Y位)对了解出口部的结构性下寨以及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是十分重要的,拍摄方法:侧身35度,球管方向与肩胛骨在一直线上,并向下倾斜20度。
一旦确诊则需要减少患者的肩部伸展运动,症状较重者还应该给与吊带制动,这与冻结肩(所谓的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并配合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
物理治疗与体育疗法可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患者还应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避免肩峰证撞击综合征复发。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已经合并肩袖撕裂的患者,应该选择肩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手术,它包括清理有炎症的肩峰下滑囊,切除喙肩韧带、肩峰的前下部分和肩锁关节的骨赘,合并肩袖撕裂者还应修复肩袖组织。
(一)、什么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一、肩峰-喙突喙肩弓:、滑囊2、冈上肌肌腱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二、筛查:疼痛弧:手臂外展0-60度没有疼痛,60-120度产生疼痛,120-180度疼痛又再次消失,补充试验:假设我的右手搭在我的左肩膀上,然后做一个抬手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肩发生疼痛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肩痛仅次于腰痛和颈痛。
肩痛最常见的来源起源于肩峰下空间,最普遍的诊断是撞击综合征。
•如果不进行治疗,症状会持续存在并且通常会进展。
•肩部撞击被描述为“喙肩弓前缘对肩袖肌腱的直接压迫的机械刺激症状”。
•在正常肩部,肩袖内协调的肌肉张力下压肱骨头,使其保持在关节窝的中心。
通过与三角肌的力量相结合,形成一个支点,通过广泛的运动弧度产生力量。
•任何干扰肩袖保持肱骨头居中的能力或损害正常喙肩弓的过程,包括钙沉积、增厚的滑囊和未融合的肩胛骨,都可能导致肩袖受压。
•功能超负荷、内在肌腱病变和内部解剖撞击也导致肩部撞击。
•重要的是要排除肩部疼痛的其他潜在来源,包括:肩锁关节病、肩袖撕裂、不稳定、粘连性关节囊炎、二头肌腱炎、盂唇病变和颈神经根病。
•最有用的X 射线视图是前后位、冈上出口位和腋位。
肩锁关节(AC) 关节的 15 度头侧位和肱骨内旋的前后位 (AP) 视图也有帮助。
•在考虑手术干预之前尝试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可以保守治疗。
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活动调整、抗炎药物和肩峰下空间的类固醇注射。
•当非手术治疗失败时,选择的手术是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术(ASAD)。
•常规的术后疼痛控制通常可以通过口服药物获得。
当强调早期运动时,可以避免僵硬。
•通过练习的渐进步骤,通常可以在三到四个星期内实现完全的主动运动范围。
使用头顶动作的运动员应至少3 个月避免运动,完全恢复可能需要 6 个月。
肩部一共有三种撞击:包括肩峰下撞击、喙突下撞击和内部撞击。
肩峰下撞击发生在肩峰外侧和肱骨头之间的肩峰下间隙,占所有肩痛的 44-65%。
喙突下撞击是指在喙突与小结节之间的肩部前部软组织(肩胛下肌腱、二头肌腱长头)的撞击,多发生在手臂屈曲、内收和内收时。
内部撞击(肩袖下表面的撞击),是棒球运动员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生在投掷的后期翘起和早期加速阶段,此时肩袖在大结节和后上盂唇之间被挤压。
最常发生肩部撞击的人是:画家、汽车修理工、游泳者、网球运动员、健美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排球运动员、羽毛球运动员、手球运动员。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总的来说,因肩部疼痛就诊的患者中有44%到75%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无论是日常生活或者或者运动健身爱好者,经常在做过肩动作出现肩膀疼痛很有可能已经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目的短期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体征表现为上肢外展疼痛弧阳性,Neer阳性,Hawkins试验阳性,Jobe冈上肌试验阳性。
二.病因1.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比如游泳,打棒球和网球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都特别容易受伤。
2.外伤所导致的急性损伤撞击冈上肌腱撕裂。
3.肩周炎导致关节间隙变小平时活动容易损伤冈上肌腱4.肩胛带的肌力下降或者不良姿势三.评估1.疼痛弧征阳性肩胛平面外展疼痛,肘关节伸直,肩胛平面在60°到120°之间,表明肩峰下间隙有病理改变。
2.N e e r试验一只手固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抬起并在内部旋转手臂。
这会导致大结节与肩关节顶部的疼痛接触。
2.J o b e冈上肌试验患者双臂外展90°,屈曲45°,内旋。
病人试图将手臂进一步抬高,以抵抗检查者明显的阻力。
3.Hawkins试验Hawkins撞击征是加强版的Neer撞击征。
前屈肩部90°,肘部屈曲90°,并将前臂放在旋转中立位。
抬起肘部,肱骨旋内。
出现疼痛提示肩袖撕裂或肩袖肌腱炎。
四.康复治疗国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在缓解肩膀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等效果上没有太大差异。
推荐以下2个康复小动作,为缓解肩膀疼痛,重塑肩关节功能,建议每日都坚持做。
1.肩胛伸展运动直立上半身,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将肩膀向后下方夹紧,像脊椎上有一支铅笔需要肩胛夹住。
保持10秒,重复5次。
注意:做此运动时肩膀不要晃动。
如果疼痛度较高,可减少用力和保持时间,并在动作之间稍作休息。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引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该病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肩袖肌腱损伤、冻结肩、过度使用肩关节等,可以导致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撞击,造成疼痛和损伤。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1 休息和活动限制在开始治疗后的初期阶段,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进行过度活动,尤其是涉及到肩关节的活动,以免进一步损伤肩袖肌腱。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暂时停止从事某些活动,如举重、推拉等,以确保肩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康复。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包括热敷、电疗、按摩、牵引等,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肩关节疼痛。
•电疗: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神经传导,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按摩:按摩可以放松肩部肌肉,促进淋巴循环和康复过程。
•牵引:牵引可以拉伸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缓解疼痛。
1.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复肩袖肌腱的损伤,减轻撞击症状,并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肩关节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手术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肌肉强化训练:通过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肩峰撞击综合征小科普

肩峰撞击综合征小科普一旦发生肩痛,人们往往就会和"肩周炎"挂上钩,会乐观的认为问题不大,多锻炼爬爬墙就行了。
其实与肩痛相关的常见疾病中,肩周炎导致的肩痛只占10%左右,大多数肩痛是由肩峰撞击综合症和肩袖损伤导致的,其中又以肩峰撞击综合症最为多见,对肩关节来讲,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最高发的症状了,没有之一。
既然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那么关于肩峰撞击综合征你知道多少呢?一、什么是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峰撞击综合征,是肩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
二、肩峰撞击综合征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呢?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肩痛,以肩峰周围疼痛为主,夜间加重,典型临床特征表现为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出现疼痛弧征,即在主动上举患臂约60度至120度时,会感到肩部明显疼痛,而被动活动肩关节时疼痛不明显甚至完全不痛。
另外还可表现为肩部无力、活动受限以及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可扪及杂音(捻发音)。
大多数患者有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病史,在中年人与年轻运动员中比较常见,而篮球、排球、游泳、棒球等运动员是高发人群,病程绵长,容易影响病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三、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分型。
1、原发性撞击征:往往由外因、内因、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引起,其中内部原因主要为:肩袖退变(常见于老年群体,因肌腱反复磨损而丧失肩袖功能)、钙化性肌腱炎(容易引起剧烈疼痛)、肩峰下滑囊增等;外部原因主要为:肩锁关节改变、肩峰下及大结节骨赘等;2、继发性撞击征:常由盂肱关节不稳, 肱骨头发生位移,肩袖与喙肩弓发生碰撞等引起,对于长期进行游泳、投掷等运动的病人,则容易加速病情进展。
四、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分期。
I期:为肩袖组织及滑膜的出血水肿改变期。
II期:为纤维变性、肌腱炎及滑膜炎等病理改变期。
III期:为肩袖撕裂、肱二头肌腱断裂和骨性改变期。
五、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常用查体方法。
1、肩部撞击试验(Neer试验)。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4节生物进化的原因同步测试无答案一、单选题1.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这种现象属于A. 过度繁殖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2.依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B. 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C. 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炼出来的 D. “适者生存”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3.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A. 红色的 B. 绿色的 C. 蓝色的 D. 黄色的4.自然选择过程中,对生物起选择作用的是()A. 其他生物;B. 环境条件C. 人类 D. 同种其他个体5.如图鸡的新品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人工选择的结果B. 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生物遗传的结果 D. 适应环境的结果6.李刚同学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蚊子,开始使用效果还不错,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 具有抗杀虫剂的变异的蚊子存活下来,且大量繁殖B. 蚊子适应能力特别强C. 杀虫剂性能不稳定D. 杀虫剂造成蚊子基因变异,使之产生抗药性7.对下列性状产生原因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A. 长颈鹿的长颈,是经常吃高处的树叶形成的B. 细菌抗药性的变异,是因青霉素的大量使用而产生的C. 非洲人的黑色皮肤,是被赤道附近的强烈日光晒成的D. 雷鸟的保护色,是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经过天敌的选择形成的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的变化的外在原因是A. 自然选择B. 天敌的改变 C. 温度的改变 D. 环境的影响9.化石证明有许多物种只存活了相当短暂的时代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撞击综合征的诊疗心得

撞击综合征的诊疗心得撞击综合征是指肩袖韧带和肩峰下滑囊在肩峰下表面与肱骨头大结节之间受压而产生的相应症状。
它是肩峰下滑囊炎、肩袖韧带炎、肩袖韧带撕裂和密尔沃基肩(Milwaukee shoul- der)主要的原因和机械因素。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撞击综合征在肩峰下滑囊炎、肩袖韧带炎发作之前出现。
肩峰下滑囊注射可以迅速控制由于反复撞击产生的压力和摩擦所导致的炎症。
一、症状患者主诉肩关节上举时疼痛加重,或由于疼痛不能活动肩关节。
当患者描述疼痛时会用手抓挠或上下摩擦肩关节侧方的肌肉。
“我上举肩关节时特别痛。
”“好像有个皮带在一直向下拉我的肩关节。
”“装1个小时的信件后,我的肩关节特别酸。
”“如果睡觉时我把胳膊放在头上,第二天就特别难受。
”“好像我的骨头一直在摩擦着。
”“在厨房的高柜子前我不得不停下来,站在脚凳上才能取下盘子。
”二、检查应检查每位患者的肩峰撞击的体征和肩峰的解剖位置(肩峰角度)。
1.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典型查体的表现是:在疼痛弧范围内活动时反复触发肩关节疼痛。
在特定的可重复性的角度被动外展活动肩关节时可引发疼痛。
此检查可使肱骨头的大结节与肩峰侧缘相接触。
当撞击严重时,经常并发肌痉挛、肌肉保护收缩和斜方肌不自主收缩。
2.虽然用大拇指用力按压肱骨大结节和肩峰前1/3之间对于检查肩峰下压痛是必要的,但是肩峰下压痛不是一直存在的。
肩袖韧带炎的压痛为局限性压痛。
3.单纯的肩峰撞击综合征可不出现肌腱炎的表现。
内收、外展、内外旋的肌肉等长收缩检查是不出现疼痛的。
4.如果没有凝肩或潜在的肩关节炎存在,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应该是正常的。
5.外展和外旋的肌力应该是正常的。
三、X线检查患者出现第一次肩峰撞击症状时,可选择进行肩关节常规X线检查(包括前后位、外旋位、侧位和腋窝位)。
对于复发和症状持续的患者应进行常规放射学的检查。
有30%患者肩袖韧带有钙化,钙化提示为慢性改变。
更有用的信息为肩峰和肱骨头的解剖位置关系。
肱骨头上移(肩峰下表面与肱骨头顶端之间正常的lcm距离减少)提示有退行性肩袖韧带变细或一个大的肩袖韧带撕裂(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20世纪80年代以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被称为撞击综合征(impingement syndrome)。
1909年,Goldthwait首先使用了“撞击”一词,但此后很长时间,入们认为撞击发生在肩峰外端甚至整个肩峰。
直到1972年 Neer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研究,提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概念,并沿用至今。
1、病因
SAIS 与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关节疼痛最常见的 2 个重要病因。
肩峰下间隙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它的上界由肩峰,喙突,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构成,下界是肱骨头。
间隙内包含冈上肌腱,冈下肌腱,二头肌腱长头,喙肱韧带及肩峰下滑囊等结构。
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体积减小、内容物体积增大,均可导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Neer 等认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系肩部前屈、外展或内旋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以及二头肌腱长头的病变,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
Morrison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与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为明显。
肩部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的压抑力量下降,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变窄,肱骨头反复与肩峰前缘撞击而致。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盂肱关节不稳会导致肩峰下撞击,他们认为,关节过度松弛会导致
肱骨头上移,与肩峰发生撞击。
尤其常见于从事肩部训练的运动员,如游泳,棒垒球的投手等。
2、分型
广义的肩部撞击综合征包括以下三型:①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于肩峰下间隙,即由喙肩弓和肱骨头上部、肱骨大结节形成的间隙,以冈上肌腱损伤为主;②喙突下撞击综合征,发生于喙突下间隙(由喙突和肱骨小结节形成),可损伤肩胛下肌腱、喙肱韧带和肱二头肌长头腱等结构;③内撞击综合征,发生于冈上肌腱、冈下肌腱和关节盂(唇)后上方之间。
狭义的肩部撞击综合征指的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根据肩袖组织的损伤情况,Neer将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分为三期,Ⅰ期为肩袖水肿出血期;Ⅱ期肩袖肌腱炎;Ⅲ期肩袖出现撕裂。
依据核磁共振及关节镜下表现进行分期,Ⅰ期MR检查未见异常,镜下见肩袖上表面毛糙,喙肩韧带表面有磨损表现;Ⅱ期肩袖肌腱上表面部分撕裂,喙肩韧带和肩峰下表面有撞击磨损表现;Ⅲ期肩袖出现全层撕裂,肩峰形状为二型或三型。
3、发生机制
对于肩部撞击的产生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肩峰形态的异常是造成肩部撞击的主要原因,Neer根据尸体解剖的结果得出三种不同解剖形态变异:扁平(I型)、弯曲(II型)及钩状(III型),并指出其中肩袖损伤在钩型肩峰中的发生率更高。
也有学者认为,肩峰下
骨赘及喙肩韧带的退变既是导致肩峰下间隙狭窄的原因也是撞击造成的结果。
这种以肩峰和喙肩弓的机械挤压导致撞击发生被称为原发性肩峰下撞击,多发生于老年入。
目前较多研究结果发现肩关节不稳和撞击综合征关系密切。
这一发病机制主要见于长期进行过顶运动的入群,如投掷、游泳等运动员,由于关节反复处于活动度的极限状态,引起关节囊及支持韧带的松弛,导致关节不稳。
这些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肩部撞击发生的可能原因,所得共识是,当间隙变窄和(或)内容物体积增大则可导致撞击发生。
4、诊断
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应结合病史、查体、X 线片、MRI、肩关节造影以及术中的镜下病理改变等方面综合判断。
疼痛和活动受限是其主要症状,疼痛通常位于肩峰前外侧,可以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
在肩前屈上举时加重,部分患者有夜间痛。
由于疼痛,患肩主动运动受限,但被动运动往往正常。
Neer 撞击征、痛弧征及肩峰前外缘压痛阳性率较高,前两项试验阳性说明肩峰下组织与喙肩弓存在撞击,并引起疼痛,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Nikolaus等提出,满足以下五项标准中的三项,可以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①肩峰前外缘压痛;②上肢外展时痛弧征阳性;③与被动活动相比,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明显;④Neer撞击试验阳性;⑤肩峰骨赘,肩袖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
肩胛骨侧位 X 线片( 冈上肌出口位,或 Y 位) 能清晰显示肩峰形态,特别有意义的是,肩峰下表面的光整度、是否存在骨赘以及肩
峰下间隙的大小等都可在肩胛骨侧位 X 线片上清晰地显示出来。
这样肩胛骨侧位 X 线片就能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提出有力的诊断依据。
关节造影、超声波、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肩袖撕裂的诊断,磁共振还可估计肩锁关节情况,未融合的肩峰骨赘及肩峰的侧方形态关节镜下肩峰下滑囊及喙肩韧带的病理改变有确诊价值。
5、治疗
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绝大多数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包括休息、冰敷、局部封闭及增强肌力的训练。
在病变早期应用非手术治疗是非常有效的。
保守治疗的时间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病入的职业和运动水平来决定,至少应持续三个月,通常在半年左右。
如果经正规保守治疗一个月无效者应该手术治疗,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采用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包括前肩峰成形术,肩峰下滑囊切除,肩锁关节骨赘切除。
如果肩锁关节退变严重,可行锁骨远端切除。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认识的误区,肩峰成形的方法是肩峰外端甚至全肩峰切除术,尽管缓解疼痛效果明显,但术后三角肌力量明显减弱,影响正常功能。
Neer提出并采用切开手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切除喙肩韧带及肩峰前下部,增大肩峰下间隙,消除了撞击因素,术后症状消失,功能改善,该手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手术,疗效满意。
1985年Ellman年首创关节镜下前肩峰成形术来替代切开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现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已替代了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
方法。
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即损伤的分期和类型,以及医生对关节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来选取选取开放手术还是关节镜手术。
1987年,Ellman首先报道了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此后,ASD逐渐取代了切开肩峰成形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一)开放手术应用改良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术中检查肩锁关节及肩峰下间隙,观察是否存在肩袖撕裂破损及肱二头肌长头键损伤等情况,切除或切断喙肩韧带,将肩峰前三分之一下表面作前厚后薄的楔形骨片切除,截骨量参照术前出口位片,术毕,再次活动肩关节,检查撞击情况是否已完全解除。
(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
手术过程及技巧包括清除肩峰下滑囊,完全切除喙肩韧带以防术后症状复发,切除肩峰及肩锁关节下的骨赘、肩峰前下部和外端下面4~6mm,肩峰前下缘的切除应控制在8mm以内。
手术可采用侧卧牵引和半坐卧位两种体位。
手术开始前用标记笔画出肩峰、肩锁关节、肩胛冈和喙突等解剖标志。
然后在关节腔注入等渗盐水40~60ml,常规后入路作盂肱关节腔检查,排除或治疗肩关节内病变。
然后经后入路镜入肩峰下间隙行ASD手术:(1)经后入路镜入肩峰下间隙,观察肩峰下滑囊的炎症表现;(2)肩峰外侧入路入刨刀及射频,切除肩峰下滑囊,暴露肩峰下表面、喙肩韧带及肩锁关节下表面,观察肩峰下表面的撞击表现,明确肩峰内缘、前缘及外缘,检查肩袖有无撕裂;(3)射频切断或部分切断喙肩韧带并对出血点进行烧灼止血;(4)外侧
入路入镜探查肩锁关节,如果其下缘有悬垂骨赘,则从前入路进入磨钻切除,严重者则作锁骨远端切除;(5)合并肩袖全层撕裂或滑囊侧部分撕裂者,使用两枚锚钉行镜下缝合。
(6)许多作者建议当出现肱二头肌腱长头肌腱炎,或者出现部分和全层撕裂或肌腱脱位时可进行肱二头肌腱长头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