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民国上海经济 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历史趣谈民国上海经济 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上海经济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导语: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
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
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

只是到了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才变得一枝独秀,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则更加凸显。

从都城到边塞:首都南迁后的北平
北京金融中心的溢彩流光,在不断响起的枪炮声中渐渐消失,在政权轮替和首都迁移中改变了模样。

1926年3月18日,一起震惊中外的惨案在首都北京发生。

这一天,段祺瑞执政府的军警野蛮镇压请愿队伍,当场射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刘和珍等47人、伤200多人,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

当北京进入“知识阶级恐怖时代”(周作人语)之时,南方革命的烈焰开始燃起。

这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揭开了以数万兵力横扫拥兵数十万之众的北洋军阀的序幕。

民国北京景象
“南军北伐”日渐成为北京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此时,北洋政府在京城的管制和对“赤化”的打击愈加严厉。

一向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对文人学者“敬而言之”的北洋政府,不断收紧政策。

往南方去、尤其是到上海去,成了许多北京知识分子的现实选择。

生活常识分享。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

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方面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

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

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

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

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

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

近代经济历史笔记摘抄(3篇)

近代经济历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导言近代经济历史,是指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从封闭自守到开放融合的过程。

以下是关于近代经济历史的部分笔记摘抄。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兴起1. 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资本积累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2. 蒸汽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 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家通过投资和经营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4. 英国工业化: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工业化进程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1. 殖民扩张:为了获取原材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性的殖民体系。

2. 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国家倡导自由贸易,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4. 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促进了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四、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格局的变化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但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重组。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阵营。

3. 经济格局变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者,苏联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领导者。

五、战后经济发展与全球化1. 战后重建:战后,各国致力于经济重建,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经济全球化: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3.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战后,新兴市场国家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4.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

中国金融监管发展史一、清末的金融监管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设立大抵不受政府严格限制,谁有资本谁就可以开设钱庄、票号,既不向政府登记注册也无须交纳课税。

为了改变金融机构发展的无政府状态,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奏准颁发了《银行通行则例》,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专门管理金融机构的法令。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府对金融业实行法律监管的开始。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基本上沿用清末的《银行通行则例》。

192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银行通行法》。

首先,规定了最低资本限额。

其次,进一步明确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再次,规定财政部有权“令银行暂停营业”。

最后,规定外国银行在华设立分支机构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二)对货币市场的监管为整理混乱的纸币发行状况,北洋政府于1912年在财政部内设立了币制委员会,着手整理币制。

1915年,北洋政府颁发了《取缔纸币条例》,严格限制纸币发行。

(三)行业自律监管金融业的自律主要是通过金融同业公会来实现对金融业的自我管理,与政府监管当局共同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1920年,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钱业公会成立。

其间,公会对其会员行具有相当约束力。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金融监管(一)抗战前1.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了金融监管局,该局直接隶属于财政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专门性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理全国金融行政和金融业务。

2.1929至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其中包括《银行注册章程》、《银行注册章程实行细则》、《银行法》、《储蓄银行法》、《中央银行法》。

3.对货币市场的整理。

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彻底废止存在数千年的银两制度,确立银本位制度。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银币流通;取消商业银行的发行权,将纸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银行。

(二)抗战时期为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改组了四联总处,改组后的四联总处成为战时最高财政金融决策机构,与财政部共同承担监管金融的职能。

中国近代银行史

中国近代银行史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背景介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银行之一。
业务范围
该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汇兑、外汇交易、投资理财等,同时发行纸币和硬币,是当时中国银行业的主力 军之一。
作用和影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对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 的银行业得到了更多的 发展机遇,银行的业务 范围和规模都有了较大 的增长。
2. 国民政府通过制定货 币政策等措施,加强了 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 和发展。
3. 中国的一些著名银行 家如孔祥熙、宋子文等 在这一时期担任了重要 的职务。
05
代表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
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概述
01
储蓄银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居民提供理财和投
资服务。
储蓄银行特点
02
储蓄银行一般规模适中,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在稳定金
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代表银行
03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
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概述
专业银行是专门从事某一特定金融业务的银行,如投资银行、商业 银行、证券公司等。
对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银行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这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发 展中,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近代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经验,加强 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这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借 鉴。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HBUE_熊劼
第六章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的金融
Contents
1 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2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3
混乱的货币流通
HBUE_熊劼
HBUE_熊劼
第一节 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一、汇丰银行夺取关税保管权 清末的大量借款和《辛丑条约》规定的4.5亿两赔
款都是以关税和部分盐税、厘金作抵押,帝国主 义因此控制了中国关税的征解权。《辛丑条约》 第六条规定,赔款的一切事宜,均在上海办理, 帝国主义国家各派1名银行董事,共同收存按月赔 付的款项,然后分拨给有关国家的银行。当时负 责收存的共有汇丰、东方汇里等9家外国银行。
第一节 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HBUE_熊劼
“善后大借款”合同规定:借款金额2500万英镑 (合银元24827万元),年息5厘,折扣84,期 限47年,用途为偿指定的借款、垫款、赔款和军 政费用等6项;中国以全部盐税、部分关税和直隶、 河南、山东、江苏4省的中央税为担保;借款由汇 丰、东方汇理、华俄道胜、横滨正金、德华5家银 行承担。
3、外国银行仍然接受庄票以支持钱庄。
第二节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HBUE_熊劼
五、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的出现与“信交风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 侵略卷土重来,国内战乱频繁,影响所及,自 1920年下半年起,工商业开始呈现停滞状态。大 量的外国商品并不易畅内地;战后国外市场缩减, 传统出口物资的输出也减少很多。在这种不景气 的经济情况下,社会游资没有去路。因此,资本 主义国家的信托公司和交易所事业就应用到中国, 成为中国金融业中新兴起的一个行业。
二、外国银行势力的继续扩张
北洋政府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银行势力继续 扩张,增设了一批银行。1914—1926年,各帝 国主义国家在华新设银行44家、125个分支机构, 加上清朝时的在华银行,共66行226个分支机构。 这些银行极其分支机构,分布的范围十分广泛, 伸入中国的内地和边疆,势力已达极盛。英国银 行的势力仍然最大,居外国在华银行的主导地位、 汇丰银行仍执牛耳。德俄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影响,力量有所削弱,美日两国不甘落后,迅速 扩大和加强在华的金融势力。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我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互动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政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历史事件导入:讲述一个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的历史事件,如袁世凯复辟帝制等,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问题的思考。
4.比较导入:通过比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以往历史时期的不同,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
(二)讲授新知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介绍北洋政府的组织结构、行政区划、军阀割据局面以及主要军阀势力范围,分析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弊端和矛盾。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阐述北洋政府在铁路、工商企业、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这一时期经济发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银元
银元
银角
• 1914年的《国币条例》还规定铸造银、铜辅币,实行十 进位的辅币制度。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币计算,均以十 进,每圆十分之一称为角,百分之一称为分,千分之一称 为厘,公私兑换,均照此率"。关于银辅币,规定铸造总 重三钱六分的半圆银币,成色均为银七铜三。铜辅币则有
二分、一分、五厘、一厘铜币。银、铜辅币均为有限法偿
铜元
• 铜元产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因为 样式新颖,投入流通后受到人们的欢迎。
• 次年,因利益驱动,各省纷纷开始铸造铜 元,很快形成了滥铸之风。
• 辛亥革命后,各地仍铸造铜元,种类繁多。
光 绪 元 宝
北洋政府时期铜元发行问题
• 银铜元之间的兑换比价起伏较大,随行就市. 1911年前,10文铜元=1/130银元. 1911年后,各省滥发导致铜元比银元比价不断下跌.
袁头币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为统一货币,颁布 《国币条例》。同时设立币制局,铸发新 银币,上镌袁世凯头像,称“袁头币”。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8月1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与钱业 公会协议,将以前所有其他货币一律取消, 只流通袁头币一种。
•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
国家银行
中国银行 •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成立。北洋政 府成立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总 行于8月1日在北京开业,上海的中国银行 改为分行。 • 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虽不存在继承和被继 承关系,但“中国银行是在大清银行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国家银行
• 交通银行 • 1914年4月,北洋政府规定交通银行总行设
国币条例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13条。规定:国币分银币、镍币和铜币3种; 各以十进位;实行银本位制,以元为单位; 元为主币,使用无限制;角分为辅币,一 元银币重7钱2分,成色银九铜一;铸币权 属政府。条例还规定了银币、镍币、铜币 的种类、形状、发行和流通办法。《国币 条例》的颁布,起到了消除各省军阀滥铸 劣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元
• 铜元产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因为 样式新颖,投入流通后受到人们的欢迎。 • 次年,因利益驱动,各省纷纷开始铸造铜 元,很快形成了滥铸之风。
• 辛亥革命后,各地仍铸造铜元,种类繁多。
光 绪 元 宝
北洋政府时期铜元发行问题
• 银铜元之间的兑换比价起伏较大,随行就市.
1911年前,10文铜元=1/130银元. 1911年后,各省滥发导致铜元比银元比价不断下跌. • 铜元比价下跌的原因.
国家银行
• 交通银行 • 1914年4月,北洋政府规定交通银行总行 设于北京,股本总额1000万两,分10万股, 除前邮传部4万股为固定股本外,其余6万 股由人民承购。辛亥革命后,交通银行的 官股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继承。 • 1915年10月31日袁世凯也认为“中国、交 通两银行具有国家银行性质”。
• 票号与典当的衰落
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的出现与“信交风潮”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国内战乱频繁,影 响所及,自1920年下半年起,工商业开始 呈现停滞状态。大量的外国商品并不易畅 内地;战后国外市场缩减,传统出口物资 的输出也减少很多。在这种不景气的经济 情况下,社会游资没有去路。因此,资本 主义国家的信托公司和交易所事业就应用 到中国,成为中国金融业中新兴起的一个 行业。
袁头币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为统一货币,颁布 《国币条例》。同时设立币制局,铸发新 银币,上镌袁世凯头像,称“袁头币”。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8月1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与钱业 公会协议,将以前所有其他货币一律取消, 只流通袁头币一种。 • 袁头币发行之后,逐渐成为各地流通的主 币。
银元
银元
银角
• 1914年的《国币条例》还规定铸造银、铜辅币,实行十 进位的辅币制度。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币计算,均以十 进,每圆十分之一称为角,百分之一称为分,千分之一称 为厘,公私兑换,均照此率"。关于银辅币,规定铸造总 重三钱六分的半圆银币,成色均为银七铜三。铜辅币则有 二分、一分、五厘、一厘铜币。银、铜辅币均为有限法偿 货币,规定有一次授受的数额限制。可是,由于各种原因, 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并未能实现。 • 关于一向带有辅币性质的小银币,辛亥革命以后,各 省仍在继续铸造。最初推行尚顺利,后因造币厂贪图厚利, 便尽量滥铸,铸发数量日多,供过于求。于是商人暗开行 市,辅币的面额价值难以维持,因而,1923年以后银铺 币的十进位制度被破坏了,不起作用了
谢谢
龙洋
鹰洋
1823年,独立后的墨西哥 开始铸造新的银币,并在 1854年流入中国,因币面有 一衔的鹰,所以称之为“鹰 洋”。 “鹰洋”的传奇故事,不 仅表现了墨西哥的铸币艺术, 更重要的是人类之间友好往 来的一个例证。铸币史,其 实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 重要组成部分。
国币条例
• 1914年2月,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13条。规定:国币分银币、镍币和铜币3种; 各以十进位;实行银本位制,以元为单位; 元为主币,使用无限制;角分为辅币,一 元银币重7钱2分,成色银九铜一;铸币权 属政府。条例还规定了银币、镍币、铜币 的种类、形状、发行和流通办法。《国币 条例》的颁布,起到了消除各省军阀滥铸 劣币的作用。
文化状况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 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 运动。 •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 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 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政治状况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 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地方银行
四川的睿川源银行
外资银行
• 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 东方丽如银行。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 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 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中国第 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 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 立已经落后了52年。
外资银行
信托公司成立
• 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设立,同年5—7月, 上海成立了12家信托公司,资本8100万元, 其中给绍兴帮钱庄发起组织的中央信托公 司影响最大,它开办于1921年,资本初定 为1000万元,先收四分之一,1923年改为 实收股本300万元。信托公司的设立尚缺乏 社会经济基础,它们的成立主要是投机驱 动,所以成立不久即倒闭,最后只剩下中 央和通易两家。
官办商业银行的局限性
• 这一阶段地方官办或官商合办银行取得了 畸形的发展。但这类银行与主要华资银行 采取了不同的走势。它们是地方政权的财 政工具,难以树立信用基础,也难以发展 正常的银行业务,主要经营货币发行,难 免扭曲银行的功能。这类银行的存在是当 地金融紊乱的主要根源,并且是传统的军 阀政权与新式经济畸形结合的标志。

经济状况
• 民族工业的发展 • 短暂繁荣:(1912――1919):一战期间, 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 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趋势。
北洋政府时期的货币
• 统一币制前的金属货币
• 统一币制后的金属货币 • 纸币 • 外国货币
钱庄的发展
• 这一阶段钱庄并没有因为银行的兴起而走 下坡路,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钱庄 在三足鼎立的金融格局中继续占有一席之 地,其原因如下: • 因为中国币制紊乱,而钱庄在各种货币的 兑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以银两表示 银元价格的所谓“洋厘”,就是每日在钱 业市场上议定的
钱庄的发展
• 钱庄直接控制着货币拆借市场和反映货 币供求关系的“银拆”;三是以经营信用 放款为主的钱庄,比以经营抵押放款为主 的银行更适合中国商人爱面子的习惯心理。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七小组
北洋政府时期概况
• 军事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军事状况
•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 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 治时期。 • 袁世凯当政; • 军阀混战;袁世凯猝逝后,北洋派遂形成 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 势力;而自护国战争后,各地军阀也开始 成型。
证券交易所
• 证券交易活动,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在外 商间进行。1905年,外商成立了上海众业 公所,是外商证券交易的场所。1914年12 月,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 次年5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实施细 则》,于是华商证券交易所开始申请和成 立。1919年初,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 是中国第一家正式开业的证券交易所。
中国银行兑换券
交通银行兑换券
交通银行兑换券
中南银行兑换券
中南银行兑换券
大中银行兑换券
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
外国纸币
外国纸币
外国纸币
币制特点
• 两元并用制度 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两元 (银两、银元)并行、银元铜元和纸币并 用的货币制度。
纸币——脱缰野马
京钞风潮
混乱的货币流通
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 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 的局面。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 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 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 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 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 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 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中法实业银行股票
中华懋业银行股票
总结
• 中国金融简史所叙述的不仅仅是一国随着 朝代更替其经济发展的历程,更是我国文 化,政治,军事,风俗的浓缩。所谓“一 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经济的角度 看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会更加发觉自身 的渺小,也更能从历朝历代的经济现象和 问题之中学到真正的东西。 • 做一个懂得经济的人,做一个敬畏历史的 人
京钞风潮
北洋政府时期金融工具的发展
• 国家银行
• 地方银行 • 外资商行
• 民族资本银行
• 各种信用中介
国家银行
中国银行 •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 银行于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成立。北洋政 府成立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总 行于8月1日在北京开业,上海的中国银行 改为分行。 • 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虽不存在继承和被继 承关系,但“中国银行是在大清银行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
• 中法实业银行
• 中华懋业银行
• 中华汇业银行
外国银行特征
• 代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的外资银 行在总量上也迅速扩张。 • 在华外国银行势力继续相互争夺,且互有 消长 • 外国银行不仅控制着对外汇兑行市,而且 还操纵着整个中国金融市场。
西原借款
• 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 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段祺瑞 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 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 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为取得这笔 款项,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 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 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外国银行团对华借款的条件
民族资本商业银行
• 这一阶段华资银行的发展,不仅是量的发 展,不仅在资本、资力和机构上表现为与 外国银行和钱庄的鼎足而立,而且表现在 其脱离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化的发展趋势 上。 • 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 行、浙江兴业银行 • 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 大陆银行
北京政府实际仅能控制数省;大多数已经独立. 滥发铜元有利可图,尤其是作为军费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