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鉴赏之二胡之令狐文艳创作

合集下载

小学生好介绍模板推荐及理由之令狐文艳创作

小学生好介绍模板推荐及理由之令狐文艳创作

小学生好书推荐及理由令狐文艳《大林和小林》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五(4)班的 XX同学,今天由我给大家做好书推荐。

《大林和小林》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吸引。

一对孪生兄弟却因各自不同的经历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

一个成了肥胖愚蠢的寄生虫,一个成了真正的劳动者。

作品传达了以儿童的兴趣和理解力为基础的社会内容。

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漫画化的讽刺喜剧手法、层出不穷的闹剧场面以及滑稽、幽默、儿童化的语言,折射出中国人的幽默与智慧,令作品具备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值得每一个孩子放进书架珍藏一生!并且低段孩子还能从此书中真切感受到劳动最可贵!《草房子》《草房子》讲述了少年桑桑跟随父母来到父亲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

他是个喜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使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推荐理由:《草房子》的文字如诗,作者虽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美丽的童话。

《三字经》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它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堪称国学经典。

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推荐理由: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各国文化的时代,我们父母更应慎重选取培育孩子的适当文化知识,从纷繁的文化杂烩中给我们孩子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

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之令狐文艳创作

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之令狐文艳创作

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令狐文艳作者:徐大珂摘要:原生态民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原生态民歌才是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作为我国的文化财富,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并传承它,使其真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生存崛起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歌音乐文化。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原生态民歌”这个词是近几年出现的,它是为了区别民间流传的歌曲和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

原生态就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就像一列风驰电掣的火车,而原生态民歌就像放在车窗边一个一次性纸杯,窗户一开,纸杯就掉下去。

而这就是目前我国原生态民歌所面临的形势。

”保护原生态民歌是当务之急。

1.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声乐创作的源泉。

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

在民歌的改编创作中,以原生态民歌为素材的运用非常广泛。

诸如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源于内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的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等等。

这些民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

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民歌不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也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基础。

”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绝对不能丢掉民族艺术的个性特色,它的继续发展,必须不断从原生态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才是民族声乐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

2.研究原生态歌手的唱法是改变现代民族声乐现状的法宝。

青海的民间歌手“花儿歌王”朱仲禄八十岁了还能唱,其歌声依然动听,气息依然很长;蒙古族长调、“呼麦”唱法,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原生态歌手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很轻松就能唱出高音,这些都是民族声乐的奇葩。

民族音乐赏析---二胡

民族音乐赏析---二胡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二胡(一)二胡1、二胡的发展史历程2、二胡的构造3、刘天华华彦钧4、胡琴世家板胡•板胡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大弦和瓢。

高胡中胡京胡•京胡,又称胡琴。

拉弦乐器。

京胡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

”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令狐文艳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导语设计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一)现代诗歌的特点1、分行排列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莫要跑到外面去,去到外面有人骂,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经过一夜的不平静,决定把这颗心,贴上八分邮票,寄出去就是了。

中国胡琴之“第一”36题——包头人研制纯手工普通玻璃二胡,林朝辉首演《雪山情怀》

中国胡琴之“第一”36题——包头人研制纯手工普通玻璃二胡,林朝辉首演《雪山情怀》

中國胡琴之“第一”37題——包头人研制纯手工普通玻璃二胡,林朝辉首演《雪山情怀》(一)、胡琴類樂器及其配件1、中國民族樂器之首——二胡。

二胡是我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國氣質和韻味的拉絃樂器。

作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二胡在全國各地區的使用達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在民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在幾乎所有的地方戲中都使用二胡作主奏樂器,是很多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形式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和主奏樂器,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劉天華將二胡推向藝術舞臺至今,二胡的演奏水準和二胡樂器本身的品質突飛猛進,已成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首。

2、二胡最早的雛形——奚琴。

奚琴是隋唐時期居於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少數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種樂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

它是中國最早的拉絃樂器,胡琴類樂器的鼻祖。

唐代奚琴傳入中原,當時稱為嵇琴。

唐宋時期的奚琴(嵇琴)有彈弦和軋弦並存的演奏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為用馬尾毛製成琴弓來拉奏的胡琴。

“胡”是中原人對遊牧民族的泛稱,同時表明這種樂器源於草原,後來漢族又根據胡琴的兩弦稱之為二胡。

3、關於二胡最早的文字記載和圖片資料——宋代陳暘的《樂書》。

該書自宋神宗熙甯、元豐(1068一1085)年間開始編纂,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完成,歷時近40年,文圖並茂、規模宏大、卷目浩繁(共200卷)。

其下篇(96一200卷)稱《樂圖論》,有關樂器的論述不僅有文獻依據,尺寸規格,而且有540幅插圖列於其間,使人一目了然。

《樂圖論》裏記載了一種和二胡相似的樂器“奚琴”並附有插圖:“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

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從插圖看,奚琴沒有千斤,二個弦軸與今天的二胡方向相反,琴杆上節點突出,好像是用竹杆製成。

琴筒與今天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上蒙的是蟒皮還是木板,從插圖上很難判斷,但琴碼儼然在目。

這是目前能找到的關於二胡最早的文字記載和圖片資料。

4、最早記載嵇琴的文字——唐朝詩人孟浩然的《宴榮山人池亭詩》:“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

丝弦的回归——二胡传统音韵的追寻

丝弦的回归——二胡传统音韵的追寻

乐器学堂乐器杂志 -53-音乐教室沉、含蓄,略带沙哑,极富男低音般的磁性,所演奏的音乐通常也极具时代的沧桑感。

这一点,我们从阿炳作品的音乐语言以及他演奏的原声唱片中能清楚地感受到。

随着中国五四运动的到来,受到西方艺术思想与审美的影响,二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钢丝弦二胡在刘天华先生的推动与创新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钢弦二胡基本替代了丝弦二胡,得到了广大二胡演奏者和爱好者的欢迎,二胡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了技巧飞速发展的时代。

声音是一件乐器的核心本质,而声音的“变”对于一件乐器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颠覆性的,声音的“变”可以改变一件乐器的社会地位、受众群体、发展道路,同时,声音的“变”更是时代的产物,它必须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下才能生存并发展。

而随着传统丝弦二胡的淘汰,那种深沉、悲切,含蓄、沧桑的声音也被逐渐埋没在了二胡的发展过程之中。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已经过时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艺术审美方面,怀旧之情日渐增强。

比如在时尚新潮的服饰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传统的汉服、旗袍又悄悄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当高保真的音响普遍运用时,有人却始终热衷于欣赏黑胶唱片朦胧而带有摩擦感的声音。

与其说怀旧,不如说人们从这些事物中,在追忆一种传统的韵味,在复活一种历史曾有的风貌,在找寻中国的人文精神、传统之根。

丝弦二胡从演奏到聆听的寻味演奏丝弦二胡,并非是仅将钢弦换成丝弦那么简单,它从思维视角到听觉审美、从音乐情感到手感控制,从声音到神韵,都与钢弦二胡有着本质的差别。

首先在思维视角上,演奏者必须要站在历史人文的宏观视角,才能再现丝弦二胡原有的神韵。

在历史中,每件乐器所处的阶层是不同的,比如:古琴历朝历代都是上层士大夫的乐器;琵琶在古代一直盛行于歌妓乐坊之中等等。

而二胡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一直是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中流传,这才形成了丝弦二胡深沉哀怨、悲切沧桑的韵味。

这和我们现在音乐学院中,站在世界音乐的立场上,演奏钢弦二胡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读后感之令狐文艳创作

读后感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华文化》读后感令狐文艳在中国古代文化概要课上老师推荐的书目中,我读了曹顺庆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上编。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导读大纲”,下编为“经典选读”,“导读大纲”一共包括40个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如中华始祖、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礼乐教化、科举制度、古典小说、姓氏源流、饮食服饰、传统节日等等,这些专题基本囊括了有关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是一部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华文化的读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也只能从其中撷取一二来谈谈我的感受。

《中华文化》专题之一“古典小说”对我启发很大,我们是文学院的学生,大多时候我们只看通俗读物和一些西方爱情小说,对于中国古典小说几乎很少涉足,对于中古古典小说的忽视可以说不仅是我们学文学的学生还包括广大中国人的一种损失。

很多人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仅限于四大名著,但是不然,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荀子·正名》中有“小家珍说”的说法:“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汉代桓谭认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经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汉代班固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裨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可见从先秦至两汉,小说是“君子不为”的“小家珍说”和“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的“从残小语”,具有强烈的价值偏向,带有贬义。

西汉王朝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系,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大规模收集整理文化典籍,文化出现多样化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逐步演变为部分士大夫感兴趣的文学类型和进化为有一定内容厚度、思想深度和叙事技巧的艺术作品。

如汉代《燕丹于》、《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杂传体小说,《列仙传》、《蜀王本纪》、《徐但王志》等传说类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战乱,“独尊儒木”的局面解体,玄学勃兴并深刻影响士大夫,道教和佛教都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大景记载神仙方术、妖魅鬼怪的志怪小说和记载人物琐闻轶事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如如《搜神记》、《搜神后记》、《拾遗记》、《幽明录》,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

论萨金特的艺术特点之令狐文艳创作

论萨金特的艺术特点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本科生毕业论文令狐文艳论文题目:论萨金特的艺术特点作者:念琳凯学号:2010061130院系:美术学院年级:2010级学科艺术学专业:美术学指导教师:石明刚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4年5月10日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曲靖师范学院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小组签名:导师签名:答辩日期: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论萨金特绘画的艺术特点摘要约翰·辛格·萨金特 (John Singer Sagent,1856—1925)这位20世纪早期最受欢迎的欧洲艺术家,运用其独特的绘画理解,将古典油画的唯美沉稳与印象油画的欢快活泼,呈现在一张画布上奇才,给世人不一样的艺术感触。

他的油画肖像在当时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上流社会都争相购买萨金特的作品。

本文结合萨金特独特的绘画方式,以及萨金特绘画作品中对光和笔触的高超运用和理解(重点讲述油画)。

再通过分析在萨金特的几件绘画作品浅谈一下萨金特绘画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光;笔触;肖像油画;印象;古典On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Sargent painting Abstract: John Singer Sargent (John Singer Sagent ,1856-1925) The most popular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an artists, using it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painting, classical oil painting on canvas aesthetic impression of calm and cheerful and lively, showing on a canvas art to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 feeling. His painting portraits in society at that time was a huge success, when the high society are trying to buy Sargent's work. In this paper, Sargent unique way of painting, and Sargent paintings superb use of light and brushwork and understanding (focuses on paint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paintings by Sargent Talking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argent painting features.Keywords: Light; stroke; portrait painting; impression; classical目录引言........................................................... 1 文献综述......................................................... 1 研究方法......................................................... 2 萨金特油画作品分析..............................................3一.解析《亨利.怀特夫人》 (4)二·解析《X夫人》 (5)三.解析《菲斯克.沃伦夫人和女儿》 (6)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引言近几年的中国,油画作品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看过众多的艺术家作品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了萨金特的油画作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论文
令狐文艳
摘要:
关键词:二泉映月二胡器乐乐曲课堂
其实,我选这一门选修课,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

因为我自己本来就对中国的历史充满了兴趣,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很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一类的信息,以弥补自己某些知识的空白。

同时,我自己觉得,上课都可以听音乐,那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

上这个课的时候,老师您放了很多许多民族歌曲,都是很好听的纯音乐,是由不同民族器乐弹奏出来的歌曲。

听着这些音乐,我会一边欣赏歌曲美妙的同时,一边在想象着古代那些风光美景,又一边感叹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由于我自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来就有一种很敏感而又特别的情怀。

所以,老师每次播放这些由中国器乐弹奏出来的歌曲的时候,我总会幻想着,我回到了古代,穿梭于绿柳红花间,然后手抓钓鱼竿,悠闲的,坐在河边,垂钓。

那种闲情逸致,是何等的诗词画意啊。

说说我对老师的上课的一些看法吧。

比较喜欢的是,老师上课的时候,先把要介绍的民族器乐先用通俗易懂语言给介绍一片,然后再播相关的歌曲给我们听。

这个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器乐的音色,音质等方面的信息。

不过,我有一点要提的
是,老师,我希望您每次播放歌曲的时候,不要把声音的音量调得过高,或者每次播放的时候,把课室的门窗稍微关一下。

毕竟如果声音过大,会影响到附近课室自习的同学。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比较熟悉的二胡吧。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而到了唐代,取名“胡琴”并开始流传。

宋代,又改名为“嵇琴”。

明清时候,胡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

二胡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邓组成。

二胡独特的构造,使其音色独具一格。

二胡音色具有柔美抒情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其实这得益于二胡本身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加之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而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拉弦和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

不论是高雅典贵的音乐厅,还是普通随便的街头上,无论是盛名远播的音乐家,还是流浪街头的卖艺者,再或者是功力甚高的老人,以及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你总会在其中发现二胡的身影。

女子十二乐坊中,二胡的现身,正正说明了二胡地位的重要性,普及性,群众性。

二胡,可以说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宜。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二胡历史悠久和群众普及性。

那下面就说说我对二胡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
些感受吧。

《二泉映月》这个题目的来源:《二泉映月》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为阿炳录音时现场起的名。

“泉”指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拉二胡,而“映月”则是参考奥曲里的《三潭印月》及无锡映山河而来。

乐曲所传达的情感与题目所显示的意境相互矛盾,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了乐曲的悲怆性、感染力。

《二泉映月》采用变奏曲式,一开始有一段无奈的叹息般的引子,个人觉得,这样的开头比较平缓深沉,奠定了乐曲的感情基调。

之后很快出现了平缓倾诉性的主题,细细的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似乎是在向人们倾诉自己的辛酸苦楚,之后出现的变奏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时而悲怆,时而激昂。

在乐曲的高潮处,会感受到阿炳的抗争,而不是柔弱的倾诉与无奈。

《二泉映月》从开始的无奈叹息般的引子,到后来的倾诉性如泉水般流淌的语言,正是阿炳“自来腔”,“依心曲”的真实体现。

《二泉映月》就像是阿炳从心底流出的源源不断的“心泉”,他无人倾诉,于是他借《二泉映月》来抒发心底不尽的悲怆,诉说自己的身世。

听乐曲时,可以发现,整个乐曲的演奏基本是平缓的,延绵不断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有情绪激昂的地方,比如高潮部分,这或许表明阿炳倾诉了一段时间后想抗争来改变现实的情绪吧!
其实,阿炳先前是随父从事道教音乐的演奏,后来其父亲
去世,35岁时阿炳又失明最后沦落为街头艺人。

流落街头后的生活是那样的凄惨,这与先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正是在这时,他才体会到劳苦大众的苦难。

我由此推测,《二泉映月》不仅仅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而是对当时劳苦大众心声的一个缩写,而阿炳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员。

由此可见,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创作背景的,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阿炳的《二泉映月》。

如果想真正了解《二泉映月》所诠释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当时阿炳的心理状态,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阿炳《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唯有与阿炳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阿炳的《二泉映月》。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你懂音乐不懂音乐都好,这个都不关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是用心地去听,去欣赏,去享受。

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没有急躁不安的心,不要带着这些。

试着放下所有的这些,放下自己的包袱,真真正正地,平心静气地,用你的心,去慢慢地聆听着,欣赏着,享受着,你会发觉,原来音乐真的很美的,原来音乐真的很写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