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故都的秋》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故都的秋》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故都的秋》试讲教案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2.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地眷恋之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冬天:白雪皑皑,可以打雪仗。

)老师最喜欢的是秋天,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李白眼中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心中的秋。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北京秋天的场景。

(秋雨、秋果、破屋、落蕊)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明确:破屋秋色、街头落蕊、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来写故都的秋的。

(三)深入研读,赏析文本问1:作者欣赏的景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默读文章3-12段,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作者眼中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的颜色蓝色或白色最佳;草“疏落”“尖细且长”。

共同点:清、静、悲凉。

(板书:悲凉清静)问2: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多媒体出示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明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这篇散文中充分的体现了旧社会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作者身为读书人居无定,食有忧的状况,由景入情的深入秋之“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问题探究:文章结尾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明确:为了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悲凉,更突出作者悲凉的心境,表达自己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

故都的秋试讲教案主题:故都的秋试讲,走进北京的历史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北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名胜古迹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品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名胜古迹等。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品味,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与思考。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导入问答:请学生回忆他们对北京的印象,有哪些名胜古迹?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这些名胜古迹与北京的历史文化有何关联。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理位置:介绍北京的地理位置,并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的位置。

2.历史沿革:简要介绍北京的历史沿革,包括重要的朝代和事件。

3.文化底蕴: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的中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案例一:紫禁城:学生分组讨论,了解紫禁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从不同角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紫禁城的建筑特点、古代宫廷文化等。

2.案例二:天坛:同样分组讨论,了解天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天坛的建筑结构、皇帝祭天的仪式等。

3.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互相学习探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任务(25分钟)学生分组,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名胜古迹,或者一个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意义等方面。

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图片、文章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同伴评价。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教案《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精选6篇)《故都的秋》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

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活动诵读、鉴赏思考、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章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

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体会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风特色。

一、导入新课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

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都的秋》科目: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领悟人生的真谛,珍惜当下的生活。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感悟人生哲理。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美。

(2)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5. 练习与创作(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推荐相关阅读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作者的写作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秋天的回忆”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音频、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都的秋》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高中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故都的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都的秋》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作者郁达夫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和丰富意境的感悟。

(2)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

(2)简介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共同探讨。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

7. 板书设计故都的秋热爱怀念家乡的美景家人和朋友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郁达夫和写作背景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4.思考: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中?明确:清静﹥文眼-→3~11段悲凉四、意境鉴赏㈠朗读感知⑴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⑴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㈡析秋色1、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明确:芦花(白)柳影(灰)夜月(白)碧空(碧)牵牛花(蓝)落蕊(白里透黄)天底(灰沉)青布(青)秋果(淡绿微黄)探究:作者为什么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明确: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情。

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明确:冷色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㈢析秋声1、我们来听听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雨声人声探究:雨后话秋“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这是为什么?明确: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

2、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

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动衬静3、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

㈣品秋味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

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故都的秋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例优秀3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领会作者创作的感情基调(重难点)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运用(重点)教学方法:朗读、勾画一、导入对于秋的领会,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出的景也不同,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

有人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悲凉。

一起走进作者,他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秋呢?二、题解《故都的秋》中的秋字点出写作的季节,而一个故字便把作者饱含的情感展现,(举例:故乡,故人等饱含的情感)是一种格外的亲切和深深的眷恋。

都,故都,便是北京,可是他不是北京人。

三、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四、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

《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四、感知文章基调1、北国之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吸引作者,让他在杭州仍然惦记着北国之秋呢?清,静,悲凉。

秋味(板书)其中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心境。

出生与知识分子家庭,却自小便颠沛流离,漂洋过海在日本生活。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

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作者对这样的秋是一种什么情感?热爱,眷恋。

(板书)最后一个自然段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北国的秋天。

由此可见作者对北国之秋情至深处,爱到极至。

除此之外第一自然段。

饱尝一尝,不远千里;还有无论总是可是更也不过等句子、实词、虚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强调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

3、作者既然如此深爱着北国之秋,课文为什么要宕开笔墨写江南之秋呢?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并进一步分析: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教师资格证面试《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掌握品味揣摩语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讲授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秋景图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秋景图片,师生共同畅谈对秋的感受,同时提问学生历代文人所写的有关秋的诗文有哪些,在他们笔下是怎样的一幅秋景图。

(二)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
1.“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师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2.找出文章的“文眼”句子,并且用了什么手法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师明确明确:“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可以划分为多少幅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