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赏析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 鉴赏论文材料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意体之用•文化创造是精神历程的展现。
•人类的文化创造是意显现为象,象著明为言的过程。
所谓“文化创造”,可大体分为“宏观”、“微观”。
宏观的,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类的一切创造;微观的,系指作为个体的个人的精神、物质活动。
无论是“人类”或是“个人”,他们的创造历程,都是意→象→言:在此,意是象、言是用。
——人类总是先有了某种体验,或某种意,才去表达无形的意(体验)的、有形的象和言,使意(体验)得以显现。
象、言是显现意体之用。
•马克思有一段名言,表明了人类的精神活动创造象,进而物化的过程:“建筑师以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脑筋中把他构筑成了。
劳动过程终末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
”(《资本论》第一卷)。
这种“观念地存在着”的“蜂房”,便是象;蜂房便是物化的象。
•与此类似,《易.系辞下》所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的《大壮》卦便是象,“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宫室,便是物化的(大壮)卦象。
象是意(体验)的表达:“圣人立象以尽意。
”(《易.系辞上》)这意,便是外向投射为“道”的体验。
不过,就建筑师的事例而言,由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风格迥异的各种类型建筑物,,无疑表达着殊不相同的意(体验),——就连蜜蜂建造它们的蜂房,也是某种意的表达;特种结构的蜂房,显然更适合于它们“安身立命”,这便是它们的意;我们不解其意,故而称之为“本能”。
•表意之象,包括精神之象及其物化形态——物质之象。
当然,较为深层的精神之象,大多是不能物化的。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院系:软件学院专业:测试技术班级:10-01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关键词:武术;文化;平常人摘要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辉煌灿烂的,是先辈们一代代总结和发展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正文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对名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而是不一样的,而在这个学期,通过《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这门课程,对于中国武术文化,我才有了一个详尽的理解。
小时候,我对中国武术的理解很简单,通过大众化的工具电视,我只能模糊的识别什么是武术,而且经常出错。
认为电视上出现的一切都是中国武术的一部分,如:跆拳道、泰拳、拳击以及柔道等我们可以见到的所有的搏击技术都是中国武术。
电视给我对中国武术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武术就是能飞檐走壁的轻功,就是能例无虚发的飞刀,就是能隔山打牛的拳术。
当时我对武术的期望就是,我也可以学会这些该是多么神奇,通过这些神奇的一切,我就可以实现一些正常情况所不能办到的事。
因此,“神奇”二字是我儿时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
随着年龄的不多增大,知识的逐渐丰富,我才开始认识到我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关于中国武术的信息都是经过夸大了的,是不真实的,而且中国武术也并不是所有搏击技术的总称,它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不包含之前我幼稚的认为的外国的搏击技术。
但是,这些让我对中国武术产生了一种思想的错乱,让我难以确认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不能确认它是不是不实用的花架子,或者一切都是假的,或者它仅仅是一种搏击技术。
因此,当时我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就是“困惑”。
高中时,随着对网络应用的更加熟练与频繁,再加上体育课上老师普及的一些武术知识,我对武术的困惑得到了解决。
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
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武术论文5篇范文

武术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武术论文太极拳习练对我院学生性格塑造的价值“虎借风威抟阵式,龙乘云气显功夫。
乾元虚实凌霄剑,坤道柔刚太极湖。
竞技包容增智慧,武林拳艺演真如。
”-----------题记时间太窄,指缝太宽,不经意间,昨天已是流年。
刺眼的阳光照射着宿舍,坐在电脑前,开始敲击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心得。
不觉间,在塔沟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武术练习也已成了习惯。
匆忙的日子总不给人闲暇的喘息机会,只能意犹未尽的去回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对我的影响颇深,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回想刚入学时自己的模样,练习武术扭扭捏捏,到现在却已经能够淡定自若,不能不说练习武术的功劳,而作为武术项目中的精华---太极拳,更不得不提。
伟大领袖邓小平曾在1978年会见日本友人时赞誉“太极拳好”,可见太极拳的地位。
而国家领导人为何如此重视太极拳呢?不得不与太极拳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人的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有关。
下面是我对太极拳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一些见解。
我们在进行每一次的太极拳练习时,教练都会要求我们先站桩,目的就在于使心情静下来,而练习时保持心无杂念才可能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追求人生的自我感悟,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内心的自我更新。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唯有心静才可能练出太极的韵味,因为太极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天人合一的运动。
心静,自然无杂念,忘记自我,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长此以往,那么我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平缓,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有益。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的偏激,心理承受能力非常的脆弱,遇事容易冲动,甚至做出一些傻事蠢事,酿成不可收拾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在大学都普遍开设了武术教程,而太极拳往往是最主要的,可见人们已经意识到太极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就拿我们教练来说,经常练习太极拳,使他看上去是那么谦和。
如果我们可以坚持把太极练下去,那么我相信我们也可以达到太极所教授的‘修心养性,尽性如天’的境界。
武术论文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摘要: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其中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
关键词:武术;哲学;儒家思想;阴阳思想;天人合一;武德前言: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
通过王忠政老师所讲的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课程,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中国武术之精华,同时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武术精神。
正文: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极深。
儒家思想,阴阳八卦的思想是武术文化精神的支柱,而这种思想又在几千年的武术发展中不断的互相渗透,最终所形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与电影里的以打斗为特点的武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武术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历代战争活动中,以生命为代价积累起来的、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并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
因而,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其中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哲学、道德、兵法、医学、宗教等)。
而武术在其完善的过程中更是融入了处世之道,其精神也从原来的攻击性逐渐的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成熟完整的武侠精神转变。
这是一种中国人独有的伦理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力量与美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力量与美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种独特的身体技巧和精神境界,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智慧和哲学。
通过深入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力量与美感。
一、武术的力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融合了身体的力量和内外调和的理念,展现出了独特的力量特质。
首先,武术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力量的发挥。
练武者通过不断的拳法、器械、套路的训练,使身体逐渐变得强健有力。
其次,武术重视内外调和的理念,通过呼吸、内功、心性的修炼,达到身、心、意的协调与和谐。
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肌肉和体力的表现,更是内外结合、身心合一的体验。
武术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技巧上,更表现在意志和精神层面上。
传统武术注重练功的内涵和精神状态的培养,要求练习者具备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在持久的练习过程中,武者锻炼出了毅力和忍耐力,不断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具备战胜外界困扰和抵御身心疲惫的能力,具有强大的心理韧性。
二、武术的美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以它独特的身体美感和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首先,武术强调身体美。
通过各种动作和招式的组合,武者的身体在空间中形成一种优美的姿态,如行云流水、动静结合。
同时,武者的身体线条与动作的韵律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美感。
其次,武术强调心境美。
武者在修炼中注重塑造一种内敛淡定的精神状态,这种心境美贯穿于他们的身体语言中,通过动作和表情传递出来。
最后,武术强调意境美。
在武术表演中,武者通过挥洒自己的身体、呼吸与内力,创造出一种高度集中、深入人心的表现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武术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表现在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上。
武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民族情感。
不同的武术流派传承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武术的展示和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深刻。
武术鉴赏论文

武术鉴赏论文第3组:电子112 言经官中国武术,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武术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来的一个优秀传统体育健身项目。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
武术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
那么,现在我们如何去定义武术?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
如果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武术中的“武”,也就是武力,使用暴力的意思,但是让人感觉有点贬义,而“术”字,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神秘总是让人感到好奇。
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体系,即强身健体的一种文化艺术。
武术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一些战争抢夺食物、地域开始推动了武术。
到了夏、商、周,那个时候可以说青铜业比较发展,也就导致了各种兵器的产生,而武器即成了武术中的一部分,这样就简单的形成劈、刺、砍等简单的技术,可以大大促进武术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一批武术专著,不少兵书、史书、政论书也有论述,于是,武术日益成了军事训练的重要部分。
秦汉时期,出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武术,比如“剑舞”、“刀舞”等。
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术向竞技方面发展。
晋魏、南北朝,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那个时候大家就开始相互交流心得,把一些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变成方便记忆的口诀,把不足的就加以补充从而使武术更加完整,竞技比赛在此诞生。
隋唐、五代的时候,武举制的产生,使武术进入了繁华时期,那时候随之产生的少林寺更是影响至今。
到宋元明清,我们比较熟悉的应该是“十八般武艺”的说法了。
到了现在我们都把武术当成了一项体育项目。
看着武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武术从原先的一种蛮力,到现在成为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我们越来越重视武术的内在修养,比如在电影里讲到的刚柔并进、阴阳合一等说法,像迷踪拳、太极拳、咏春拳就是美学与力学的很好代表,当然,之所以能得以广泛流传也归功于一些武打明星,如李小龙、李连杰等。
欣赏武术的精湛技艺

欣赏武术的精湛技艺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深深地被武术的精湛技艺所吸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武术的起源、技艺的表现和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首先,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开始研究各种格斗技巧和武器的使用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武术。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武术,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敢精神,体验到古人对于生命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武术的精湛技艺体现在各种招式和动作中。
武术的技巧繁多,包括拳法、剑术、刀法、棍术等等。
每一种武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太极拳以柔和的动作和流畅的连贯性著称,形成了独特的“以柔克刚”的招式。
而南拳则注重力量的爆发和速度的迅猛,展现出了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
无论是哪种武术,都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精湛的境界。
除了技艺的表现,武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武术锻炼了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通过反复练习各种动作和招式,我们的肌肉得到了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次,武术还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律能力。
在武术的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克服困难和挫折。
这种坚持和毅力的培养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武术还能提高我们的集中力和反应能力,培养我们的自信心和冷静应对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我。
通过学习武术,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品质和提高身心健康。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武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勇气的人。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欣赏和学习武术的精湛技艺,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与审美价值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与审美价值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
在中华武术的练习过程中,强调内外兼修、刚柔相济,追求内在修养和外在技艺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全面塑造和修炼的追求。
同时,中华武术注重“以柔克刚”,强调顺势而为、以柔胜刚的策略,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道法自然”的理念,展现了一种以和谐为美、以超凡脱俗为美的审美观念。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动作美、节奏美、形态美等方面。
在中华武术的演练中,武者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对内在力量的掌控和外在形态的展现,追求动作的流畅、准确、有力,展现了一种优美而刚健的美学境界。
同时,中华武术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注重节奏的平衡与变化,使得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反复练习和修行,武者在展现动作美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身心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达到意境美学的境界。
此外,中华武术还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表演中,武者会配合音乐节奏,运用华丽的服饰和道具,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递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出丰富的审美内容。
中华武术的表演不仅展示了武术本身的技艺,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启发。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
在其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武者们通过不断修炼和实践,将武术内涵的力量与美学的表现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优美、内敛、含蓄、坚韧的审美风采。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人展示了一种和谐统一、自然超然的审美境界,传递着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内心追求的共同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
计通学院学号:5409131201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受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因而,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就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方面;中华武术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对立统一美;阳刚与阴柔的完整统一美;“气”与“和”的结合美;“韵”和“意”的渗透美。
【关键词】中华武术;审美功能;美学特征
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悠久的渊源,厚重中蕴含和博大的包容量在世界文化之林散射着独特的魅力。
深深植根于这一方沃土中并发展壮大的中华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它既是自卫防身的技击术,又是文明的健身术。
同时也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自从创始以来就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武术套路和搏击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相得益彰的结合,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中“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独特魅力的审美特点,使得人们在审美的情趣中得以欢娱、陶冶和净化。
武术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显,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中华武术历经岁月的洗礼,已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一、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
“美, 是人类心灵的光环;美,是人类生活的色彩”。
武术的审美功能就是在遵循武术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通过武术的美的功能的直观感受和运动实践中对武术动作美的激发和创造。
它具体地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在递进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1、悦目
悦目是在参加武术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上的直接的审美愉快。
它是武术第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它直接给人们以视觉的审美感受。
自古代,人民便知道以武为娱。
《史记项羽本记》中所记,鸿门宴中,便有项庄舞剑助兴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曾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亦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遂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的描述,这些都说明了武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直接感观的美的享受。
它既在生理基础上给这种感观愉快,却又超出生理基础之上,它主要是培育人的感知。
譬如对套路演练的感觉,通过变化的招式,人们会在眼前不断地感悟到一副副流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时而波涛汹涌; 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巍巍重山,泰然耸立;时而像惊魂脱兔,狡黠多变;时而骠悍猛放;时而通达干练;时而如鹰击长空;时而如浅底鱼游。
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变化,时时唤起人们新鲜的感知而使人享受到美的愉悦。
2、悦心
武术更深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便是悦心。
它使人们本能的情感和欲望,在了解、想象和感想中得到改变、提炼和升华,使情感心意和审美意识得到培育,感性与理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统一,使人的性情在新的认识层面上得到培育,随着武术的发展和对武术了解的深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偶然或非偶然的、有限的、具体的感知视听形象,领悟到更透彻、更深远、更内在的内容,从而提高人们的心意境界和开拓人们的遐想空间,如太极拳表现出的绵缓、柔和, 恰似跳动的音符、立体的诗,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表现出沉稳中渗透出的灵秀;长拳的飘逸洒脱与狂放不羁显示了鸟瞰世事和气吞山河的气势,其中却不乏在奔放中透视的安谧;散手斗志、斗勇、斗力的激烈对抗,呈现为一种随机的开放性的自组织状态,它的一拳一脚,一攻一防,无不表现为一种“明规矩而脱规矩,不在规矩而守规矩”,“有法即是无法,无法即是有法”的“道法自然”的境界,显示出骁勇粗犷的英武形象,反映了巧取灵放的东方智慧和锐意进取的豪迈气概。
3、悦志
悦志是武术审美功能的最高层次。
它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人生的感性世界, 是对某种道德理会的追求和满足,是对人的意志、毅力、志气的陶冶与培育。
武术的要旨不在“逞凶斗狠”,而在于“好仁恶杀”。
武术作为物化的“止善”情
感,从中引出人与人之间种种仁爱为怀、温情脉脉的世间留恋和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那些放纵的情欲、行为,各种残忍、凶暴、险毒的心理情绪,各种野蛮和邪恶都被摒弃。
建立起以“仁”为心理情感的“自觉的人性”。
这时,武术的审美就已是具有高扬了人性的愉悦快感和崇高意味,最终奠定了人格完成的基础。
二、中华武术的美学特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氛围中产生并衍化发展起来的,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和观念。
1、“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对立统一美
武术上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即“形神统一”,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哲学上归属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方面的命题。
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形体与精神”是人类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 神是形的机能表现。
有形才能有神, 形健则神旺,形具而神生。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
在武术运动中,由形象化的真实摹仿到把握审美价值的个性化特征, 并予以概括、提炼,即完成了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以形传神”、“以神统形”、“形神统一”的神气韵度之美。
2、阳刚与阴柔的完整统一美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认为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阴阳气的和谐之中。
武术中阴阳气运化形式复杂多变。
表现为开合、虚实、动静、阴柔、进退、屈身、吞吐等。
其最规范的审美特征是: 雄浑、壮丽的阳刚之美和淡雅、柔和的阴柔之美的完整统一。
这与传统美学一脉相承。
太极拳家陈鑫论述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与气的运化关系时说:“太极拳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谓也。
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训势也;气屯与内而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用柔不可无刚。
”其意思是说:太极拳必须具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完整统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相互转化的;刚柔并非截然分开, 而是相互转化渗透以至于无迹的。
陈鑫的论述,不仅适用于太极拳,也同样适用于其它拳种。
这充分体现了武术重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完整统一。
3、“气”与“和”的结合美
传统美学认为美和“气”是分不开的,美离不开“气”,“气”乃美的本源。
美孕育于生命之中, 生命即是美,以“和”为美。
中国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达到“元气充足”,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充实。
在演练中, 讲究以气帅形、以气催力、以气传达武术特有的韵味。
以生命的合规律、和谐发展为美,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求美,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与美的统一,从而感受美在生命、美在其中。
4、“韵”和“意”的渗透美
在传统美学中“意”是审美意识的主导方面,指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韵”是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生动含蓄的风采气度。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讲究写意,注重“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写一时之意,意尽言止”的境界。
由于受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导致了武术在气度、神韵上追求形神兼备,然后更强调传神而脱形。
武术将现实的审美感受提供和集中,贯彻到整个演练过程中“立意尽意”、“意发传神、心动形随”、以达到意境美。
“韵”的生动自然雅致清奇、委婉含蓄、趣味无穷的境界, 现在武术中,就是演练者的动作、神态和风貌展示特有的东方古典之美,激发欣赏者的联系和情思,以获得“意外之意”,从而获得绵绵无尽的美感。
总之,中华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以美为基础,以美为出发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应在东方传统文化和美学的基础上去研究武术美、感受、欣赏武术美,创造和发展武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