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第三讲_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讲_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的多样化 研究的实证化 研究的深层次性 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生物学派理论的诞生
1876年,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 家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61909)发表的《关于犯罪者之所见》 (以后被人简称为《犯罪人论》), 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
生物学派向社会学派过渡
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 于1884年发表的名著《犯罪社 会学》提出了“犯罪三原论” ,“犯罪饱和法则”等理论 。 此外,他还是保安处分的创始 人。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8年发表 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 义的犯罪心理学。此后,由精神病 学家、法学家撰写的犯罪心理学专 著陆续问世。
社会学派理论的诞生
德国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李 斯特(Liszt F.V.1851-1919年) 反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 ”论,他提出了犯罪二原论主 张,并认为社会因素是产生犯 罪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出版了一批犯罪心理学专著
公安与政法院校开设了犯罪心理学课 程,招收了犯罪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形成了一支犯罪心理学研究队伍
创办了学术期刊 开展了普及工作
开展了国际性学术交流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趋势
孔丘(前551—前479):“贫而 无怨难。”
东汉王充(27-97)指出,对于绝 大多数“中人”而言,“习善为善 ,习黑。
近现代犯罪心理学知识传播
《审判心理学大意》(德国马勃著,陈 大齐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犯罪心理学》(日本寺男精一著, 吴景鸿译), 1932年印行。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大纲/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案发数 (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221. 236. 158. 161. 166. 169. 160. 161. 6997 5709 2659 6879 0734 0407 0716 3629
1989——1998年《中国法律年鉴》公布
1970年--1975年世界犯罪率和1981年中国犯罪率(以10万人为单位计)
我国犯罪率的年龄差异
14-17 18-25 26-50 岁 岁 岁 在社会总人口中 10.77 23.95 44.38 的比重(%)
在犯罪总人口中 19.07 的比重(%) 54.98 24.75
年龄段
51岁以 上 20.90
1.20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冲突与犯罪的关系 (1)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冲突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3)好奇心强烈与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冲突 (4)强烈的情绪冲动与理智控制较弱的冲突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国的犯罪率 1977年以前,刑事犯罪案件年发案数一般在20——40万起之间, 最高为1977年的54万起,最低为1956年的18万起。 1979年以后,突破60万起,当年为63.6万起。 1989年突破100万大关,达197万起。 1990年代初,更是突破了200万起。 1990——1997年我国刑事案件立案总数 年份
犯罪类型 世界犯罪率平 均数(%) 中国犯罪率 (%) 中国犯罪率与 世界犯罪率的 比较(%)
蓄意杀人 人身攻击 性犯罪 绑架 抢劫 诈骗
3.9 184.1 24.2 0.7 46.1 83.3
0.96 2.16 3.09 0.01 2.24 2.04
24.6 1.2 12.8 1.4 4.9 2.4

犯罪心理学讲义绪论

犯罪心理学讲义绪论

常毫无有效解决办法,因此大多依赖咒文、魔法或神奇的力量来
解释。
魔鬼、上帝或神奇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行为出现偏差,人们认为是魔鬼附身,须以驱魔
的方法使之痊愈。
早期哲学及医学的认识
希波克拉特(现代医学之父)认为,大脑病变是精神异常
的原因。强调生理性治疗的重要性。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异常是生理遗传决定的,
精神学家埃宾(Krafft Ebing)出版了《犯罪心理学纲
要》,标志着犯罪心理学的正式产生。
之后,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于
1876年出版了《犯罪人论》一书,以进化论为思想基
础,应用人类学、法律学、精神病学来研究罪犯。认
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倒退到人类发展
的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
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
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的、 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
之人既可为善又可为恶。
后天习俗与犯罪心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注
错习俗,化性起伪”,认为后天的学习可以改变个体恶的本性。
王充“习善为善,习恶为恶”。
2、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身教胜于言教 修身自强 重视家庭预防功能 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
3、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讯问中观察被讯。《周礼》提出著名的“五听”方法,即
3、提供法官审判量刑的参考
在国外,心理学家常被法庭视为专家证人 (Expert Witness),其对于分析目击证人证 词,改进受害者及目击者回忆力,提升证词的 品质贡献甚巨。台湾精神医学专家进行的精神 鉴定工作,如生理、心理、精神检查等,对于 判定被告责任能力,了解被告诉讼能力、鉴定 证人证言能力及鉴定被害人精神障碍程度具有 关键的作用。

犯罪心理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简明大纲第1课绪论1.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就是与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影响并支配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其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犯罪心理的类型故意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是、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前心理、犯罪中心理、犯罪后心理。

初犯;偶犯;惯犯;累犯单独犯罪心理;共同犯罪心理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讨论:民用航空安全中的犯罪心理3.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源于人为什么作恶的探讨)告子:“性无善恶说”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在犯罪学和心理学之中,名称出现在十九世纪末。

德国的埃宾曾发表过一本名为《犯罪心理学纲要》的书,后来在1889年奥地利的一位审判官格罗斯(Gross)也写过一本名为路口罪心理学》的书。

真正得到公认大约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

第2课犯罪心理成因1.国内关于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的几种观点①“内因--外因”说人犯罪的原因关键在内因,人自身超正常的需要和欲求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犯罪心理也是一种意识,它是由客观存在(或说客观环境)所造成的。

②量变到质变不良心理、行为量的积累——犯罪行为③犯罪心理结构说“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而有机相对稳定的组合。

④聚合反应说“可能影响犯罪心理产生的诸种因素的作用(包括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增效作用等)聚合在一起而具有产生犯罪心理活动的效应。

”2.国外对犯罪心理的研究①犯罪心理发生的生理基础(体格与遗传)家谱分析(从血统角度):双生子研究:性染色体;大脑与暴力行为的关系研究:②犯罪心理发生的社会因素(环境)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宏观环境(社会政治、社会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自然背景(自然周期、地理条件等);当时情境(受害人的态度、机遇、现场氛围)③犯罪心理的人格因素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纠合在一起,彼此不分。司法心理学固然要涉及犯罪心理问题, 但它应侧重从运用法律手段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执法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犯罪心理学不 可避免地要涉及司法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但它主要是研究违法犯罪现象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犯罪前、犯罪过程 中、犯罪后以及罪犯服刑过程中的心理学问。
研究内容
我国犯罪心理学采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体系。 ②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③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④犯罪人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例如杀人犯心理、强奸犯心理、抢劫犯心理等等。 ⑥变态心理与犯罪。 ⑦侦查、审判、作证等活动中的心理等等。 ⑧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⑨犯罪预测和预防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研究对象
目录
05 学科性质
07 司法心理学
06 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作为反映社会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多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综合反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学 说和研究方法,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犯罪人具有生物属性的特征,无论是犯罪 心理的形成还是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因而犯罪心理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 的性质。另一方面,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犯罪,往往是社会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是消极的、不良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犯罪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犯罪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古代西方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哲学的
• 精神病学的 • 人类学的
为现代心理学奠定基础!
11
哲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人的灵魂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成分和一个比较 坏的成分。 教育可使人存善去恶。
柏拉图
人之所以做出违法的行为,是“由于贪得无厌”
德谟克利特
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邪恶的本性
亚里斯多德
12
• 意大利波尔达认为:人的身体骨骼与性格、 犯罪有关 • 德国加尔:颅相说。 • 17 世纪英国霍布斯:“性恶论”人生来自 私自利、残暴好斗; • 18 世纪意大利的贝卡利亚和英国的边沁都 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犯罪是出于私欲。
24
三、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第一阶段 萌芽期(1930年至1949年):以翻译介绍国外著作为主 第二阶段 停滞期(1949年至1979年):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 发展期(1979年至现在):恢复至发展
25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 1979年,林秉贤先生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专 著《犯罪心理学纲要》 • 1982年,以罗大华先生为主编写了第一本《犯罪 心理学》教材;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 业委员会;开设课程,招收犯罪心理学硕博士, 1997年中国法学会颁布《犯罪心理的调查报告》, 1997年公安部“多参量心理测试(测谎)技术” 设备研制成功,1989年全国监管改造工作会议召 开,各地监狱开展罪犯心理矫治。2000年,部分 监狱开始使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 验》量表。
5
②人性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 中的“性善论” “性恶论”、“形三品论”等重要的理论概念与探讨 犯罪心理的成因关系密切。 • 孟子主张人皆有“恻隐”、“羞恶”、“恭尊”、“是非”之心,只 要扩而充之,就会形成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若夫为不善, 非才之罪也”(《孟子· 告子》)。 •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 恶》)。人生而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 任其发展,就会“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荀子· 性恶》)。因此,人们得到“师法”的教 化,才能走上正道。 •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认为阴阳二气的运转搭配形成了三品 的人性,即“圣人之性”、“斗筲shāo之徒”和“中民之性”。圣人 天生性善,不可能犯罪;斗筲之徒天生性恶,必然犯罪;中间阶层的 人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但需要通过教化和刑罚作用,才可为善,不 萌生犯罪意念。
边沁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快乐,也就是为了得 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会犯罪。
16
人是有理性、有意志的,他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也能自 我规律,他所以犯罪完全是自我选择的行为,是一种知 性的表现。
——— 贝卡里亚
17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21
根据龙勃罗梭犯罪人类学理论,有18种生理特征,如果其中至少有5种 是可以直接观察的生理特征,可表明是天生犯罪人。
1、头盖骨的形状与犯罪人与犯罪人同一种族和同一居住地的普通人不一样。 2、面部不对称。3、有较大的下颌和颧骨。4、眼睛奇特并有残障。 5、耳朵的大小与正常人不一样。有的非常小,有的像黑猩猩一样直接向外伸张 着。 6、鼻子歪长着,鼻孔向上或扁平(多为盗贼)或像鹰鼻或鼻子顶部肿胀(多为 杀人犯),或是鼻尖如峰,鼻孔肿胀。 7、嘴唇肥厚、肿胀、突出。 8、脸颊上有眼袋,像有些动物一样。 9、上颚就像一个大的、居于中心的山脊,周围是一系列的洞穴并且有些像爬行 动物身上长的瘤,颚还是裂开的。 10、不正常的齿系。 11、下颚退化或超长或像猿类的下颚一样粗短。 12、皱折多并早现。 13、头发不规则,具有异性发质的特点。 14、胸腔有缺陷,如肋骨或多或少,或者多乳头。 15、骨盆异性化。 16、手臂过长。 17、手指和脚趾的异数。 18、头盖骨不对称,造成两脑半球不平衡。
8
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 ①注意在审问中观察被审问人的心理反应 • 战国时代的《周礼》中提出的“五听”方法,是中国古代关于在讯问 中如何察言观色帮助判断口供真实性的最早论述。 •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 听,五曰目听。” • 汉代郑玄解释,辞听即“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即“观其颜色, 不直则赧nǎn然”,气听即“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即“观其听 聆,不直则惑”,目听即“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mào然”。
19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活跃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明希(德国)
1790年在其编写的《犯 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 的影响》一书中首次用 到“犯罪心理学”一词。
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了《犯罪心理学 论》
20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第个活跃期 ——19世纪末
1876年,意大利犯罪学家龙 勃罗梭出版《关于犯罪者之 所见》,创建了“犯罪人类 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 证犯罪学”的鼻祖。
26
• 中西相比较,我国的差距 美国早在 1978年,为案件侦破提供
心理画像咨询,就已经获得了联邦调查
局的正式批准,80年代开始普及。
• 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之困 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一个相应的
“资格”。
27
无法访问罪犯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
• 美国: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一部分 是大学教授,并且同时属于联邦调查局 研究院的行为科学部,这个部门在1960 年就已经建立; • 中国:研究人员当中的大学教授不属于 任何部门。 • 可喜之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罪犯心理 评估系统,它以测试量表的形式出现, 设有个性、少年、女性、暴力、财产等 分量表。目前河北等11个省份的100多个 监狱在试用。
3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思想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犯罪心理的防治
审判心理
4
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 ①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
• 先秦诸子十分重视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 • 春秋前中期的杰出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 荣辱”(《管子· 牧民》),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 的原因。 • 而老子则认为犯罪是由法令完善、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引起的,只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会天下安宁。 • 汉代的董仲舒则提出,过度的贫穷和富裕都会引起犯罪心理和导致犯 罪行为。他指出:“大富则骄,大贪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 众人之情也。”(《制度》)
6
③后天环境与犯罪心理
• 在中国古代,除法家等少数思想家外,大多数思 想家都主张,产生犯罪心理的最终原因不是先天 的人性,而是后天的习俗。 • 孔子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 荀子虽然倡导“性恶论”,但也认为,后天的学 习可以改变人的恶性。 • 东汉思想家王充指出,对于绝大多数“中人”而 言,是“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 西晋思想家傅玄则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子· 阙题》)。
13
“悖德狂”、“色情狂”,都是个体精神重大质变的结果与 表现。 ————孟德斯鸠
14
精神病学家眼中的犯罪心理学
• 明希(法国) • 绍曼(德国) • 莫利兹(英国) • 龙勃罗梭(意大利)
《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 《犯罪心理学论》 《精神生理学和精神病理学》
《犯罪心理学纲要》
• 克拉夫特—埃宾(德国) • 安东尼奥.马曼(意大利)
7
关于防治犯罪心理的论述
• 孔孟十分主张道德教化来预防犯罪。 •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学政》)。 • 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 悦而诚服也”(《孟子· 公孙丑》)。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尽心上》)。 意思是 说,政和刑虽然都是控制犯罪的一种方法,但这是一种下等的消极方 法。因为刑罚只能使人畏惧而免于罪过,却不会产生廉耻之心;而用 道德礼仪教化人们,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不仅可以不去犯罪,而且 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可见,刑政暴力和礼仪教化在防治人的犯罪心 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根本不同,后者能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有 效地防治犯罪心理的形成。 • 所以孔孟强调指出,防治犯罪心理应当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反对 不教而杀,主张先教后刑,并且将“不教而杀谓之虐”。
2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 一、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国家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建立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太原警官职业学院
犯罪心理学
系部:基础部 姓名:焦进萍 时间:2015年3月18日
1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一悠久的过去, 但仅有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德)
赫尔曼· 艾宾浩斯(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学习 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 的心理学家。
18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2、生物科学与物理学的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创始者 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是从传 统心理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开始的。 3、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犯罪日益增多,对 犯罪心理的研究趋向系统化, 20 世纪 20 年 代,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犯罪人论》
《犯罪人的性格》
• 科雷(法国) • 埃利斯(英国)
《犯罪人种论》 《犯罪人》
龙勃罗梭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