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8

合集下载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7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7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7(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分数:2.00)A.《论语》B.《孟子》C.《中庸》D.《学记》√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

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原则。

《论语》虽然也包含许多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但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而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问答的记录,除了教育思想以外,还包括许多政治、伦理等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为D。

3.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的教育学派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文化教育学√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

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要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文化教育学主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3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3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3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正确答案:错误。

这是一种外铄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成熟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涉及知识点:教育学原理2.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

正确答案: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

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

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即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

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模块: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3.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正确答案:错误。

黄炎培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

他奠定了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黄炎培对职业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因此,命题说法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8(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学》的作者是(分数:2.00)A.杨贤江B.罗振玉C.王国维√D.孟宪承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国内教育发展情况的掌握程度。

王国维于1901年翻译了日本立花铣三郎编著的《教育学》,这是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

王国维又于1905年编著了一本《教育学》,这是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学》。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认为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B.认为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C.认为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D.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之第(三)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派别的掌握程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主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认为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是文化教育学的观点。

因此,正确答案为A。

4.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是教育本质的(分数:2.00)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多质说√D.本质规定说解析: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之第(三)条“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关于教育本质各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3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38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38(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有关大脑神经递质如何影响学生记忆的研究属于( )。

(分数:2.00)A.比较研究B.基础研究√C.应用研究D.预测研究解析:3.科学研究方法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的是( )。

(分数:2.00)A.自然科学B.心理学√C.社会学D.大教学论解析:解析: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还从自然科学中引进了“实验方法”,使教育研究方法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4.下列研究假设中,不符合研究假设表述规范的选项是( )。

(分数:2.00)A.灌输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B.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C.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口出生率越低D.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工龄和工作压力呈正相关√解析:5.下列选项中不是依据假设的形成所做的分类的是( )。

(分数:2.00)A.归纳假设B.研究假设C.演绎假设D.预测假设√解析:解析:依据假设的形成所做的分类主要有归纳假设、演绎假设与研究假设。

6.选择研究问题的首要的基本原则是( )。

(分数:2.00)A.需要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创造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解析:解析:需要是进行研究的动力,同时也是进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7.以所掌握资料中的参考文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

这种检索文献的方法是( )。

(分数:2.00)A.顺序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解析:8.( )又称为文献检索中的跟踪法。

202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

202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

202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近年真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5题)1.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A.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B.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D.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2.按文献中所提供的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去查找文献的方法称为()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3.罗伯特.斯莱文教授提倡多种形式的小学小组合作学习,其中“学习小组成绩划分法(STAD)”在学业评价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与前次成绩相比较计算学生的提高分,以全组提高分数总和作为小组学习成绩。

B.将学生测验的原始成绩转化为标准分,以全组标准分总和作为小组学习成绩。

C.各组之间开展一对一的学习竞赛,根据胜负场次对各组成绩进行排名。

D.各组各自合作完成作业,据此评定各组成绩4.确立法国卨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办学原则的教育案是()A.《大学令》B.《帝国大学令》C.《高等教育法》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5.南宋时期著名的四大书院是()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B.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漳南书院、茅山书院C.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东林书院D.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东林书院、象山书院6.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7.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自己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日记描述法B.轶事记录法C.描述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8.某单位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年龄层次职工的学习需求,其中50岁以上22人,40-49 岁30人,30-39岁48人,30岁以下29人,分别从50岁以上,40-49岁,30-39岁,30岁以下四个年龄段的职工中采取随机取样抽取子样本,该取样方法称为()A.简单随机取样B.系统随机取样C.分层随机取样D.整群随机取样9.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提供理论指导的教育思潮是A.泛爱主义教育B.要素主义教育C.进步主义教育D.自然主义教育10.使其皆出于吾之口,使其皆出于吾之心”,这一要求体现朱熹读书原则是()A.循序渐进B.熟读静思C.虚心涵泳D.切己体察11.随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施行,中国经学教育制度正式建立,其标志是A.设置博士B.守师法家法C.建立察举制D.创办太学12.某班一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是:72、80、56、87、80、94、76、9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A.76B.78C.80D.8213.某高中二年级3班一组学生在英语测试中的成绩分别是:94、80、67、87、85、98、76、9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76B.86C.80D.9414.二战后,日本提出的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化原则、国际化原则、信息化原则和终身教育的原则,提出这一报告的机构是()A.临教审B.教育改革推进本部C.文部省D.东京大学15.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是()A.卢梭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奇D.夸美纽斯16.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整体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17.多尔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所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四个方面,下面不属于多尔后现代课程标准的特点的是()A.丰富性B.循环性C.关联性D.可操作性18.20世纪,西方形成了众多的课程理论流派,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说:“课程应该又永恒的学科组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3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3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3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在课程计划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正确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是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其作用主要是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以适当安置学生。

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2.认为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培根D.杜威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3.《学记》中“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强调的是( )。

A.教育对政治制度的作用B.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C.教育对文化的作用D.教育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教育与社会发展4.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高尔顿B.爱尔维修C.洛克D.华生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第二条“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把握程度。

内发论主要强调遗传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他认为个人的能力乃由先天得来。

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的“白板说”也是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B、C、D强调的都是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

因此,正确答案为A。

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5.单轨制的代表国家是( )。

A.苏联B.日本C.英国D.美国正确答案:D解析:单轨制最早兴起于美国,美国是其代表国家。

知识模块:教育学原理6.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A.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B.卢梭和裴斯泰洛齐C.夸美纽斯和涂尔干D.卢梭和涂尔干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五部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第一条“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_真题-无答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_真题-无答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9(总分300,考试时间180分钟)单项选择题1. 1.【2011-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

A. 教育学B. 比较教育学C. 元教育学D. 教育哲学2. 2.【2018-13】夸美纽斯160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此书尚不足以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原因是此书( )。

A. 宣扬教育为现世生活作准备B. 只谈教育实务,不谈教育理论C. 并非教育理论著作,而是教学理论著作D. 以自然类比教育,理论论证尚未达到学科成熟的水平3. 3.【2012-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

A. 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 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 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 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4. 4.【2007-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和阶段性B. 社会性和历史性C. 相似性和差异性D. 现实性和潜在性5. 5.【2013-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挪威各地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陆续将义务教育的结束年龄从14岁延长到16岁。

有研究者根据50年代末60年代初挪威征兵时的智力测验数据,对那段时期10.7万名应征入伍的19岁青年男子的智商得分进行研究。

统计与分析发现,上学9年者的智商平均得分比上学7年者高出7分,比上学8年者高出4分;经检验,差异显著。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 )。

A. 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商B. 当时测定智商的工具和方法相当完善C. 学校教育并不能显著提高人的智商D. 智商的高低影响受教育年限的长短6. 6.【2019-8】某国招募新兵,除体检外,还用韦氏量表进行智力测验。

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

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

教育学原理考研试题
1. 描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区别与特点。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特点。

在教育理念方面,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注重纪律和秩序,重视礼仪和规范。

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倡导个性化教育和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

在教育方式方面,传统教育主要以讲授、灌输和记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

而现代教育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应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目标方面,传统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生的学科成绩和考试成绩。

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能力。

总的来说,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与传统教育相比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8(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被杜威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主要指的是(分数:2.00)A.由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B.由传统教育中“课堂中心”转变为“社会中心”C.由传统教育中“教材中心”转变为“活动中心”D.由传统教育中“学生中心”转变为“教师中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核心的掌握程度。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与课堂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与社会中心。

其中用“学生中心”替代“教师中心”是最根本的转变,被杜威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正是这一点。

因此,正确答案为A。

3.主张“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的是(分数:2.00)A.布鲁纳√B.布鲁姆C.赞科夫D.凯洛夫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著作《教育过程》,他主张“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即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因此,正确答案为A。

4.以下观点不属于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的是(分数:2.00)A.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B.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认为必须把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范畴,从教育本身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本质,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

因此,正确答案为D。

5.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所以教育主要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位占主导地位,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发展人的个性。

这表明(分数:2.00)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D.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本题提出的培养僧侣,发展人的个性指的是教育目标。

A 和D选项谈的是目标问题,B和C选项可以排除。

D选项谈的是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目标,文化传统的差异存在于不同地域和国家之间,之所称之为传统,其主要特征在于其传承性。

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总体上存在一致性,可见本题主要谈的不是文化传统对教育目标的影响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A。

6.有的人“聪明早慧”,而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分数:2.00)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早晚的差异,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

例如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体重、身高、智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正确答案为D。

本题容易与选项C相混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蜂。

7.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中,支持内发论观点的是(分数:2.00)A.白板说B.性善论C.环境决定论D.行为主义心理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各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动因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在的环境和行为训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属于外铄论。

因此,正确答案为D。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分数:2.00)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C.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为A。

9.从纵向来看,我国的学制不包括(分数:2.00)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成人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各级学校系统的把握程度。

从纵向来看,我国的各级学校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0.下列不是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是(分数:2.00)A.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B.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C.贫困学生的生活补助费逐步增长√D.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1949年以来我国学制的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1.能够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但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这指的是(分数:2.00)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类型”,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

其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在于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分科课程则是学科课程的另一种名称。

活动课程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

综合课程是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个学科的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综合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但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统一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分数:2.00)A.学生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B.学生的认识是以直接经验为主C.学生的认识是从生动地直观到抽象的思维D.学生的认识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教学归根结底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即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它不同于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因为学生所学知识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3.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下列不符合这一原则的是(分数:2.00)A.学不躐等B.不陵节而施谓孙C.温故而知新√D.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系统性教学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情况。

系统性原则也叫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并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

选项A、B、D出自《学记》,均符合系统性原则。

选项C出自《论语》,强调的是及时复习。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分数:2.00)A.钻研教材B.了解学生C.考虑教法D.备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都是备课需要做的工作。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5.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分数:2.00)A.知行统一√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言传体现的是“知”的一面,身教体现的是“行”的一面。

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

因此,正确答案为A。

16.故事一: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

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故事二: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

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

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问:两个故事中的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分数:2.00)A.平行影响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对偶故事法,即利用讲述成对的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平行影响法是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采取的教育方法,即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测评被试的道德发展的水平;实验法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和言行一致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